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考试时长:75分钟 满分:100分 )
第Ⅰ卷(共60分)
一、 选择题(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我国第一套人民币于1948年底由华北人民政府发行,1955年结束其历史使命。
下图为第一套人民币伍拾圆票券的主票面,该票面设计图案宣传了( )
A.自力更生的劳模精神 B.工业化的突出成就
C.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人民共和国的性质
2.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知识分子亲身参与土改后放弃了和平土改的幻想,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高超智慧和伟大力量,并先后在报刊上发表了自己参加土改的心得体会,产生了较大影响力。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 )
A.加强知识分子对新政权的认同 B.激发了民众建设社会的热情
C.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3.表1 治理海河大事记
1951年 新中国在海河流战兴建第一座大型水库—官厅水库
1957年 《海河流战规划》编制完成
1963年11月 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
1963—1980年 流域内各地均成立“根治海河”指挥部,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经不懈治理,“十年九荒”的历史彻底改变
1980年4月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正式成立,开启了以流域为单元的科学治水历程
据表1可知,根治海河水患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
A.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 B.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
C.科学而缜密的治水策略 D.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
4.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方面我国通过艺术团出国演出、文化人士互访、围棋交流等形式主动参加国际文化交流;另一方面我国还为非洲国家培训杂技演员、扶植建立杂技团。此外,新中国还在英国、德国等地举办画展等各种国际文化活动,纪念世界文化名人。这些举措( )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践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C.受制于两极格局的政治环境 D.拓展了走向世界的外交路径
5.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中国进行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工业化建设。图2可反映出这一( )
图2 156项工程分布情况
A.忽略农业和轻工业同步发展 B.工业建设考虑地域平衡
C.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不利于工业的良性循环
6.据统计,1958年第一季度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57年同期增长26%;同年6月13日的《人民日报》刊出诗句“英雄志气冲破天,一天等于二十年”,并认为“一天等于二十年”是马克思早已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社会发展作出的科学预判。这说明当时( )
A.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估计不足 B.我国已建成独立而完整的工业体系
C.经济的增长助长了文化创作的浪漫色彩 D.人民群众为工业化作出了重大牺牲
7.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作出“调整一线,建设三线”的战略决策,遵循“分散、隐蔽、靠山”的指导原则。很多三线企业坐落在交通不便、远离原材料以及相关上下游企业的地方。据此推知,三线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A.平衡地区经济发展 B.调整国家工业布局
C.完善经济发展链条 D.应对国际紧张局势
8.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3年底,共有5040名归侨、侨眷知识分子被吸收入党;一批德才兼备的归侨、侨眷知识分子被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大批归侨、侨眷工程技术、教学、科研人员被授予各种技术职称。这些做法得益于( )
A.干部制度的变革 B.拨乱反正政策的实施
C.外交政策的调整 D.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9.观察表2,从总体上看,其揭示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
表2
时间 调整 主要内容
1950年 土地改革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953年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农业隼体化
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实行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
1978年以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C.要不断适应生产力状况 D.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10.1986年,新闻报纸上“联营”“星期日工程师”等词频现。不少“泥腿子”低价买走了国营工厂里闲置的机器设备,搬进粗粗建成的厂房里,这些机器日以继夜地隆隆作响,越来越多的工程师接受农民厂长们的私下聘用,一到周末就卷着图纸到乡下工厂上班。这体现了( )
A.现代企业制度正逐步建立 B.体制改革激发经营活力
C.公私合营已成为时代潮流 D.知识经济得到企业重视
11.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他们印发了30万份《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反映了( )
A.香港澳门的回归产生了重大影响 B.台湾民众要求打破两岸隔绝的状态
C.“九二共识”引起了台湾民众的共鸣 D.“一国两制”成为两岸人民的共同追求
12.古代巴比伦国王征税需要借神之名,因此大部分税收都会流入神库。在老百姓眼里,人君若不从祭司手中获得“权杖”,即不能称为名正言顺,祭司代表神授权给人君时,一般均有庄严隆重的游行。由此可知,古代巴比伦政治的特点是( )
A.祭司凌驾于王权之上 B.借助宗教统治
C.政教合一的神权政治 D.民众限制王权
13.古代埃及人将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并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也是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过程中留下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经由古代希伯来人和希腊人的传承,一直影响至今。材料说明( )
A.自然环境塑造文化特色 B.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初具雏形
C.地域交流推动文化发展 D.世界农耕文明区域不断地扩大
14.波斯人允许犹太人修建圣殿,过逾越节,注意维护犹太人的宗教信仰;对于埃及,则允许当地保留自己的法律和宗教;对于米利都(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波斯国王曾严厉谴责当地总督对阿波罗神庙征税的行为;到公元前4世纪,帝国的官方文书仍用帝国境内多种不同的文字来发布。由此可知,波斯帝国( )
A.尚未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B.地方管理体系异常混乱
C.行省总督设置名存实亡 D.通过因俗而治维系统治
15.公元前272年,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被征服的意大利人没有罗马公民权,而公民权意味着占有土地的权利和机会且具有排他性。约公元前124年,“拉丁官员法”的颁布使得意大利人在拥有本土权利的前提下,可以获得罗马公民权。这一转变( )
A.缓和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B.有利于罗马帝国的形成
C.消除了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 D.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
16.在欧洲中世纪很长一段时间内,基督教会是救助穷人的主要力量。教会建立一些慈善机构,专门救助穷人。教会神职人员会成为演说人士,感化和劝说很多有能力的人,让他们照顾穷人。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A.基督教会在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B.欧洲民族国家处于形成过程中
C.救济穷人是基督教的核心任务 D.欧洲社会统治危机经常性爆发
17.1964年,陕西西安的一处唐墓出土了3枚阿拉伯金币(图3为其中一枚),2013年,河北涿州的一处唐墓中也出土了一枚阿拉伯金币(如图4)这些出土的实物( )
A.说明唐朝的朝贡贸易十分发达 B.可为研究唐朝与阿拉伯贸易提供一手史料
C.说明阿拉伯帝国的金矿资源丰富 D.可用于研究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状况
18.印加帝国以库斯科为中心,分成四个大行政区,每区叫作一个苏约,每个苏约下分若干省,每省再分成若干艾卢。在中央允许之下,各地方可以有某种程度的自由。地方长官每隔一定时期被召集到中央汇报工作。国君常往全国各地巡视,了解情况并检查工作。由此可见,印加帝国( )
A.孕育君主立宪的雏形 B.地方治理体系较为完整
C.民族国家有一定发展 D.建立世界最早的联邦制
19.下列表格将郑和下西洋和欧洲大航海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对比。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此解读更为全面的是( ) 表3
国家 船队性质 经费来源 航海目的 船队成员 扮演角色
中国 皇朝特遣船队 国库支付 宣扬国威 官吏、士兵、水手、工匠 外交使者
欧洲 私人航海探险队 股份公司和私人集资为主,王室赞助 探险、寻找新土地、黄金 冒险家、投机商水手、工匠 殖民者、通商者、海盗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远大于同时期欧洲 B.欧洲的地理知识比当时的中国要更为丰富
C.郑和下西洋体现了中国奉行和平外交原则 D.追求经济利益使欧洲航海活动更具持久性
20.据记载,1637年,荷兰出现了“郁金香狂热”的泡沫经济。当时一棵郁金香被炒到3000荷兰盾,可以交换8只肥猪、4只肥公牛、2吨奶油、1000磅奶酪、1个银制杯子、1包衣服、1张附有床垫的床,外加一条船。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商业经营方式出现新变化 B.早期殖民扩张引发价格革命
C.商贸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 D.荷兰丧失“海上马车夫”地位
21.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得意地向西班牙国王通报达·伽马归来的消息时,夸口的不是占领了多少土地,制服了多少人,而是找到了大量丁香、肉桂和金矿,以及谋划用武力从穆斯林手中夺取香料贸易控制权的计划。这反映出当时葡萄牙( )
A.意欲垄断太平洋地区贸易 B.积极推行重商主义
C.拥有掌控世界市场的实力 D.军事实力欧洲领先
22.汤姆·斯坦迪奇在《舌尖上的历史》一文中称:“如果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作者认为近代物种交换( )
A.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B.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
C.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D.阻碍了美洲农业发展
23.15世纪以来,欧洲服饰造型基于人体解剖学制衣的理念,逐渐摆脱了哥特的直线型风格,男性服饰凸显肌肉发达、肩膀宽大,女性服饰呈现细腰、圆臀等特点。这反映了( )
A.经济发展,女性地位提高 B.文化繁荣,宗教信仰动摇
C.思想开放,近代科学发展 D.王权强化,民族国家兴起
24.在16世纪的新教地区,每个面包匠和烛台制造师都能拥有一本《圣经》。他们可以在工棚里独自研究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必担心在火刑柱上被烧死。这现象揭示出当时( )
A.贵族失去宗教特权 B.传统的惩戒方式已被废除
C.平民引领宗教改革 D.天主教会思想专制遭削弱
25.《中国孤儿》是1775年伏尔泰所著的剧本。在《中国孤儿》中,伏尔泰借成吉思汗之口表达了对中国帝王的崇敬之情,中国帝王被赋予开明家长的角色:我看到他的文化,教育了整个人类;他的君王的权力建筑在以德临民,为了驯服四邻,制定了优良礼法,治国不需要征诛,治人只凭着风化。伏尔泰意在( )
A.极力推崇中国文化 B.宣扬中国君主专制
C.打击法国割据势力 D.讽刺法国专制王权
26.18世纪中期后,德意志地区掀起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研究热潮。思想家赫尔德热情赞美德语,强调德意志历史的独特性;文学家格林兄弟出版了《德国英雄传说》《论德国古代民歌》等书。这反映出( )
A.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德意志广大地区 B.宗教改革唤起民族意识的觉醒
C.启蒙运动促进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 D.德意志统一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27.1781年秋,英军在北美独立战争中战败,消息传至英国国内,下议院强烈指责时任首相诺斯领导无方,并在随后通过了对诺斯的不信任案。结果诺斯在1782年3月27日辞职,成为史上第一位因不信任议案而辞职的首相。下面评论正确的是( )
A.议会改革必要性的加强 B.破坏了英国的民主化的进程
C.三权分立的原则被破坏 D.是责任内阁制下的正当行为
28.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联邦制并未真正得到推行 B.铁路已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 D.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29.1860—1865年,巴西的东北海岸原棉产量实现了倍增;埃及长绒棉的出口量从1860年的2700万公斤增加到1863年的近6000万公斤;被英国视为棉花“补足产区”的印度,一跃而成为英国头号原棉进口地,在1862年时甚至占到英国棉花进口的近90%。导致上述状况的重要原因( )
A.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 B.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C.蒸汽轮船的广泛使用 D.美国南北战争的影响
30.在倒幕和维新的过程中,日本的下级武士精英为使自身行为站在法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始终打着天皇旗号,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皇权威,打破了权力博弈的均势。据此可知( )
A.明治政府权威遭受挑战 B.社会转型受政治传统影响
C.改革策略脱离日本国情 D.天皇的独裁统治得到延续
第Ⅱ卷(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为非选择题,共3题,共40分。)
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 金额单位:亿元
1952年 1956年 1957年
工业总产值 343.3 703.6 783.9
农业总产值 483.9 582.9 604.0
工农业总产值 827.2 1286.5 1387.9
材料二
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现象,并予以阐释。(8分)
32.(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现代科学发展的历程和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概况
16世纪 近代科学产生,天文学革命,近代物理学诞生。近代科学革命是从意大利开始的,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伽利略就是意大利人。
17世纪 牛顿的方法论集中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这一时期,英国成为欧洲科学的中心,吉尔伯特、哈维、牛顿等科学大师都是英国人。
18世纪 与理论科学研究无关的技术发明多数发生在英国,但却马上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科学自此越来越面向实用技术,并形成科学—技术相互加速的循环机制。同时,启蒙运动使近代科学精神在法国广为传播,大革命中诞生的民主政制认识到科学的进步意义,从而使法国一跃取代英国成为欧洲科学强国。
19世纪 自然科学形成空前严密和可靠的知识体系。进化、发展的观念进入自然科学理论之中。从1851年到1900年的50年间,理论科学和技术科学上的重大成果数目,英国占106项,法国占65项,美国占33项,德国占202项,德国已居明显领先地位。德国科技领先地位一致持续到20世纪前半期。
——摘编自吴国盛主编《科学的历程》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6-19世纪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轨迹。(4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6-19世纪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原因及影响。(12分)
(3)围绕世界科技中心转移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4分)
3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图5所示:
图5
(注:古典文明指古希腊、古罗马文明)
——摘编自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结合世界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文明的汇聚与传播”,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12分)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
(考试时长:75分钟 满分:100分 )
第Ⅰ卷(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A B D B A D B C B B C A D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B B D A B A C D D C D D D B
第Ⅱ卷(共40分)
31.【答案】(8分)
现象: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2分)(具体概括也可酌情给分,如“我国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工业化程度提高,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农业合作化加快推进”。)
阐释: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上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政权得以巩固;在经济上,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社会主义建设获得苏联的援助。(背景任写两点有2分)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实行“一化三改”。(内容2分。)“一化三改”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改变了我国的落后面貌,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影响2分)
32.【答案】(20分)
(1)轨迹:从地中海沿岸到大西洋沿岸;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到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美德.(4分)
(2)原因:世界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科学与技术革新之间的相互推动作用;国家对科技的重视与投入;世界大战的影响;技术与人才的流动等等。(6分,答出三点即可)
影响:可从综合国力对比的角度、国际格局演变的角度、社会文明进步的角度回答。(6分,言之有理即可)
(3)看法:顺应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潮流;积极进取;敢为人先;追求创新;创造公平公正开放的社会环境。(4分,答出两点即可)
33.【答案】(12分)
参考范例:
人类交往的过程是不同文明汇聚、传播、升华的过程。(2分)
亚历山大东征途中兴建了许多城堡,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经济文化中心,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促使希腊文化中心逐渐东移;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也与希腊文化进行碰撞和交流。
印度科学文化成就如数字、代数、三角学、天文学、医学等,通过阿拉伯帝国这座文明之桥传播到中亚、西亚和欧洲。中亚的伊斯兰教文明也传到印度次大陆,对印度的文化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华文明很早就与西亚、中亚进行了交流。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绸等物品和纺织、凿井等技术传到了西亚、中亚,继而传播到欧洲,中华文明随之传播到这些地区。后来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先进文明传到欧洲,对人类文明的交流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西亚、中亚的文学艺术和农业技术传播到中国,罗马商人和政府使者的往来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西亚、中亚在文明交流中发挥着“桥梁”的作用,自身文明之间也互生出多元的特色,本土的文明也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
阿拉伯人把古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本地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综上所述,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各地区的文明不断交流并相互影响。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