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与哲理——让考场作文饱满有力 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诗情与哲理——让考场作文饱满有力 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7 22:3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诗情与哲理
——让考场作文饱满有力
今日寄语
风可以吹起一大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
——冯骥才
【听过吗?】
“处暑不抽穗,白露不低头,寒露拔了喂老牛。”
——农谚
【生活常识】
饱满的谷子 = 丰收的日子
稻谷黄
收割忙
【语文常识】
饱满有力的作文 = 优秀的作文
有诗意
有哲理
【饱满有力作文 片场 】
考场作文是中学生必须完成的人生答卷。阅读优秀者的考场作文,是了解自己离考试要求还有多远的最好方式,因此应尽量选择符合考场要求的文质兼美的作文。
习作是平时练兵,兼有考场模式和文学模式的特点。阅读习作有助于把握文化底蕴深厚的作文形态,在与考场优秀作文和文学散文的比较中,可以有效地提高评价
和欣赏水平。
【饱满有力作文 片场 】
【试看范文】
中国的传统美食是留给这个世界最美的记号。是蒸煮,就用最淡雅的清水化开一份清香;是煎炸,就用最欢乐的油滴唤醒一份渴望。或许我们没有你们西方“薯条”的金黄,没有你们“炸鸡”的灿亮;或许我们没有你们的节奏和效率,但是我们有自己难忘的情怀。中华美食的魅力之旅,有舌尖下的江浙,有味蕾上的川湘,有茶意里的江南,有风味中的故乡;有口腹之物,有四方食事,有历史典故;有菜中味,有酒中趣,有茶中情;味道的厚薄,人情的冷暖,文化的传承,自在其中。
高考一类文
【试看范文】
长城,更是中华民族的印记,有道是“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不仅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无论是蒙恬统率万军的戎马英姿,还是孟姜女感天动地的哭泣,都给长城留下了最美的记号。每一个不了解中国的人都应该登上长城,在群山隐约的苍茫林海中感受它的秀美,在刀光剑影的身躯上品味它的苍凉,站在长城的脊梁上,静静地感受它静默的诉说。长城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份记忆 ,更是整个民族的灵魂寄托、整个民族的精神象征。
高考一类文
【管中窥豹 】
这是诗情与哲理交融的文字!
诗情者,字里行间洋溢的民族自豪之情仿佛从心中流淌的清泉,一路欢歌,灵动多姿,让人爱而怜之;
哲理者,传统美食的文化传承,长城的民族灵魂寄托,使文字承载着厚重深刻的思想,启迪心扉。
【饱满有力之源 】
理道:
思想先导
人道:
极品人生
文道:
为文上乘
合道:
取法为上
【方法寻觅:理道】
一、思想先导:诗情与哲理的哲学基础
中国古代儒道并存,各树一帜,影响华夏文明几千年。老庄哲学的“出世”情怀,孔孟思想的“入世”精神,正是诗情与哲理的精华。
老庄于乱世“诗意地栖居”,孔孟为传经布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正是诗情与哲理的本色践行。
【方法寻觅:理道】
一、思想先导:诗情与哲理的哲学基础
虽然,他们因时代局限各有偏颇,但他们面对挫折的潇洒情怀和对事业的执着态度结合在一起必将成为启迪人类智慧和思想的巨大正能量。
此乃天地间之大情大理,自然让人喜爱憧憬,继而追求践行,成为日后作文的思想灵魂。
【方法寻觅:人道】
二、极品人生:做一个兼具诗情与哲理的人
打通关节,开启闸门,需要架设诗情与哲理通向为文的桥梁——人道,以做人启发为文。
【方法寻觅:人道】
二、极品人生:做一个兼具诗情与哲理的人
理性昭示人们:做人要守规矩、有底线、讲道德、求真善;要有梦想、有追求、能不畏艰险,知难而上。
人生一世,纵然是流星,也要尽量留点痕迹。
诗情引领人们:一方面追求智慧人生,真有过不去的坎就绕道走,绕道走不过,干脆就放弃;一方面追求阳光人生,失败了不沮丧、不痛苦、不气馁,能乐观笑对。
做人果能臻其境,高矣,善矣,美矣。
【方法寻觅:人道】
二、极品人生:做一个兼具诗情与哲理的人
此番“人道”,就是要人们做一个有情有理之人,这样的人生才达观而通亮、厚实而意足。
理解而追求这样的人生能不钟情追求情理兼具的文字吗?
【方法寻觅:文道】
三、为文上乘:写出诗情与哲理交融的文字
人道,即文道,文如其人。诗情与哲理交融的文字,才是文章的上品。
诗情的文字让人愿读、乐读,读起来是一种享受,这也是文学的审美功能要求。
【方法寻觅:文道】
三、为文上乘:写出诗情与哲理交融的文字
譬如,毛泽东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在展望中国革命的高潮时,深情地写道: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方法寻觅:文道】
三、为文上乘:写出诗情与哲理交融的文字
天才的政治家把革命的激情融入文章中,使原本就富有思想的字符灌注了浓郁的诗意。
达到“喜闻乐见”的效果!
【方法寻觅:文道】
三、为文上乘:写出诗情与哲理交融的文字
理性的文字能给人启迪,获得社会、人生的感悟,这也是文学的教育功能需要。
譬如:朱自清的《春》,本是一篇写景的抒情文字,但同样蕴含哲理,文章结尾写道: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启迪人们喜爱春天、热爱生活,用意颇深。
【方法寻觅:合道】
四、取法为上:诗情与哲理交融的途径
从宏观上讲,反常合道,对立统一是不同文体写作达到诗情与哲理交融的有效手段。
以常见的议论文和记叙文来讲,就是议论文中求情趣,记叙文中有理趣,以此使文章情理兼具。
【方法寻觅:合道】
四、取法为上:诗情与哲理交融的途径
议论文:“议论说理”是重点。理性是其基本特点和要求。
只有议论风生、诗情洋溢的文章,才能饱满有力。
【范文片段】
大国气度,文明高贵
一个国度的真正高贵,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的日新月异,而更是在其发达的经济背后有多么强大的文化支撑。
京剧,作为中国古老而独特的剧种,是一枚无与伦比的中国印章。青天白日下谁复清唱“走马上任轻装便,装得黎民在心间”的清廉?谁在轻吟“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哀怨?又见得,哪位风云将军的英姿飒爽,又听得,哪位薄命女子的浅咏低唱……京剧,一个人,一段词,一个信仰,一种极致!
【范文片段】
大国气度,文明高贵
犹记当年乾隆皇帝召名角入宫演奏,华丽唱腔与精美妆容交融贯通,成就如今名满世界的伟大剧种,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
《大国气度,文明高贵》该文何以取胜?阅卷组在点评时认为:诗化的语言,富有画面感又饱含深情,化抽象为具体,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享受,论证活泼,表达了对大国气度、文明底气的骄傲。
精彩开篇——弥散着浓郁的墨香
【饱满有力之“第一元素”】
有的考生,落笔时要么兜一个圈子,要么先来个不疼不痒的“题记”,再要么,把作文题目中提供的材料引述一遍。这种拐弯抹角的“大头娃娃”式写法乃是底气不足的表现,并不可取。一般而言,作文开头应该遵循这样两个原则:
一是向心性。开头必须与全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紧密相联,为中心主题服务。力争一“亮相”便获得“满堂彩”。
二是简明性。语言要简明,最好是开门见山,不要玩“深沉”。
精彩开篇——弥散着浓郁的墨香
【饱满有力之“第一元素”】
譬如某地一篇高考作文《好奇心——揭秘大唐兴盛之谜》,它是这样开篇的:
回首李唐盛世,海晏河清,天下太平。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细究大唐兴盛之由,似乎竟与好奇心有着紧密关联。
这简要明了的50字开篇可谓快人快语,旗帜鲜明。既抓住了中心主题,又有些悬念色彩,自然能激发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这种以“两山排闼”的方式尽快释放“动情力” 的写法是很值得大家借鉴的,它往往能迅速打动阅卷老师。
议论精辟——彰显你深刻的思想
【饱满有力之“第二元素”】
议论文的目的是讲道理,行文中决不能以叙代议。有的同学的文章,满篇看去,这里是举例,那里还是举例。原因出在于议论不精辟,说理如蜻蜓点水,深入不下去,只好用举例来凑足字数。
一篇高考作文中,用“例”要少而精,要将其用足用透。倘能运笔如刀,将“一只麻雀”解剖透了,天理人情也就都能说明白了。
议论精辟——彰显你深刻的思想
【饱满有力之“第二元素”】
下面是篇以《也说“恶意讨薪”》为题的近期习作,同学们不妨用心品味其思想之精辟。
地球人都知道,“薪”者,薪水也。人家给你干活、劳动,你发薪水、开工资是天经地义的事。许多农民兄弟离开了老婆热炕头,丢下了一亩三分地,图的个啥?不就是那每个月用来养家活口的千把块钱吗?所以往小里说,这“薪”是老百姓一家的生活命脉,往大里说,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可令人费解的是,这正常的发薪水何以演变成了“讨薪”,并最终嬗变成了“恶意讨薪”?
这段文字的议论显得十分精辟。由薪水的概念说到薪水的意义,由农民工讨薪说到恶意讨薪,分析层层剥笋,有如手术刀一般锋利,直击要害,引发起读者对社会中“恶意讨薪”现象的深入思考。
思想健康——焕发出精神的阳光
【饱满有力之“第三元素”】
一颗年轻的心难免会对某些社会现象产生不满,可是在高考作文中,你与其将目光聚焦于社会的阴暗面,倒不如焕发出精神的阳光,唱一支时代的赞歌。同学们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应当要健康积极。
具体说,即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反映当代社会的本质和主流,体现时代精神和积极向上的进步思想。
思想健康——焕发出精神的阳光
【饱满有力之“第三元素”】
下面《有这样一种声音》中的一段文字,也是从这方面打动读者的:
听到这个声音时,我不禁热泪盈眶。中华民族用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向世界展示了他们最坚定的信念,用这朴朴实实的四个字诠释了中国人在面对重大事件时所体现的超强凝聚力。那是在“5·12”地震的最前线,几个北川小学生用他们稚嫩的童声倾情呼喊;那是在祖国的心脏北京,当旭日又一次从东方冉冉升起的时候,许多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的群众自发地高声呼喊:中国加油!
当有的考生还在作文中或言不由衷,或无病呻吟,或“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时候,本文作者已经找到了一个最佳切入点,以一颗炽热的心,抒写我们都在用心关注的社会热点。这篇《有这样一种声音》,吟唱出的是中国的最强音。分,阅卷老师还会吝啬吗?
文化搭台——注几滴传统的佳酿
【饱满有力之“第四元素”】
文化味道浓郁的散文在高考舞台上有着突出的竞争力已是不争的事实。一些考生勇敢地将今人的睿智融进文化名人与文学形象的人生,将个性感悟投射进历史与传统,借助穿透性的冷峻眼光表达对某一社会现象的独特理解。
这些文章往往既有丰厚的材料积累,又有深厚的思想沉淀,得到阅卷老师的赏识与青睐,自然是合乎情理的。
文化搭台——注几滴传统的佳酿
【饱满有力之“第四元素”】
下面这篇《永远令人陶醉的王朝》的片段:
古老的风铃开始变奏,浑厚如黄钟大吕的音符直贯苍穹。是你吗,唐朝?
我用想象触摸你诗的轮廓,我手心的雪花含苞欲放,我梦想的枝头缀满星光。没有比枫桥更波澜的心情,摇荡清秋的月亮;没有比李白更易醉的豪肠,张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商隐的秋池浇开紫丁香的惆怅,渭城的朝雨沾湿王维的衣裳。在一个民族精神疆域里呈现出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宏广。唐朝啊,你美丽竟是这么多生命的拓荒,怎能不令人陶醉,怎能使人遗忘
文化搭台——注几滴传统的佳酿
【饱满有力之“第四元素”】
这是篇意蕴丰富的文化散文,或者干脆说是篇意丰辞美的散文诗。我们且不说文章整体之流畅,行文之舒展,单是其第二段便给读者带来了无限的审美况味。先体味其语言。含苞欲放的“雪花”、缀满星光的“枝头”、惆怅的“紫丁香”以及渭城的“朝雨”等意象不仅内涵丰富,而且言近旨远,富于暗示性和感染力,能让读者产生“滟滟随波千万里”的联想,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再欣赏其韵律。
我们倘若将各个句子分行,用心品读一下,不就是一首韵脚分明、诗味浓郁的现代诗么?正因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方能驾驭如此之美文。在考场上交出如此超一流的答卷,我还有何理由不给你超一流的分数!
结尾出彩——有一声钟磬的余响
【饱满有力之“第五元素”】
如果把开头比作新春的爆竹,那么结尾就有如钟磬的余响:或铿锵有力,震彻心腑;或音韵缭绕,余味绵长。
学者黄政枢也在其《春觉斋论文》中说:“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可见,一个好结尾于文章是十分重要的。
结尾出彩——有一声钟磬的余响
【饱满有力之“第五元素”】
譬如有篇文章《父亲,借您一世恩情》,先是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极写“父亲”对“我”的冷漠、苛刻,每次借钱都要写借条,真相大白后,“我”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父子间的隔膜涣然冰释。文章巧妙的是,最后再次以借钱来收场。当父亲爽快地借钱后,“我”竟然又一次写下“借条”:
这次,我给父亲打了个欠条,父亲很疑惑,但他看完了,就小心的叠好,忽然老泪纵横。我在那张纸上写的是:父亲,借您一世恩情!
至此,人间至爱,父子深情,由此得到了倾情释放。你怎能不为之动情!
教师寄语
白岩松《读书读久了,你总会信仰些什么》中讲到,
我们可能都记着这样的一句话,“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那是一个屈辱的时代。但是现代在物质大潮快速奔涌而来的时候,这句话可以稍微地变一变了,变成什么呢?“中国之大,找到一颗平静的心简直太难了。”但是不平静又怎么可能幸福呢?
【共勉】
饱满有力地写作 = 平静的心写作
树不可长得太快。一年生当柴,三年五年生当桌椅,十年百年的才有可能成栋梁。故要养深积厚,等待时间。
———毕淑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