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8 18:39:2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诗歌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揭露官吏的横暴、 同情人民的苦难
(二)能力目标
1.理解诗人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来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感情的写作方法。
2 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
1.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悲天悯人之心。
2.认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重点)
2、了解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景导入,配轻音乐钢琴曲--眼泪,同时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并用一个字来描绘教师将要诉说情景是什么样的?)
如果你真正关注过唐朝历史,那么“安史之乱”这四个字定会刺痛你的双眼。那是一个哀鸿遍野的年代,那是一场场流血漂橹的战争;战场上厮杀声震天,将士们如枯草般倒地血流成河;村道上哭声震天,牵衣拦道,爷娘妻子送别即将上战场的将士;诗人杜甫面对此情此景,拿起如椽大笔,饱蘸着血和泪,挥笔写下传世名篇《石壕吏》。
(此种导入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们快速的进入当时的特定时代背景中)
(诉说完以上情景后请同学们慢慢的打开双眼,然后举手发言,用一个字来形容刚才所感受到的场景。大多说同学会用悲、痛、惨、苦等一些字来表达他们所听到场景的感受。)
衔接:听了咱班这么多同学的感受,老师也想用一个字,来和同学们共同来探讨这篇诗歌。这个字就是-----“苦”字!
《石壕吏》怎一个“苦”字了得?
衔接:首先,我们从写作背景方面了解这篇古诗。
一个苦难的时代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死伤无数。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于是写下《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三吏中的一首。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体味情感(朗读应注意:字音、节奏、情感)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请一位同学朗诵,其它同学给这位同学进行评讲,根据评讲的建议再次进行朗诵)
2.再读诗歌----看视频朗诵
(再次把握诗歌情感,听读一遍之后,请全班同学进行集体跟读朗诵)
衔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国危岂能人安?一个苦难时代必将造就苦难的家庭!
二、有情有味读诗--- 一个苦命的家庭
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个家庭苦命在何处?(可以从家庭成员来考虑)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
儿媳:出入无完裙
孙子:尚在乳下
老妪:老年丧子,暮年从军。
老翁:有从军之忧,妻离子散。
2.读完此诗有人说,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很容易就能知道这里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在官吏的一步步的逼问下,才不得不说出来的。从诗歌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可知,同时从诗歌中的多次变换韵脚也可以看出来)
3.接下来,让同学们表演事先排练的《石壕吏》情景剧。
(此举更会加深同学们对于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会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情感。)
吏:【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
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你们家还有别人吗?】
妪:室中更无人,
吏:【撒谎!不是还有个孩子在哭吗?】
妪:惟有乳下孙。
吏:【这么小的孩子没有母亲吗?快叫她出来!】
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那也得跟我们走!国家正需要人呢!你们家至少得有一个人跟我们走!】
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吏:【你这么大年纪了,去前线又能干什么?】
妪: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衔接:整个故事的人物都出现了,请问同学们,作者在哪里?他怎么知道这个故事的呢?
三、体味悲悯的读 一个苦闷的灵魂
思考问题
作者杜甫投宿在老翁家,又身为华州司功参军,对悍吏捉人为何保持了沉默?甚至在离开时连句安慰的话也没说,为什么?
(此题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主题和作者的复杂心理)
从时代背景看,这场平叛战争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是支持这场战争,并且希望这场战争能够获胜!也希望人民从大局出发,做出牺牲。其二,他也很同情百姓在这场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境遇,他也很憎恨官吏的残暴!但是作者改变不了什么,所以杜甫是非常苦闷的!
(此举旨在分析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理和作者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
衔接: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你才能读懂“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出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诗圣”的分量!作者杜甫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个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的诗圣,是值得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人尊重,杜甫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然而在杜甫诞辰1300年之际,他在网上突然成了网络红人!
四、拓展延伸
观看视频
视频内容为杜甫在语文教材上被恶搞、被涂鸦的各种搞怪图片
(看完视频后让同学们发表下各自的看法,然后总结提升到关于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最终引导同学们尊重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甚至发扬传统文化。)
教师总结:配乐钢琴曲----雪的梦幻
杜甫----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人们对文化恶搞应该有一个底线,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之情,足以让人扼腕叹息。
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身特有的文化积淀,我们如果不能做到汲取这些文化传统所带给我们的精神养分,那么至少应该对文化经典保持一颗敬畏之心,这是对先贤的尊重,对民族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尊重传统,请从自我做起!
在唐朝,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一个著名的爱情故事,一个著名的发生在宫廷里的爱情故事,是千古传唱,对,这就是杨贵妃和唐明皇的故事。诗人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长诗《长恨歌》,但清代的袁枚却写过这样一首诗,大家看:
ppt7: 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五、作业:
以本诗为蓝本,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代替诗人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和联想,可以添枝加叶地描述。有一定的环境描写,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5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石 一个苦难的时代
壕 苦 一个苦命的家庭
吏 一个苦闷的灵魂

教学反思:本次的教学设计重在从苦的角度去赏析这篇诗歌,首先,体会这个苦难时代的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人民颠沛流离,苦不堪言。其次,体会这个苦难时代背景下的一个苦命的家庭(唐王朝所有家庭的缩影),家庭支离破碎,生活没有明天并随时面临更深的苦痛。最后,体会生活在这样一个由盛转衰时代背景下的杜甫,面对人民的颠沛流离,流离失所,却不能有任何的改变时,自己苦闷的心理,从而造就自己苦闷的灵魂。其中教学也存在很多的遗憾,比如对于里面重点字词的分析少了很多,对于更深的把握里面的细节情感会有很多的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