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季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文本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橹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橹里灌上一半水,摇橹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模仿现实的细节模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受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他在歌剧的史诗剧实验中,吸收中国戏剧艺术经验,创作了《四川好人》。
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
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关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客。
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断)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年人;老年演员能扮演青年人;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如京剧的梅兰芳;女演员能扮演男人,如越剧的徐玉兰。这种强调表现力而不重客观真实的舞台准则,是西方戏剧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
(摘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从“间离效果”“打破第四堵墙”看东方戏剧美学对西方的影响》)
材料二
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筌》里一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有独创性,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中国舞台上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
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画处皆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中国的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炼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亚里士多德重视故事情节的影响,西方戏剧在演技和唱腔方面不如中国戏曲。
B. 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的表演后内心受到触动,他的戏剧理论也受到中国戏剧影响。
C. 与中国戏曲观众相比,西方戏剧观众认知的心态决定了他们不看重演员的能力。
D. 中国戏曲虚实相生的妙处使实物布景都成了累赘,这对演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戏剧《奥赛罗》,如果不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逼真地去排演,观众是很难接受的。
B. 若不是《哈姆莱特》剧迷,西方观众了解《哈姆莱特》的剧情后再去观看的意愿很小。
C. 中国戏曲剧场中,观众更愿意看名演员的折子戏,是因为其更能体现名演员的能力。
D. 中国戏曲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与绘画相通,说明中国不同艺术之间可能有共同的特点。
3. 下列选项中能证明材料二的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一切艺术都必须通过似乎目可见、耳可闻、手可触的感性形象打动人,通过能够传达出人物或事物的内在神情的活的形象感染人。”
B. “演员越是用心体会人物的性情,表演时愈易全情投入,与角色水乳交融,自然显露真情。”
C. “戏曲离不开观众,没有观众也就没有戏曲,观众是戏曲服务的对象,也是戏曲的主人。”
D. “创作戏曲应该在历史真实或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要拘泥于事实,让艺术高于生活。”
4. 从整体看,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5. 西方友人观看古代戏曲《窦娥冤》时,看到窦娥走向刑场的过程中,舞台上分明只是“窦娥”一个演员,却唱出“则被这枷扭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的曲词,这让西方友人迷惑不解,对此你会怎样解释?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答案】1. B 2. B 3. D
4. 都采用了总分式结构。①材料一先提出中西戏剧“是迥然有别的”观点,然后用对比的方式,分别从理论差异、舞台演出和观众欣赏的情趣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②材料二先引述笪重光的话,提出“虚实相生”的观点,然后从演员表演方式和舞台空间构成方面加以论述。
5. ①中国的戏曲注重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戏曲《窦娥冤》通过演员“窦娥”的表演表现出拥挤的场景。②中国戏曲重在看演员的能力。“窦娥”走向刑场的过程中,舞台上没有行人,观众的注意力能更好地集中到演员“窦娥”身上。③中国戏曲舞台不重逼真的布景,重在剧中人和观众的精神交流。观看戏曲《窦娥冤》时要重点关注演员“窦娥”传达出的情感。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西方戏剧在演技和唱腔方面不如中国戏曲”错误,由材料一第二和第三段“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可知,文中没有比较二者哪方面更好,选项于文无据。
C.“他们不看重演员的能力”错,由材料一倒数第二段“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据此不能得出“不看重演员的能力”的观点,选项无中生有。
D.“使实物布景都成了累赘”错误,由材料二尾段“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知,是不需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排除了累赘的布景,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B.假设关系错误。材料一倒数第二段的“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客”,说的是观众对戏剧的演员和情节的“知”,选项是对“剧情”的“知”,偷换了概念,所以逻辑关系不成立。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与论据关系的能力。
材料二核心观点是戏剧表演“虚实相生”,并以从演员表演方式和舞台空间构成方面加以阐释。
A.强调以真实形象感染人。
B.说明演员表演能力的重要。
C.强调观众对戏曲的重要性。
D.“在历史真实或生活真实的基础上”为实,“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要拘泥于事实,让艺术高于生活”为虚,二者结合才能创作出好作品。符合材料二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1段直接提出观点: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然后由“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概括出下文从“理论差异”“表演分疆”“欣赏异趣”几个方面层层递进进行论述。整体上先总说,再分说,是总分结构。
材料二,第一段引述笪重光的话“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提出的“虚实相生”观点;后三段,“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从演员表演方式和舞台空间构成方面加以论述。这和材料一相同,为总分结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由“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可知,中国的戏剧注重真实,但是可以“无中生有”“虚实相生”,通过演员“窦娥”的表演表现出拥挤的场景。
结合“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可知,中国戏曲重在看演员的能力,舞台上没有行人,观众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到演员“窦娥”身上。
结合“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可知,中国戏曲舞台不重逼真的布景,重在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观看时要重点关注演员“窦娥”传达出的情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节选)
(清)曹雪芹
如今且说雨村,因补授了应天府,一下马就有一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乃是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至殴伤人命。彼时雨村即问原告,那原告道:“被殴死者乃小人之主人。因那日买了一个丫头,不想是拐子拐来卖的。这拐子又悄悄地卖与薛家,无奈薛家原系金陵一霸,众豪奴将我小主人竟打死了,凶身主仆已皆逃走。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望大老爷拘拿凶犯,死者感戴天恩不尽!”
雨村听了大怒道:“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就白白地走了,再拿不来的!”因发签差公人立刻将凶犯族中人拿来拷问。正要发签时,只见案边立的一个门子使眼色儿——不令他发签之意。雨村心下甚为疑怪,即时退堂,侍从皆退去,只留门子伏侍。
这门子忙上来请安,笑问:“老爷一向加官进禄,八九年来就忘了我了?”雨村道:“却十分面善的紧,只是一时想不起来。”那门子笑道:“老爷真是贵人多忘事,不记当年葫芦庙里之事?”雨村听了,方想起往事。原来这门子本是葫芦庙内一个小沙弥,因被火之后,无处安身,遂趁年轻蓄了发,充了门子。雨村那里料得是他,便忙携手笑道:“原来是故人。”又让坐了好谈。
雨村因问不令发签之意。这门子道:“老爷既荣任到这一省,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护官符’来不成?”雨村忙问:“何为‘护官符’?我竟不知。”门子道:“这还了得!如今凡做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方才所说的这薛家,老爷如何惹得他!”一面说,一面从顺袋中取出一张抄写的“护官符”来,递与雨村,上面皆是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谚俗口碑。其口碑云:“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雨村犹未看完,忽听人报:“王老爷来拜。”雨村听说,忙具衣冠出去迎接。有顿饭工夫,方回来细问。这门子道:“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俱有照应。今告打死人之薛,就系丰年大雪之‘雪’也。也不单靠这三家,他的世交亲友在都在外者,本亦不少。老爷如今拿谁去?”雨村听如此说,便笑问门子道:“如你这样说来,却怎么了结此案?”
门子笑道:“待我细说与老爷听:这个被打之死鬼,名唤冯渊,自幼父母早亡,只他一个人守着些薄产过日子。这也是前生冤孽,可巧遇见这拐子卖丫头,他便一眼看上了这丫头,立意买来做妾。谁晓这拐子又偷卖与薛家,那薛家公子岂是让人的,便喝着手下人一打,将冯公子打了个稀烂,抬回家去三日死了。这薛公子原是择定日子上京去的,谁知闹出这事来。既打了冯公子,夺了丫头,便没事人一般走他的路。这且别说,老爷你当被卖之丫头是谁?”雨村道:“我如何得知?”门子冷笑道:“这人算来还是老爷的大恩人呢!他就是葫芦庙旁住的甄老爷的小姐,名唤英莲的。”雨村罕然道:“原来就是他!闻得养至五岁被人拐去,却如今才来卖呢?”
门子道:“这一种拐子单管偷拐五六岁的儿女,养在一个僻静之处,到十一二岁,度其容貌,带至他乡转卖。当日这英莲,我们天天哄他顽耍,况且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从胎里带来的,所以我却认得。”
雨村听了,道:“且不要议论他,只目今这官司,如何剖断才好?”门子笑道:“小的听闻老爷补升此任,亦系贾府、王府之力;此薛蟠即贾府之亲,老爷何不顺水行舟,做个整人情,将此案了结,日后也好去见贾府、王府。”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正当殚心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而废法?”门子听了,冷笑道:“老爷说的何尝不是大道理,但只是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依老爷这一说,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
雨村低了半日头,方说道:“依你怎么样?”门子道:“老爷明日坐堂,只管虚张声势,动文书发签拿人。原凶自然是拿不到的,原告固是定要将薛家族中及奴仆人等拿几个来拷问。小的在暗中调停,令他们报个暴病身亡,令族中及地方上共递一张保呈。小人暗中嘱托拐子,令其实招。薛家有的是钱,与冯家作烧埋之费。那冯家也无甚要紧的人,不过为的是钱,想来也就无话了。老爷细想此计如何?”雨村笑道:“不妥,不妥。等我再斟酌斟酌。”
至次日坐堂,勾取一应有名人犯,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口稀疏,不过赖此欲多得些烧埋之费。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冯家得了许多烧埋银子,也就无甚话说了。
雨村断了此案,急忙做书信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等语。此事皆由葫芦庙内之沙弥新门子所出,雨村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的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业,后来到底寻了个不是,远远地充发了他才罢。
(有删节)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薄命女”指是贾雨村的恩人甄老爷之女英莲,“薄命郎”就是被打死的冯渊;而葫芦案的“葫芦”,就是谐音“糊涂”。
B. 贾雨村得知衙中“门子”是当年葫芦庙的“故人”后,忙着“携手”,又热情“让坐”,表明他是个没有官架子看重旧情的人。
C. 贾雨村审结“葫芦案”后,“急忙”写了两封信,分别送给贾政和京营节度使王子腾,告诉薛蟠的事已经平息,不用再惦记。
D. 本文的“护官符”揭示出四大家族的显赫势力以及封建社会官场的生存环境,他们互相勾结,达到了“荣辱与共”的地步。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原告在堂上的一番话,交代了命案的由来和双方的身份地位,点明“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的现实,为整个故事的发展设置了悬念。
B. 本文中门子献给贾雨村的“护身符”,其谚俗口碑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点出金陵贾、史、王、雪中大家族的富贵与权势。
C. 本文人物语言极具表现力,如“但事关人命……岂可因私而废法?”“不妥,不妥。等我再斟酌斟酌”等语言,活画出了贾雨村当时的性格和心态。
D. 本文以贾雨村审理案件的经过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从初接冯渊命案,到主仆密室定计,再到断案了结,故事层层推进,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8. 结合故事情节,简析贾雨村的形象。
9. 在《红楼梦》第一回里,癞头僧见到英莲作诗道:“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结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说说这首诗暗示了英莲怎样的悲惨命运。
【答案】6. B 7. B
8. ①得知被拐卖的丫头是恩人的女儿,却不肯营救以报恩德,可见他的忘恩负义:②面对有钱有势的薛家,他听信门子,胡乱断案,表现出他徇私枉法的一面;③案件办完后,急忙给贾政等人写信邀功献媚,表现他攀附权贵、投机钻营形象。
9. ①娇生惯养的英莲在元宵节被拐走;②后被薛蟠买去作妾;③改名香菱;④受尽折磨而死。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表明他是个没有官架子看重旧情的人”分析错误。这些行为表现了贾雨村的虚伪。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其谚俗口碑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分析错误。谚俗口碑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对于文中贾雨村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应该结合情节进行。
首先,在门子告诉他被拐卖的女孩儿就是甄士隐的女儿英莲时,他回答“且不要议论他,只目今这官司,如何剖断才好?”当年甄士隐曾经资助过贾雨村,对贾雨村有恩,此时的贾雨村完全不把自己恩人的女儿的命运放在心上。从中可以看出他忘恩负义面目。
在听到冯渊仆人叙说案情时,贾雨村“听了大怒道:‘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就白白地走了,再拿不来的!’”而在门子建议他作顺水人情放过薛蟠时,他说“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正当殚心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而废法?”虽然表面装得义正词严,但最后仍然是胡乱断案,表现出他虚伪和徇私枉法的一面。
最后,案件办完后,“雨村断了此案,急忙做书信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等语”,从这一情节可以看出贾雨村攀附权贵、投机钻营的嘴脸。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命运的分析能力。
第一句“惯养娇生笑你痴”,英莲是甄士隐的女儿,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所以诗中说她“娇生惯养”。
第二句“菱花空对雪澌澌”中“菱花”暗示英莲后来改名香菱,“雪澌澌”指薛蟠,指英莲后来被薛蟠买去作妾,“空对”表明薛蟠对待英莲并不好。
第三句“好防佳节元宵后”是指英莲5岁因元宵夜看花灯被拐子拐走。
“便是烟消火灭时”则是暗示香菱受尽折磨而死。薛蟠的正妻是夏金桂,此人是个艳丽而泼辣的货色,她处处刁难香菱,曾说菱角花谁闻见香来着?若说菱角香了,正经那些香花放在哪里?给香菱改名为秋菱。最后,香菱也被夏金桂折磨而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①,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自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固已成人矣。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②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重耳遂奔狄。狄,其母国也。
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至秦,缪公③以宗女五人妻重耳。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缪公曰:“知子欲急反国矣。”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曰:“孤臣之仰君,如百谷之望时雨。”
晋惠公十四年秋,惠公卒。晋国大夫闻重耳在秦,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于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
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于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壬寅,重耳入于晋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即位为晋君,是为文公。
晋文公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文本二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烛之武退秦师》
注:①咎犯,即子犯。②履鞮:人名,春秋时期晋国宦官。③缪公:即秦穆公。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B. 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C. 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D. 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再拜,“拜两次”,表示恭敬之意,与《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再拜”意思相同。
B. 卒,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表达方式,士之死称为“卒”,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之死称为“薨”。
C. 壬寅,本文采用的是干支纪日法。干支由“天干”和“地支”组成,可以纪年、月、日、时。
D.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司马迁撰写,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
12. 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文公自幼喜结贤士。十七岁时,就拥有五名贤士狐偃、赵衰、贾佗、先轸、魏武子,史称“五贤士”。
B. 重耳在流亡中历经苦难,逃到秦国时,了得到秦缪公支持,他主动请求联姻,与秦国结了秦晋之好。
C. 晋惠公去世后,晋国的大夫暗中劝说重耳回晋国。在逃亡很多年后,重耳在秦缪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
D. 晋文公之所以联合秦国攻郑,是因为他在流亡过程中受到了郑国的无礼相待,但最终两国都从郑国撤兵。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4. 秦晋结盟围郑,秦伯却又罢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两个文段的内容回答。
【答案】10. A 11. B 12. B
13. (1)献公派宦官履鞮赶快杀死重耳。重耳爬墙逃跑,宦官追赶,砍掉重耳的袖子。
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14. 灭掉郑国对晋国有利,于秦有害无益;保存郑国,反而对秦国有好处;晋国言而无信,贪得无厌。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的国家都将去攻打了,何况他曾经的妻子呢!而且接受是为了与秦国结成姻亲以便返回晋国,您竟然拘泥小的礼节,而忘记大的羞耻!
“况”表示递进关系,一般放在句首,其前断开,排除CD;
“结秦亲”是动宾关系,“秦”作“亲”的定语,不应断开,排除B。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都是“拜两次”。句意:拜了两拜说。/拜两拜敬献给大王。
B.“士之死称为‘卒’”错误,士之死称为“不禄”,大夫之死称为“卒”。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主动请求联姻”错,根据原文“重耳不欲受……遂受”可知,秦缪公要把同宗的五个女子嫁给重耳,重耳一开始还不愿意,是在司空季子的劝说下才答应的,联姻并非重耳主动。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趣”,通“促”,赶快、催促;“逾垣”,爬墙;“袪”,袖口。
(2)第一个“封”,动词,使……成为疆界;第二个“封”,名词,疆界;“阙”,侵损、削减。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文段一说“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文段二说“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可见灭掉郑国对晋国有利,于秦有害无益;保存郑国,反而对秦国有好处;
同时文本二说“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可见晋国言而无信,贪得无厌。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晋文公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从小就喜好结交士人,十七岁时就有五个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赵衰;狐偃咎犯,这是文公的舅父;贾佗;先轸;魏武子。从献公做太子时,重耳就已是成人了。献公二十二年,献公派宦者履鞮赶快杀死重耳。重耳爬墙逃跑,宦者追赶,砍掉重耳的袖子。重耳于是就逃到狄国。狄国是重耳母亲的祖国。
重耳在狄国一共住了十二年才离开。到了秦国,秦缪公把同宗的五个女子嫁给重耳。重耳不想接受。司空季子说:“他的国家都将去攻打了,何况他曾经的妻子呢!而且接受是为了与秦国结成姻亲以便返回晋国,您竟然拘泥小的礼节,而忘记大的羞耻!”重耳于是就接受了。秦缪公十分高兴,和重耳宴饮。秦缪公说:“知道你想尽快返回晋国。”赵衰与重耳离开了座位,拜了两拜说:“我们这些孤立无援的臣子仰仗您,就如同百谷盼望知时节的好雨。”
晋惠公十四年秋,晋惠公死亡。晋国大夫听说重耳在秦国,暗中来劝重耳、赵衰等人返回晋国。于是秦缪公就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晋君听说秦军来了,也派出军队抵拒,但是都暗中知道公子重耳要回来。
秦国护送重耳到达黄河岸边。咎犯说:“我跟随您周游天下,过错也太多了。我自己都知道,何况您呢?我请求从这时离去吧。”重耳说:“如果回到晋国后,有不与您同心的,请河伯作证!”于是,重耳就把璧玉扔到黄河中,与子犯明誓。壬寅日,重耳进入晋军中。丙午日,重耳到达曲沃。丁未日,重耳到武宫朝拜,即位做了晋国国君,这就是文公。
晋文公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同包围郑国,因为在文公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对文公不礼貌。晋君说:“一定得到郑君才甘心。”郑国害怕了,就暗中派使者对秦缪公说:“灭亡了郑国,增强了晋国,晋有所收获,秦国却得不到什么好处。您为什么不放弃郑国,与郑结为友好?”秦伯同意了,撤走了军队,晋国也随后撤了军。
文本二
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冒昧地以此事来打扰您 。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不好办,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过偶书[注]
王安石
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注】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后因守旧派反对,王安石请罢相,出知江宁府。本诗是王安石就任江宁府后所作。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用“洗”表达了在看见这场雨冲洗污浊世界之后的爽快之情。
B. “南亩东郊”的欢欣鼓舞照应首句的“甘泽”,证明了这是一场好雨。
C. 颔联说大地的收成取决于上天,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感恩之心。
D. 风雷停歇,浮云消散,雨后凉气进入窗户,令人感到悠然闲适。
16. 诗歌最后两句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诗的最后两句赞美了“浮云”的美德:给人们带来喜雨,给人间带来生机,功成后却归隐山间。作者想像云一样,希望通过变法给国家和百姓带来好处,然后功成身退,不再留恋官场。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C项,“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感恩之心”表述错误。颔联说大地的收成取决于上天,表达了农业生产还得依靠自然界的风调雨顺。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诗,然后从内容、手法、情感的角度来分析鉴赏。
本题中,要求考生简要分析诗歌最后两句有哪些含意?从内容的角度来分析,“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诗中也还是从下雨落笔,但主旨已转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云的进退,是很合时宜的,人间需要雨的时候,它便来到天空下起雨来;待到下过雨以后,它又立即退到山的那边去了。现实生活中的人,有谁能象浮云那样地知道进退呢?从情感角度考虑:诗的最后两句赞美了“浮云”的美德:给人们带来喜雨,给人间带来生机,功成后却归隐山间。作者想像云一样,希望通过变法给国家和百姓带来好处,然后功成身退,不再留恋官场。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听到在半空中传来的天鸡报晓的叫声。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无比谦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
(3)苏轼在《赤壁赋》中描绘清风缓慢吹来、水面波澜不起的风柔水静的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半壁见海日 ②. 空中闻天鸡 ③. 非曰能之 ④. 愿学焉 ⑤. 清风徐来 ⑥. 水波不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壁、闻、能、焉、徐、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蜿曲的溪水钻出霜染的红枫林,在堆满稻草垛的那块场地的西角突然转了个弯,忸怩着向我的小屋走来。这栋小屋位置独特,像一颗有些显眼的纽扣,点缀在这个小镇不够对称的衣襟上。这是一条不大的河,我叫它西溪,河水非常淡定, _____①______地流向下一个山峡。
村里人对于这条河被咒骂,源于它当初水桶一般粗的水流渐渐只有水瓶粗了,而且因为上流一旦陷入阻滞的状态,半潭水浑黄就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我看着眼前的河岸,思绪纷飞。我对曾经的绿水深潭_____②______,印象深刻。
一条河从自家的门口流过,我_____③______,认为这是一种幸福,虽然这种固执不一定得到共鸣。我虽没有办法再造一个深澈清幽的水潭,但我用文字的石块,堆垒修砌,想围出柳河东“悄怆幽邃”的小石潭。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8. ①不慌不忙 ②记忆犹新 ③固执己见
19. 这条河被村里人咒骂,源于它当初水桶一般粗的水流渐渐只有水瓶粗了,而且上流一旦陷入阻滞的状态,浑黄的半潭水就失去了往日的生机。
20. 构成:“这栋小屋……像一颗有些显眼的纽扣,点缀在这个小镇不够对称的衣襟上”,运用比喻手法,把小屋比作纽扣;把小屋所在的位置比作衣襟。效果:形象地阐述了点缀在这个小镇上的小屋位置独特。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语境形容河水向山峡流动时的淡定,使用“不慌不忙”。不慌不忙: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
第二处,语境形容“我”对曾经的绿水深潭印象深刻,记得很清楚,使用“记忆犹新”。记忆犹新:过去的事,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比喻记忆深刻。
第三处,语境形容“我”坚持认为“一条河从自家的门口流过”是一件幸福的事,使用“固执己见”。固执己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错误:
①句式杂糅,“对于……”和“被……”杂糅,将“村里人对于这条河被咒骂”改为“村里人对这条河的咒骂”或“这条河被村里人咒骂”;
②关联词搭配不当,成分赘余,“因为”表示因果关系,与后文“就”搭配的应该是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一旦”,可去掉“因为”;
③语序不当,将“半潭水浑黄”改为“浑黄的半潭水”。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比喻修辞的能力。
构成:“这栋小屋位置独特,像一颗有些显眼的纽扣,点缀在这个小镇不够对称的衣襟上”运用比喻修辞,本体是小屋和小镇上小屋所在的位置,喻体是纽扣和衣襟。
效果:将“位置独特的小屋”比作“有些显眼的纽扣”,生动形象地写出小屋因为位置独特,所以对小镇起到了点缀作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免洗洗手液真的可以免洗手吗?免洗洗手液 ① ,但不能代替用水洗手。这是因为,人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除了病毒、细菌,手上还会沾染灰尘、泥土、油渍等污物,免洗洗手液只有灭菌效果,但无法清除这些物质。而流水洗手能利用水的流动性冲刷掉一部分病原体及污物,配合上洗手液、肥皂的使用,同时具有灭菌去污的功效。此外,许多免洗洗手液的主要成分就是酒精,一定浓度的酒精能消灭大部分的细菌、病毒,但酒精浓度高,频繁使用 ② ,尤其是对于敏感皮肤的人。免洗洗手液含有酒精,属于易燃物品,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使用免洗洗手液时 ③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大家还是通过规范洗手进行手部清洁。勤洗手是预防多种疾病的好方法,尤其是预防流感以及新冠肺炎等传播性疾病。
21. 下列句子中的“等”和文中画横线处的“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在香港国际机场,您的头等舱经历始自我们体贴入微的“一站式”登机服务。
B. 信念是一种力量,它将思想的普通能量转换成它们精神上的等价物。
C. 我国比较有名的有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四大河流。
D. 用文学艺术反映时代面貌,形式要多样化,诗歌、小说、电视、戏剧等都可以,总之不拘一格。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21. D 22. ①有一定的灭菌作用 ②会对手部皮肤有一些影响 ③一定要远离火源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用法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处的“等”表示列举未尽,与D项用法相同。
A.指品级,级别。
B.指相同,一样。
C.列举后煞尾。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需要回答“免洗洗手液真的可以免洗手吗”,根据“免洗洗手液只有灭菌效果,但无法清除这些物质”以及横线后的“但”字可知,免洗洗手液不能完全代替用水洗手,因为它只是有一定的杀菌作用,据此可填写“有一定的灭菌作用”;
第②空,此处说的是免洗洗手液的副作用,许多免洗洗手液主要成分是酒精,由“频繁使用”“尤其是对于敏感皮肤的人”可知,会对手部皮肤有影响,据此可填写“会对手部皮肤有一些影响”;
第③空,此处接着说使用免洗洗手液的注意事项,由“免洗洗手液含有酒精,属于易燃物品”可知,使用时应当远离火源,据此可填写“一定要远离火源”。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韩非子·功名》中有这样一句话:“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先秦著名音乐大师,古称“乐圣”的师旷,最初研究音乐,造诣未精,发觉“艺之不成,由心之不专,心之不专,由目之视多”。他用艾叶熏瞎自己的眼睛,从此心无旁骛,终于成为中国古代的大音乐家。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专心致志方有所得
专心致志指的是确定一个目标后,心无旁骛地去努力实现愿望。孟子讲:“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说的就是要目标专一,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地奋斗,方有所得。
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研习音乐,造诣未精,发觉“艺之不成,由心之不专,由目之多视”。他用艾叶熏瞎自己的眼睛,从此心无旁骛,终成大音乐家。当然,这个故事并非是教我们做瞎子,它只是鼓励我们做事要专心致志,也只有专心致力于一个目标方能有所得。
为什么专心致志才会成功?因为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不肯专门用心一处。人生就像一个舞台,让人眼花缭乱,不肯专心致志的人,相当于早早就自动放弃了目标,让别人后来居上。现代社会,学问与技术都愈专愈精,而社会上令人目眩神迷、分散精力的因素又太多太多,“专心致志”这种美德就显得尤为可贵。
当今时代的青年,能够让自己心无旁骛的很少。不是不够聪明,也不是不够努力,而是朝三暮四,做事不够专心。那些频繁换行业、换工作的,每一次都是重新起步,几年下来,没有拿得出手的成绩。本来属于他们的机遇,往往擦肩而过。也许他们很卖力气,却始终难以长进。其实,正如曾国藩所说,“用功譬如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我们每个人的时间与精力都是有限的,唯有专注于一个领域,在某个领域里精耕细作,才能在该领域内有所建树。
聚焦目标,说的就是要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专注于某一领域,专注于工作的某一重要方面,这样才能形成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工作中做出成绩。不管要做什么事,都要像凸透镜一样,深扎下去,力求做透做精,走专心、专业的发展路经。只有聚焦一个目标,专注才能产生穿透力,才能做到最专业,才能拥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达·芬奇学画画,光画鸡蛋就画了三年之久,这才有了非常深厚的素描功底,才能成为世界级别的绘画大师。
“专心致志”这个词代表了一心一意;代表了自知、自持和自制力;代表了我们必须去拒绝其他很多的诱惑,代表了不可以浅尝辄止、见异思迁。唯有割舍,才能专注,唯有放弃,才能获得。资质再一般的人,一旦能够专心于一样技艺,也必然能够有所成就。
因此,只有专心致志才有可能把事业干好,让自己有所成就,对社会有所贡献。可以这样来总结: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永远是成功道路上的不二法则。如果每个人都能学会聚焦自己的精力和能量,专注于一个目标,必会加速成功的步伐,创造属于自己生命的奇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韩非子·功名》中的话,意思是一个人右手画圆形,左手又要画方形,那么一定不能同时画好两种形状。比喻用心不专,什么事也办不成。所以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要专一、专注。
师旷的故事并不是教我们做瞎子,它只是鼓励我们专心,专心始能有成。有句话说,“上天很吝啬,他只允许一个人一生只做好一件事”,这话虽然有些过分却很值得人们思考。
《韩非子·功名》中的话和师旷的故事都强调了专心是做事成功的重要条件。考生需要深入思考为什么专心才会成功。“专心”会让人集中精力,任何事,只要不断专注思考或者做事,一定会有所收获。而为何出题者要提出“专注”这样一种品质?这是因为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容易被繁华诱惑而不肯专心。现代社会,学问与技术都愈专愈精,而社会上夺目驰神分散精力的因素又愈多愈强,“专心”就尤其重要了。所以只有保持一颗专注之心,才能有所成就。
“以上材料对当下青年具有启示意义”指明了写作者的身份“当代青年”。当代青年肩负着学习知识,复兴民族的使命,而当今社会各种诱惑、分散精力的因素又很多,因此专心、专注就显得尤为重要。“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写作过程中要结合作文材料得出观点和看法。
若写成议论文,可以采用对照式结构构思成文,用对比论证就正反两方内容进行对比。先写那些三心二意的人,他们往往不会取得大的成就,这是反面;再写那些终生专心于一事的人,他们心无旁骛,遂以成功。正反对比,自然得出结论:专心致志,一生忠于一事,矢志不渝,才能取得成功。可写的例子很多,曹雪芹十年写作《红楼梦》;袁隆平、钟扬,一生做好一件事;大国工匠们更是择一事守一生,这些品质都是值得青年学习的。
立意:
1.专注,让青春焕发光彩。
2.青年当摒弃干扰,专注做事。
3.欲成就事业者,必取于“专”。
4.一心一意事竞成,三心二意事难成。
5.专注是成才的重要因素。2023年春季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文本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橹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橹里灌上一半水,摇橹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模仿现实的细节模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受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他在歌剧的史诗剧实验中,吸收中国戏剧艺术经验,创作了《四川好人》。
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
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关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客。
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断)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年人;老年演员能扮演青年人;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如京剧的梅兰芳;女演员能扮演男人,如越剧的徐玉兰。这种强调表现力而不重客观真实的舞台准则,是西方戏剧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
(摘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从“间离效果”“打破第四堵墙”看东方戏剧美学对西方的影响》)
材料二
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筌》里一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有独创性,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中国舞台上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
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画处皆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中国的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炼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亚里士多德重视故事情节的影响,西方戏剧在演技和唱腔方面不如中国戏曲。
B. 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的表演后内心受到触动,他的戏剧理论也受到中国戏剧影响。
C. 与中国戏曲观众相比,西方戏剧观众认知的心态决定了他们不看重演员的能力。
D. 中国戏曲虚实相生的妙处使实物布景都成了累赘,这对演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戏剧《奥赛罗》,如果不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逼真地去排演,观众是很难接受的。
B. 若不是《哈姆莱特》剧迷,西方观众了解《哈姆莱特》的剧情后再去观看的意愿很小。
C. 中国戏曲剧场中,观众更愿意看名演员的折子戏,是因为其更能体现名演员的能力。
D. 中国戏曲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与绘画相通,说明中国不同艺术之间可能有共同的特点。
3. 下列选项中能证明材料二的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一切艺术都必须通过似乎目可见、耳可闻、手可触的感性形象打动人,通过能够传达出人物或事物的内在神情的活的形象感染人。”
B. “演员越是用心体会人物的性情,表演时愈易全情投入,与角色水乳交融,自然显露真情。”
C. “戏曲离不开观众,没有观众也就没有戏曲,观众是戏曲服务的对象,也是戏曲的主人。”
D. “创作戏曲应该在历史真实或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要拘泥于事实,让艺术高于生活。”
4. 从整体看,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5. 西方友人观看古代戏曲《窦娥冤》时,看到窦娥走向刑场的过程中,舞台上分明只是“窦娥”一个演员,却唱出“则被这枷扭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的曲词,这让西方友人迷惑不解,对此你会怎样解释?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节选)
(清)曹雪芹
如今且说雨村,因补授了应天府,一下马就有一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乃是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至殴伤人命。彼时雨村即问原告,那原告道:“被殴死者乃小人之主人。因那日买了一个丫头,不想是拐子拐来卖的。这拐子又悄悄地卖与薛家,无奈薛家原系金陵一霸,众豪奴将我小主人竟打死了,凶身主仆已皆逃走。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望大老爷拘拿凶犯,死者感戴天恩不尽!”
雨村听了大怒道:“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就白白地走了,再拿不来的!”因发签差公人立刻将凶犯族中人拿来拷问。正要发签时,只见案边立的一个门子使眼色儿——不令他发签之意。雨村心下甚为疑怪,即时退堂,侍从皆退去,只留门子伏侍。
这门子忙上来请安,笑问:“老爷一向加官进禄,八九年来就忘了我了?”雨村道:“却十分面善的紧,只是一时想不起来。”那门子笑道:“老爷真是贵人多忘事,不记当年葫芦庙里之事?”雨村听了,方想起往事。原来这门子本是葫芦庙内一个小沙弥,因被火之后,无处安身,遂趁年轻蓄了发,充了门子。雨村那里料得是他,便忙携手笑道:“原来是故人。”又让坐了好谈。
雨村因问不令发签之意。这门子道:“老爷既荣任到这一省,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护官符’来不成?”雨村忙问:“何为‘护官符’?我竟不知。”门子道:“这还了得!如今凡做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方才所说的这薛家,老爷如何惹得他!”一面说,一面从顺袋中取出一张抄写的“护官符”来,递与雨村,上面皆是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谚俗口碑。其口碑云:“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雨村犹未看完,忽听人报:“王老爷来拜。”雨村听说,忙具衣冠出去迎接。有顿饭工夫,方回来细问。这门子道:“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俱有照应。今告打死人之薛,就系丰年大雪之‘雪’也。也不单靠这三家,他的世交亲友在都在外者,本亦不少。老爷如今拿谁去?”雨村听如此说,便笑问门子道:“如你这样说来,却怎么了结此案?”
门子笑道:“待我细说与老爷听:这个被打之死鬼,名唤冯渊,自幼父母早亡,只他一个人守着些薄产过日子。这也是前生冤孽,可巧遇见这拐子卖丫头,他便一眼看上了这丫头,立意买来做妾。谁晓这拐子又偷卖与薛家,那薛家公子岂是让人的,便喝着手下人一打,将冯公子打了个稀烂,抬回家去三日死了。这薛公子原是择定日子上京去的,谁知闹出这事来。既打了冯公子,夺了丫头,便没事人一般走他的路。这且别说,老爷你当被卖之丫头是谁?”雨村道:“我如何得知?”门子冷笑道:“这人算来还是老爷的大恩人呢!他就是葫芦庙旁住的甄老爷的小姐,名唤英莲的。”雨村罕然道:“原来就是他!闻得养至五岁被人拐去,却如今才来卖呢?”
门子道:“这一种拐子单管偷拐五六岁的儿女,养在一个僻静之处,到十一二岁,度其容貌,带至他乡转卖。当日这英莲,我们天天哄他顽耍,况且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从胎里带来的,所以我却认得。”
雨村听了,道:“且不要议论他,只目今这官司,如何剖断才好?”门子笑道:“小的听闻老爷补升此任,亦系贾府、王府之力;此薛蟠即贾府之亲,老爷何不顺水行舟,做个整人情,将此案了结,日后也好去见贾府、王府。”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正当殚心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而废法?”门子听了,冷笑道:“老爷说的何尝不是大道理,但只是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依老爷这一说,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
雨村低了半日头,方说道:“依你怎么样?”门子道:“老爷明日坐堂,只管虚张声势,动文书发签拿人。原凶自然是拿不到的,原告固是定要将薛家族中及奴仆人等拿几个来拷问。小的在暗中调停,令他们报个暴病身亡,令族中及地方上共递一张保呈。小人暗中嘱托拐子,令其实招。薛家有的是钱,与冯家作烧埋之费。那冯家也无甚要紧的人,不过为的是钱,想来也就无话了。老爷细想此计如何?”雨村笑道:“不妥,不妥。等我再斟酌斟酌。”
至次日坐堂,勾取一应有名人犯,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口稀疏,不过赖此欲多得些烧埋之费。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冯家得了许多烧埋银子,也就无甚话说了。
雨村断了此案,急忙做书信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等语。此事皆由葫芦庙内之沙弥新门子所出,雨村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的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业,后来到底寻了个不是,远远地充发了他才罢。
(有删节)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薄命女”指是贾雨村的恩人甄老爷之女英莲,“薄命郎”就是被打死的冯渊;而葫芦案的“葫芦”,就是谐音“糊涂”。
B. 贾雨村得知衙中的“门子”是当年葫芦庙的“故人”后,忙着“携手”,又热情“让坐”,表明他是个没有官架子看重旧情的人。
C. 贾雨村审结“葫芦案”后,“急忙”写了两封信,分别送给贾政和京营节度使王子腾,告诉薛蟠的事已经平息,不用再惦记。
D. 本文的“护官符”揭示出四大家族的显赫势力以及封建社会官场的生存环境,他们互相勾结,达到了“荣辱与共”的地步。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原告在堂上的一番话,交代了命案的由来和双方的身份地位,点明“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的现实,为整个故事的发展设置了悬念。
B. 本文中门子献给贾雨村的“护身符”,其谚俗口碑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点出金陵贾、史、王、雪中大家族的富贵与权势。
C. 本文人物语言极具表现力,如“但事关人命……岂可因私而废法?”“不妥,不妥。等我再斟酌斟酌”等语言,活画出了贾雨村当时的性格和心态。
D. 本文以贾雨村审理案件的经过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从初接冯渊命案,到主仆密室定计,再到断案了结,故事层层推进,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8. 结合故事情节,简析贾雨村的形象。
9. 在《红楼梦》第一回里,癞头僧见到英莲作诗道:“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结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说说这首诗暗示了英莲怎样的悲惨命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①,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自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固已成人矣。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②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重耳遂奔狄。狄,其母国也。
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至秦,缪公③以宗女五人妻重耳。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缪公曰:“知子欲急反国矣。”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曰:“孤臣之仰君,如百谷之望时雨。”
晋惠公十四年秋,惠公卒。晋国大夫闻重耳在秦,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于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
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于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壬寅,重耳入于晋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即位为晋君,是为文公。
晋文公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文本二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烛之武退秦师》
注:①咎犯,即子犯。②履鞮:人名,春秋时期晋国宦官。③缪公:即秦穆公。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B. 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C. 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D. 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再拜,“拜两次”,表示恭敬之意,与《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的“再拜”意思相同。
B. 卒,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表达方式,士之死称为“卒”,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之死称为“薨”。
C. 壬寅,本文采用是干支纪日法。干支由“天干”和“地支”组成,可以纪年、月、日、时。
D.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司马迁撰写,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
12. 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文公自幼喜结贤士。十七岁时,就拥有五名贤士狐偃、赵衰、贾佗、先轸、魏武子,史称“五贤士”。
B. 重耳在流亡中历经苦难,逃到秦国时,为了得到秦缪公支持,他主动请求联姻,与秦国结了秦晋之好。
C. 晋惠公去世后,晋国的大夫暗中劝说重耳回晋国。在逃亡很多年后,重耳在秦缪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
D. 晋文公之所以联合秦国攻郑,是因为他在流亡过程中受到了郑国的无礼相待,但最终两国都从郑国撤兵。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4. 秦晋结盟围郑,秦伯却又罢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两个文段的内容回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过偶书[注]
王安石
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注】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后因守旧派反对,王安石请罢相,出知江宁府。本诗是王安石就任江宁府后所作。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用“洗”表达了在看见这场雨冲洗污浊世界之后的爽快之情。
B. “南亩东郊”的欢欣鼓舞照应首句的“甘泽”,证明了这是一场好雨。
C. 颔联说大地的收成取决于上天,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感恩之心。
D. 风雷停歇,浮云消散,雨后凉气进入窗户,令人感到悠然闲适。
16. 诗歌最后两句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听到在半空中传来的天鸡报晓的叫声。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无比谦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
(3)苏轼在《赤壁赋》中描绘清风缓慢吹来、水面波澜不起的风柔水静的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蜿曲的溪水钻出霜染的红枫林,在堆满稻草垛的那块场地的西角突然转了个弯,忸怩着向我的小屋走来。这栋小屋位置独特,像一颗有些显眼的纽扣,点缀在这个小镇不够对称的衣襟上。这是一条不大的河,我叫它西溪,河水非常淡定, _____①______地流向下一个山峡。
村里人对于这条河被咒骂,源于它当初水桶一般粗的水流渐渐只有水瓶粗了,而且因为上流一旦陷入阻滞的状态,半潭水浑黄就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我看着眼前的河岸,思绪纷飞。我对曾经的绿水深潭_____②______,印象深刻。
一条河从自家的门口流过,我_____③______,认为这是一种幸福,虽然这种固执不一定得到共鸣。我虽没有办法再造一个深澈清幽的水潭,但我用文字的石块,堆垒修砌,想围出柳河东“悄怆幽邃”的小石潭。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免洗洗手液真的可以免洗手吗?免洗洗手液 ① ,但不能代替用水洗手。这是因为,人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除了病毒、细菌,手上还会沾染灰尘、泥土、油渍等污物,免洗洗手液只有灭菌效果,但无法清除这些物质。而流水洗手能利用水的流动性冲刷掉一部分病原体及污物,配合上洗手液、肥皂的使用,同时具有灭菌去污的功效。此外,许多免洗洗手液的主要成分就是酒精,一定浓度的酒精能消灭大部分的细菌、病毒,但酒精浓度高,频繁使用 ② ,尤其是对于敏感皮肤的人。免洗洗手液含有酒精,属于易燃物品,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使用免洗洗手液时 ③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大家还是通过规范洗手进行手部清洁。勤洗手是预防多种疾病的好方法,尤其是预防流感以及新冠肺炎等传播性疾病。
21. 下列句子中的“等”和文中画横线处的“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在香港国际机场,您的头等舱经历始自我们体贴入微的“一站式”登机服务。
B. 信念是一种力量,它将思想的普通能量转换成它们精神上的等价物。
C. 我国比较有名的有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四大河流。
D. 用文学艺术反映时代面貌,形式要多样化,诗歌、小说、电视、戏剧等都可以,总之不拘一格。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韩非子·功名》中有这样一句话:“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先秦著名音乐大师,古称“乐圣”的师旷,最初研究音乐,造诣未精,发觉“艺之不成,由心之不专,心之不专,由目之视多”。他用艾叶熏瞎自己的眼睛,从此心无旁骛,终于成为中国古代的大音乐家。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