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第六章 波粒二象性
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第2节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高二物理
新课引入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注意到再过去的漫长年代里,人们讨论光时过分的强调了它的波动性,忽视了粒子性,同样,在讨论实物粒子时,人们只关注了它的粒子性,忽略了波动性。于是,他大胆了提出了一个猜想: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即每一个运动者的粒子都有一个对应的波。
路易·维克托·德布罗意 1929年获诺贝尔物理奖
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一、德布罗意假说
1、粒子的能量E与相应的波的拍频率v的关系E=hv
2、粒子的动量p与相应的波长λ之间的关系
CYBER PUNK
如何证明德布罗意的猜想呢?
已知电子质量为m=9.1X10-31kg,普拉克常量h=6.63X10-34J S,则一个动能为100ev的自由电子的物质波波长为多少?
λ=1.2×10-10m
动能为100ev的自由电子的物质波波长为
1.2×10-10m,这么短的波长,如何证明它
具有波动性?
二、对德布罗意假说的实验探索
德布罗意关于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的假说在当时来看是难以理解的。真正判定这个假说是否“站得住脚”的只
能是实验。
1927年,戴维孙和革末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的衍射现象。
1927年,汤姆孙用实验证明,电子在穿过金属片后像X射线一样产生言射现象,也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
1960年,约恩孙直接做了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从屏上摄得了类似杨氏双缝干涉图像。
电子双缝干涉图样
电子波动性的应用:扫描隧道显微镜
为什么我们观察不到宏观物体的波动性呢?
假如一个质量为20g的子弹以1000m/s的速度运行时,请计算以下它的物质波波长为多少?
λ=3.315×10-35m
波长如此之短,是很难观察到它的衍射和干涉图像的
三、不确定性关系
在宏观世界中,一个物体的位置和动量是可以同时确定的。但是,在微观世界中,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却是不能同时确定的。法国物理学家海森堡研究发现,这种不确定性存在以下关系:
典型例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宏观物体都伴随着一种波,即物质波。
B、湖面上的水波就是物质波。
C、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
D、光子数量越大,其粒子性越明显。
典型例题
2.波粒二象性是微观世界的基本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电效应现象揭示了光的粒子性
B、中子束射到晶体上产生衍射图样说明中子具有波动性
C、电子在穿过金属片后的衍射现象,证实了电子的粒子性
D、动能相等的质子和电子,它们的物质波波长也相等。
典型例题
3.关于物质波,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A.只要是运动着的物体,不论是宏观物体还是微观粒子,都有相应的波与之对应,这就是物质波
B.只有运动着的微观粒子才有物质波,对于宏观物体,不论其是否运动,都没有相对应的物质波
C.由于宏观物体的德布罗意波长太小,所以无法观察到它们的波动性
D.电子束照射到金属晶体上得到电子束的衍射图样,从而证实了德布罗意的假设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