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大兴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7 18:0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京市大兴区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检测试卷
高二语文
2023.04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22道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2.试题答案一律涂或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签字笔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只需上交答题卡。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是批判的原则。批判,不是简单的抛弃和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弃其槽粕。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的兼收并蓄。”
怎样区分艺术遗产的精华与糟粕呢 第一条界限就是要把统治者的艺术与被统治者的艺术区分开来。在阶级社会中,有两个对立的阶级;反映在艺术上,就有两种艺术,一种是反动的艺术,它反映统治阶级反动的思想感情,是艺术遗产中的糟粕;另一种是进步的艺术,它反映被统治阶级进步的思想感情,是艺术遗产中的精华。第二条界限就是要把某一具体艺术作品中之精华与糟粕区分开来。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精华与糟粕往往混杂在一起。历史上任何一位艺术家的思想感情都不是纯粹的,既有进步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曹雪芹和施耐庵,石涛和朱耷,哪一位艺术家,哪一件艺术作品,不是精华与糟粕紧紧地混杂在一起呢
要坚持继承艺术遗产的批判原则,就要避免“肯定一切”与“否定一切”两种极端观点。
“肯定一切”即全盘继承,表现为复古主义。我国明代永乐以后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树起复古主义大旗,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使复古主义成为时代风尚。他们认为先秦两汉的散文、汉魏的古诗和盛唐的近体诗,都是绝对完美的艺术范本,艺术家只能惟古人是尚,根本勿需新的创造。
“否定一切”即简单抛弃,表现为虚无主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出现的“无产阶级文化派”可谓这一极端的代表,认为无产阶级文化与过去时代的文化“不需要继承的关系”,扬言“从现代生活的轮船上扔掉”普希金、托尔斯泰和一切古典作家,甚至要把沙皇建的房子、铁路统统摧毁。这种谬论受到列宁的痛斥,他指出:“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
(取材于王宏建主编的《艺术概论》)
材料二
文学传统由幸存下来的文学作品构成,每当一部新的杰作加入这些作品,文学传统就改变了。它之所以改变,不仅仅因为新成分的加入,而且还因为,人们对这一传统中已有的作品有了新的不同的理解。新成分加入这一传统后的一代人所面临的传统与其前辈的传统显然不同。
刚起步的作家都寻求传统,直到他找到一个或几个传统;然后,他便开始培养自己的风格,但是,他必须具备勇气和毅力才能无视他的教师、同代人、朋友,以及批评家和出版者所坚持并引荐给他的传统。每个作家可以将任何作家、任何作品或任何阶段的任何作品类型当作他的出发点。如果他宁愿被出版商拒绝,那他就能够坚持他所喜爱的任何传统,即使这一传统已经“过时”,或者其真实意义是“不合时尚”。而成为完全没有传统的作家是不可能的。
在文学创作领域中存在着一个反传统的传统;同时人们努力寻求着独创性,并且偶然也成功地创作出一些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尽管如此,人们却时常难于找出持久的因素,尽管也确实存在着持久因素。人们通常认为,已不再有人写作自然主义小说,描写事件、人物、物体的模式已经改变。自然主义是 19世纪中可被称作自然主义小说家的杰出成就,这些作家专门描写充斥着暴行、自私、野蛮、堕落和兽性的社会侧面和个人行为。显然,对于这些罪恶的描写尚未从现代小说中消失;相反,这已成为许多小说的一大特色。强调经验的不一致性,以及人类活动自残自毁的特征当然也就没有过时。这是文学中的所谓“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现代主义现在已为文学界的先生女士们广为接受。它可被称为“时尚”,但是,一种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世界观比时尚要来得深刻,它是一种传统。
(取材于爱德华˙希尔斯的《论传统》)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符合“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的一项是(3分)
A. 去芜存菁 B.是今非古 C. 是古非今 D. 全盘吸收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艺术遗产中的精华”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它吸取了古代文化中的民主性思想。
B. 它反映被压迫人民进步的思想感情。
C. 曹雪芹和施耐庵的作品不全是精华。
D. 经典名著比一般文学作品的精华多。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文学传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一部新的杰作代表了一个文学传统。
B. 不同时代的人面临的文学传统不同。
C. 刚起步的作家找到的传统已“过时”。
D. 作家完全没有文学传统就能够创新。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只要有对立的阶级,就会有对立的艺术。
B. 只有先了解文化传统,才能继承和创新。
C. 自然主义文学观已被现代主义文学摒弃。
D. 文学创作不能坚持复古主义或虚无主义。
5. 请分别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关于文化遗产或文学传统的观点,并根据其中一个观点,以教材中某篇作品为例,简要说明你如何学习中国古典诗文。(6分)
教材篇目参考: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开创“香草美人”传统,教材选入篇目《离骚》;贾谊奠定骚赋体基础,教材选入篇目《过秦论》;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教材选入篇目《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苏轼开创豪放词风,教材选入篇目《念奴娇˙赤壁怀古》;韩愈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教材选入篇目《师说》……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阅读柳宗元的作品《种树郭橐驼传》,完成6-10题。(共18分)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名我固当 首当其冲
B.其本欲舒 舍本逐末
C.根拳而土易 改弦易辙
D.字而幼孩 一字千钧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B.其莳也若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A.他植者则不然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也
C.其实害之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D.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去不复顾
离开后就不再回头看它
B.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并不是有能够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
C.早缫而绪,早织而缕
早早地煮茧抽丝,早早地纺你们的线
D.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
我们小民中断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不得空暇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橐驼”这一称号带有轻视嘲谑的意味,但郭橐驼欣然接受,可见其性情豁达。
B. 郭橐驼种树的独特之处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强调遵循事物本身的规律。
C. 他植者“爱之”“忧之”的做法背离树木的自然本性,从反面证明要遵循规律。
D.文章以树喻人,从种树的方法迁移到为官治民之理,使用的是对比论证的方法。
10.文章第2-4段借郭橐驼“养树”之事阐明了“养人术”。请结合这三段相关语句,用自
己的话谈谈作者是如何逐层展开说理的。(6分)
11.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语录,完成后面的题。(共10分)
①逸民【1】: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
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论语·微子》)
②公山弗扰以费【2】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3】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论语·阳货》)
注释:【1】逸民:被遗落到民间的人才。逸同“佚”,散失。【2】费:费邑,鲁国季氏的封地。【3】徒:白白地。
(1)下列对两则语录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柳下惠、少连二人虽然“降志辱身”,但是说话合乎伦理,行为合乎人心。
B. 虞仲、夷逸二人虽然放肆直言,但是行为廉洁,放弃官位合乎变通的智慧。
C. 孔子褒奖伯夷、柳下惠等人,但对于孔子而言,不一定非得像他们那样做。
D. 子路反对孔子应鲁国叛臣公山弗扰的征召,孔子却希望借此机会复兴东周。
(2)将语录①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
(3)上面两则语录反映出孔子什么样的处世之道?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
题胡逸老致虚庵【1】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2】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释:【1】致虚庵:胡逸老的书房名。【2】遗金满籯:出自《汉书·韦贤传》。韦贤号称邹鲁大儒,曾任汉宣帝丞相;其四子皆有所成。故邹鲁有谚曰:“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 籯(yíng),竹箱。
12. 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直接议论,打破了律诗先写景后抒情之惯例。
B. 颔联以珍珠喻后代,赞美胡逸老之德能传给后代。
C. 颈联从视觉与触觉角度写致虚庵依山傍水的环境。
D. 尾联呼应首联,写环境能够净化心灵,颇有禅意。
13. 颈联化静为动,将山水写活。下列选项中没有使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杜甫《秋雨叹》)
B.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C.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谢灵运《过始宁墅》)
D.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14.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1)大道相通,万物一理。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 , ,可乎”句,由探求石钟山得名一事的感悟推衍出世间万事都需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主观猜测的道理。
(2)许多经典作品辞约义丰,尽显汉语之美。李密的《陈情表》中“但以刘日薄西山, , ,朝不虑夕”句,连用四字句渲染祖母病笃情状,惨苦之象如在眼前;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风移影动, ”句,以简洁明净的细节描写渲染环境的清幽静谧,表现作者恬淡的心境;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 , ”句,再现日光暗淡、太阳即将落山之时人流连不去的场景,在动作细节中隐含人物的复杂心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文,完成16-19题。
选文一
鸳鸯道:“如今我说骨牌副儿,从老太太起,顺领说下去,至刘姥姥止。比如我说一副儿,将这三张牌拆开,先说头一张,次说第二张,再说第三张,说完了,合成这一副儿的名字。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叶韵。错了的罚一杯。”众人笑道:“这个令好,就说出来。”……鸳鸯道:“有了一副。左边是‘长三’。”宝钗道:“双双燕子语梁间。”鸳鸯道:“右边是‘三长’。”宝钗道:“水荇牵风翠带长。”鸳鸯道:“当中‘三六’九点在。”宝钗道:“三山半落青天外。”鸳鸯道:“凑成‘铁锁练孤舟’。”宝钗道:“处处风波处处愁。”说完饮毕。鸳鸯又道:“左边一个‘天’。”黛玉道:“良辰美景奈何天。”宝钗听了,回头看着他。黛玉只顾怕罚,也不理论。
(取材于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选文二
且说宝钗等吃过早饭,又往贾母处问过安,回园至分路之处,宝钗便叫黛玉道:“颦儿跟我来,有一句话问你。”黛玉便同了宝钗,来至蘅芜院中。进了房,宝钗便坐了笑道:“你跪下,我要审你。”黛玉不解何故,因笑道:“你瞧宝丫头疯了!审问我什么?”宝钗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说的是什么?你只实说便罢。”黛玉不解,只管发笑,心里也不免疑惑起来,口里只说:“我何曾说什么?你不过要捏我的错儿罢了。你倒说出来我听听。”宝钗笑道:“你还装憨儿。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那里来的。”黛玉一想,方想起来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了。”宝钗笑道:“我也不知道,听你说的怪生的,所以请教你。”黛玉道:“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以后再不说了。”宝钗见他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问,因拉他坐下吃茶,款款的告诉他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取材于第四十二回 《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谬补余香》)
选文三
这日宝钗来望他,因说起这病症来。宝钗道:“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宝钗道:“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宝钗笑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黛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道:“人家才拿你当个正经人,把心里的烦难告诉你听,你反拿我取笑儿。”宝钗笑道:“虽是取笑儿,却也是真话。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你才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我明日家去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黛玉忙笑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宝钗道:“这有什么放在口里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只怕你烦了,我且去了。”黛玉道:“晚上再来和我说句话儿。”宝钗答应着便去了,不在话下。
(取材于第四十五回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双双燕子语梁间 语:形象地表现燕子在房梁间发出声声轻啼的情态。
B.款款的告诉他 款款:状写宝钗对黛玉说话时语气轻缓,态度真诚。
C.他们尚虎视眈眈 虎视眈眈:形象地表现出贾府的婆子丫头们的贪婪。
D.何必作“司马牛之叹” 司马牛之叹:侧面写出黛玉在贾府孤独无援的处境。
17.下列对三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黛玉说出的“良辰美景奈何天”出自汤显祖的作品《牡丹亭》,正是闺中儿女禁读的“杂书”。
B.宝钗善意地警醒黛玉“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黛玉听了宝钗的肺腑之言却口服心不服。
C.林黛玉毫不隐晦地说出自己以前对薛宝钗的看法“只当你心里藏奸”,可见其性情真诚、坦率。
D.宝钗探望并劝慰病中的黛玉,黛玉深受感动,与宝钗互剖真心,最后二人抛弃前嫌,情结金兰。
18.根据选文,解说宝钗的形象特点。(6分)
19.“草蛇灰线”是《红楼梦》的写作特色,通过作品中某一词句、某一特定事物等,形成一条隐约可寻的线索,使情节环环相扣,前后呼应。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阐释“草蛇灰线”的技法。(6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
20. 语言基础运用(共6分)
①百度在3月发布了自己的AI大模型“文心一言”,成为全球首家推出可与ChatGPT相媲美的产品的企业。②首先,“文心一言”采用自动化处理技术,对用户输入的关键词或者主题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快速、高效生成符合用户需求的文章或段落;又采用深度学习技术,可以对海量数据进行学习和分析,从而不断优化算法和模型,提升生成文章的精准度和质量。③其次,它注重用户体验,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如语音输入、手写输入等,更好地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④最后,“文心一言”的智能AI技术不仅适用于文本生成领域,未来还可以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如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智能音箱等,为各行各业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务。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①句中“媲美”可以改为“比美”。
B. ②句中两个画线词语不能互换位置。
C. ④句中“不仅”可以换成“不但”。
D. ④句中“供”的读音应为“gòng”。
(2)请根据材料为“文心一言”下定义。(3分)
21. 微写作(10分)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我们阅读小说、诗歌、散文、话剧、科普作品,可以丈量双脚不能抵达的土地,可以体验他人不可复制的生活……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学校举办“春日书香浓”读书节。请你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1)读书节设有“穿梭时空的对话”人物访谈活动,能够借助AI机器人与所学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交流。请写出你想访谈的人物、访谈的主要问题及提问的理由。要求:访谈对象明确;问题简洁,有针对性;理由合乎情理;符合原作。
(2)学校要结合此次活动布置“触动我心灵的人物”主题展板。请从《阿Q正传》《边城》《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荷花淀》这五部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为其写一段简介。要求:内容符合原作;写明人物事迹、形象特点或精神品格;条理清晰。
(3)学校微信公众号要征集读书节稿件,请以“春日,相约在书香里”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思想健康;感情真挚;有形象;语言有感染力。
22. 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1)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走出校园,无论是身处当下还是面对未来,我们都需要做出选择。如高考选择什么院校,未来从事什么职业。又如陷于困境时如何成长,收获成功时何去何从……
请以“我有我的选择”为题目,从父母、老师、朋友、陌生人、自己等人中任选其一,给他/她/自己写一封信,谈谈自己在某方面的选择及理由。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格式正确。
(2)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个独特的“你”。与“你”同行,可赏星月游山川,可观百态察人事,可悟情理觉是非……
请以“与你同行”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情节,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大兴区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检测试卷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1.(3分)A 2.(3分)D 3.(3分)B 4.(3分)C
5.(6分)
参考答案:
1.两则材料的观点:材料一提出继承艺术遗产要坚持批判的原则,首先要区分精华与糟粕,(1分)其次要避免肯定一切与否定一切。(1分)材料二提出文学传统会改变(1分),作家创作都基于传统,同时也寻求独创。(1分)
2.举例说明:学习中国古典诗文要理解作品代表的文学传统,还要看到作品对于传统的继承与发展。(1分,概括“我”的做法)以《离骚》为例,我们要了解屈原开创“香草美人”的传统,还要看到后世在此基础上形成象征手法(形成了咏物诗这一诗歌类型)。(1分,结合作品简说)
(说明:概括两则材料的观点4分,举例说明2分。意思对即可。)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6.(3分)C 7.(3分)C 8.(3分)A 9.(3分)D
10.(6分)
参考答案:本文第二段介绍郭橐驼种树的特异技能,以对比方式凸显其与“他植者”的不同,设置悬念。(概括段意1分,解说方法1分)第三段回应上一段,是郭橐驼自我介绍种树经验,用对比方式正反两面阐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从而自然过渡到第四段。(概括段意1分,解说方法1分)第四段通过对话正面揭示主旨,运用“养树”与“养人”互相映照的写法,把种树之理引申到吏治。(概括段意1分,解说方法1分。答出对话、类比、映照其中一个即可)
(说明:逐段概括段意3分,分析说理方法共分。意思对即可。)
11.(1)(3分)D
(2)(3分)
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份(或使自己的身体受辱),就是伯夷和叔齐吧
(说明:译文答案可参考杨伯峻版、王德山版。“降”“辱”“与”各1分,意思对即可。)
(3)(4分)
参考答案:两则语录反映出孔子灵活变通的处世之道(或做人心智通达)。(1分,指明处世之道)“无可无不可”就是能待时而动、顺势而为(或顺时而为)。孔子认可伯夷、叔齐与柳下惠、少连等人的品行(理解语意1分),但面对鲁国叛臣公山弗扰的招揽,孔子却也愿意应召,不因其人而浪费实现理想的机会(理解语意1分)。可见其心智通达,对己坚守做事的原则,对人则态度圆融。(对两则语录总括分析1分)
(说明:概括处世之道1分,结合两则语录概括分析3分。如果答“执着”“积极入世”“积极有为”且分析合理,也可给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2.(3分)C 13.(3分)A
14.(6分)参考答案:此诗表达了对胡逸老不慕荣利的清高品格的敬慕之情,也表明了自己澄明的胸襟与高雅情怀。(2分)首联发议论,赞美胡逸老的诗礼传家,显示其品格的清高,令人仰慕。(1分)颔联承上,进一步赞美庵主的仁爱之心。(1分)颈联转而正面写致虚庵的清雅环境,烘托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1分)尾联总收全诗,照应开头,既赞美胡逸老的澄净之心,也披露了诗人自己澄明的心襟。(1分)
(说明:概括情感2分,结合诗句逐联分析4分。)
15.(共8分)
(1)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2)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桂影斑驳 珊珊可爱
景翳翳以将入 抚孤松而盘桓
(说明:每空一句,错字、错句、漏句均不得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6.(3分)C 17.(3分)B
18.(6分)
参考答案:①有才情(博学多才):行酒令时,宝钗反应敏捷,可见其饱读诗书,聪敏有才。(根据选文一)。
②处事周全(处事圆融):送燕窝给黛玉时说“多一事不如省一事”“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既照顾了黛玉的心理,又解决了矛盾隐患。(根据选文三)
③行为豁达,周到热心:黛玉生病,宝钗劝慰黛玉,送燕窝且答应再来看黛玉。(根据选文三)
或:因黛玉行酒令时候不小心引用《牡丹亭》中的句子,宝钗特意把黛玉叫到蘅芜苑,推心置腹地劝导和提醒黛玉。(根据选文二)
(说明:每点2分,其中概括特点1分,结合内容分析1分。答出3个要点得6分。其他答案如宽和大度、有见识明事理等,能够结合具体内容准确地分析即可。)
19.(6分)
参考答案:作者用草蛇灰线的技法合情合理地展现了宝钗、黛玉二人关系逐渐变化的过程。选文一(第40回)从行酒令时宝钗留意到黛玉所说《牡丹亭》中的句子开始,埋下二人关系变化的伏笔。(2分)选文二(第42回)写宝钗特意针对黛玉所说的句子审问黛玉,并语重心长地劝诫她不要看杂书移了性情。此时黛玉已经对宝钗心服。(2分)选文三(第45回)写黛玉生病时宝钗去探望,黛玉自剖心迹,主动认错,二人关系从此亲密无间,彼此投契。(2分)
(说明:共3个要点,每点2分:概括原文具体内容1分,结合内容分析技法1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
20.(1)(3分)D
(2)(3分)
参考答案: 文心一言是百度研发(所属1分)的一款具有智能化、高效、精准和人性化特点的(特点1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在线文本生成的工具(本质1分)。
(说明:不符合“是…”或“…叫做”等下定义的一般格式,可酌情扣1分。)
21. 微写作(10分)答案示例略。
一类卷(8—10分),符合题意,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表达流畅,较有文采。
二类卷(5—7分),基本符合题意,内容较充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1—4分),偏离题意,内容空洞,结构不完整,语病较多。
22. 作文(50分) 答案示例略。
论述类: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50—42分) 符合题意、论点明确 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46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作文可得48分以上。
二类卷 (41—33分) 符合题意、论点明确 论据较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37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39分以上。
三类卷 (32—25分) 基本符合题意、论点基本明确 论据较恰当充实、论证基本合理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29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31分以上。
四类卷 (24—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论点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20分为基准分浮动。
说明:作文没有写题目,扣2分。
记叙类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50—42分) 符合题意、主题明确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46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作文可得48分以上。
二类卷 (41—33分) 符合题意、主题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37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39分以上。
三类卷 (32—25分) 基本符合题意、主题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29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31分以上。
四类卷 (24—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20分为基准分浮动。
说明:作文没有抄写题目,扣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