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一、教材分析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传染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而且每个人都得过传染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用身边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以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传染病的特点,常见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过程与方法:
对同学们提供内容进行分析,归纳传染病的特点、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控制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
三、 教学重点
常见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四、教学难点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用身边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预防措施。
五、学情分析
对于传染病,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但同时还会存在很多疑问、但他们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六、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式、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分析法、比较法
七、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了解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的种类与危害(15分钟)
1.活动目的。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有哪些危害。 2. 活动形式。快速回答,小组讨论,教师补充。 3. 具体操作。 (1) 请学生列举记得自己从小到大都得过哪些传染病,并请学生记录到黑板上。 (2) 教师按所例疾病是否有传染性,将其划分为传染病与非传染病两类。 (3) 根据所例的传染病学生讨论传染病的定义。老师小结。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带有传染性的疾病。 (4) 教师给出传染病的种类。学生了解 (5) 联想自己得病时的情况,说一说传染病会带来哪些危害? 教师根据自身的经历,重点强调对家庭的危害,结合“非典”的经历让学生了解传染病对社会的危害。 教学提示:教师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给出尽可能多的答案,并通过整理、归类,提出进一步的讨论和思考的问题。 对于学生的发言,无论内容是否准确,教师都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对于传染病的危害,学生对个人的危害认识较多,而对家庭,特别是社会的危害考虑的不够全面,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和补充。
(二)活动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5分钟)
1.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分析出传染病传播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3. 具体操作。 (1) 小组讨论根据所例传染病总结构成传染病的要素有哪些。 (2) 教师讲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教学提示: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提出问题,总结问题。教师详细讲解了解传播途径的重要性。 (三)活动三: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20分钟) 1. 活动目的。依据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让学生知道预防的措施。 2. 活动形式。分组讨论,组内同学补充。 3. 具体操作。 (1) 根据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的流行的条件,小组讨论如何预防两种疾病的传播。 (2) 每组推选一名同学介绍预防方案,其他同学可做补充。 教学提示:教师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因为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是同学们接触最多的也是相对于最了解的,所以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加主动。
(四)活动四:本课小节 1. 活动目的。让同学们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活动形式。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师生互评。 课后反思。本节课按照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小组讨论,小组总结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思维敏锐,讨论热烈。气氛活跃,教学注重联系实际,注重情感价值观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本节的基本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课外活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思想上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重视传统病的预防,正确对待患有传染病的人,教学效果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