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三单元习作:学写读后感 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第三单元习作:学写读后感 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8 08:3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红楼梦》
学写读后感
学习目标
1.掌握读后感“引”“议 ”“联”“结”的四部分组成;
2.学习多途径打开“联”的思路,丰富读后感的内容;
3.学习为读后感取一个恰当的题目。
读后感是指看了某篇文章或者某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
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与“感”的紧密结合,“读”是“感”的基础,要写好文章,首先就要读懂文章,把握原文的内容,体会情感。“感是“读”的升华,重点是写“感”。
标题格式
良药不苦更利病,忠言顺耳最利心
──谈《触龙说赵太后》的劝谏艺术
主标题,自由拟定,可以包含自己的观点看法。
副标题,需要含带所读书目,也可以含带书目中某个话题。
何谓“桃花源”?
淑雅
《桃花源记》中的主人公和往常一样努力生活,沿着小溪流一路行船,“忘路之远近”,才遇到绝美风景,找到他的桃花源。
我们都说英雄之路是曲折的,那我们有没有经历过主人公经历的这段时光呢?就拿我来说吧,我也曾迷过路,就是在初中的时候,青春期,把生活过得一地鸡毛。后来,遇到了新风景,就是来到了这个学校。因为我还太小了,后面的阶段只能等到我长大以后再去经历。
武陵人到了这个桃花源里面,桃花源里的人特别好地招待他。他要出去的时候,桃花源里的人让他出去以后不要给别人说,但是他并没有守信,把这个桃花源的秘密告诉了太守。可能是想获得名利吧,因为当一个渔夫一生碌碌无为,平平淡淡,可能他想用这个桃花源去获得功名。
太守听了武陵人的描述,肯定想到那里去享受,也可能是为了财富和声名。“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虽然说太守很想去那个地方,但是肯定不可能自己去经历武陵人经历的那一段路程,肯定有人愿意为他去寻找那个桃花源,但是,去寻找桃花源的那些人都没有找到。生命之路,可能就是如此,当怀有太多的目的性功利性的时候,往往难以顺遂心愿。
阅读例文
阅读例文
后来,“高尚士”刘子骥是计划去那里完成伟大事业的,但是,“未果,寻病终”。从事实上来讲,可能是没有去,但是,当他动心起念的时候,他的精神,已经朝向了桃花源,抵达了桃花源。“朝闻道,夕死可矣”,刘子骥,可能就是如夫子所讲的那类人一般,听得“桃花源”,便抵达了“桃花源”。
而对于《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来说,这个桃花源可能是他精神的乌托邦,是陶渊明的理想社会。在那里,每个人每天平平安安,幸福和乐,过着让人羡慕的田园生活。桃花源里面的人避世求安,觉得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武陵人的到来对于他们就是意外降临,使他们的世界成了一种失衡状态。在我看来,桃花源内的人更像是现在工作上有着铁饭碗的人,看上去衣食无忧,而武陵人则是残酷现实中历经重重磨难的成功人士。
“桃花源”到底象征了什么呢?对武陵人来讲,可能便是成功与突破;对太守来说,可能是名利场;对刘子骥来说,可能便是伟大事物;对陶渊明来说,可能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而对桃源中人来说,桃花源便是他们的现世安稳;对我来说,我当下的桃花源,便是这间学校和我向上的生命状态,至于未来,桃花源对我可能意味着什么,则需要我去探索……
阅读完例文,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核心想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2)它对于原文的引用理解在哪里?
(3)围绕观点,作者是怎样开展议论的?
(4)本文有没有联系自身去进行思考,如何思考?
(5)观察文章首尾的结构,理解其结尾价值。
阅读思考
读后感的常见结构
引:以简洁的语言叙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全文的引子,并提出读了文章之后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即“感点”。
议:围绕“感”点对文章进行简明的阐述,完成由“读”到“感”的过渡。
联:联系社会现实或自身的生活经历,展开充分的阐述。这是读后感的写作目的和重点所在。
结:读后感最后的归纳主旨和点题。
2.阅读学生作文,感知技巧
何谓“桃花源”?
淑雅
《桃花源记》中的主人公经历过一路艰辛,遇到绝美风景,再次上路,经过千难万险,最终才找到他的桃花源。
我们都说英雄之路是曲折的,那我们有没有经历过主人公经历的这段时光呢?就拿我来说吧,我也曾迷过路,就是在初中的时候,青春期,把生活过得一地鸡毛。后来,遇到了新风景,就是来到了这个学校。因为我还太小了,后面的阶段只能等到我长大以后再去经历。
武陵人到了这个桃花源里面,桃花源里的人特别好地招待他。他要出去的时候,桃花源里的人让他出去以后不要给别人说,但是他并没有守信,把这个桃花源的秘密告诉了太守。可能是想获得名利吧,因为当一个渔夫一生碌碌无为,平平淡淡,可能他想用这个桃花源去获得功名。
太守听了武陵人的描述,肯定想到那里去享受,也可能是为了财富和声名。“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虽然说太守很想去那个地方,但是肯定不可能自己去经历武陵人经历的那一段路程,肯定有人愿意为他去寻找那个桃花源,但是,去寻找桃花源的那些人都没有找到。生命之路,可能就是如此,当怀有太多的目的性功利性的时候,往往难以顺遂心愿。


后来,“高尚士”刘子骥是计划去那里完成伟大事业的,但是,“未果,寻病终”。从事实上来讲,可能是没有去,但是,当他动心起念的时候,他的精神,已经朝向了桃花源,抵达了桃花源。“朝闻道,夕死可矣”,刘子骥,可能就是如夫子所讲的那类人一般,听得“桃花源”,便抵达了“桃花源”。
而对于《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来说,这个桃花源可能是他精神的乌托邦,是陶渊明的理想社会。在那里,每个人每天平平安安,幸福和乐,过着让人羡慕的田园生活。桃花源里面的人避世求安,觉得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武陵人的到来对于他们就是意外降临,使他们的世界成了一种失衡状态。在我看来,桃花源内的人更像是现在工作上有着铁饭碗的人,看上去衣食无忧,而武陵人则是残酷现实中历经重重磨难的成功人士。
“桃花源”到底象征了什么呢?对武陵人来讲,可能便是成功与突破;对太守来说,可能是名利场;对刘子骥来说,可能便是伟大事物;对陶渊明来说,可能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而对桃源中人来说,桃花源便是他们的现世安稳;对我来说,我当下的桃花源,便是这间学校和我向上的生命状态,至于未来,桃花源对我可能意味着什么,则需要我去探索……


找出作业本P82-84《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引、议、联、结部分。
学以致用
联”的具体途径
(1)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从这部作品中获得的感受让你联想到了阅读过的其他哪些作品?同一个问题其他作品的观点如何?和其他作品相比,这一部有何特色?思路打开,浮想联翩,选择相关内容去书写,让读者不知不觉间认同你的想法。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社会现实,自己曾经有过哪些类似的经历?作品反映的问题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种联系要具体、恰当,要有针对性,突出时代精神,体现时代感,从而引起读者共鸣。
项目 具体策略
开篇 文章开头用简短的语言表明自己对本书的总体印象是个不错的办法
中间 部分 要寻找书中那些机智、动人或有力的话语,并对它们产生的背景做一番描述
结尾
读后感写作指南
一个生动的开场白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A.适当地引用书中原文可使读者产生真实的感受
B.多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来印证或深化当前的阅读感受,还可结合生活经历中的类似体会来写。
A.用一个总结性的语句或段落使读者对此书有一个总体印象。
B.使用有力度的词语,尽量简短地总结对此书的观点。如有可能,与篇首的评论遥相呼应。
总结:引——议——联——结
作业布置:
1.就本学期学过的某篇课文,写一则随感,300字左右。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