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教学评估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教学评估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8 08:26:05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一、积累应用(10分)
1. (1)洎牧以谗诛 苏洵 (2)任重而道远 (3)越陌度阡,枉用相存。(5分)
2. (1) B (2) A (5分)
二、阅读(70分)
(一)(14分)
3. 散文里的内容都是已经发生并结束了的。 (2分)
4. (1)折叠了过去 (2)延展到未来 (2分)
5. D 6. B (5分)
7. 首先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引出散文写作“过去完成时态”的特点,并点明许多中国当代作家不擅长处理时空转换;接着通过对比小说和散文,论述正在进行时的好处;最后论述散文写作中加入进行时态的好处。 (5分)
(二)(15分)
8. 语句中运用“站”“礼尚往来”“担当”等动词把大柏树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柏树坚韧顽强,坚定不移以及保护村庄的责任担当。 (3分)
9. 这句话既有对人类生命短暂渺小的感伤,也表达了对人类为了一时之需砍伐祖先的古树的痛惜之情。 (3分)
10. 思想意义参考角度:①对如同祖先一样保护着我们的树的感恩赞美之情。②对祖先的深情怀念。③对传承不息的文化的敬重。④对亲情的赞颂。(思想意义三点+评析)(4分)
11. 不同意删去。第⑨段从树梢发出的声音联想到树在讲述祖宗的故事,表达了对树的敬重,对祖先的怀念。(2分)第⑩段从现实中的鹅叫联想到《诗经》,联想到几千年前古人的生活,表达了对传承不息的文化的敬重。(2分)这两段由实入虚,画龙点睛,升华主旨(1分),所以不能删去。
(三)(8分)
12. D (1分) 13. B (2分)
14. 甲诗写了长安城壮丽繁华的景象,如宫阙的壮观雄伟、出行仪仗的显赫,与自己未显达的的身份形成对比,抒发自己功名未就的遗憾,表达怀才不遇的感慨;乙诗以“忧”贯穿全诗,通过写通宵夜雨、树上集聚的早鸦、沉闷的鼓声、新添的白发这些凄冷萧条的意象,传达出作者志向衰颓、落寞悲凉,表达出诗人对自己不能尽展抱负的慨叹。 (5分)
(四)(21分)
(1)通“预”,事先、提前 (2) 不久 (2分)
(1)C (2) D (2分)
完颜亮摇着小红旗指挥数百艘战船横渡长江而来,眨眼之间,金军抵达长江南岸的船就达到七十艘,径直逼近宋军,宋军向后稍稍退却了一些。 (分点:麾,绝,俄,省略句,薄,小却) (6分)
18. 允文言之敏端方/请召归以辟言路/上谓其言宽厚/命曾怀书之《时政记》 (3分)
19. (“奋策儒素建功”“深明内外之事,能决机宜之便”,意为能激发儒家的思想品格建功立业,明了时局,果断决策。)
同意。以儒家忠义思想激励将士和自己;能正确认识时局,知己知彼;面对险境能果断行事,并英明决策,最终取得胜利。(需结合文本分析) (5分)
A (1分) “忠肃”即忠诚严正。符合虞允文忠于国家,行事正直的生前事迹。文中没有提到其文才及爱民的事,故不用“文正”。(2分)
(五)(12分)
21. C (1分) 22. B (3分)
23. 文段采用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用江河润泽百川,更使水势壮大来比喻陶氏用财富帮助宗族,能更好地保持自己的财富论证观点,生动形象。引用《礼记》《周易》中的话,更富有权威。 (4分)
24. 参考角度:继承先贤遗风;赡养族人;巩固宗族;垂范后世。(原因分析需结合文中内容和材料+价值意义,1点2分) (4分)
三、写作(70分)
略致远高中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评估
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满分: 150 分
一、积累应用(10分)
1. 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________,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_________)(2分)
(2)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论语 泰伯》)(1分)
(3)《短歌行》中,诗人想象贤才屈驾前来归附自己得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 按要求选择。(5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文学具有感发人心、认识生活、针砭时弊的功能,也是文艺理论教科书解说文学社会作用时的老生常谈。文学再造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加激动人心,也更加意味深长。而经过作家之笔重新勾勒、修正和再造的生活,可与客观外界生活对照媲美。
①但文学是对生活千淘万漉、千锤百炼
②当然不可能穷尽生活中的所有
③因而其所再造的生活比日常生活更加浓缩饱满
④甚或只是无边无际生活的一鳞半爪和挂一漏万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①③ C. ①③②④ D. ②④③①
(2)《红楼梦》下列回目中概括的情节均关联了两位人物,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尴尬人难免尴尬事——贾琏与平儿 B. 不了情暂撮土为香——宝玉与金钏
C.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薛蟠与英莲 D.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宝钗与黛玉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4分)
散文的“时态”
周晓枫
①每当我想起自己以前读到的古代文学里的散文、白话文运动时期的散文、现在报纸副刊登载的散文,总是给我留下一种混沌的整体印象:它们多数充满回忆的味道。一次旅行、一场际遇、一位亲人、一只宠物……他们回到书桌在回想之中开始写作当然有着具体的情节、场景和片段,但写作者的视角,往往是从终点望向来路:读者清楚或隐约地知道,一切,属于过去完成时态。
②汉语和英语不一样,所谓过去时、正在进行时、将来时,对我们来说只是昨天、去年、此时此刻、三个月以后等等这样的时间副词标注,之后并无词形和句型的变化。相对来说,我们缺乏对“时态”日常化的思维训练,或许影响到表达方式。许多中国当代作家在处理时空转换时并不擅长,切割和拼贴的痕迹明显,容易生硬。
③举个例子,写搬家,我们先写以前什么样,后写条件怎么改善。读读萨冈的短篇小说《帮个忙》:“那年春天,我们住在诺曼底的一座豪宅里。漏水两年的屋顶终于修好后房子更显豪华,摆在房梁下未雨绸缪的水盆突然消失了,我们夜中酣睡的脸上不再有冰冷的水滴,脚下没有了沾水的海棉似的地毯,我们幸福得头晕目眩。”我们发现,她在这段描写里巧妙地镶嵌了闪回的场景,而不是在“以前什么样”和“后来什么样”之间存在界线;萨冈非常自然地镶嵌和融解过去,使阅读更具进行时态的临场感。
④我拿小说里的这句话做个实验,在这段之后,我擅自加一句,“没有谁预感到五天之后降临的灾难,他们之间将只剩唯一的幸存者独自缅怀,并追悔于当初失控的狂喜。”这时,我们发现,在一段正在进行时的短短描述中,既可以(1)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可以(2)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造出迷宫般的叠映效果。
⑤我们假设,事件发生的完整顺序是从1排列到10。小说从中间起笔很常见,甚至只有345的部分,前史和尾声都隐藏在露出的冰山之下;顺序的颠倒、错位与叠加,也是常用手段。小说的情节不断走动,我们仿佛听到金属指针每分每秒制造的尾音,悬念和陡峭的转折随时随地酝酿其中。
⑥散文通常如何处理时序呢?是站在终点位置平行回望,从1到10按部就班地重述,它几乎不提供未来,只提供过去。换言之,只有过去、没有未来的散文,也就谈不上什么过程中的进行时态。无论1和10之间相距多远,我们总是忙于在事件结束之后,开始“事后诸葛”地讲道理。当小说的时态进行自如变换的时候,作家需要跃起和跳离原地,这时出现了平面之上的点,使叙述多维和立体。许多散文写作者相对懒情,缺乏弹跳的运动能力,作品平铺直叙,相当于扁平的二维世界。一切,只是为一锤定音的“道理”做铺垫,所以对从1到10的整个过程,往往进行潦草而剧烈的概括,就像压缩饼干一样,只剩干燥、单调和基础的维生热量,却丧失了新鲜的水分和味道。
⑦正在进行时的好处是什么?把读者凌空抓起来,直接扔进叙述的情境中,带领读者进入丰富、复杂、紧张、多变的情境中做出临场反应。而这种技术手段,似乎被散文所遗忘。也许散文更多跟个人经验相关,经验都是过去的,而我们又急于把经验中的“道”提炼出来,才导致这种结果。
⑧所谓进行时态的散文写作,不仅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当读者迷惑:现在有些散文为什么写得像小说?被认作是对小说的借鉴,其实不然。问题的核心在于进行时态的介入。散文表述的时态之变,既因为现代人思维模式的调整,也因为部分受到翻译文学的冲击和影响。随着时态的变化,散文的场景、结构、节奏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⑨散文以正在进行时态来构思和描写,就不像过去那么四平八稳,可能出现突然的意外和陡峭的翻转。少了定数,多了变数;不是直接揭翻底牌,而是悬念埋伏,动荡感和危机可以增加阅读吸引力;更注重过程和细节,而非概括性的总结;并且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更多元、多义和多彩。
⑩约翰·伯格曾说:“讲故事的人有好客的责任。”散文亦是如此,正在进行时态的写作是大厨精心调制了香色味俱全的正在上桌的菜肴,诱动读者的食欲和想象,从中汲取适合自己身体的营养,而不是保健品厂商提供一把药品了事。就像散文长度的变化不仅是字数叠加,而是带来了重要的结构之变。我认为时态之变,也会为散文读者带来更为生动而复杂的审美体验。以正在进行时态写作!对于写作者来说,散文不仅有终点的视角,也有途中的视角;对于读者而言,散文时态的改变,使他们的角色从旁观到参与,从被告诫到共分享。
(有删改)
3. 第①段加点词“过去完成时态”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 根据文章内容,补充第④段横线处内容(每空限10字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2)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5. 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2分)
A. 小说创作才能够在叙述中镶嵌和融解过去。
B. 对写作内容进行概括压缩是本文所否定的。
C. 散文的长度变化自然带来结构与时态之变。
D. 提倡正在进行时态的写作是本文写作意图。
6. 根据文意,下列对“进行时态的散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进行时态的散文”写作不需把经验中的“道”提炼出来。
B. “进行时态的散文”的写作体现了现代人思维模式的调整。
C. “进行时态的散文”更加注重终点的视角以及过程和细节。
D. “进行时态的散文”让读者参与写作之中分享多元的经验。
7. 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5分)
祖先的树
彭家河
①树有子孙吗?是谁?
②老家瓦房周围有四棵巨大的柏树,是小时候村里安电时砍剩的。春节回家,发现每棵树都钉着县上统一制发的全省古树名木登记牌,有编号、科属、树龄、类别、保护等级、简介等信息,还有个二维码。我特地扫了一下码,原以为是一树一码记载了一棵树的前世今生,结果只看到对柏木的简介。这四棵树的编号前六位数字与我身份证号码上的一样,说明我与这几棵树的亲近关系已如铁板钉钉,这让我扫码后的失望有所缓解。从登记牌上看,这四棵树只有编号和数龄不同,仅凭这两点就想区分或者认清一棵树,是万万不可能的。
③从这四棵树的粗细来看,它们肯定不是兄弟,至少是祖孙或者隔得更远的辈分。村民们不会想到这几棵柏树有辈分的差距,不会想到,树围粗一点细一点,年份的差距可能就是几百年。村民们没给这四棵树取名,估计是因为它们的树皮看上去都一样苍老斑驳,枝叶都一样伸展覆盖在半空,看上去如同一个辈分的族人。村民就都叫它们大柏树,有时为了表述准确一些,就说屋后那棵、路边那棵、坟台子下那棵或者碾子边砍掉的那棵。这些大柏树一站就是上百年,从未走动半步,直至站成一处地标一处风景。每棵树在空中也相互谦让,你的枝叶伸过来了,我的枝叶就让个道,你枝上的雨水洒到我身下,我也同样礼尚往来,风霜雨雪、酷暑烈日一起担当。就这样,这四棵树彼此心领神会,护佑着树下的院落和人家,一代又一代,一个又一个几百年,就这样延续,并且还会继续。百年树木,恰是风华正茂。
④村里的人都在这几棵大柏树下走过路乘过凉躲过雨抽过烟,但都没有更多需要细细分辨指认每一棵树的时候。唯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村里安电,要砍树变卖成钱买电杆电线时,三棵与这棵标注五百年的差不多粗细的柏树便从此只生长在为数不多的村民的记忆中了。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砍树的人差不多都去世了,连我们这些当年在一旁看热闹的小孩也人到中年,我知道,已经没有几个人记得那几棵树倒下后是个什么样子了。
⑤当初是村民砍伐树木,后来是岁月砍伐村民。
⑥多年没有回老家,由于疫情,又两年不能回家。终于在牛年春节前回村,见到陌生的男女老少,父母就一一给我介绍,他们是谁的孙子谁的媳妇,我还要回忆辨别好久,寻找他们与记忆中某个族人的相似之处。如同瓦屋后的竹木,我知道,他们就是曾经与我朝夕相处的伙伴的长辈或者晚辈,但也没有捕捉到多少能够准确辨识的细节。
⑦屋外的四棵大柏树繁茂的枝叶在空中连成一片,在遮风挡雨的同时也遮蔽阳光,树下一年四季干燥阴暗。但数百年来,只有几丛父亲早年移栽的慈竹顾自生长,几十年来砍了又发,发了又砍,还是坚守着自己地盘,没有扩张也没有收缩。竹叶铺了一层又一层,柏果落了一次又一次,但这几棵柏树,一直没有看到它们繁衍生息,只看到它们各自沉默的生长或者生存。
⑧这四棵大柏树到底是哪年哪一辈祖先栽下的,估计永远也无法查询到了。大树树皮剥落,根部蛀虫钻噬,早年由于人为损伤,一溜光滑的木质裸露在外,如同白森森的骨头,那些早年砍断枝丫的创口、铁丝捆绑过的深渠、深深浅浅的刀痕,都长成了疤瘤。纵然伤痕累累,它依旧巍然挺立,仿佛坚不可摧。这些树仿佛就是植树人永远的管家,一直在代我们的祖上照看我们,我们才是这些树的子孙后代。村口的宗族记事碑上,村里同宗几代人的名字也就仅限于几个汉字,他们其余的一切我们毫无所知,只有一代一代传下去的不易分辨的血脉呼应祖先的遗传。前不见古人,但我们仍然可以见到古人栽植的树,这是古人留下的信物。
⑨数百年来,这些柏树几乎没有改变,而植树人的后代经过了一辈又一辈,百年沧桑,世事变迁,只有这些柏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寂静的夜晚,那些树梢的声音,或许就是树与树在复述祖先们的话语,是树与树在闲坐讲述某一位祖宗的故事。祖先们的肉身都回到了土地,而他们的灵魂或许都住在树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听见的,就是他们的话。即便我们疲意得没有精力去细听,他们也会轻轻抚慰一个个回乡的孩子酣然入梦。
⑩在乡下瓦屋里睡觉,床脚就压着土地,安稳踏实。一觉醒来,屋后鹅的叫声让我特别意外,竟然是“关关”声!这是《诗经》就已记载下的声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雎鸠到底是一种什么水鸟,众说纷纭。但我躺在床上听到屋后的鹅叫声,顿时体会到了《诗经》中的叫声。“关!关!关!”《诗》始于《关雎》,在典籍中流传数千年的关雎之声,终于在此刻变得如此真切生动。想必,西周的那些古人,也是在这些的晨晨昏昏品味雎鸠关关以及其他。
春节后离开村子回城,车在山路上开了很久才爬上对面的山坡,在山顶上停车回望,父母的身影已经不见,那几棵柏树还挺直着身子一动不动,那团浓郁翠绿如一双深不见底的眼睛,一直在瓦屋后目送。
(节选自《散文》2022第3期)
8.从动词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3分)
9.简析第⑤段画线句的丰富内涵。(3分)
10.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4分)
11.小明同学读完本文却产生了疑惑,认为第⑨⑩段围绕“声音”的叙写偏离题意,建议删去。请你结合全文,向小明谈谈你的看法。(5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8分)
【甲】长安晓望
(唐)司空曙
迢递山河拥帝京,参差宫殿接云平。风吹晓漏经长乐,柳带晴烟出禁城。
天净笙歌临路发,日高车马隔尘行。独有浅才甘未达,多惭名在鲁诸生①。
【乙】长安夜雨
(唐)薛逢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鲁诸生:鲁地儒生。《史记·叔孙通列传》:“群臣饮酒争功,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②桂玉:指京师。
12. 这两首诗都属于( )(1分)
A. 七言古体诗 B. 咏史怀古诗 C. 托物言志诗 D. 写景抒情诗
13. 以下评价适合于甲诗风格的是( )(2分)
A. 沉郁顿挫 B. 深沉蕴藉 C. 豪放俊逸 D. 清新明快
14. 甲乙两诗都抒发了“不遇”之情,但构思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5分)
(四)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21分)
①虞允文,字彬甫,绍兴二十三年始登进士第。允文上疏言:“金必败盟,兵出有五道,愿诏大臣豫思备御。”宰臣陈康伯传上旨:“今日更不问和与守,直问战当如何。”
②十一月壬申,金主亮率大军临采石。叶义问被旨,命允文犒师采石。丙子,允文至采石,我师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皆败兵也。允文谓坐待援军则误国事,遂立招诸将,勉以忠义,曰:“金帛、告命皆在此,待有功。”众曰:“今既有主,请死战。”或曰:“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他人坏之,公任其咎乎?”允文叱之曰:“危及社稷,吾将安避?”时敌兵实四十万,马倍之,宋军才一万八千。允文乃命诸将大阵不动,分戈船为五,其二并东西岸而行,其一驻中流,藏精兵待战,其二藏小港,备不测。部分甫毕,敌已大呼,亮操红旗麾数百艘绝江而来,俄抵南岸者七十艘,直薄宋军,军小却。允文入阵中,抚时俊之背曰:“汝胆略闻四方,立阵后则儿女子尔。”俊即挥双刀出,士殊死战。会有溃军自光州至,允文授以旗鼓,从山后转出,敌疑援兵至,始遁。又命劲弓尾击追射,大败之。
③乾道五年八月,拜右仆射。允文多荐知名士,如洪适、汪应辰。及为相,籍人才为三等,有所见闻即记之,号《材馆录》。凡所举,上皆收用,如胡铨、王十朋,其尤章明者也。上以兵冗材匮为忧,允文与陈俊卿议革三衙杂役,汰冗籍,三军无怨言。
④乾道八年四月,御史萧之敏劾允文,允文上章待罪。上过德寿宫,太上曰:“采石之功,之敏在何许?毋听其去。”上为出之敏,且书扇制诗以留之。允文言之敏端方请召归以辟言路上谓其言宽厚命曾怀书之《时政记》。
⑤淳熙元年薨。后四年,上幸白石大阅,见军皆少壮,谓辅臣曰:“虞允文行沙汰之效也。”寻诏赠太傅,赐谥□□。
(选自《宋史·虞允文传》,有删节)
15.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愿诏大臣豫思备御( ) (2)寻诏赠太傅( )
16.下列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 部分甫毕( )
A. 相对少数 B. 部队分散 C. 部署安排 D. 部门分配
(2)籍人才为三等( )
A. 名册 B. 铺垫 C. 借助 D. 登记
17. 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亮操红旗麾数百艘绝江而来,俄抵南岸者七十艘,直薄宋军,军小却。
18. 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允文言之敏端方请召归以辟言路上谓其言宽厚命曾怀书之《时政记》。
19. 以下材料中对虞允文的评价,你是否同意?请结合第②段“采石一役”加以分析。(5分)
自汉以后,文武渐分,然犹有诸葛亮、周瑜、虞允文之徒奋策儒素建功阃外,为时宗臣。彼岂必有抟虎之力,射雕之技哉?不过深明内外之事,能决机宜之便耳。
(节选自陈子龙《安雅堂稿》)
小明假期旅游时特地寻访虞公祠堂,只见故居旧迹的人物介绍上字迹有些残缺不清,“赐谥□□”(A.忠肃 B.文正)。请你帮忙做出判断,并结合文本阐述理由。(3分)
(五)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12分)
陶氏义庄碑记
(清)袁枚
①古立大宗,以馀财归之,有不足者资之于宗。后世废宗法,遂有一族而异目相视者。然汉之樊重、魏之杨椿,均能散所有济族人数世之穷。第未尝扁表其庄,绰楔而书,□行其心之所安,而不以为义也。范文正公修其法,号曰“义庄”。公之心,岂以义自居哉?以为仁事也,而义名之,然后使吾子孙知如是则义,悖是则不义,方克踵行勿倦,与吾意相终始。而天下之大,人心之同,必有慕义无穷,而奋乎千百世后者。
②浔阳陶氏之迁于吴也,距文正公六百年矣。族落落大满,不能无窭人子。征仕郎世魁,闻范氏之风而悦之。其子员外筿,尊父志以继先贤,割沃畬①置庄,鸠②厥宗支,振廪同食,月会而旬计之。吴之人以为今之陶、昔之范也。
③今夫江、河之大,绵亘万里,而世不能无断港绝潢者,非其本支故也。若夫岷山之旁流,昆仑之馀波,而淤塞就枯焉,人能无憾于江、河乎?惟其能以九里之润,灌溉百川,而江、河乃愈增其大。然则陶氏之以仁为富也,乃其善于持富也。《传》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易》曰:“何以聚人曰财。”聚即收之之谓也。天下人非财不收,而况于本族乎?
④余与筿之子振声戊午同试京兆,别二十二年,相见吴下。持此颠末,属余为记。余喜故人重逢,遽闻高义,而又私念袁氏族党,零落难收,匪徒力有所让,盖亦自伤其闻之之晚焉。
(选自《袁枚全集》)
【注释】①沃畲:肥沃的田地。②鸠:聚集。
21. 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 盍 B. 焉 C.盖 D. 岂
22. 下列对第①段中“汉之樊重、魏之杨椿”相关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二人皆为“济族”之人,但朝廷并没有给予表彰宜传。
B. 为下文论述铺垫,推进对设置“义庄”之价值的认识。
C. 与范仲淹所为对比,突出二人“行仁不为名”的品质。
D. 反衬“一族而异目相视者”,表达对世风日下讽刺。
23. 分析第③段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4分)
24. 请结合以下材料及本文内容,探究陶氏设立义庄的原因及其价值意义。(4分)
材料一: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
材料二:我的假设是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氏族性了。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陷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
(上述材料均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三、写作(70分)
25.有人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也有人认为“车有轨,度有衡,物有道”。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