长春市两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18分)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何厌之有 厌:满足
B.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俟:等待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感谢
D.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A.良庖岁更刀,割也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C.足之所履
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
A.良庖岁更刀,割也。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臣未之闻也。
D.若属皆且为所虏。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于晋
D.依乎天理,批大郤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庠序,即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B.“参乘”又叫“车右”,指陪乘并护主的人,樊哙作为一名武士,当时身份为沛公的保镖。
C.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
D.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伦敦奥运会上,林丹在0:1落后的情况下,不孚众望,奋力拼搏,连扳两局,最终以2: 1战胜李宗伟,夺得冠军。
B.低端车的消费者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对于每一次几角钱的油价上涨,他们都不可能等闲视之。
C.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对他的学说感兴趣,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登堂入室的求教者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D.项羽被困垓下,兵少食尽,外面汉兵层层包围,其处境之危险真是如履薄冰,想起“西楚霸王”之威名,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3分)
A.依托海量的普查成果,我国建成了包括重要地理国情要素、遥感影像及其他相关内容组成的地理国情数据库。
B.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昨天在新建的专属剧场首演,该剧以全新的观演模式带领观众进行了一次“古今穿越”。
C.这位前方记者采访到的专家表示,C919的试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大型商用飞机的研制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骑自行车健身时,因为在周期性的有氧运动中使锻炼者能够消耗较多的热量,所以减肥、塑身效果都比较明显。
二、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6小题,1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因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性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9.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10.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B.“大河无水小河干”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治大国若烹小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庄子:一个飞翔的人
朱以撒
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③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尽管社会后来的发展明显地循孔说来立名立言,可是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文墨,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④庄子的生动诙谐无所拘囿,使他从历史迷雾中走了出来,让我们点滴感受。我当然也品味了老子的玄乎、孔子孟子的实在、韩非子的狡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敏感,尽管现实的人要遵循孔孟之说去建功立业,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庄子,以至于后来把诸子篇章略过,只余庄子。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魇、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才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那些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的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
⑤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
⑥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的灵气冲天的长诗。庄子是异于常人的,他的笔墨里,不时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人、蝴蝶、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
⑦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不同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掮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他的放逐成为必然。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的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也变得阔大起来。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带着江离、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在这个瑰丽的世界飞翔的时日毕竟短而又短,泽畔行吟,夕阳古道,总是让他听到鼙鼓动地干戈交响,这时他飞翔的翅膀就如同灌满了铅,再也难以动弹了。
⑧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在飞翔的高度上,两人都是乘奔御风的高手,这使我们翻开他们的文字,一不小心就坠入字里行间,不能自已。庄子死了,屈原也死了。庄子之死无疑属于喜剧,他的死如同他的梦,化蝶翩翩而去;屈原之死必然是一个悲剧,他是由于绝望而去死的,有责任感的屈原不是让自然界的代谢法则来执行,而是自己中断了生命的延伸,以至今人提起屈原颇感沉重。
⑨在古文人的许多辞章里,我抚摸到了他们各种各样的梦。时光绵长得让人晕眩,庄子和屈原的梦就越发瑰丽诱人,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明显的是今人的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我们也越来越少做梦了,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
(有删改)
11.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作者眼中,庄子是“一只鸟”“一首诗”,是因为庄子身上呈现出的超乎常人的灵气深深吸引和打动了同样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作者。
B.文章第④段中说“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庄子”是因为庄子的文章让作者怡悦与自在。
C.文章在突出庄子本身具有与众不同性情的同时,还强调了他所处的时代对他的影响, 可以说时代造就了庄子的灵魂,庄子彰显了时代的精神。
D.文章谈的虽然是历史上庄子和屈原的“飞翔”,但是其目的是在于引起“今人”的思考,希望现代社会多一份宽松与自由,希望现代人多一份怡悦和浪漫。
1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摹了庄子的文章特点和庄子的人格精神。
B.“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用比喻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屈原所描摹的理想世界中附着其不自由的色彩。
C.文章由鸟儿的飞翔想到庄子的“飞翔”再想到屈原的“飞翔”,行文深入浅出,脉络自然清晰,内容丰富厚实。
D.本文充满意趣,这得益于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表及里的联想使人们对庄子的认识逐步深入,文章的主旨也在此中得以深化。
13.文章题目是“庄子:一个飞翔的人”,但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写屈原? (4分)
三、古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
(一)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二)
贞观十四年,侯君集平高昌之后,太宗欲以其地为州县。魏征曰:“陛下初临天下,高昌王[注]先来朝谒,自后数有商胡称其遏绝贡献,加之不礼大国诏使,遂使王诛载加。若罪止文泰斯亦可矣未若因抚其民而立其子所谓伐罪吊民威德被于遐外为国之善者也今若利其土壤以为州县,常须千余人镇守,数年一易。每来往交替,死者十有三四,遣办衣资,离别亲戚,十年之后,陇右空虚。陛下终不得高昌撮谷尺布以助于中国。所谓散有用而事无用,臣未见其可。”太宗不从,竟以其地置西州,仍以西州为安西都护府,每岁调发千余人防遏其地。
黄门侍郎褚遂良亦以为不可,上疏曰:“臣闻古者哲后临朝,明王创业,必先华夏而后夷秋,广诸德化,不事遐荒。陛下诛灭高昌,威加西域,收其鲸鲵,以为州县。然则王师初发之岁,河西供役之年,飞刍挽粟,十室九空,数郡萧然,五年不复。陛下每岁遣千余人而远事屯戍,终年离别,万里思归。去者资装,自须营办,既卖菽粟,倾其机杼。经途死亡,复在言外。设令张掖尘飞,酒泉烽举,陛下岂能得高昌一人菽粟而及事乎?终须发陇右诸州。星驰电击。由斯而言,此河西者方于心腹,彼高昌者他人手足,岂得糜费中华,以事无用?陛下平颉利于沙塞,灭吐浑于西海,突厥余落,为立可汗,吐浑遗萌,更树君长。复立高昌,非无前例,此所谓有罪而诛之,既服而存之。宜择高昌可立者,征给首领,遣还本国,负戴洪恩,长为藩翰。中国不扰,既富且宁,传之子孙,以贻后代。”疏奏,不纳。
至十六年,西突厥遣兵寇西州,太宗谓侍臣曰:“朕闻西州有警急,虽不足为害,然岂能无忧乎?往者初平高昌,魏征、褚遂良劝联立麴文泰子弟,依旧为国,朕竟不用其计,今日方自悔责。昔汉高祖遭平城之围而赏委敬,袁绍败于官渡而诛田丰,朕恒以此二事为诫,宁得忘所言者乎!”(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安边》,有删改)
注 高昌王,麴文泰,唐朝时期高昌国主曲伯雅之子,武德六年,嗣位高昌国王。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若罪止文泰斯亦可矣/未若因抚其民/而立其子/所谓伐罪吊民/威德被于遐外/为国之善者也/
B.若罪止文泰斯亦可矣/未若因抚其民而立其子/所谓伐罪/吊民威德/被于遐外/为国之善者也/
C.若罪止文泰/斯亦可矣/未若因抚其民而立其子/所谓伐罪吊民/威德被于遐/外为国之善者也/
D.若罪止文泰/斯亦可矣/未若因抚其民而立其子/所谓伐罪吊民/威德被于遐外/为国之善者也/
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山东,此处指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B.贞观,是太宗的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庙号的拟定均选用表示吉利祥瑞的字面,一般用两个字。
C.陇右,又称“陇西”,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古代以西为右,故名。约当今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
D.飞刍挽粟,指迅速运送粮草,最初见于东汉班固《汉书·主父偃传》“又使天下飞刍挽粟”。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魏征反对唐太宗把高昌化为州县是因为这不仅会白白消耗陇右的人力物资,还会使人员在换防途中伤亡过半。
B.唐太宗刚刚即位时,高昌国王先来朝拜,但是后来阻止西域前去唐朝贡的人,又对大国使节无礼,才导致了唐王朝对他的讨伐。
C.虽然魏征、褚遂良极力劝阻唐太宗在高昌设立州县,然而最终唐太宗没有听取二人的意见,仍然在高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
D.直到贞观十六年,西突厥派兵侵犯西州,唐太宗才认识到当年自己决策失误,并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国不扰,既富且宁,传之子孙,以贻后代。(4分)
18.依据选文,比较刘邦入关之后的“安民”举措与褚遂良“安边”谏议的异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9~20题。
木兰花令 次欧公西湖韵
(宋)苏轼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释】宋哲宗元祐六年八月,苏轼出守颍州,作此词。苏轼恩师欧阳修四十三年前守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西湖南北烟波阔》,苏轼作此词时欧阳修去世已二十年。长淮:即淮河。颍:颍水,淮河支流。西湖: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
1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上片写词人泛游颍河时的见闻和感受,“空听”一句移情入景,将眼前所见的实景人格化。
B. “佳人”一句写欧公当年所做诗词几十年后仍被传唱,欧公的为文、为政、为人可见一斑。
C. “草头”一句承接上片,与曹操《短歌行》中“譬如朝露”一句表达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D. 结尾写“西湖波底月”,以景结情,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20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21.补写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笑子路的原因是: , 。
2. 《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深秋时节的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是: , 。
3.《念奴娇·过洞庭》中,点出了在这秋水无波,美玉一般的空灵画面上,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真似仙境的句子是: , 。
4.在《登泰山记》中,作者抓住太阳将出时瞬间的变化,静动有序地描写日出景色的句子是: , 。
四、写作(5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③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鸿门宴》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
⑤习近平指出,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族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我为你们感到骄傲!——五四讲话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这是第一单元序言里的话,读了上面五则材料,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可以综合材料,也可以组合材料;观点鲜明,结构清晰,内容充实。长春市两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试题 答案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1.C 【解析】谢:道歉
2.A 【解析】A项和例句均为名词作状语。B项,名词的使动用法,让……做王。C项,名词作动词,踩。D项,形容词作名词。
3.A 【解析】A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B项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被动句,“为”字的用法是表被动。
4.C 【解析】A项,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B项,古义指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今义指请客的主人。D项,古义:指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或伦理道德。
5.C【解析】“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错,应该是“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
6.B【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A.是不能使群众信服,语意相反,应为“不负众望”。 B.当平常的人或平常的事情看待。多用于否定句。C.比喻学问、技艺由浅入深,达到一定的造诣。D.强调主观心态的小心谨慎,不指客观情况的危急。
7.B【解析】A项,句式杂糅,将“包括……在内”与“由……组成”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可删去“组成”,并在“内容”后加“在内”;或将“包括”改为“由”。C项,表意不明,“这位前方记者采访到的专家”有歧义,“这位”修饰的是“记者”还是“专家”,不明确。D项,成分残缺,去掉“使”。
8解析 A项,由材料一第一段可知,将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的是“家国天下”,不只是“国”,选项缩小了范围。C项,结合材料分析可知,作者只是说他们的愿望“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但这些愿望并非空想,是可践行的。D项,结合材料三“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分析可知,并没有要求“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
答案 B
9、解析 A项,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是为了证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的观点。
答案 A
10、解析 材料三的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D项中“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分析的是如何治理国家,故不能证明材料三的观点。
答案 D
11、解析 B项,作者倾向于庄子的原因不够全面,更重要的原因是庄子的精神少牵绊,能超越现实。
答案 B
12、解析 A项,“拟人”的修辞手法错误,这里应该是比喻。
答案 A
13、答案 ①因为屈原在生命状态上同庄子一样也是一个追求心灵自由的人。而屈原心灵的飞翔与庄子追求个性自由、无拘无束的心灵飞翔有着很大的不同。写屈原及他的心灵飞翔,能够更好地衬托庄子精神上的自由境界。②通过比较屈原与庄子在思想追求上的相同与不同,也丰富了文章内涵,深化了文章主旨。
14、答案 D
解析 “斯”为指示代词,代指前面所说“若罪止文泰”,一般放在句首,排除A、B两项;“遐外”表地点,说明“被”的范围,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项。故选D。
答案 B
15、解析 “贞观,是太宗的庙号……庙号的拟定均选用表示吉利祥瑞的字面,一般用两个字”错,贞观,是太宗的年号,年号的拟定均选用表示吉利祥瑞的字面,一般用两个字。
16、答案 A
解析 “伤亡过半”错,原文是“每来往交替,死者十有三四”,可知没有过半。
17、中原就不会受到干扰,(百姓)既富庶又安宁,把这个安边政策传给子孙后代,来遗留给后世。
(得分点:“中国”,中原地区;“且”,表并列,又;“贻”,遗留)
18、答案 (1)相同点:二人都采取安稳民心的政策。
(2)不同点:刘邦让百姓信任、拥护和支持自己,以便自己称王。褚遂良认为应该册封少数民族首领,让他们做中原的藩王。
解析 相同点:根据“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然则王师初发之岁,河西供役之年,飞刍挽粟,十室九空,数郡萧然,五年不复。陛下每岁遣千余人而远事屯戍,终年离别,万里思归。去者资装,自须营办,既卖菽粟,倾其机杼。经途死亡,复在言外”可知,二人都采取安稳民心的政策。
不同点:根据“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可知,刘邦的措施是要得到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以便自己称王。根据“宜择高昌可立者,征给首领,遣还本国,负戴洪恩,长为藩翰”可知,褚遂良认为应该册封少数民族首领,让他们做中原的藩王。
参考译文
(二)
贞观十四年,侯君集平定高昌之后,唐太宗想在高昌设立州县。魏征反对说道:“陛下当初刚登上皇位的时候,高昌王最先来朝谒,后来经商的胡人多次告发高昌王阻止他们向朝廷进献贡奉,加上他们对大国的使者不以礼相待,终于获得罪名。如果朝廷只对高昌王麹文泰一人定罪,也还合情合理。不如安抚他的臣民,拥立他的儿子。常言道:处罚有罪之君,安抚他的百姓,让威名和仁德播散到遥远的边关。这是最好的治国安边之策。现在如果在高昌王的土地上设立州县,必须固定有成百上千的人在那里守卫,并且几年便要更换一次人马。每次来回换防,士兵们都往来奔波,死于劳顿的有十分之三四。士兵们还要添置衣物,离别亲人,饱受背井离乡之苦。十年过后,甘肃以西的地区肯定会人财空虚,而陛下始终得不到高昌一把谷子,甚至一尺帛布的援助。这其实是拆散有用的东西,去侍奉无用的东西。我看不出有什么益处。”唐太宗不听他的意见,仍在高昌王的土地上设置西州属地,定西州为安西都护府,每年调派一千多人马驻守该地。
黄门侍郎褚遂良也认为这样做不好,于是上疏说:“我听说,古代圣哲贤明的君王处理国政,都先使华夏诸族安定了,然后才平定少数民族,他们广泛散布仁德和教化,不干预边远悍荒之地的事务。陛下灭掉了高昌国,使西域异族臣服于大唐的威仪,如今还要据守他们的土地,设立州县。然而,朝廷发兵的时候,黄河以西遇到荒年,田地野草蔓延,几年颗粒未收,仓库十室九空,周边各郡县也都很萧条,五年过去了,还是没有改变。现在,陛下每年要派上千人前去很远的地方从事耕作防卫,他们背井离乡,饱尝思乡之苦。离家的兵士还要自己操办行装,他们不得不卖掉粮食,拿走家中纺织的所有布匹。而且有的人在路途中就命归黄泉了,这又在所说之外了。假设张掖郡战火飞扬,酒泉郡烽烟四起,陛下能指望高昌供给一个人的粮米来增援吗?必须调发陇右各州军队,迅速攻击敌人。就此而言,黄河以西的百姓才是朝廷的心腹,高昌人终究是异族,怎么能浪费中原的财物,去供养毫无益处的人呢?陛下在沙塞平定颉利,在西海吞并吐浑。突厥残余部落、吐浑后裔,陛下都为他们立可汗和首领。应该再为高昌树立首领,这样做,并非史无前例,古人说,有罪的人就诛杀他,臣服的人就使他存活。陛下应当在高昌人中选择可以拥立的人,封他为首领,送他回故国,让他感激大唐的恩德,永远做中原政府的一名藩王。中原就不会受到干扰,(百姓)既富庶又安宁,把这个安边政策传给子孙后代,来遗留给后世。”奏章上达,但唐太宗没有接纳他的进谏。
贞观十六年,西突厥派兵进犯西州地区,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西州有军情,虽然还不足以构成危害,但怎能高枕无忧呢?过去我刚刚平定高昌的时候,魏徵、褚遂良劝我立麹文泰的后代为王,归还他的国土,可是,我竟然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现在后悔晚矣。过去汉高祖不听娄敬不出兵匈奴的劝告,结果遭到平城之围,事后汉高主大大犒赏了娄敬。袁绍不听田丰的建议,在官渡大败,事后却听信谗言,将田丰杀死。我常常以这两件事为诫,怎能忘记这些劝谏过我的人呢?”
19、D【解析】“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错误。结尾写波底之月,传达出因月光之清冷孤寂而生的悲凉伤感,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化出淡淡的思念和叹惋,令人感慨万千,怅然若失。故选D。
上片写自己泛舟颍河时触景生情。作者于当年八月下旬到达颍州,时已深秋,故称“霜余”。深秋是枯木季节,加上那年江淮久旱,淮河也就失去盛水季节那种宏阔的气势。“空听潺潺清颖咽”,水涨水落,水流有声,这本是自然现象,但词人却说水声潺潺是颍河幽咽悲切,抒发悲秋之情。“草头秋露流珠滑”,深秋的晚上,已经开始降下露水,露珠晶莹剔透且圆润光滑,但却不能长存。“三五盈盈还二八”点明月亮阴晴圆缺的状态。词人以露珠的流逝与月亮的圆缺慨叹时光飞逝、人生无常。“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能记得醉翁的人还剩下几个。恐怕只有作者与这倒影在西湖水底的明月。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写西湖月能“识翁”,含蓄写出欧阳修在颍州时常常夜游西湖,用西湖见证醉翁在颍州的所有功绩。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
20、①悲秋之情。深秋时节,淮河失去宏阔的气势,颍水潺潺似在呜咽,触发了诗人悲秋伤时之情。②伤逝之情。光阴流转如电,草露倏忽而逝,十五圆月到十六即缺,皆令人不由感叹生命无常,短促易逝。③怀人之情。欧公早逝,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只有自己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物是人非,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
21、理解性默写:
(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3)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4)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由五个独立语段构成,材料①是子路的观点,子路代表了年轻一代敢拼敢闯的精神和勇气。材料②讲述的“王道思想”,其本质就是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理想状态。材料③表现的是樊哙的忠勇和胆识。材料④主要说明了晋文公撤军的理由。材料⑤是新时代领路人习近平对青年所讲的话,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青年应肩负时代的责任,要有担当,要做有为青年,不负时代。
综合分析上面几则材料,不难看出,主要想表达的是青年、理想与时代的话题,所以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1)勇于担当,创造未来。
(2)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3)纵使时代变迁,但不变的是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
(4)深植家国情怀,书写青春华章。
参考例文
深植家国情怀,书写青春华章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指出,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族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总书记的赞扬,是殷殷期望,更是光明未来。自古以来,我中华青年都是有担当、有责任的中流砥柱。
子路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这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识和勇气,越是艰难,越要勇往直前。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1949年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来势汹汹,面对突如其来的新考验、新挑战,无数青年无畏无惧,挺身而出,冲锋在前,成为抗疫大军的中坚力量,彰显着抗疫战场的青年担当。综观疫情防控的各条战线,都能看到广大青年挺身而出的身影,那些曾经带着朝露的蓓蕾,在疫情防控战场绽放出绚烂的青春之花。广大青年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奉献者,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守护祖国、守护民族的重任,用青春和汗水谱写出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主要是讲实行仁政,兴办学校,注重教育和伦理教化,就可以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而我国当代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广大人民的伟大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放眼神州大地,无数怀揣远大理想、深植家国情怀的青年正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脱贫攻坚战场,他们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和一往无前的执着,肩负着党的期望、人民的期待、民族的重托,以昂扬奋进的姿态书写伟大时代的青春华章。“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展望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一代又一代青年接续奋斗中成为现实!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中国青年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