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国建筑的特征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中国建筑的特征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7 21:1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为华夏营造继绝学
语言建构与运用
理解中国建筑的“词汇”、“文章”和“文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
明确阅读说明文的方法,用找关键词法和思维导图法,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了解中国建筑特征,感受中国建筑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理解性;体会理解建筑是一种文化,文化在于创新,更在于传承,每一位同学都是文化的传承者,体会文章的人文精神。
教学目标
一、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梁启超长子
梁思成(1901—1972)
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他是梁启超的长子。他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林徽因之夫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
梁思成教授,他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了开创性工作。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主要设计人,并领导和参与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代表作《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
二、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本文发表于1954年1月。建国初期,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告,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
“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
“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
“一国一族之建筑恰能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
《关于中华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
有些人主张拆除城墙,理由是:城墙是古代防御的工事,现在已失去了功用,它已尽了它的历史任务了;城墙是封建帝王的遗迹;城墙阻碍交通,限制或阻碍城市的发展;拆了城墙可以取得许多砖,可以取得地皮,利用为公路。筒单的说,意思是:留之无用,且有弊害,拆之不但不可惜,且有薄利可图。
但是,从不主张拆除城墙的人的论点上说,这种看法是有偏见的,片面的,狭隘的,也缺乏实际的计算的;由全面城市计划的观点看来,都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见树不见林的。
他说:城墙并不阻碍城市的发展,而且把它保留着与发展北京为现代城市不但没有抵触,而且有利。如果发展它的现代作用,它的存在会丰富北京城人民大众的生活,将久远的为我们可贵的环境。
《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
三、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中国建筑的影响(1-2段)
(二)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3-13)
(三)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14-17)
(四)各民族建筑间的“可译性”(18-19)
文本探究
(一)作者是如何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的?
地域分布
空间层面
历史跨度
时间层面
文本探究
(二)找找九大特征中的关键词,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属于结构特征?哪些属于装饰特征?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1.个别建筑构成
2.群体建筑构成
3.结构方法
4.斗拱
5.举折、举架
6.屋顶
8.部件的装饰作用
9.材料的装饰作用
7.颜色
总体特征
结构方法
外观装饰
文本探究
(三)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有哪些?
屋顶
台基
主体(房屋)
个别建筑构成
群体建筑构成
左右对称
坐北朝南
有主有次
户外空间
文本探究
(四)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有哪些?
框架结构
举折
举架
斗拱
1、四角翘起,不但扩大采光面,利于排泄雨水。
2、而且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态美。整体上翘起飞檐与坡顶、正脊构成柔美曲线,成为中国建筑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使得中国建筑轻盈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文本探究
(五)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有哪些?
屋顶
文本探究
(五)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有哪些?
颜色
1、朱红色属于暖色,与屋顶上的蓝天白云以及屋内素净淡雅的冷色调构成对比,使建筑物显得辉煌富丽又高洁淡雅,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效果。
2、朱红色还代表热烈忠心,具有富贵的象征,杜甫有诗句讽刺为富不仁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文本探究
(五)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有哪些?
部件的装饰作用
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文本探究
(五)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有哪些?
材料的装饰作用
浮雕
琉璃
特征小结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个别建筑构成
群体建筑构成
结构方法
斗拱
举折 举架
屋顶
颜色-朱红
部件的装饰作用
材料的装饰作用
总体特征
结构特征
装饰特征
整体
局部
文本探究
在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之后,作者又提出了什么问题?
1.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
2.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文本探究
语言文字 建筑学
文章 建筑或建筑群
文法 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
词汇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大文章 宫殿、庙宇
小品 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建筑的“文法”
文本探究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指的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规则,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守之则能体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创新则能建造出各具其妙的独特建筑。这非常类似于语言中的“文法”,既有“拘束性”,也有“灵活性”。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
文本探究
如何理解“可译性”
“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即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理解性。之所以需要理解,是因为各民族建筑的表现风格不一样;可理解的基础在于它们的“同一性质”。
同样的需要——遮太阳挡风雨的居住需要(普通民居),炫权力显气派的统治需要(宫殿等),等等。
同样的问题——怎样选择建址、怎样使地基更坚实、怎样使结构更稳定牢固、怎样让装饰更加引人注目……
同样的情感——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希腊的神殿、北京的天坛……基于对人的怀念之情,和对神的敬畏之情。
同样体裁的“文章”,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句话说出来了。
文本探究
作者提出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有什么深刻意义?
作者提出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避免了孤立、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从而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的对照联系中,有利于辩证的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
文本探究
因为相通,所以可译;因为个性,所以多彩。
法国的凯旋门和中国的琉璃牌楼
罗马的圆亭和中国的天坛
思想美学
美学思想
学习了本文,你如何理解梁思成先生的建筑美学思想?
梁思成先生的建筑美学思想带有中国建筑师的典型群体特征。
这主要体现在:立足于强烈的民族文化复兴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审美意识;以“体采环境”为内核,追求社会、历史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精神;兼收并蓄的艺术态度;以辩证统一观念为特征的系统美学思想。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立身须在极高处——系统性
钱锺书在《谈中国诗》里说:“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句话就包含了思维系统性的道理。
在建筑中发现中国建筑
在文化里发现建筑文化
析坚离白识其真——逻辑性
结构框架缜密:开头首先引入概念,界定“特征”的时间、地域范围,概括说明其成就;其次说明概念的内涵,即主体部分九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再次说概念的外延,分析“特征”与其他民族建筑之间的关系;最后阐述概念的意义,指出中国传统建筑对于今天“建造适合于我们新中国的建筑”的作用。
水运深处有幽境——深刻性
特征的核心——木结构
传承的根本——法式
体系的共性——可译性
东风如剪裁新绿——创新性
运用科学理念、引入侧向思维
弗来彻《比较法世界建筑史》:
西方人心目中的美术,只有绘画为中国人所承认,雕塑、建筑以及工艺品都被人认为是一种匠人的工作,艺术是一种诗意的而不是物质上的,中国人醉心于自然的美而不是着重由建筑来带来的感受,它们只是不被当作一种生活上的实际需要而已。
方法总结
方法总结
举例子——如“装饰部分”
引用——诗经“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打比方——墙壁比喻成“帷幕”
摹状貌——斗拱、举折、举架
作比较——中国建筑与外国建筑
下定义——举折;斗拱
作诠释——分析“个别建筑物”
九、习题练习
习题练习
建筑有着鲜明的历史特征,是历史和时间的_______。近代建筑是近代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历史学家当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这一点上的时候,人们发现,西式建筑的出现是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空间相比最突出的变化之一。建筑的变化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是近代社会历史变化发展的产物。各种建筑类型清晰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建筑思潮、文化思潮等。同时,它又在_____中,影响着在这一空间中活动的人物。
那些曾经是西方标志的银行、教堂、公寓、别墅、跑马场,( )。近代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大事小情,几乎都与那一栋栋洋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每栋西洋楼中都充满了故事,有大团圆的喜剧,也有《雷雨》式的悲剧。_______她历经岁月的_______,站立在你的眼前,流露着古老的静谧与安详。在她保留的那段历史空间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百年历史的沉重。
习题练习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印痕 耳濡目染 而今 洗礼
B.烙印 耳濡目染 如今 冲洗
C.印痕 潜移默化 如今 冲洗
D.烙印 潜移默化 而今 洗礼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们记录着一个世纪以来的中西的对立与接触,也象征着西方的物质文明
B.它们象征着西方的物质文明,也记录着一个世纪以来的中西的接触与对立
C.它们象征着西方的物质文明,也记录着一个世纪以来的中西的对立与接触
D.它们记录着一个世纪以来的中西的接触与对立,也象征着西方的物质文明
D
C
习题练习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历史学家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这一点上的时候,人们发现,西式建筑的出现是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空间相比最突出的变化之一。
B.历史学家当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这一点上的时候,人们发现,出现的西式建筑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空间与古代中国相比最突出的变化之一。
C.当历史学家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这一点上的时候,人们发现,西式建筑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空间与古代中国相比最突出的变化之一。
D.历史学家当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这一点上的时候,人们发现,出现的西式建筑是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空间相比最突出的变化之一。
C
十、微写作
微写作
请选择你熟悉的建筑物,按照恰当的顺序
介绍其特点,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