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南湖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3月第一次线上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1.(2021七上·恩平期中)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和《山海经》的记载存在相似之处。这说明上古传说( )
A.都是切实可信的 B.包含了一定的历史信息
C.都是毫无依据的 D.是研究历史可靠的证据
2.(2020·东营)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周王室衰微 B.分封制崩溃
C.兼并战争不断 D.注重兴修水利
3.(2022九下·长春月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虽然东周时期政治不稳定,但文化大发展。在这个生气勃勃、富有创造性的时代里,人们写下了伟大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理论著作。”下列可以直接作为此观点佐证的是( )
A.《本草纲目》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韩非子》
4.(2020·泸县)为进行研究性学习,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下活动。请判断该小组研究的课题是( )
活动 内容
查阅文献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桓宽《盐铁论》、司马迁《史记》等
观看视频 《中国通史—北击匈奴、南定吴越》等
搜集图片 《五铢钱》《独尊儒术群雕》等
考察遗址 陕西茂陵、陕西凤翔县祭天遗址等
A.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秦统一货币促进经济交流
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D.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
5.(2016·青岛)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隋文帝
6.(2022九下·长春月考)下侧示意图中,①处应为( )
A.重文轻武政策 B.读书风气浓厚
C.经济重心南移 D.活字印刷术发明
7.(2020·岳阳)我国历代政府都十分重视对边疆的有效管辖。下列举措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管辖的是( )
A.设西域都护 B.设安西都护府
C.设澎湖巡检司 D.设宣政院
8.(2022九下·长春月考)张平同学正在网上下载“鉴真、玄奘、郑和”三人的相关资料进行专题学习,下列选项符合该专题题目的是( )
A.顽强抗战民族英雄 B.开拓新王朝的封建帝王
C.突出贡献的交流使者 D.辅佐帝王的有功之臣
9.(2022九下·长春月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长足进步。研究表明,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下列选项中,不利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是( )
A.统治者推行垦荒政策
B.引进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C.晋商、徽商等商帮的出现
D.设立“广州十三行”
10.(2022九下·长春月考)从下图展示的时代强音中可以领悟到那个时代的一大特征是( )
A.内忧与外患 B.落后与变革 C.变法与图强 D.屈辱与抗争
11.(2022九下·长春月考)毛泽东盛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据此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是( )
A.标志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明确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
D.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12.(2022九下·长春月考)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道路艰苦卓绝,留下许多充满胜利豪情的诗句。其中歌颂南昌起义的是( )
A.“红船一叶破迷蒙,辟地开天气若虹”
B.“泣鬼惊神第一枪,从来弱小变强梁”
C.“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D.“镰斧开天,革命弄潮,南湖燃起燎原火”
13.(2020·天津)全民族抗战以来,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是(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
14.(2020·长沙)“和平建国的新阶段,即将开始,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该材料发布于(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胜利后 D.解放战争胜利后
15.(2020·眉山)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颁行法令,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不分级别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民间争相效仿。这说明当时( )
A.人人享有充分自由 B.政治影响社会生活
C.实现社会民主平等 D.借鉴西方文官制度
16.(2020·沈阳)19世纪40年代后,外国人在上海、香港等地创办了许多供在华外国人阅读的外文报刊,在其影响下国内出现了一系列报纸和出版机构。下表反映了近代中国( )
名称 地位
《申报》 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大公报》《新闻报》 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
商务印书馆 近代中国创办的第一个文化出版机构
新华书店 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A.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B.经济的变化
C.外交事业的发展 D.科技的进步
17.(2021七下·海口月考)运用下列史料,可以设计出有关中国历史的探究主题是( )
A.农业技术的发展 B.医药事业的进步
C.思想文化的繁荣 D.政治制度的演变
18.(2022九下·长春月考)关于世界三大宗教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世界三大宗教都诞生于亚洲 ②最先传入我国的是佛教
③伊斯兰教成为了罗马的国教 ④三大宗教都宣扬忍耐顺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2022九下·长春月考)“统一的法律不仅减少了疑惑,而且将拜占庭帝国统一组织起来,与帝国的官僚体系相匹配”。该法律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查士丁尼法典》
C.1787年美国宪法 D.《十二铜表法》
20.(2020·长春模拟)“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不能制海,必为海制。”下列能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
①张骞通西域
②新航路开辟
③雅克萨之战
④鸦片战争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21.(2021·广东模拟)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到:“失败反把失败者变得更崇高了,倒了的波拿巴(拿破仑)仿佛比立着的拿破仑还要高大些……他在疏失中仍是庄严的,在污点中仍是卓越的,在罪恶中也还是雄才大略的。”对于这段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拿破仑的对外战争都是正义的,不容置疑
B.雨果站在欧洲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评价拿破仑
C.雨果的评价肯定了拿破仑的历史功绩
D.对外战争最后的失败让拿破仑彻底被否定
22.(2021九上·南阳月考)罗斯福新政为了拯救市场,采取办法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而 是用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就是国家。可见,罗斯福新政( )
A.强调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B.使美国国民经济开始缓慢复苏
C.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D.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23.(2022九下·长春月考)俄罗斯总统普京评价道:“作为一名卓越的国务活动家,他是世界现代史中一个时代的象征。他和战友们创立的自由、独立的古巴已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为很多国家和人民树立了鼓舞人心的榜样。”他是( )
A.玻利瓦尔 B.纳赛尔 C.卡德纳斯 D.卡斯特罗
24.(2016九上·成武期末)某九年级二班同学准备出一期历史板报,摘录了有关“跨国公司”、“国际资本流动”的文字,又搜集了下列三幅图片。这些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经济全球化趋势 B.欧洲联盟的发展
C.政治格局多极化 D.世界性金融机构
25.(2020·黄冈)1980年,伊朗和伊拉克爆发战争,美国偏向伊拉克,并向伊拉克提供大量武器和经济援助。23年后,美国却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对伊拉克发动战争,并占领伊拉克。这表明,美国对外决策从根本上取决于( )
A. 反恐思维 B.地缘政治 C.石油战略 D.国家利益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35分)
26.(2022九下·长春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1世纪以后的(欧洲)中世纪城市,作为地区工业生产、消费和交易的中心,作为拥有安置深受人们崇敬的圣人遗物的教堂、修道院的宗教中心得到发展。……在1300至1350年期间,人口拥有10万人以上(估算)的“特大城市”,就有巴黎(20万)、佛罗伦萨(10万—12万)等。……中世纪城市社会是阶级分化的社会。13世纪以后,由包括贵族在内的少数富裕商人、老板来管理城市的自治。
——摘编自河原温、堀越宏一《图说中世纪生活史》
材料二:北宋的汴梁、元朝的大都,都是由于政治中心的作用,才能出现这种人口在几十万、上百万以上的城市。……大城市的中心作用,辐射着众多的中小城市,使城市的腹地更大,更增强了封建统治者的控制作用。
——摘编自张健《浅析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文化与特色》
材料三:(西方)工业革命带来了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大量人口迅速涌向城市……工业的发展对基础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包括良好的道路、使用的交通工具和多种多样的运输设施,燃料、充足的电力、以及随之而来邮电通讯、学校图书馆等等。
——摘编自高嵩《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发展》
材料四:由工业革命产生的力量与通过变化获得的进步思想,推动了西方向海外扩张。……条约口岸地区洋货的普遍涌入产生了破坏性的经济后果,……使得越来越多的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业和人口集中之地。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五:
图一 图二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东、西方城市的不同点(两点即可)。写出中世纪欧洲城市争取“自治”的两种方式。
(2)根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给西方城市带来了哪些变化?
(3)根据材料四,指出西方向海外扩张对东方城市产生了哪些影响?
(4)围绕东北地区,对图一信息进行解读。
(5)归纳图二中东北“缺席万亿GDP城市”的因素(三点即可)。基于此,请你为家乡长春的发展建言献策。
27.(2022九下·长春月考)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短文。
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
——摘自《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要求:题目自拟;以英国和中国为例,对两国崛起过程中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并谈谈哪些因素影响大国崛起。史实准确,表述清晰流畅,字数200字左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和《山海经》的记载存在相似之处”可知,上古传说包含了一定的历史信息。B符合题意;
“都是切实可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
“都是毫无依据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
“是研究历史可靠的证据”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青铜器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分析选项即可作答。
2.【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因此:
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的知识。难度不大,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关键。
3.【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虽然东周时期政治不稳定,但文化大发展。”结合所学知识,《韩非子》是东周的战国时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的著作,与题干内容相符,故D项符合题意;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的,故A不符合题意;
《齐民要术》是北朝农学家贾思勰的著作,故B不符合题意;
《天工开物》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的著作,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奇斗艳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基础。
4.【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五铢钱”“独尊儒术”等可知,题干研究的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为了巩固统治,汉武帝在经济上统一铸币权,统一铸造五铢钱,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符合题意;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在表格中没有涉及,A排除;
秦统一货币促进经济交流在表格内容中没有涉及,B排除;
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没有体现“五铢钱”等内容,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大一统的有关知识。汉武帝是一位拥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思想文化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长安设立太学。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抑商政策。军事上,大规模反击匈奴,派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大规模攻打匈奴,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上实现了大一统。
5.【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采取一系列汉化措施,向汉族学习.其中就有改穿汉服的措施.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内容.注意准确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6.【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题干图片反映的是汉朝、唐朝、宋朝和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宋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故C符合题意;
ABD都不是经济方面的内容,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南宋时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7.【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D符合题意;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地区,A排除;
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管理新疆地区,B排除;
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地区,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有关知识。解答此类题,没什么捷径可走,准确识记相关基础知识才是解题的关键。
8.【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玄奘西行天竺,是把印度佛教、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第一人,为中印友好做出了杰出贡献;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三人都是突出贡献的交流使者,故C符合题意;
材料中的三人与民族英雄、封建帝王、辅佐帝王的有功之臣无关,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唐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流频繁,如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明朝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来往。
9.【答案】D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1757年清朝正式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留广东“一口通商”,后设立“广州十三行”进行贸易。设立“广州十三行”是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闭关锁国使得中国脱离世界,逐渐落后于西方,导致中国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不利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故D符合题意;ABC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使清政府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10.【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与林则徐有关,林则徐1839年进行虎门销烟;②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有关,“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表达了誓与台湾共存亡的坚强决心;③与佟麟阁有关,佟麟阁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历时一百多年,既是百年屈辱史,又是民族抗争史。题文反映的是屈辱与抗争。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的的反抗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近代中国史是一部屈辱史,我们要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11.【答案】D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结合所学知识,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2.【答案】B
【知识点】南昌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第一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故“泣鬼惊神第一枪,从来弱小变强梁”歌颂的是南昌起义。故B符合题意;
“红船一叶破迷蒙,辟地开天气若虹”“镰斧开天,革命弄潮,南湖燃起燎原火”歌颂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故AD不符合题意;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歌颂的是秋收起义,故C不符合题意。
故打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南昌起义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13.【答案】A
【知识点】平型关大捷
【解析】【分析】A.依据“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可知,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林彪的指挥下,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战役。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台儿庄战役,不符合题意;
C.武汉会战,不符合题意;
D.百团大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4.【答案】C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蒋介石接连三次打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但是,国民党始终不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1945年,国共谈判,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上述内容出自《双十协定》。
本题主要考查。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
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抗日战争胜利后发布了题干材料,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的相关史实。
15.【答案】B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华民国政府颁行法令,服饰不再表现等级划分,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派倡导的平等原则,可见政治影响社会生活,故B符合题意;
由于阶级和时代局限性,中华民国不可能人人享有充分自由,也实现不了社会真正民主平等,排除AC;
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民国初期借鉴西方文官制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材料列举了报纸和印刷事业的发展情况,故A符合题意;
材料是在说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故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17.【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农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根据题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则史料分别反映的是筒车、占城稻的引进、秧马、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它们都体现了农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故 A 符合题意;
BCD 三项没有在材料中得到体现,故排除这三项。
故答案为: A 。
【点评】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18.【答案】B
【知识点】佛教的创立与传播;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伊斯兰教的创立
【解析】【分析】佛教诞生于古印度,基督教诞生于巴勒斯坦地区,伊斯兰教阿拉伯半岛,三大宗教它们都诞生于亚洲,其中最先传入我国的是佛教;三大宗教都宣扬忍耐顺从。故B①②④正确;成为罗马的国教的是基督教,③错误,故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世界三大宗教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19.【答案】B
【知识点】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拜占庭帝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又称为东罗马帝国。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故B符合题意;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的,故A不符合题意;
1787年美国宪法是美国的宪法,故C不符合题意;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律,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查士丁尼法典》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查士丁尼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备的奴隶制成文法,对以后欧洲各国的法学和法律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20.【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新航路开辟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因而说“向海而兴”;鸦片战争使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而说“不能制海,必为海制”。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及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要求具备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不能制海,必为海制。” 这是历史给予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教训。从1840年到1949年一百多年间,世界列强共计470多次从海上入侵中国。而新航路的开辟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1.【答案】C
【知识点】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
【解析】【分析】据“失败反把失败者变得更崇高了,倒了的波拿巴仿佛比立着的拿破仑还要更高大些……他在疏失中仍是庄严的,在污点中仍是卓越的,在罪恶中也还是有雄才大略的。”可知,对于这段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雨果肯定了拿破仑的历史功绩。1804年12月,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颁布《民法典》,肯定大革命的成果,为其他国家制定民法典提供了蓝本,同时保护资本主义的发展。他执政期间对外战争不断,打击了欧洲各国旧的封建统治,传播了革命思想,使《民法典》和法国大革命的精神深入欧洲各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也对被征服地区的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奴役、剥削,给欧洲许多国家的人民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选项C符合题意;
拿破仑后期的战争是非正义的,A排除;
雨果肯定了拿破仑的历史功绩,不是站在欧洲统治者的立场上,B排除;
对外战争最后的失败让拿破仑彻底被否定表述与材料内容相悖,D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较为简单。
22.【答案】A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为了拯救市场,采取办法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而是用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就是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评论肯定了新政干预经济的做法,强调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为消除经济危机的影响,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维护和巩固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23.【答案】D
【知识点】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解析】【分析】据“创立的自由、独立的古巴”并结合所学可知,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故D符合题意;
玻利瓦尔是南美独立运动的领导人,故A不符合题意;
纳赛尔是埃及民族解放领导人,故B不符合题意;
卡德纳斯是墨西哥总统,进行了民主改革,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拉丁美洲人民维护民国家主权的斗争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古巴通过武装斗争,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建立革命政府,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4.【答案】A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国际资本流动是全球化的具体表现,亚投行、欧盟、世界贸易组织等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化进程,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它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
25.【答案】D
【知识点】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利益关系是当代世界政治中影响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行为的最根本要素,国家利益始终是当代世界政治中发挥作用最持久、影响力最大的因素,尽管影响国家间关系、国际关系的因素很多,但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国家利益,其他各种因素都要让位于、服从于国家利益因素。题干中1980年,伊朗和伊拉克爆发战争,美国偏向伊拉克,并向伊拉克提供大量武器和经济援助,2003年3月20日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根本原因,就是谋取它在经济、政治、战略和安全等方面的利益。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冷战结束后,威胁世界和平安全的因素。
26.【答案】(1)西方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和宗教中心发展起来的。城市规模小,人口少,东方城市是作为政治中心发展而来,城市规模大,人口众多。自治方式:金钱赎买;武力斗争。
(2)人口迅速涌入城市,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事业的发展。
(3)对东方城市的经济造成冲击与破坏,同时推动了条约口岸的城市化进程。
(4)一五计划期间,沈阳第一机床城、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相继建成投产,东北地区成为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5)城市结构不合理、人口流失严重、企业和投资不断撤出、不能吸引要素资源。加快城市结构转型、大力扶植高新技术产业,改善投资环境。制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优惠政策。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西欧城市的兴起;工业革命开始后的城市化与社会问题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11世纪以后的(欧洲)中世纪城市,作为地区工业生产、消费和交易的中心,作为拥有安置深受人们崇敬的圣人遗物的教堂、修道院的宗教中心得到发展。”“在1300至1350年期间,人口拥有10万人以上(估算)的‘特大城市’,就有巴黎(20万)、佛罗伦萨(10万—12万)等”,可知,西方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和宗教中心发展起来的,城市规模小,人口少;根据材料二“北宋的汴梁、元朝的大都,都是由于政治中心的作用,才能出现这种人口在几十万、上百万以上的城市。”可知,东方城市是作为政治中心发展而来,城市规模大,人口众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欧洲城市争取“自治”的方式主要是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2)根据材料三“(西方)工业革命带来了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大量人口迅速涌向城市”“工业的发展对基础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包括良好的道路、使用的交通工具和多种多样的运输设施,燃料、充足的电力、以及随之而来邮电通讯、学校图书馆等等”概括可知,工业革命使人口迅速涌入城市,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事业的发展。
(3)根据材料司“条约口岸地区洋货的普遍涌入产生了破坏性的经济后果,……使得越来越多的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可知,西方向海外扩张对东方城市的经济造成冲击与破坏,同时推动了条约口岸的城市化进程。
(4)根据材料五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相继建成投产,东北地区成为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5)根据材料五“东北不少城市基础不错,但是城市的结构几乎没有变化”可知,城市结构不合理;根据材料“造成了人口净流出、企业和投资人不断‘撤退’、不能吸引要素资源进来”可知,人口流失严重、企业和投资不断撤出、不能吸引要素资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工业革命后城市化的发展、一五计划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对瓦解西欧的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的作用。西欧城市通过金钱赎买、武装斗争的方式争取自治权。1953年,我国进行一五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7.【答案】观点: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艰难曲折。论述:文艺复兴传播到英国,促进了思想解放。后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最早发生了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发展,英国近代化历程的道路是,思想解放——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是在侵略和反侵略的背景下展开的,经历了由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过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既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又受到列强的压迫,这个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文艺复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观点: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艰难曲折。根据题干“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及所学可知,分别从文艺复兴传播到英国,促进了思想解放。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最早发生了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发展,英国近代化历程的道路是,思想解放——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是在侵略和反侵略的背景下展开的,经历了由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过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既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又受到列强的压迫,这个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故答案为:观点: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艰难曲折。论述:文艺复兴传播到英国,促进了思想解放。后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最早发生了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发展,英国近代化历程的道路是,思想解放——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是在侵略和反侵略的背景下展开的,经历了由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过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既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又受到列强的压迫,这个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和中国的崛起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英国人民思想的解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发展。
1 / 1吉林省长春南湖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3月第一次线上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1.(2021七上·恩平期中)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和《山海经》的记载存在相似之处。这说明上古传说( )
A.都是切实可信的 B.包含了一定的历史信息
C.都是毫无依据的 D.是研究历史可靠的证据
【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和《山海经》的记载存在相似之处”可知,上古传说包含了一定的历史信息。B符合题意;
“都是切实可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
“都是毫无依据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
“是研究历史可靠的证据”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青铜器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分析选项即可作答。
2.(2020·东营)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周王室衰微 B.分封制崩溃
C.兼并战争不断 D.注重兴修水利
【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因此:
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的知识。难度不大,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关键。
3.(2022九下·长春月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虽然东周时期政治不稳定,但文化大发展。在这个生气勃勃、富有创造性的时代里,人们写下了伟大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理论著作。”下列可以直接作为此观点佐证的是( )
A.《本草纲目》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韩非子》
【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虽然东周时期政治不稳定,但文化大发展。”结合所学知识,《韩非子》是东周的战国时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的著作,与题干内容相符,故D项符合题意;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的,故A不符合题意;
《齐民要术》是北朝农学家贾思勰的著作,故B不符合题意;
《天工开物》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的著作,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奇斗艳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基础。
4.(2020·泸县)为进行研究性学习,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下活动。请判断该小组研究的课题是( )
活动 内容
查阅文献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桓宽《盐铁论》、司马迁《史记》等
观看视频 《中国通史—北击匈奴、南定吴越》等
搜集图片 《五铢钱》《独尊儒术群雕》等
考察遗址 陕西茂陵、陕西凤翔县祭天遗址等
A.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秦统一货币促进经济交流
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D.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五铢钱”“独尊儒术”等可知,题干研究的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为了巩固统治,汉武帝在经济上统一铸币权,统一铸造五铢钱,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符合题意;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在表格中没有涉及,A排除;
秦统一货币促进经济交流在表格内容中没有涉及,B排除;
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没有体现“五铢钱”等内容,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大一统的有关知识。汉武帝是一位拥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思想文化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长安设立太学。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抑商政策。军事上,大规模反击匈奴,派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大规模攻打匈奴,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上实现了大一统。
5.(2016·青岛)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隋文帝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采取一系列汉化措施,向汉族学习.其中就有改穿汉服的措施.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内容.注意准确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6.(2022九下·长春月考)下侧示意图中,①处应为( )
A.重文轻武政策 B.读书风气浓厚
C.经济重心南移 D.活字印刷术发明
【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题干图片反映的是汉朝、唐朝、宋朝和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宋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故C符合题意;
ABD都不是经济方面的内容,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南宋时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7.(2020·岳阳)我国历代政府都十分重视对边疆的有效管辖。下列举措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管辖的是( )
A.设西域都护 B.设安西都护府
C.设澎湖巡检司 D.设宣政院
【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D符合题意;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地区,A排除;
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管理新疆地区,B排除;
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地区,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有关知识。解答此类题,没什么捷径可走,准确识记相关基础知识才是解题的关键。
8.(2022九下·长春月考)张平同学正在网上下载“鉴真、玄奘、郑和”三人的相关资料进行专题学习,下列选项符合该专题题目的是( )
A.顽强抗战民族英雄 B.开拓新王朝的封建帝王
C.突出贡献的交流使者 D.辅佐帝王的有功之臣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玄奘西行天竺,是把印度佛教、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第一人,为中印友好做出了杰出贡献;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三人都是突出贡献的交流使者,故C符合题意;
材料中的三人与民族英雄、封建帝王、辅佐帝王的有功之臣无关,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唐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流频繁,如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明朝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来往。
9.(2022九下·长春月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长足进步。研究表明,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下列选项中,不利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是( )
A.统治者推行垦荒政策
B.引进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C.晋商、徽商等商帮的出现
D.设立“广州十三行”
【答案】D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1757年清朝正式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留广东“一口通商”,后设立“广州十三行”进行贸易。设立“广州十三行”是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闭关锁国使得中国脱离世界,逐渐落后于西方,导致中国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不利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故D符合题意;ABC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使清政府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10.(2022九下·长春月考)从下图展示的时代强音中可以领悟到那个时代的一大特征是( )
A.内忧与外患 B.落后与变革 C.变法与图强 D.屈辱与抗争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与林则徐有关,林则徐1839年进行虎门销烟;②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有关,“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表达了誓与台湾共存亡的坚强决心;③与佟麟阁有关,佟麟阁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历时一百多年,既是百年屈辱史,又是民族抗争史。题文反映的是屈辱与抗争。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的的反抗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近代中国史是一部屈辱史,我们要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11.(2022九下·长春月考)毛泽东盛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据此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是( )
A.标志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明确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
D.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答案】D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结合所学知识,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2.(2022九下·长春月考)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道路艰苦卓绝,留下许多充满胜利豪情的诗句。其中歌颂南昌起义的是( )
A.“红船一叶破迷蒙,辟地开天气若虹”
B.“泣鬼惊神第一枪,从来弱小变强梁”
C.“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D.“镰斧开天,革命弄潮,南湖燃起燎原火”
【答案】B
【知识点】南昌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第一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故“泣鬼惊神第一枪,从来弱小变强梁”歌颂的是南昌起义。故B符合题意;
“红船一叶破迷蒙,辟地开天气若虹”“镰斧开天,革命弄潮,南湖燃起燎原火”歌颂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故AD不符合题意;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歌颂的是秋收起义,故C不符合题意。
故打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南昌起义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13.(2020·天津)全民族抗战以来,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是(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
【答案】A
【知识点】平型关大捷
【解析】【分析】A.依据“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可知,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林彪的指挥下,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战役。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台儿庄战役,不符合题意;
C.武汉会战,不符合题意;
D.百团大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4.(2020·长沙)“和平建国的新阶段,即将开始,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该材料发布于(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胜利后 D.解放战争胜利后
【答案】C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蒋介石接连三次打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但是,国民党始终不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1945年,国共谈判,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上述内容出自《双十协定》。
本题主要考查。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
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抗日战争胜利后发布了题干材料,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的相关史实。
15.(2020·眉山)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颁行法令,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不分级别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民间争相效仿。这说明当时( )
A.人人享有充分自由 B.政治影响社会生活
C.实现社会民主平等 D.借鉴西方文官制度
【答案】B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华民国政府颁行法令,服饰不再表现等级划分,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派倡导的平等原则,可见政治影响社会生活,故B符合题意;
由于阶级和时代局限性,中华民国不可能人人享有充分自由,也实现不了社会真正民主平等,排除AC;
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民国初期借鉴西方文官制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2020·沈阳)19世纪40年代后,外国人在上海、香港等地创办了许多供在华外国人阅读的外文报刊,在其影响下国内出现了一系列报纸和出版机构。下表反映了近代中国( )
名称 地位
《申报》 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大公报》《新闻报》 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
商务印书馆 近代中国创办的第一个文化出版机构
新华书店 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A.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B.经济的变化
C.外交事业的发展 D.科技的进步
【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材料列举了报纸和印刷事业的发展情况,故A符合题意;
材料是在说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故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17.(2021七下·海口月考)运用下列史料,可以设计出有关中国历史的探究主题是( )
A.农业技术的发展 B.医药事业的进步
C.思想文化的繁荣 D.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农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根据题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则史料分别反映的是筒车、占城稻的引进、秧马、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它们都体现了农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故 A 符合题意;
BCD 三项没有在材料中得到体现,故排除这三项。
故答案为: A 。
【点评】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18.(2022九下·长春月考)关于世界三大宗教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世界三大宗教都诞生于亚洲 ②最先传入我国的是佛教
③伊斯兰教成为了罗马的国教 ④三大宗教都宣扬忍耐顺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知识点】佛教的创立与传播;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伊斯兰教的创立
【解析】【分析】佛教诞生于古印度,基督教诞生于巴勒斯坦地区,伊斯兰教阿拉伯半岛,三大宗教它们都诞生于亚洲,其中最先传入我国的是佛教;三大宗教都宣扬忍耐顺从。故B①②④正确;成为罗马的国教的是基督教,③错误,故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世界三大宗教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19.(2022九下·长春月考)“统一的法律不仅减少了疑惑,而且将拜占庭帝国统一组织起来,与帝国的官僚体系相匹配”。该法律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查士丁尼法典》
C.1787年美国宪法 D.《十二铜表法》
【答案】B
【知识点】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拜占庭帝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又称为东罗马帝国。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故B符合题意;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的,故A不符合题意;
1787年美国宪法是美国的宪法,故C不符合题意;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律,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查士丁尼法典》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查士丁尼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备的奴隶制成文法,对以后欧洲各国的法学和法律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20.(2020·长春模拟)“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不能制海,必为海制。”下列能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
①张骞通西域
②新航路开辟
③雅克萨之战
④鸦片战争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新航路开辟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因而说“向海而兴”;鸦片战争使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而说“不能制海,必为海制”。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及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要求具备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不能制海,必为海制。” 这是历史给予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教训。从1840年到1949年一百多年间,世界列强共计470多次从海上入侵中国。而新航路的开辟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1.(2021·广东模拟)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到:“失败反把失败者变得更崇高了,倒了的波拿巴(拿破仑)仿佛比立着的拿破仑还要高大些……他在疏失中仍是庄严的,在污点中仍是卓越的,在罪恶中也还是雄才大略的。”对于这段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拿破仑的对外战争都是正义的,不容置疑
B.雨果站在欧洲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评价拿破仑
C.雨果的评价肯定了拿破仑的历史功绩
D.对外战争最后的失败让拿破仑彻底被否定
【答案】C
【知识点】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
【解析】【分析】据“失败反把失败者变得更崇高了,倒了的波拿巴仿佛比立着的拿破仑还要更高大些……他在疏失中仍是庄严的,在污点中仍是卓越的,在罪恶中也还是有雄才大略的。”可知,对于这段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雨果肯定了拿破仑的历史功绩。1804年12月,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颁布《民法典》,肯定大革命的成果,为其他国家制定民法典提供了蓝本,同时保护资本主义的发展。他执政期间对外战争不断,打击了欧洲各国旧的封建统治,传播了革命思想,使《民法典》和法国大革命的精神深入欧洲各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也对被征服地区的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奴役、剥削,给欧洲许多国家的人民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选项C符合题意;
拿破仑后期的战争是非正义的,A排除;
雨果肯定了拿破仑的历史功绩,不是站在欧洲统治者的立场上,B排除;
对外战争最后的失败让拿破仑彻底被否定表述与材料内容相悖,D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较为简单。
22.(2021九上·南阳月考)罗斯福新政为了拯救市场,采取办法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而 是用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就是国家。可见,罗斯福新政( )
A.强调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B.使美国国民经济开始缓慢复苏
C.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D.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答案】A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为了拯救市场,采取办法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而是用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就是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评论肯定了新政干预经济的做法,强调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为消除经济危机的影响,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维护和巩固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23.(2022九下·长春月考)俄罗斯总统普京评价道:“作为一名卓越的国务活动家,他是世界现代史中一个时代的象征。他和战友们创立的自由、独立的古巴已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为很多国家和人民树立了鼓舞人心的榜样。”他是( )
A.玻利瓦尔 B.纳赛尔 C.卡德纳斯 D.卡斯特罗
【答案】D
【知识点】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解析】【分析】据“创立的自由、独立的古巴”并结合所学可知,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故D符合题意;
玻利瓦尔是南美独立运动的领导人,故A不符合题意;
纳赛尔是埃及民族解放领导人,故B不符合题意;
卡德纳斯是墨西哥总统,进行了民主改革,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拉丁美洲人民维护民国家主权的斗争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古巴通过武装斗争,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建立革命政府,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4.(2016九上·成武期末)某九年级二班同学准备出一期历史板报,摘录了有关“跨国公司”、“国际资本流动”的文字,又搜集了下列三幅图片。这些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经济全球化趋势 B.欧洲联盟的发展
C.政治格局多极化 D.世界性金融机构
【答案】A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国际资本流动是全球化的具体表现,亚投行、欧盟、世界贸易组织等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化进程,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它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
25.(2020·黄冈)1980年,伊朗和伊拉克爆发战争,美国偏向伊拉克,并向伊拉克提供大量武器和经济援助。23年后,美国却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对伊拉克发动战争,并占领伊拉克。这表明,美国对外决策从根本上取决于( )
A. 反恐思维 B.地缘政治 C.石油战略 D.国家利益
【答案】D
【知识点】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利益关系是当代世界政治中影响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行为的最根本要素,国家利益始终是当代世界政治中发挥作用最持久、影响力最大的因素,尽管影响国家间关系、国际关系的因素很多,但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国家利益,其他各种因素都要让位于、服从于国家利益因素。题干中1980年,伊朗和伊拉克爆发战争,美国偏向伊拉克,并向伊拉克提供大量武器和经济援助,2003年3月20日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根本原因,就是谋取它在经济、政治、战略和安全等方面的利益。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冷战结束后,威胁世界和平安全的因素。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35分)
26.(2022九下·长春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1世纪以后的(欧洲)中世纪城市,作为地区工业生产、消费和交易的中心,作为拥有安置深受人们崇敬的圣人遗物的教堂、修道院的宗教中心得到发展。……在1300至1350年期间,人口拥有10万人以上(估算)的“特大城市”,就有巴黎(20万)、佛罗伦萨(10万—12万)等。……中世纪城市社会是阶级分化的社会。13世纪以后,由包括贵族在内的少数富裕商人、老板来管理城市的自治。
——摘编自河原温、堀越宏一《图说中世纪生活史》
材料二:北宋的汴梁、元朝的大都,都是由于政治中心的作用,才能出现这种人口在几十万、上百万以上的城市。……大城市的中心作用,辐射着众多的中小城市,使城市的腹地更大,更增强了封建统治者的控制作用。
——摘编自张健《浅析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文化与特色》
材料三:(西方)工业革命带来了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大量人口迅速涌向城市……工业的发展对基础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包括良好的道路、使用的交通工具和多种多样的运输设施,燃料、充足的电力、以及随之而来邮电通讯、学校图书馆等等。
——摘编自高嵩《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发展》
材料四:由工业革命产生的力量与通过变化获得的进步思想,推动了西方向海外扩张。……条约口岸地区洋货的普遍涌入产生了破坏性的经济后果,……使得越来越多的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业和人口集中之地。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五:
图一 图二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东、西方城市的不同点(两点即可)。写出中世纪欧洲城市争取“自治”的两种方式。
(2)根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给西方城市带来了哪些变化?
(3)根据材料四,指出西方向海外扩张对东方城市产生了哪些影响?
(4)围绕东北地区,对图一信息进行解读。
(5)归纳图二中东北“缺席万亿GDP城市”的因素(三点即可)。基于此,请你为家乡长春的发展建言献策。
【答案】(1)西方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和宗教中心发展起来的。城市规模小,人口少,东方城市是作为政治中心发展而来,城市规模大,人口众多。自治方式:金钱赎买;武力斗争。
(2)人口迅速涌入城市,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事业的发展。
(3)对东方城市的经济造成冲击与破坏,同时推动了条约口岸的城市化进程。
(4)一五计划期间,沈阳第一机床城、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相继建成投产,东北地区成为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5)城市结构不合理、人口流失严重、企业和投资不断撤出、不能吸引要素资源。加快城市结构转型、大力扶植高新技术产业,改善投资环境。制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优惠政策。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西欧城市的兴起;工业革命开始后的城市化与社会问题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11世纪以后的(欧洲)中世纪城市,作为地区工业生产、消费和交易的中心,作为拥有安置深受人们崇敬的圣人遗物的教堂、修道院的宗教中心得到发展。”“在1300至1350年期间,人口拥有10万人以上(估算)的‘特大城市’,就有巴黎(20万)、佛罗伦萨(10万—12万)等”,可知,西方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和宗教中心发展起来的,城市规模小,人口少;根据材料二“北宋的汴梁、元朝的大都,都是由于政治中心的作用,才能出现这种人口在几十万、上百万以上的城市。”可知,东方城市是作为政治中心发展而来,城市规模大,人口众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欧洲城市争取“自治”的方式主要是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2)根据材料三“(西方)工业革命带来了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大量人口迅速涌向城市”“工业的发展对基础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包括良好的道路、使用的交通工具和多种多样的运输设施,燃料、充足的电力、以及随之而来邮电通讯、学校图书馆等等”概括可知,工业革命使人口迅速涌入城市,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事业的发展。
(3)根据材料司“条约口岸地区洋货的普遍涌入产生了破坏性的经济后果,……使得越来越多的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可知,西方向海外扩张对东方城市的经济造成冲击与破坏,同时推动了条约口岸的城市化进程。
(4)根据材料五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相继建成投产,东北地区成为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5)根据材料五“东北不少城市基础不错,但是城市的结构几乎没有变化”可知,城市结构不合理;根据材料“造成了人口净流出、企业和投资人不断‘撤退’、不能吸引要素资源进来”可知,人口流失严重、企业和投资不断撤出、不能吸引要素资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工业革命后城市化的发展、一五计划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对瓦解西欧的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的作用。西欧城市通过金钱赎买、武装斗争的方式争取自治权。1953年,我国进行一五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7.(2022九下·长春月考)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短文。
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
——摘自《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要求:题目自拟;以英国和中国为例,对两国崛起过程中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并谈谈哪些因素影响大国崛起。史实准确,表述清晰流畅,字数200字左右。
【答案】观点: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艰难曲折。论述:文艺复兴传播到英国,促进了思想解放。后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最早发生了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发展,英国近代化历程的道路是,思想解放——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是在侵略和反侵略的背景下展开的,经历了由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过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既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又受到列强的压迫,这个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文艺复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观点: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艰难曲折。根据题干“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及所学可知,分别从文艺复兴传播到英国,促进了思想解放。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最早发生了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发展,英国近代化历程的道路是,思想解放——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是在侵略和反侵略的背景下展开的,经历了由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过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既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又受到列强的压迫,这个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故答案为:观点: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艰难曲折。论述:文艺复兴传播到英国,促进了思想解放。后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最早发生了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发展,英国近代化历程的道路是,思想解放——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是在侵略和反侵略的背景下展开的,经历了由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过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既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又受到列强的压迫,这个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和中国的崛起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英国人民思想的解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发展。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