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边城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2 边城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8 09:1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沈从文(观看视频,知人论世)
《边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研究》
汪曾祺:又读《边城》
湘西因沈从文而厚重,凤凰因《边城》而忧伤
一个关于“爱” 的故事
梭罗曾言: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漫画大师宫崎骏有他的远方——幻化的天空之城,永远无畏地俯瞰大地;思想家梭罗有他的远方——守候的瓦尔登湖,永远执着地歌唱生命的本真;诗人海子有他的远方——面朝着大海,永远春暖花开。那么,湘西沅水河畔的歌者沈从文,又有怎样的诗与远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湘西,走进《边城》。
《边城》解题
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
【情节梗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小儿子傩送并喜欢上了他。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之后,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情节梳理
三章:又到端午。
四章:两年前端午,初遇傩送。
五章: 一年前端午,初见天保 。
六章:回到现在,花轿情思。
叙述顺序:插叙
湘西凤凰古城:
边城与阿Q正传的阅读初感觉有何差异?
【赏读品味】
自读课文,用心品味小说中自然、纯朴的自然风物和边城人事。请找出文中描写边城风景之美、风俗之美、人情之美的句子并体会。
边城美
青山绿水风景美
古朴和乐风俗美
纯朴真挚人情美
【赏读品味】
边城美之风景美
青山、绿水、夕阳、朱红色的船
白塔、黄狗、月亮、长颈大雄鸭
豆绿色的水 天气明朗 落日 薄雾 白云
这里的山——青青,水——碧碧,水寨苗家——韵依依。
再现了边城的温柔、美丽、平静,远离世俗的尘嚣。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边城清丽明净的自然美。自然纯朴的人性美和清丽明净的自然美就构成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世外桃源
【赏读品味】
边城美之风俗美
端午节: 龙舟赛 捉鸭子比赛
这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赏读品味】
边城美之风俗美
中秋: 月下对歌
过年:狮子龙灯、放烟花
这些习俗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这种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赏读品味】
边城美之风俗美
再现当地人的古朴、醇厚、善良、纯真、无私的性格和品质,洋溢着人性美。作者揭示了人性的淳朴和善良,认为帮助人是最本质的特征,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是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赏读品味】
边城美之人情美
翠翠:
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其关怀备至。对于爱情羞涩又真挚,后来傩送出走她又矢志不渝的在等心上人回来。是一个理想化、纯美化的形象。
【赏读品味】
边城美之人情美
爷爷:
忠厚善良、忠于职守、古道热肠、重义轻利、热诚尽责,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勤劳,善良,对孙女爱怜备至,特别是为翠翠爱情,默默的操心担忧,对其心灵呵护备至。
【赏读品味】
边城美之人情美
龙头大哥顺顺:
“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扶危济困、乐于助人、慷慨大方。
【赏读品味】
边城美之人情美
边城人们“优美、健康的人生形式”,这种“优美、健康”的人性美,在每个人身上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其一,每个人身上闪耀的人性闪光点:天真纯洁的少女,纯朴厚道的老人,真挚善良的少年,友爱互助的乡民……
其二,人与人的关系上,体现的人情关系的和谐,亲密。
这里的人性是健康、自然、毫不矫情的。在这里,人们没有尊卑的观念,众生平等,大家和睦相处,和平地生活。这里是人性美的世界,与作者在大都市所见到的迥然不同,而这也正是作者创作本文的动机。
拓展延伸:试把翠翠心理与以下诗歌的主人公心理相比较
诗经·郑凤·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和,乃敢与君绝!
翠翠和以上两位女子相比,显得含蓄、羞涩,翠翠内心萌动的感情始终没有直接外露,连她最深爱、最依恋的爷爷也没有启齿。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和感情变化展示了翠翠微妙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
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赞美: 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 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拜金主义 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美好品德和人格。
散文化小说
小说的诗化特征=散文化特征+情感意蕴+哲理内涵
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这类小说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
到了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在《小说的散文化》与《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等文章中正式将其命名为“散文化小说”。以小说的“散文化”特征闻名的作家主要有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汪曾祺等人
★小说中的散文化特点思考角度:
形象塑造上(小说的要素之一就是塑造典型而鲜明的人物形象)
情节结构上(小说往往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和激烈的矛盾冲突)
主题表现上(小说注重反映社会现象、凸显人性社会的美丑等)
环境氛围营造上(小说以情节取胜,而散文....…
语言特色上(浓郁地方特色、语言典雅、合人物特征、口语化等)
【具体答题思路】:
①虚化人物。淡化人物塑造,对人物着墨不多,不立体、不典型。
②淡化情节,散化结构,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故事性不强,没有跌宕起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
③重环境描写,重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重对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和生存状态等意境氛围的营造。
④主旨表现上,突出情调,不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重突出对..…的情感态度、生命态度、价值判断等。
⑤语言散文化。或语言质朴、口语化,或整散结合、诗化等等
【请简要概括散文化的特点】:
①虚化人物。淡化人物塑造,对人物着墨不多,不立体、不典型。
②淡化情节,散化结构,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故事性不强,没有跌宕起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
③重环境描写,重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重对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和生存状态等意境氛围的营造。
④主旨表现上,突出情调,不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重突出对..…的情感态度、生命态度、价值判断等。
⑤语言散文化。或语言质朴、口语化,或整散结合、诗化等等
请简要概括《边城》的散文化特点
①淡化情节和结构,致力于表达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
形式,表现出浓郁的“形散而神不散”的乡十情结。
②强化环境,营造意境。《边城》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吊脚楼、竹篁、端午节"等景致精心建构,以一种浓烈的“散文化”意境倾诉作者的生命体验,建构出一个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田园牧歌式”湘西风情画卷。
请简要概括《边城》的散文化特点
③蕴含音乐美和意象美的散文化语言。如“翠翠同黄狗躺在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白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将动态意象与生命情感体验"情景交融”,朴实本色一如湘西生活本身,营造出了典雅、清新的诗意美。
④虚化人物。《边城》中的人物在散文化小说中被弱化,不再刻意追求人物形象的典型。
《边城》完成于是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作者的创作动是:
“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不只是说这是个边地的小城。可从时间、文化上理解,“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便是在湘西,这种古朴的民风也正在消失。《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描写的是理想化的现实。因为想留驻一点美好的、永恒的东西,让它长在,并且常新,以利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