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件(共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件(共5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4-27 19:5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三
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第二章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
谁来养活中国
1994年美国的莱斯特·布朗发表报告《谁来养活中国》,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粮食缺口将达到3.69亿吨,不仅中国无法养活自己,世界市场也负担不起。并预言“粮食的短缺危机将使中国的经济奇迹过早结束”。
2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粮食问题显然没有沿着布朗所担心的方向发展。
思考:
1.这是否意味着布朗的担忧是杞人忧天?
2.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哪些挑战?
目录
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二、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三、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0 1
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自主学习
自主阅读课文找出:
1.什么是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涉及哪些环节?
2.粮食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3.我国对粮食安全的立场是什么?
4.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有哪些?
1.粮食安全
是指保证人们能够及时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
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进出口。
粮食储备
粮食流通
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①定义:
粮食生产
粮食进出口
四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危及粮食安全
②基本环节:
(1)粮食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
国家总体安全
国家安全体系
常规国家安全(传统意义)
非常规国家安全(现代社会)
一个主权国家领土、财产等不受侵犯,主要包括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
粮食安全
资源安全
环境安全
经济安全
文化安全
科技安全
是国家安全的基本物质保障
2.我国的粮食安全
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我国国务院于1996年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明确阐述了我国“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一贯立场。
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2.我国的粮食安全
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2)立场:
把粮食安全建立在国内粮食生产的基础之上,需要粮食总产量与粮食需求量大致持平。
(3)发展要求: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3.粮食生产及影响因素
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种植为基础
耕地面积×单位耕地面积产量
(3)影响因素:
耕地数量
耕地质量以及耕地所在区域的热量、水和光照等资源的时空配置有关
(1)粮食生产:
(2)粮食总产量=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
技术经济
政策
交通
市场
地形
气候
水源
生物
土壤
劳动力
科学技术
生产方式
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因素
4.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特征
我国人口众多,季风气候显著、干旱区面积广大、多丘陵山地。
中国耕地后备资源的构成
读右图,分析我国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特征?
后备耕地质量低,开发难度大
总量多
人均少
①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
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各类建设用地的扩展,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低,开发难度大。
2015年我国各质量等级耕地占总面积的比例
优等地
高等地
中等地
低等地
高质量耕地比重小
70%为中、低产田
4.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特征
②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
已垦耕地存在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肥力降低等问题,并遭受“三废”、化肥和农药残留、农膜等污染。
读右图,分析我国耕地质量特征?
(1)地形因素:我国山区广,平原少,造成耕地中坡地多,平地少,水土流失多发。
(2)气候因素:我国东西部水热条件差异大,东部季风区南北方差异显著。因此,耕地的光、热、水配置类型多样。
(3)水源因素: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水源情况不同,导致耕地有水田、旱地等多种形式。
(4)生物因素:我国自然带多样,不同地区耕地的有机质含量差异大,耕地的肥力不同。
1.哪些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我国的耕地质量?
思考
2.哪些人类活动影响我国的耕地质量
①长期耕作造成耕地肥力下降;
②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耕地污染、土壤板结 、地力衰减;
③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造成耕地污染;
④不合理灌溉方式造成土地盐碱化
读图思考,我国高等地分布在哪?为什么?北方地区分布有哪些土地?西北地区耕地分布在哪些地区?
南方地区;南方地区水热资源充足,耕地以水田为主,集中了90%以上的优、高等地,城镇化与工业化占用优质耕地严重。
4.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特征
北方地区:水热资源有限,耕地以旱地为主,分布着75%的中等地和90%的低等地,是我国新增耕地(质量较低)的主要分布区。
西北地区:耕地仅在绿洲少量分布。
③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
思考:影响我国耕地资源空间分布特点的自然因素?
中国各省区耕地平均质量
气候: 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耕地;
地形: 东部平原丘陵区地势较为低平,适宜耕作,集中了70%以上的耕地;
水源: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只有在有水源的地区,才能发展零星的灌溉农业。
④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
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平均每年约有30%的播种面积受灾。
在重大水旱灾害发生的年份,我国粮食总产量减少10%以上。
冬夏季风年际变化的不稳定性是导致我国气象灾害多发的重要原因。
4.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特征
类型 地区 成因
梅雨 江淮地区 江淮地区,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伏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过后,在单一的副热带高压控制下
台风 东南沿海 热带洋面上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
春旱 华北 锋面雨带未到,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夏涝 华北 夏季风来得早,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
倒春寒 东部季风区 极地大陆气团势力强盛
风沙 东北、华北、西北 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
寒潮 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广大地区 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冷空气侵入过程
暴雨洪涝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的广大地区 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持续时间较长的降水天气系统
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及其成因分布表
小结
我国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特征
①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
②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
③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欠佳
④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
1.水、土是立国之本,我国水土资源的分布情况是(  )
A.南方耕地多,水资源少 B.北方耕地多,水资源多
C.南方耕地少,水资源多 D.北方耕地少,水资源少
2.我国确保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是(  )
A.保护耕地,走科技兴农道路
B.垦山种粮,促进山区农业发展
C.开发草原,把牧场变为耕地
D.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A
C
随堂练习
D
A
读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区图,完成3~4题。
3.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东部沿海地带 D.东部季风区
4.近年来③地耕地不断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非农占耕 B.水蚀毁耕
C.生态退耕 D.沙暴吞耕
随堂练习
0 2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二、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建立在国内粮食生产基础之上的粮食安全,意味着需要不断增加粮食总产量。
1949-2015年, 我国粮食产量增加速度约为人口增加速度的2.2倍,粮食安全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1996年以来,我国人均粮食产量超过400千克,基本上实现粮食供需平衡。
1.基本原则:
2.基本途径
耕地面积×单位耕地面积产量
扩大
耕地数量
提高单位
面积产量
1949年以前的数千年中,我国主要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实现粮食总产量的增加
①扩大耕地数量
粮食总产量=
2.基本途径
1949年以后,耕地数量增加有限,20世纪80年代以后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粮食总产量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现的。
②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3.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主要手段
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主要依靠增加人力、物质和技术投入。从耕地利用率、养分和水热资源保障能力、作物品种和栽培技术以及田间管理水平等各个环节,挖掘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潜力。
提高单产的措施 对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影响
扩大农田灌溉面积与防洪排涝、平整土地 扩大农田灌溉面积,能够改善耕地的水热条件,提高耕地质量;防洪排涝、平整土地,可以减轻气象灾害的危害,减少水土流失。
培育推广粮食高产品种,研发综合配套栽培技术 培育推广粮食高产品种,研发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对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影响显著。
大力施用农家有机肥和增施化肥 大力施用农家有机肥,有利于耕地的养护,肥力的持续提高;增施化肥,可以迅速提升耕地肥力,促进单产水平。
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发展间作套种 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发展间作套种。能够提高耕地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发挥耕地资源的潜力。
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 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可以有效减少粮食作物的损失。
发展农业机械化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的有效保证。
思考:
每种措施如何影响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4.粮食安全调节手段
在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基础上,我国还通过跨区域调剂、国际贸易和粮食储备等手段对粮食安全进行调节。
①跨区域调剂:通过粮食的跨区调剂,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的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
粮食跨区调剂
20世纪60、70年代
1985年以后
南粮北运
北粮南运
大米
玉米
食用粮
饲料粮
我国粮食净调出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安徽等省区。这些省区都易受农业气象灾害影响,如果同时或大部分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将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我国粮食跨区域调剂意义
①有利于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的均衡。
②有利于粮食主产区充分发挥耕地资源优势,形成规模化生产,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③有利于粮食消费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畜牧业(乳畜业)的发展,丰富饮食品种,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②国际贸易: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包括谷物和大豆)市场,是我国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
进口大豆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自然资源,但过度依赖进口会导致我国大豆和以大豆为原材料的产品受制于他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粮食安全。
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
21世纪以来
粮食国际贸易
进口小麦
进口增加
大豆
粮食总量不足
结构性的短缺
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初
油料
饲料
进出口平衡
4.粮食安全调节手段
1.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的变化趋势如何?
21 世纪以来,我国进口大豆约占进口粮食总量的60%,占大豆消费总量的80%以上,导致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总体提高。
2.我国进口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和做饲料的原材料。在你的生活中,接触的大豆制品或者以大豆为原材料的产品有哪些
生活中,大豆制品有豆腐、腐竹、豆浆等;以大豆为原料的产品有豆油、豆饼(用于饲料)等。
思考:
②国际贸易
3.你认为我国是否需要改变大量进口大豆的现状?为什么?
①需要。过度依赖进口会导致我国大豆和以大豆为原材料的产品受制于他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粮食安全。
②不需要。进口大豆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自然资源,腾出我国更多的耕地用于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生产,缓解我国人均耕地不足的矛盾,有利于粮食安全。
思考:
②国际贸易
③建立粮食储备:救荒、调节国内外粮食市场秩序、应对突发事件等功能
在我国独具特色的现代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统购统销”政策和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它们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量入为出,食陈储新”的思想。
粮食储备是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制度,对国家的粮食安全起着“ 蓄水池”的作用。
4.粮食安全调节手段
案例
我国的中央储备粮
中央储备粮,是我国中央政府储备的粮食和食用油,用于调节全国粮食供求总量,稳定粮食市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等情况。
目标主要是抑制全国性市场波动和重大突发事件引发的局部市场波动。
主要功能属于战略储备、兼顾部分调剂市场的后备储备功能。
根据我国《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出现以下三种情况时才能动用中央储备粮:
一是全国或者部分地区粮食明显供不应求或者市场价格异常波动;
二是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需要动用中央储备粮;
三是国务院认为需要动用中央储备粮的其他情形。
活动
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国际贸易进口粮食是满足粮食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鉴于我国耕地紧张、农业生产成本高,有人建议我国维持粮食安全应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但如果直接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口粮食,一来可能会引起国际粮价大幅上涨,即“大国效应”,导致“买的贵”;二来国际市场贸易量有限,未必能满足我国庞大的需求,导致“买不到”。近些年世界粮食储备降到了30年来的最低点,国际粮价大涨已在30多个国家诱发粮食危机,甚至损害了经济增长并危及政治安全。
讨论规避粮食进口给我国带来粮食安全风险的措施
综合考虑影响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各方面因素,讨论以下问题:
1.除“买的贵”和“买不到”风险外,利用国际粮食市场还可能存在哪些风险?
自然灾害风险,国际政治、军事冲突的风险及粮食产品的质量风险等
活动
讨论规避粮食进口给我国带来粮食安全风险的措施
综合考虑影响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各方面因素,讨论以下问题:
2.为了能够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你认为我国可采取怎样的措施?
提高国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优化粮食进口结构;
建立定价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
提高国际合作战略,加强海外农业投资,提高非洲、南美洲等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保障国际粮食市场的稳定供给。
扩大耕地数量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建立粮食储备,是维护一国粮食安全的基本制度,对国家粮食安全起“蓄水池”的作用
通过粮食的跨区调剂,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
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包括谷物和大豆)市场,是我国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总结
0 3
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三、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1.我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战略目标:
未来10~20年,粮食总需求量将持续增加。
我国已将粮食安全上升带国家安全战略高度。
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2.中国未来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①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勉强平衡状态。
②受耕地、水资源、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粮食产量继续增长难度越来越大。
③粮食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矛盾突出。
④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波动,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安全必须支撑我国的粮食安全。
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我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能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而是要保护耕地资源,确保我国耕地数量和生产能力。
3.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1)耕地数量保护
①实行耕地保护政策、划定耕地红线
为确保粮食安全所必需的耕地资源,我国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
划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耕地红线,确保耕地保有量在18亿亩以上,确保基本农田不低于15.6亿亩。
如何保证耕地的数量?
【思考】
3.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1)耕地数量保护
②守住耕地红线
要做到已经确定的耕地红线绝不能突破,已经划定的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绝不能随便占用。
要做到建设占用多少基本农田,就要补充多少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做到占补平衡。
视频# 我国将建立国家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
(2)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
我国实施了多个水土资源保护项目:
高标准农田建设;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
水土保持与坡耕地改造;
高效节水;
实现以质换量、藏粮于地
3.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如何保证耕地的质量?
【思考】
(2)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
3.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耕地质量提升任务
针对各区域中、低产田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国确定了各区域耕地质量提升任务。
区域 主要问题 农田质量提升的重点任务
东北及内蒙古地区 中、低产田集中分布,黑土地土壤退化严重 黑土区用养结合,防治水土流失,改良培肥; 风沙盐碱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推广滴(喷)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增施有机肥
华北平原地区 中、低产田分布较广,耕层变浅,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下降,地下水超采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改善耕层结构
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区 中产田分布较多,土壤酸化日益加剧,污染严重 治酸控污,低产坡耕地改造或退耕恢复植被
西北和黄土高原区 中、低产田集中分布,干旱缺水,土壤贫瘠,耕地退化和次生盐渍化严重,地膜残留污染严重 发展节水农业以及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次生盐渍化,回收残膜
青藏高原区 中、低产田集中分布,生态脆弱,不利于农业生产 开展高原特色生态农田建设,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效治理土地沙化现象
我国不同区域中、低产田的主要问题与质量提升的重点任务
课堂小结
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人均耕地少,后备资源有限
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
耕地资源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
农业气候灾害频繁,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
扩大耕地数量
区域间调剂
国际贸易
建立粮食储备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划定耕地红线,增加资源供给能力
提升耕地质量
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调节手段
2013年我国河南黄泛区实业集团与乌克兰达拉集团合资成立了中乌泛达农业有限公司。中乌泛达农业有限公司购置先进农机、引进先进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对牧场引进荷斯坦奶牛,改良环境,优化饲料配方,提高牛奶总产量和品质。到2016年,中乌泛达农业有限公司农作物总产量16008吨,同比增长66.3%,全年生产鲜奶3500吨。
“海外种粮”
说明投资海外耕地项目对于我国来说意义。
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且产业结构和饮食结构调整,粮食持续稳定供给面临巨大风险;
在世界范围内投资耕地种植,扩大了农产品的种类与来源;
加了农产品供应,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800
700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单位:万吨
黑龙江 内蒙古 浙江 广东
1980年
2018年
当堂练习
1.如图为“1980年与2018年四省(区)粮食产量统计图”。读图,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 大规模开发滩涂和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B. 全部采取轮作休耕制度,提高耕地质量
C. 发挥科技优势提高粮食生产和管理水平
D. 依赖国际市场,拓宽渠道,增加粮食进口
C
建设国家高标准农田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如表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成任务清单。读表,回答。
2.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叙述正确的是( )
①湖北建设水利工程,预防洪涝灾害 ②河北推广耐旱作物,发展节水农业
③宁夏要大力引黄灌溉,扩大灌区面积 ④西藏需大规模开发后备土地,扩大耕地面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A
当堂练习
“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并非直接生长在海水里,而是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长的特殊水稻,具有不需施肥、抗病虫、耐盐碱三大特性。2017年在山东省青岛市的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试验基地,袁隆平技术团队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获得丰收。
3.发展海水稻种植的意义有( )
①增加粮食产量
②缓解耕地资源不足
③缓解水资源危机
④保护滩涂湿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A
当堂练习
读我国四大地区各类耕地所占比例(2013年12月30日统计)图,完成4~5题。
4.据图可知(  )
A.中部地区25°以上坡耕地面积大于东部地区
B.25°以上坡耕地比重大的地区,灌溉设施少
C.东部地区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最大
D.耕地比重大的地区,25°以上坡耕地比重小
5.东北地区有灌溉设施耕地占本区比重最小,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A.春季土壤水分多,夏季降水丰富
B.耕作方式先进,机械化程度高
C.农作物耐旱程度高,需水量小
D.河流较多,无须修建大量灌溉设施
A
A
当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