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馆
茶
老舍自传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40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3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27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34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40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中国现代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
老舍出身于一个没落的满族军官家庭,幼年丧父,全家依靠母亲为别人洗衣裳做活计来维持生活,清贫的幼年生活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素材。
作者简介
老舍于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后曾任小学校长、中学语文教员等职。“五四运动”后开始文学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北京的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以他们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将北京特有的历史、环境、文物、风俗、民情、世态、习惯、语言等融合成一个整体,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艺术世界。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代表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二马》《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柳家大院》《断魂枪》;话剧《龙须沟》《茶馆》《方珍珠》。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幕。此时,裕泰茶馆生意兴隆,茶馆老板 精神抖擞地穿梭于茶客之间,三教九流都来这里消磨时光。提着鸟笼、礼多人不怪的 ,喝茶从不付钱的算命先生
来了。说媒拉纤的 也来了,要把 的十五岁女儿 卖给七十多岁的 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 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堪称中心人物的 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在营里当差的 之流,一句“大清国要完”,他被两个特务 和 抓去,送进了监狱。
茶馆里的“形形色色”
课文节选的是其中的第一幕。此时,裕泰茶馆生意兴隆,茶馆老板王利发精神抖擞地穿梭于茶客之间,三教九流都来这里消磨时光。提着鸟笼、礼多人不怪的松二爷,喝茶从不付钱的算命先生唐铁嘴来了。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的十五岁女儿康顺子卖给七十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堪称中心人物的常四爷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在营里当差的二德子之流,一句“大清国要完”,他被两个特务宋恩子和吴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
茶馆里的“形形色色”
现代文学家曹禺:《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瑰宝;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
问:初读《茶馆》,你能否理解“罕见”之意?(可联系《雷雨》)
现代剧作家陈白尘:全剧的文字并不多,就写了五十年,七十多个人物,精练的程度惊人。
茶馆是一个三教九流的聚集地,可容纳各色人物。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在世界戏剧史上罕见的情形:一是人物众多,在《茶馆》第一幕里有台词的人物就有二十多个;二是人物杂陈,在《茶馆》第一幕中,社会身份殊异的人物——上至在宫廷内当太监总管的人物、家道殷实的民族资本家、吃洋饭的恶霸,下至卖女儿的农民、卖耳挖勺的老人、卖亲生女儿的乡妇。他们同处一个舞台空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
1958年5月,老舍在《剧本》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的文章,文中说: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活动一:分析茶馆里的那些人
第一幕人物众多,按照社会阶层给这些人物归类
阶层 人物
下层劳动人民 王利发、李三、康六、老人、乡妇、小妞、康顺子
有闲阶级 松二爷、常四爷
民族资本家 秦仲义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势力及其奴才 打手二德子、吃洋饭的恶霸马五爷、庞太监、特务宋恩子、吴祥子
社会渣滓 江湖骗子唐铁嘴、人口贩子刘麻子、流氓黄胖子
活动: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课文中的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松二爷、唐铁嘴、刘麻子等分别是怎样的人?作者刻画这些人物有什么意义?
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概括其特征。
王利发——裕泰茶馆的掌柜(线索人物)
圆滑机灵: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
善于应酬:“那么多的买卖,您的小手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
活动一:分析茶馆里的那些人
形象分析
王利发——裕泰茶馆的掌柜(线索人物)
精明干练:在动荡年代经营茶馆,后来也曾试图改良以顺应时代,善于经营。
胆小自私:茶馆的规矩“莫谈国事”表明他想避开政治,维持生计自保为上。常四爷赏乡妇母女面吃,他说“我告诉您,这路事儿太多了,太多了!谁也管不了!”反映出他自私自利的一面。
不乏善意:对唐铁嘴“我送给你一碗茶喝,你就甭卖那套生意口啦!”
乱世底层商贩
维生之艰难
形象分析
常四爷——正义爱国的晚清旗人
常四爷虽吃官家钱粮,但他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更是憎恨。
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常四爷看不惯官府兵营的人充当富人的打手,看不惯吃洋饭的人,在二德子等打手及宋恩子等官差面前不服软。
他热爱国家,为国家前途忧虑。常四爷对洋货倾销中国充满忧虑,感叹“大清国要完”;看到康六卖女,他感慨“乡下是怎么了”。
他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他怜悯乡妇母女,送给乡妇母女两碗面。
晚清遗老中的
正义爱国之士
形象分析
松二爷——懒散无能、善良却胆小怯懦的晚清旗人
懒散无能:爱鸟、爱表,悠哉度日。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
善良却胆小怯懦:心眼好,但胆小怕事。前面有试着调节常四爷与二德子的争执,结尾也有替常四爷解围,但最终也承认了“我听见了,他是说……”。从何全剧来看,他将全部精神寄托在鸟儿身上,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表明他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与落没。
缺乏谋生能力、留恋旧时代、无力适应新时代的晚清遗老
形象分析
秦仲义——裕泰茶馆的房东、维新浪潮中成长起来的民族资本家
居高临下,自命不凡。秦仲义对王利发摆出主子的态度,言辞凿凿地要收回茶馆;对常四爷买面给穷人的事不屑一顾;讲“实业救国”时自命不凡——似乎只有自己懂得怎样救国。
他缺乏同情心,但敢跟保守势力针锋相对,主张“实业救国”。面对乡妇母女,他让王利发把乡妇母女轰出去;他要把土地和买卖都卖了办工厂,认为“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面对保守势力的代表庞太监,他也敢针锋相对,不甘示弱。
民族资产阶级的实业救国也算黑暗中的一道微光
形象分析
唐铁嘴——麻农相士,算命骗人混吃混喝
刘麻子——说媒拉纤、拐卖人口赚昧心钱
宋恩子、吴祥子——封建势力的走狗,衙门的侦缉(特务),顺风倒的奸邪小人,坑害别人,钻营偷生
一群社会底层的地痞无赖,反映出社会的畸形与病态
茶客甲:“将!你完啦!”
这两句话是作者有意加在结尾处的,和“大清国要完”一句遥相呼应,振聋发聩,形成阵阵回音,飘荡在茶馆的上空,一语三关,既是指棋局,又暗示受害者的命运,还象征着腐朽的清王朝,甚至是其他两幕的隐形结尾。
第二幕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
主要上场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王淑芬、刘麻子、唐铁嘴、松二爷、宋恩子、吴祥子、李三、康顺子等。
小茶馆展现出一幅兵荒马乱、日益衰败的社会画面:常四爷出狱;康顺子母子逃出宫;拉皮条的刘麻子被稀里糊涂砍了头;两个逃兵想合娶一个老婆;茶馆生意清淡,面积缩小,苦心经营,试图改良,“改良”后还未开张就厄运临头,特务、巡警、兵痞就接二连三来敲诈勒索,宋恩子、吴祥子摇身一变又成了军阀的走狗。
第三幕
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
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攀谈。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民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
活动二:讨论
达官贵人为争一只家鸽而大打群架
八十二岁的卖耳挖勺的孤老沦落街头
饥肠辘辘的农家姑娘被卖入火坑
常四爷因为一句话被捕入狱
还有戊戌变法失败
帝国主义入侵
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都显示出晚清末年反动统治阶级和人民大众之间的尖锐对立,揭示了这个时代必然灭亡的命运。
哪些情节、哪些细节能够看出清王朝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
这些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矛盾冲突?
事件 矛盾冲突
常四爷出直言、二德子抖威风
庞总管买妻、康六卖女
刘麻子兜售洋表、常四爷深表忧虑
达官贵人争鸽子、82岁老人卖货
秦仲义作势涨房租、王利发恭顺笑应酬
常四爷怜悯乡妇母女、秦仲义大谈实业救国
秦仲义舌战庞太监、众茶客纷议谭嗣同
特务宋恩子、吴祥子和常四爷的冲突
爱国者与地痞的矛盾
保守派与下层民众的矛盾
统治者与下层民众的矛盾
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矛盾
民族资本家与封建小业主的矛盾
正义民众与民族资本家的矛盾
维新派与保守派的矛盾
现代文学家曹禺:《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瑰宝;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
《茶馆》第一幕人物之多、戏剧冲突之多
特殊的戏剧冲突:全剧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但每个小故事小矛盾又不约而同指向时代与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展现不同阶层的人们的生存状态,都在为主题(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服务。
活动三:赏析戏剧语言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老舍说:“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
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总体风格特色。“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假荇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幽默便有了很大的重要。”
老舍先生更是潜台词运用的大师,其代表就是《茶馆》。
老舍作品成功地运用了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语词汇,使作品语言透露着独特的京韵,作品生活气息醇厚,地方风物、民情风俗真实感人。
这个特点在本文中表现得很明显。老舍本人熟悉北京方言,特别是北京市民的语言。在本文中恰当地运用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更真实。
“甩闲话”“尊家”“搂下桌去”“官面上”等词语,逢人称“爷”的称谓,刘麻子的“您二位真早班儿”,二德子的“嗻”,常四爷的“我这儿正咂摸这个味儿”等语言,无不透着浓浓的京味儿。
(1)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2)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
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应酬各种人物时反应机敏,对答如流,符合他茶馆掌柜的身份。
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多年闯荡社会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
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礼,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
(3)丰富的潜台词
如民族资本家秦仲义和封建势力代表人物庞太监之间的对话交锋:
庞太监 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①
秦仲义 我早就知道!
茶客们忽然全静寂起来,几乎是闭住呼吸地听着。
庞太监 您聪明,二爷,要不然您怎么发财呢!②
秦仲义 我那点财产,不值一提!③
庞太监 太客气了吧?您看,全北京城谁不知道秦二爷!您比做官的还厉害呢!听说呀,好些财主都讲维新!④
秦仲义 不能这么说,我那点威风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来了!⑤
哈哈哈!
庞太监 说得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哈哈哈!⑥
你敢改祖宗的章程,你就掉脑袋!
你最好放聪明点,不然你就没有命了,更发不了财!
我的财产哪能跟你庞总管比呢!
全北京城都知道你秦二爷,当然我也知道,而且我还知道你秦仲义讲维新,要小心掉脑袋呀,哼哼。
我是有点威风,可是也没有你庞总管威风啊!(以退为进,反唇相讥)
那咱们就各人亮亮各人的本事,斗一斗吧!
(4)幽默的语言风格。
老舍谈《茶馆》时说,作品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他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内心强烈的爱国热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幽默的语言风格。
如“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秦仲义表面上是应酬和讨好,实则是暗讽,这两句话的潜台词是说“你只是暂时安稳,前些日子你也有惶惶不安的时候,不要太得意,高兴得太早”。
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比如唐铁嘴儿曾经说过:“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个强国伺候我一个人。”这话听起来极为荒诞,充分展现了这一角色对于国家荣辱和民族 命运的不屑一顾,老舍先生以此对那些愚昧麻木的百姓进行了深刻讽刺。
比如松二爷说:“我饿着,也不能让鸟儿饿着!”这句话表现出了他愚昧的思想,也暗示了松二爷的命运,既不务实也不肯接受现实,充满了讽刺意味。
主旨点睛
《茶馆(节选)》描写了北京裕泰大茶馆的景况,刻画了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庞太监、茶客等众多的人物形象,描绘了帝国主义扩张渗透、流氓地痞横行、农民破产、宫廷生活腐败荒淫、爱国者横遭迫害的社会现实。
作品展现了人与时代的矛盾,从而揭示出腐朽的旧时代必然被埋葬的历史趋势。
从戏剧语言看时代特点
“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大兵:“谁要钞票?要现大洋!”
“告诉你,常四爷,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怎能够打起仗来呢?”
“现在,人家总长次长,团长师长,要娶姨太太讲究要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一花就三千五千现大洋!”
——满清覆灭
——政局动荡
——通货膨胀
——半殖民地时代
——官僚生活腐化堕落
活动四:结构特点
将一个个人物、情节镶嵌而入,截取他们在茶馆的一个侧面展开剧情。
“卷轴画”式平面结构
第一幕以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为背景(清末1898年初秋)
第二幕以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为背景
第三幕则以抗日战争胜利后(40年代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国民党政府加紧黑暗统治为背景
通过裕泰茶馆这个“窗口”,截取一系列生活横断面,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从侧面反映了近50年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展现出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一幅幅社会历史风俗画,深刻揭露了三个时代的黑暗腐朽,从而达到了作者“葬送三个时代“的艺术目的。
本剧没有一个贯串始终的情节线索,也没有一个非此不可的中心人物,只是像画卷一样,将一个个人物展览出来,把一个个情节镶嵌进去。剧中人物虽多,但人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单线的、小范围的,每个人物的故事都是单一的。剧中所有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截面,这些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的发展逐步展开。
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活动五:人物评价
胡风:“舍予是经过了生活的甜酸苦辣的,深通人情世故的人,但他底‘真’不但没有被这些所湮没,反而显得更凸出,更难能而且可爱。所以他底真不是憨直,不是忘形,而是被复杂的枝叶所衬托着的果子。他底客客气气,谈笑风生里面,常常要跳出不知道是真话还是笑话的那一种幽默。现在大概大家都懂得那里面正闪耀着他底对于生活的真意,但他有时却要为国事,为公共事业,为友情伤心堕泪,这恐怕是很少为人知道的。”
老舍之子舒乙:“生活中的父亲完全是矛盾的。他一天到晚大部分时间不说话,在闷着头构思写作。很严肃、很封闭。但是只要有人来,一听见朋友的声音。他马上很活跃了,平易近人,热情周到,很谈得来。仔细想来,父亲也矛盾。因为他对生活、对写作极认真勤奋;另一方面,他又特别有情趣,爱生活。”
活动五:人物评价
朱光潜:“据我接触到的世界文学情报,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沈从文与老舍。”
樊骏评价幽默之于老舍:“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了幽默,就没有了老舍,更谈不上他在文学史上取得那样的成就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