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落花生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 落花生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9 07:4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落花生》教案
一、课题名称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落花生》。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人文主题:一花一鸟总关情;
单元语文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落花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者许地山的一篇散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一次家庭活动和从中受到的教育。本文抒情性不强,主要以对话形式呈现,其中使用了借物喻人、主次分明等写作手法。
三、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学生在四年级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抓关键语句的阅读方法,并能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技能态度: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梳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3)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五年级的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这是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该阶段的典型特征是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这时的青少年不再将思维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上,而是运用抽象的概念,提出合理的可行的假设并进行验证,他们知道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所以,思维开始具有更大的弹性和复杂性。
四、教学目标
(1)思维能力: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准确识别物中折射的品质或寄托的情感。
(2)语言运用:能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运用到日常的写作中。
(3)审美创造:通过文中描写的家庭欢聚的温馨场景,感悟亲情的可贵;充分感悟文中的道理,并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准确识别物中折射的品质或寄托的情感。
(2)难点:能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运用到日常的写作中。
六、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评价现象和阐明规律的基本教学方法。即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
(2)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培养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3)理论: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杜威反对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杜威提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凡促进儿童成长的必要措施都集中在这个方面。以儿童为中心要求教师整个教育过程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他们的特长,尊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杜威反对赫尔巴特的 “日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提出了 "新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七、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回顾旧知。(回顾文章结构内容,谈论花生品质)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文章的结构内容。教师口述文章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答出“种”“收”尝“”议“几个动词。(板书课题:2.落花生)
2.聚焦“议花生“,教师带领学生回忆上节课总结出的花生的品质——默默无闻。(板书:花生——默默无闻)
3.设疑导入: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花生有什么特点和品质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带领学生回顾旧知,带领他们迅速进入到课文的语境下,随后提出疑问“仅仅是在写花生吗?”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接下来写了什么内容,以帮助教学工作的推进。)
(二)感知课文,探究新知。(有感情朗读课文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读中感悟,体会课文表达情感)
1.师:课文接下来写了什么?父亲接下来讲了什么?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指名回答)生: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2.生共读重点语句。
3.师通过介绍当时的情境引导学生体悟父亲话中的情感和语气。
4.师范读。
5.趣味朗读活动:情境重现
师:请你们站起来,面向你的同桌,把手搭在他/她的肩上,我们一起重读这句话,注意要读出语重心长的语气来。
师领读,生共读。
(三)聚焦重点,激励问难。(重点讲解课文借物喻人的手法)
1.设疑过渡:那时候的作者读懂父亲的话了吗?从哪句话看出来的?(指名答)
生:读懂了。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小结升华:父亲借花生默默奉献的特点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播放背景音乐)许地山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朴实无华的人。他也确实做到了,他牢记父亲的教诲,积极投身抗日战争,为革命事业奔走操劳,最终因劳累过度病逝。
3.生共读重点句子,升华课文。(板书:人——有用)
(四)四扩展活动,知识迁移。(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完成小练笔)
1.场景回溯,初识“借物喻人”
师:在那个晚上,在那个凉亭里,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张圆桌前,桌上摆着母亲精心准备的花生做的食品。于是,一场关于花生的谈话开始了……父亲借花生比喻默默奉献的人,告诉自己的孩子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这种手法就是“借物喻人”。(板书:借物喻人)
2.课上练笔,学用“借物喻人”
补全句子:花生……(有什么特点),我们要像花生一样,做一个……的人。
出示例句: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默默奉献,我们要像花生一样,做一个有用的人。
形成框架: ……(有什么特点),我们要像 一样,做一个……的人。
生仿写句子:竹子、梅花、蜜蜂、路灯。师请学生课堂分享并点评。
升华思考:身边有没有像花生、竹子、梅花、蜜蜂、路灯的人?这个问题不用回答,相信你们的心里都有了答案,他们可能是我们的家人,可能是我们身边的同学,也可能是你回家路上擦肩而过的某个人。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这些美好品格的眼睛并向他们学习!
3.布置课后作业
八、作业
课后小练笔:
请你任选一个事物(参考上面的:竹子、梅花、蜜蜂、路灯或者自由选择)写一段话,要求:
①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借物喻人手法。
②写清楚事物的特点。
③写清楚人物的品质。
九、板书设计
十、教具:投影仪、黑板、板擦、粉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