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一2023学年(下)高二年级阶段性测试(期中)
语文·答案
(1~3题,6~7题,11~12题,15题,21题,每小题3分)
1.答案A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思路点拨A项“他认为他们的作品比他们本人更伟大”理解错误,文中并无此意。
2.答案A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思路点拨A项“这使得他们成为互相欣赏、志趣相投的挚友”强加因果。文中并未说明两人的友谊是因为诗
文创作上的特征产生的。
3.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
思路点拨材料二基于“文章的优劣主要凭借个人的才能”这一论断,指出李杜二人都是不容否认的天才,但
也同样是用心订改自己作品的诗人。故“材料二主体部分是比较李白和杜甫二人的天才大小”分析有误,文章
并无比较之意,而是同时肯定两人都是天才。
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
答案①李白和杜甫擅长的诗歌体裁不同。②李白和杜甫都很重视其作品的社会作用。(每处2分,意思对
即可)》
5.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观,点,比较分析的能力。
答案①两人擅长的诗歌类型不同。李白擅长本诗这样的乐府,而杜甫擅长《蜀相》这样的律诗。②两人诗风
不同。李白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作风格浪漫豪迈,如本诗中以比喻、用典等多种手法将诸葛亮的生平写
得慷慨豪迈;而杜甫为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蜀相》叙事写实,风格沉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
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思路点拨C项,“正翁甚至学起小贩的吆喝,打算以此糊口”理解有误,正翁学小贩的吆喝,其实是表达若朝廷
不发钱粮,自己将难以为生的心酸。
7.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文本比较阅读的能力。
思路点拨“本文侧重描写和议论”错误,本文没有侧重议论。
8.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答案①有助于塑造人物。“急行”“扶膝”“挺腰敛胸”“双臂垂直”等动词细致形象地写出了二哥动作的娴熟
和待人接物的热情,印证了二哥“懂得规矩”,“是熟透了的旗人”。②与下文形成反差,标准的请安动作与他学
做油漆匠形成反差。③丰富文章文化内涵。请安的场景也展现了旗人繁琐的礼仪,展示出老北京独具风格的
一1
生活方式,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答“交代社会环境”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
给分)》
9.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语言的能力。
答案①比喻。如大舅“差不多是斜着身子走路,像个断了线的风筝似的”,以形象的比喻写出大舅在得知变
法后的慌乱,诙谐风趣。②反话正说。如“变法虽是大事,猫若扑伤了蓝靛颏儿,事情可也不小”,虽担心变法
但也要先保护好鸟,大事和小事的错位,使语言既讽刺又幽默。③对比。如大姐夫信心满满要做鸽贩子,结果
却是买了两对鸽铃,揭露出大姐夫的一无所长,令人忍俊不禁。④排比、反问,如“我总得穿得整整齐齐吧?我
总得来个木樨肉下饭吧?我总不能不天天买点嫩羊肉,喂我的蓝靛颏儿吧?”一连串的反问展现出大姐公公的
生活状态,语言诙谐。⑤庄谐相生。如大姐夫“坐定了的时候显得很清秀体面”却又“像个手脚不识闲的大孩
子”,大姐公公“咳嗽的音乐性减少了许多”,书面语和口语结合,趣味盎然。(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0.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答案EIM(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的能力。
思路点拨“置榻一张”的“置”是“放置、摆放”的意思,“沛公则置车骑”是“放弃,丢下”的意思。
12.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思路点拨“他常常不堪其扰”错,文中写道“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三者之声,盖往往为所掩也”,管同
能沉浸在读书中,不受环境影响。
13.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答案(1)阁子北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北墙)对着南面射来的日光(使其反照室内),日
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关键词“垣墙”“洞然”的翻译各1分,句意2分)
(2)但每当我精神领会心满意足,大声诵读,家人常常笑着说我的声音大得吵人。(关键词“抗声”“聒”的翻
译各1分,句意2分)
1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归纳、总结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案把自己与蜀清、孔明类比;(1分)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现在虽“处败屋中”,却也胸怀天下,希冀靠苦读实
现名满天下的梦想,与蜀清、孔明一样名垂后世。(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
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子。屋里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
土渗透漏下来,雨水往下流;每当移动书桌时,环视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屋子又朝北,不能被阳光
照到,白天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阁子北面开了四扇窗
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北墙)对着南面射来的日光(使其反照室内),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
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植物,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光彩。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室内
吟啸放歌,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来了
也不离开。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非常喜人。
-2文本二:
抱膝轩记
[清]管同
予自归江宁,家凡六徙。近乃僦宅①居是水之西。老屋百年,尘埃渗漏。每暑日激射阴雨
连绵蒸炕沾淋顾视无可逃避。予居之未尝不适也,独其屋仅四间,自奉母处妻孥置厨爨外,了
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嘉庆十五年归自山东,始即第二室屏后一楹地,葺为小轩,颜曰“抱
膝”。借书满架,置榻一张,偃仰啸歌,即获其所。然其为地,前近市座②,后连闺闼,而左则直
接邻家;不壁而板,凡夫行旅之歌唱,妇孺之呼啼,鸡犬之鸣吠,嘈杂喧阗,殆无时不至。而当
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三者之声,盖往往为所掩也。
昔诸葛武侯隐处隆中,抱膝而吟《梁甫》③。时人问其志,但笑而不言。予之名轩,岂敢以
武侯自命,盖亦陶公所云容膝易安之意而已。
(选自《因寄轩文集》,有删节)
【注】①僦宅:租宅。②市廛:商店集中的处所。③《梁甫》,又作《梁父吟》,《三国志》说
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借以抒发己志。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
每A暑B日C激D射E阴F雨G连H绵I口蒸了炕K沾L淋M顾N视O
无P可Q迷R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与“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两句中的“于”含义不同。
B.“予自归江宁”与“吾妻来归”(《项脊轩志》)两句中的“归”含义不同。
C.“家凡六徙”与“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两句中的“凡”字含义相同。
D.“置榻一张”与“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两句中的“置”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篇文章都记叙了修葺书斋,归有光改造“老”“小”“破”“暗”的老屋,管同新辟书屋,
这也是他们追求读书修身的体现。
B.两篇文章都写到了读书环境,如改造后的项脊轩,室内变明亮,庭间兰桂竹木又添情趣,
但是管同的读书环境却很嘈杂,他常常不堪其扰。
C.两篇文章都写到了读书之乐,两人都曾“借书满架”,在书斋里研读书籍,“偃仰啸歌”这
一细节,体现了他们内心的满足。
D.文本二提到了“抱膝轩”命名缘由,既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又是对陶渊明“审容膝之
易安”的思想的效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译文:
(2)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
译文:
14.《项脊轩志》的“项脊生”段是课文删去的一段,请分析作者写这一段的用意。(3分)
答:
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