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选择考试试卷
本试卷共4页 ,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为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1946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五四”指示:解决土地问题“是目前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环节”;“坚决拥护群众从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该指示( )
A.延续了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 B.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
C.适应了民主革命形势的变化 D.意图彻底消灭农村的封建势力
2.五四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旧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这主要体现了五四宪法( )
A.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B.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
C.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 D.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
3.下表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流行口号。
土地改革时期 “劳动光荣”“发家致富”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急进抢先”“社会主义有奔头”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争上游,敢出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经济困难时期 “吃饱肚子为先”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千遍万变不如(包产到户)一变”
这反映出广大农民( )
A.积极追求符合时代特点的美好愿景 B.由衷拥护社会主义
C.清醒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 D.坚决支持改革开放
4.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是指( )
A.建国初实行的“另起炉灶”的政策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新时期不结盟政策的推行
5.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教授在解释中国市场化过程时,认为中国的市场化变革是由体制外的边缘革命推动的,如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家农户一致同意分田单干,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的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等。作者意在说明( )
A.民间力量推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B.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被动地位
C.边缘力量在政治变革中的强势地位 D.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6.下图所示为1978~2007年间我国城乡收入比的变化(注:在城乡收入比中,农村居民收入=1)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A.1978~1984年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快
B.1985~1994年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乡收入比不断扩大
C.1995~1997年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乡收入比在下降
D.1998~2007年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城乡收入比不断缩小
7.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选任权由多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由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2016年我国决定建立“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的国家监察委员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监察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 B.监察制度的权威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
C.君主严格地控制着监察官选任权 D.监察官选任演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
8.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党提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战略;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可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 )
A.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B.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全面调控
C.发展多种所有制调整产业结构 D.促进国际国内市场相互衔接
9.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上变化主要源于( )
A.适应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 B.适应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C.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调整 D.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
10.2017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发表题为《团结协作、开放包容、建设安全稳定、发展繁荣的共同家园》的重要讲话, 并提出以下建议:巩固团结协作;携手应对挑战;深化务实合作;拉紧人文纽带;坚持开放包容。 这表明中国( )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
C.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D.努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合作
11.人类最初各农业文明及早期的帝国出现于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在这个纬度区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
A.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C.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D.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
12.某旅行社为配合高中生研学旅行,制作了下面的旅行广告,其中符合史实的一句广告词是( )
A.沿尼罗河而行,了解象形文字,领略胡夫金字塔的壮美
B.在两河流域驻足,了解种姓制度,欣赏古巴比伦城遗址
C.在恒河南岸观光,了解楔形文字,感受古代印度的风采
D.参观罗马历史博物馆,看汉谟拉比石柱,感叹海洋文明的魅力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既不是互不关联的也不是彼此独立的。希腊文化传播到整个东方,主要是靠追随亚历山大军队东进的希腊商人。同样,印度佛教传布到中国的过程也可以沿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了解到。”这表明促进东西方文明交融的两种方式是( )
A.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 B.暴力冲突与和平交流
C.希腊商人和亚历山大军队 D.马可·波罗和阿拉伯商人
14.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将世界历史分成六个时段,图4是其中“第二时代”的目录。这个时代的主题是( )
A.技术与环境的变迁 B.人类社会的组织
C.地区与跨区域互动 D.古代文明的多样性
15.唐朝初年,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646年日本的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
A.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B.引进中国先进的政治制度
C.幕府掌握国家实权 D.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16.在西欧封建制度下,封君为取得更多的封臣,封臣为取得更多的封土,以及封土的世袭,使封君封臣关系日益复杂化。某甲可以是某乙的封君,某乙的封臣又可以是某甲的封君。这反映了在西欧封建社会( )
A.封君封臣的身份划分明显 B.教会势力被日渐削弱
C.政治分裂和国家权力分散 D.王权得到进一步发展
17.774年,查理大帝率军前往罗马,解救罗马教廷免遭伦巴德人的吞并。800年,查理大帝再次出兵意大利帮助莱奥三世教皇清除教廷内部的帮派斗争,摆脱了意大利世俗贵族的控制。这从侧面反映了( )
A.欧洲的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增强 B.教权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占据上风
C.罗马教廷是维护君权的重要力量 D.基督教会与世俗王权的利益一致
18.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走向集权,成为欧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国”。“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 )
A.君主专制下的军政合一国家 B.教皇控制下的宗教神权国家
C.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 D.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
19.某学者指出: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欧洲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该学者意在强调( )
A.欧洲资本主义具有强烈的扩张性 B.亚洲的生产方式领先于欧洲
C.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多元化 D.亚洲和欧洲实现了区域分工
20.下表为1700~1860年美国人口种族构成变化情况(单位:万人)黑种人口增加是因为( )
年份 土著人口 白种人口 黑种人口 合计
1700 75.0 22.3 2.7 100.0
1800 16.0 270 400.0 3140.0
A.三角贸易 B.美国独立 C.殖民争霸 D.工业革命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与优先发展重工业相配套的国家配置资源和调节价格的措施,导致价格体系不合理现象严重,物价水平波动较大。1978年以后,在维持价格总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国家首先是通过此升彼降的方式缩小价格“剪刀差”。从1978年到1984年,国家一方面逐步地提升农产品价格,另一方面降低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使得两者之间的比价趋于合理;在工业领域,一方面提高工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另一方面降低加工工业品价格,缩小工业内部比价不合理程度。随着改革实践的进行,国家更侧重于通过转变价格形成机制来从根本上解决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在对传统计划体制内产品进行调整的同时,对国家难以有效调控的工业小商品、三类农副产品等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市场调节。此后,价格改革进一步深化,改革范围也随之扩大。
——摘编自刘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格改革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到1984年我国价格改革的特点。(4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8到1984年我国价格改革的意义。(4分)
22.(20分)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疫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10分)
(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6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4分)
2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世纪的欧洲,确实有诸多让后人觉得黑暗与蒙昧的地方,如宗教迫害、审判异端和火刑杀人,有学者指出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但在两者之间却有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这个时代延续了一千年之久,他们把这个时期叫做“中”世纪,也就是处在“光芒”和“光辉”中间的一段,又被称“黑暗的中世纪”。但同时,中世纪欧洲不仅仅只有“黑暗”、“蒙昧”这些关键词。其黑暗迷糊中也有自己的光亮点,其蒙昧无知中也有它自己的觉醒,他们在昏庸无道中也有创造和累积了近代欧洲文明的诸多因素,如民主制度、法律制度、知识积累、大学创立、宗教信仰、城市扩张、草坪文化、建筑雕刻、图画艺术、行会商业、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朱迪斯·本内特在《欧洲中世纪史》中提到: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钱乘旦在《西方那一方土》
根据材料,结合史实,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历史考试试卷 答案:
1——5 C D A B A 6——10 B D A D B 11——15 C A B B D 16——20 C C D A A
21.(1)特点:逐步推行,渐进改革;发挥国家调控与市场调节相配合的作用;对不同产品的价格采取不同的价格调节手段。(4分)
(2)意义: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价格体系;有利于提高工农业的生产积极性和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4分)
22.(1)后果: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新疾病肆虐;非洲黑人被贩卖;种植园经济出现。(6分)
动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4分)
(2)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6分)
(3)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4分)
23.示例观点:西欧中世纪既有黑暗,又孕育新的因素。(2分)
论述:西欧中世纪暗中有光。政治上,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使欧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但是中古中后期随着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各国王权加强,中央集权加强,逐步走向统一,有利于西欧社会转型,促进议会兴起,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葡西王权的加强,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3分)经济上,西欧实行大庄园和农奴制维持着的传统的封建经济。但随着中古后期城市的兴起,市民自治、市民阶层开始崛起,权利的意识逐步觉醒,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国王的统一事业。(3分)
思想上,中世纪的欧洲受基督教会的影响,神权至上,束缚了人性。但是中古后期大学兴起,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打破了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准备了有利的条件。(3分)
综上所述,西欧的中世纪并不是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中世纪的西欧在缓慢发展中孕育新的因素,承接古代文明和近代文明。(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