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普通高中高二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细读文本、筛选信息的能力。 D 项,“因充满人文色彩和
宏大的战争叙事而让礼赞英雄有了现实依托”错。 根据原文“正是这样充满人文温
度的视角,让宏大的战争叙事、英雄礼赞有了扎实的情感与现实依托”,是作品中人文
温度的视角让战争叙事和英雄礼赞有了情感与现实依托,而非两部艺术作品本身。
2.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快速定位,仔细比对的能力。 D 项,“便能塑造
好大无畏英雄人物”错,接受了那些精神洗礼的培训只是塑造好英雄人物的必要条
件,而非唯一条件,接受了那些精神洗礼也不一定能塑造好英雄人物。
3.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本的能力。 材料二的文艺创作主张是,文艺创
作者既要忠实于历史又要敢于大胆改编,要了解现实中的一些真实故事,汲取力量,
所谓心里不空了,台上就有戏了。 所以,选项首先谈及的应该是文艺作品,A 项是电
影中主角体验真实生活,汲取力量,符合主张。 C 项是陈忠实创造时去查找史料并实
地调研,符合主张。 D 项是作家魏巍亲自到战争前线采访并创作文学作品,符合主
张。
4. 参考答案:①关注人文温度。 充满人文温度的视角,贴近百姓的鲜活生活,让
宏大的战争叙事、英雄礼赞有了扎实的情感与现实依托。 ②从历史文献和采风中寻
找真实故事,进一步补充情节。 例如新增了“小四川”等历史人物。 ③忠实于历史而
又大胆改编。 如王成的那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就是根据志愿军日记改成的经
典。 ④了解幕后故事,让真情自然流露。 演员在表演时通过一些现实中的真实故事
找到成为角色的可能,让真情自然流露。 ⑤精选演员,提升演技。 贴合作品人物,精
选实力演员,打磨演技。 (每条 2 分,答出三条即可得 6 分。 意思对即可给分,其他答
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和整合的能力。 本题是实用类文本的常见题
型,要求做到:审清题干、画准区间,筛选信息、归纳答案。 第一点,见材料二第一段
“正是这样充满人文温度的视角,让宏大的战争叙事、英雄礼赞有了扎实的情感与现
实依托”。 第二点,见材料二第三段“在保留经典场面的同时,喻荣军细细梳理小说
中可以生发的线索,进而从历史文献与采风中寻找真实故事加以充实”。 第三点见材
料二第四段“正是这一忠实历史而又大胆改编的原创情节,使得原著中一句‘他勇敢
地在山头牺牲了’,具象为银幕上鲜活的英雄形象”。 第四点见材料二第六段“进组
短短一个月,经由军训、党课、导演胡宗琪讲戏抠戏、中心文工团老兵亲身回忆,他们
高二语文答案第1页( 共9 页)
一点点将记忆深处的英雄重新打捞、立于舞台,与此同时,自己的思想也经历了一次
前所未有的洗礼”。 第五点见材料二第七段“王芳的饰演者、‘90 后’演员贺梦洁虽为
文艺工作者,但文工团到底能在战场上发挥怎样的作用,她也感到困惑。 直到上海话
剧艺术中心离休干部、作为文工团战士赴朝的宋光华发来的一纸战场‘合同’,才让
她对剧中自己与哥哥王成结成‘一对红’、签订‘生死协议’的情节有了更深刻的理
解”。
5.【参考答案】不同:材料一是杨成武将军的回忆录,回忆的是毛泽东主席的演
讲,是对战争的客观讲述,要忠于现实,不允许虚构。 材料二是巴金等文艺工作者创
作的小说、电影、话剧,是艺术家创作的战争题材文艺作品,允许艺术加工和虚构,其
创作的原则是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也可酌情给
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探究阅读、归纳整合的能力。 寻找不同,其实是为了
考查回忆录这一纪实文体和话剧、小说、电影等文学文本的不同,抓住这一点就容易
得出答案。 用意体现了命题和选文的意图:革命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任务,最终是为了
立德树人。
6. D 【解析】“因为在他看来消灭太熊的敌人不值得炫耀”错,这并非他不愿提
及自己英雄事迹的原因,原文“……但关于在部队里流传着他自己的许多故事,他却
避免提到。 ……他笑笑说:那不过是敌人太熊了。 过去那些没啥,看将来的任务吧”
表明,他只是低调、谦逊,认为事情已经过去了,不值得再提,而要时刻警惕准备战斗。
7. C 【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的探究性鉴赏阅读。 “王顺因早知道敌人虚张声
势未发现他们而命令不准还击”错误,根据原文“洼地草丛里的这种寂静使敌人不安
了———到底这些人是怎么回事呢? 敌人不敢近来,只是架起了机枪朝这里那里地射
击着,而右边山头上的那挺敌人的机枪,原来是胡打着的,这时反而向这挺机枪开火
了”,敌人确实发现了他们,但王顺他们沉着冷静不动反而让敌人摸不着头脑,最后误
伤自己人。
8. 参考答案:①与开头情节呼应。 与开头王顺作为一等功臣、出色的侦察兵,缴
获了一支步枪,后半夜摸到九连阵地相呼应。 ②为下文做铺垫。 为下文加入王顺所
在侦察班、上战场生擒俘虏做铺垫。 ③情节突转。 开头通过对王顺与新兵的描写,给
人一种王顺又会缴获一支步枪的印象,结果是一等功臣王顺被新兵王应洪俘虏,出人
意料。 ④凸显人物形象。 通过这一情节,凸显了王顺的老练出色与爱才、惜才,也凸
显了王应洪的优秀侦察兵潜质和过人的胆识。 ⑤展示人物活动的背景,充分展现了
抗美援朝这一伟大的战争历史,也生动地描写了真实的战场自然环境。 ⑥照应题目。
呼应题目中“战役”二字,开头直接进入战场,为下文写两人临危受命,参加洼地上的
高二语文答案第2页( 共9 页)
“战役”做铺垫。 ⑦情节跌宕生姿,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兴趣。
(答出 1 条得 1 分,答出 2 条得 3 分,答出 3 条得 5 分。 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
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 答案①②③⑦都是从情节角度答题,①②可
以概括为承上启下。 ③⑦属于情节的艺术效果,③是突转,⑦是悬念和情节的曲折。
④是艺术效果,⑤是环境中的社会环境,⑥是伏笔和照应。
9.参考答案:(1)王应洪。 ①人物形象。 文章突出了王应洪的思想转变、人物成
长,还有生动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他的优秀侦察兵形象。 ②情节。 文章主要情
节围绕王应洪的成长展开,详细记录了王应洪从初来乍到的新兵,成长为立功的战斗
英雄的过程。 ③照应标题。 洼地上的“战役”的主要参加者是王应洪,他有极其出色
的表现。 ④主题。 以小见大,通过王应洪的战斗经历,反映了抗美援朝这一重大事
件。 ⑤艺术形象。 王应洪形象更鲜明,一出场就俘虏了优秀的侦察班班长,后期表现
也极其精彩,王应洪是新兵,代表着部队的未来和希望。
(2)王顺。 ①人物形象。 通过作品的叙述,刻画了一位有勇有谋、惜才爱才、经
验丰富、身经百战的优秀侦察兵形象。 ②情节。 文章主要情节围绕王顺的成长展开,
王顺着墨较多,同时如果没有王顺,王应洪的故事就无法展开。 ③照应标题。 洼地上
的“战役”的主要参加者是王顺,他是侦察班的班长,在战场上起着指挥全局的重要
作用,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是战争的主角。 ④主题。 小中见大,通过王顺的一系列战
斗经历,反映了抗美援朝这一重大事件。 ⑤艺术形象。 王顺形象鲜明,比王应洪更优
秀,表现更出彩。 (每条 2 分,答出三条即可得 6 分,仅答出谁是主人公不给分。 意思
对即可给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是探究题,具体分析哪一个是主人公,分析角度有三要素、主旨、艺
术效果等方面,言之成理即可。
10.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这是孔子教导学生端木赐的话。
意思是:“赐啊,好的农夫虽然善于耕种,但他却不一定有好的收获;好的工匠虽然有
精巧的手艺,但不能使人们都称心如意。 君子能都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
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人所接受。 现在你不去研修自己的学说,反
而想降格来敬合取容。 赐啊,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抓住三大断句技巧,参照选项运用排除法,就可以轻松断句:一是抓名代。 本题
中抓住“赐”“良农”“良工”“子”“尔”。 二是找对称。 “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与“良
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对称。 三是明了句式特点。 “而不能为……”“……而……之”。
就本题而言:根据“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与“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对称,排除 A、C
两项;再根据名词断句,“赐”,人名,应断开;“而不能为……”“……而……之”的句式
高二语文答案第3页( 共9 页)
特点,可排除 B 项。
11.C【解析】A 项,“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中“疾”是名词,弊病的意思;“屈平疾
王听之不聪也”中的“疾”是动词,痛恨。 两者含义不同。 B 项,“君子固穷”中的“固”
是动词,坚守,安守;“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中的“固”是本来的意思。 两者含义不同。
C 项,“人之不我信也”中的“信”是动词,相信,信任;“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中的
“信”是形容词,可靠的,可信的。 两者含义不同,所以错误。 D 项,“夫子之道至大
也”与“至微至陋,过蒙拔擢”中的“至”都是形容词,极点的,极致的,含义相同。
1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项,“弟子们因断粮都饿得
生病了”错,原文“从者病,不能兴”的意思是跟随孔子的人都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
来,“病”是疲惫、倦困、衰弱的意思。
13.(1)仲由啊,假使有仁德的人必定能被人信任,哪里还会有伯夷、叔齐饿死在
首阳山的事情呢?
(2)老师的道德学说已经修习得很好却不能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关键字句:“譬使”,假如、假使;“信”,被动,被信任;“安”,哪里,怎么。 关键
字句每处 1 分,句意通顺 2 分。
(2)关键字句: “不用”,被动,不被采用;“是”,这;“有国者”,当权者,当政者。
关键字句每处 1 分,句意通顺 2 分。
参考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三年,吴国攻打陈国。 楚国救援陈国,军队驻扎在城父。 听说孔
子住在陈国和蔡国的边境上,楚国便派人去聘请孔子。 孔子正要前往拜见接受聘礼,
陈国、蔡国的大夫商议说:“孔子是位有才德的贤人,他所指责讽刺的都切中诸侯的弊
病。 如今长久地停留在我们陈国和蔡国之间,大夫们的所作所为都不合仲尼的意思。
如今的楚国,是个大国,却来聘请孔子。 如果孔子在楚国被重用,那么我们陈、蔡两国
掌权的大夫们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双方就派了一些服劳役的人把孔子围困在野外。
孔子和他的弟子无法行动,粮食也断绝了。 跟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 孔
子却还在不停地给大家讲习诵读、演奏唱歌。 子路很生气地来见孔子:“君子也有困
厄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厄面前能坚守节操不动摇,小人遇到困境就会胡作
非为了。”
孔子知道弟子们心中不高兴,便叫来子路问道:“《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
老虎,然而它却徘徊在旷野上’,难道是我们的学说有什么不对吗? 我们为什么会落
到这种地步呢?”子路说:“大概是我们的德还不够吧? 所以人家不信任我们;想必是
我们的智谋还不够吧? 所以人家不施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是这样的吗? 仲由
高二语文答案第4页( 共9 页)
啊,假使有仁德的人必定能使人信任,哪里还会有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的事情呢?
假使有智谋的人就能通行无阻,哪里会有王子比干被剖心的事情呢?”
子路退出,子贡进来见孔子。 孔子对子贡说:“赐啊,《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也不
是老虎,然而它却徘徊在旷野上’,难道是我们的学说有什么不对吗? 我们为什么落
到这种地步呢? “子贡说:“老师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容
纳老师。 老师何不稍微降低一些您的要求呢?”孔子说:“赐啊,好的农夫虽然善于耕
种,但他却不一定有好的收获;好的工匠虽然有精巧的手艺,但不能使人们都称心如
意。 君子都能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
被世人所接受。 现在你不去研修自己的学说,反而想降格来敬合取容。 赐啊,你的志
向太不远大了。”
子贡出去之后,颜回进来见孔子。 孔子说:“回啊,《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
老虎,然而它却徘徊在旷野上’,难道是我们的学说有什么不对吗? 我们为什么落到
这种地步呢?”颜回说:“老师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容纳老
师。 虽然是这样,老师还是要推行自己的学说,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关系呢? 不被
接受,这样才能看出君子的本色! 一个人不研修自己的道德学说,那才是自己的耻
辱。 老师的道德学说已经修习得很好却不能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孔子听了
欣慰地笑着说:“是这样的啊,颜家的孩子! 假使你有很多钱财,我愿意给你做管
家。”于是孔子派子贡到楚国去。
14.C【解析】 “表现了白发老翁在风浪之中的艰难”错,“掀舞”表现的是白发老
翁面对风浪从容自如地搏击应对,进而衬托出词人豪迈洒脱的形象。
15.不一样。 ①“堪笑”指词人认为宋玉将风分雌雄的说法十分可笑,(1 分)庄子
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在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 (1 分)表现出词人面
对被贬的处境依然豪迈不羁、豁达洒脱的情感。 (2 分)②“多情应笑我”是说应笑
“我”多愁善感,过早长出花白的头发,(1 分)词人自嘲光阴虚掷、抱负未开。 (1 分)
(没答“不一样”的扣 1 分,只写出“不一样”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作者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老
人,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 作者看来,宋玉将风
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
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风神即是明证。 其实,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在
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 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
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
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苏轼这种
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高二语文答案第5页( 共9 页)
16.(1)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2)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3)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17. 【参考答案】①应有尽有 / 一应俱全 ②不胜枚举 / 数不胜数 ③揭竿而起 /
铤而走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前面说“全国各地都有特色名吃,从……到……”,侧重类别齐全,该有
的都有了,能表达这个意思的成语是“应有尽有”或“一应俱全”,意思是应该有的都
有,形容很齐全。
第②空,从前面文字看,所填成语说的是“与说有关的故事”;从后文举例来看,
侧重于“与说有关的故事的数量多,无法全部列举出来”。 因此应用“不胜枚举”或
“数不胜数”,意思是指无法一一全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 胜(旧读 shēng):尽。 枚:
个。
第③空,从后文“多少”看,强调数量;从“活剧”看,“活剧”一词属于文学词汇,含
有明显的褒扬意味,它描述、讴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有戏剧性或有感染力的人物故事
或离奇场面,是对生活的壮美或曲折的概括。 此处应用“揭竿而起”或“铤而走险”。
“揭竿而起”,揭:举起。 竿:竹竿,指代旗帜。 起:起义。 高举反抗的旗帜,起来斗争。
泛指人民武装起义。 必修教材中贾谊《过秦论》中有:“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
为兵,揭竿为旗。”学生应当不难想到。
18.(1)受到损失
(2)做了坏事,造成严重后果
(3)遇事拿不定主意
(4)爱管闲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灵活理解词语语境意义的能力。 考查目的在于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重视文本语境,养成正确解读文本的习惯,不想当然解读文本。 解
题的关键在于读懂题干。 题干是要求学生指出,在什么样的情形下,使用这些词汇,
而不是解释词语。 4 个题一个 1 分,共 4 分;如果答成词语解释,则不得分。
19.【参考答案】①这种鸡蛋真的没细菌吗 ②所以无菌蛋不代表没有细菌 ③
这种鸡蛋是否可以生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从后面的“?”可知,要填的应当是本段的设问句,领起全段。 前文市场
上出现了“无菌鸡蛋”,后文有:“事实上……”“因此所含有害细菌很少”可知,此处应
当填“这种鸡蛋真的没细菌吗”。
第②空,由前面有“但这些并不意味着……有些细菌并不能……”;后文有“只是
高二语文答案第6页( 共9 页)
……”,前后构成因果关系的表达,据此可写“所以无菌蛋不代表没有细菌”。
第③空,由前文讲这种鸡蛋品质比普通鸡蛋好很多,后文讲“一般而言,达标的无
菌蛋可以生食”,据此可以推断要填写的句子应当是一个针对前面说的“无菌鸡蛋”
能不能生食的疑问。 而此后的内容,讲了“生食无菌蛋的期限”,可知后面要写“这种
鸡蛋是否可以生食?”。
20.【参考答案】①用“并非”意在否定,消除对无菌鸡蛋出现,可能会产生“倡导
生食”的误解。 (1 分)②“而是”引导的分句是要肯定的部分,指出“无菌鸡蛋”出现
的真正意图,并含有突出的作用。 (2 分)③“但”逆转否定,否定商家夸大宣传的错误
做法,提醒消费者谨慎当心。 (1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侧重句式的选用能力考查,属
于语言运用中“句式仿用、选用、变换”版块。
“并非……而是……”,并列复句,表达两层含意:第一,前后两个分句所述情形
同时都是事实存在。 第二,否定前者,肯定后一分句所述情形。 就本句而言,也就是
说“生食理念”不是“无菌鸡蛋”出现的本义,“让人们能品尝更卫生、安全、营养的鸡
蛋”才是“无菌鸡蛋”出现的本义。 “但……”与前面“并非……而是……”呼应,构成
逆转否定,否定商家做法的错误,联系下文“对此……”,提醒之意就明确无误了。 总
之,选用这一句式,就表明文本是否定两端(前后两个分句),肯定中间(第二个分
句),据此就可以整理出答案了。
21.【参考答案】就营养价值而言,生吃鸡蛋的蛋白质吸收率为 55%左右,而煮熟
后再吃的蛋白质吸收率 91%以上。 或者:就营养价值而言,生吃鸡蛋的蛋白质吸收率
为 55%左右,而煮熟后再吃的蛋白质吸收率大约 91%。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句共有两处语病:①不合
逻辑,“大约”和“以上”自相矛盾,“大约”后面应当跟一个确数,所以应删除“以上”,
或者删除“大约”。 ②语序不当,“吸收蛋白质率”应改为“蛋白质吸收率”。
22.【审题点拨】
这是一道图文类材料的思辨性作文题。
漫画内容,一位已经拥有幸福的人,在寻找幸福,发出“幸福在哪儿呢?”的疑问。
自己的心做出回答:“别找了,它在我这儿。”漫画内涵很清晰:幸福源自内心。
漫画呈现的是一个已然拥有幸福却尚未感觉到幸福的人,教我们正确认识幸福,
学会享受幸福。 幸福其实是个体生命的满足和愉悦,是一种情绪,一种感觉。 它看不
见,摸不着,需要用心去感受。 你感觉幸福,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内心。
具体审题作文时,需要在寻找身边幸福与幸福本在内心的关系上有所思辨。 一
如画中人,幸福已然拥有,却满世界寻找,看似荒诞,实则寓意颇深。 人不自觉其幸
高二语文答案第7页( 共9 页)
福,归因或在物欲世界里,你一味追逐身外之物而迷失了自我。 自我成长、追求理想
是幸福,帮助他人是幸福,带领百姓改变落后面貌是幸福,助力国家实现富强是幸福
……幸福的程度和多少,取决于你的感受。
【参考立意】
(1)莫要身在福中不知福
(2)把握自我,感受幸福
(3)守住自我幸福,莫为外物所惑
(4)莫被欲望裹挟,珍惜身边幸福
【作文分类】
一类卷(53—60 分)
(1)立意正确,中心突出,内容充实。
(2)对论题的认识、感受、思考等准确、清晰甚至深刻。
(3)语言较为流畅、生动。
(4)结构较为严谨、条理清楚。
(5)有较好的情境感,符合各项命题要求。
二类卷(45—52 分)
(1)立意正确,中心明确,内容较为充实。
(2)对论题的认识、感受、思考等正确、明朗,分析基本到位。
(3)语言通顺,结构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4)有一定的情境意识,符合主要命题要求。
三类卷:(36—44)
(1)立意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较为单薄。
(2)对论题的认识、感受、思考等不太正确、不太清楚,分析不够到位。
(3)语言不够通顺,显得平淡、不简洁等。 结构不太完整、条理不太清楚。
(4)部分或者全部跑题,内容偏离了题目的内在要求。
(5)情境意识不足,部分命题要求不符合。
【细节上的要求】
(1)评分切入点为 45 分,即各方面为中等的按 45 分,对照上下浮动。 按照四类
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以中心和内容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
(2)不写标题扣 2 分。 错别字多的酌情扣 1—5 分(标题上的错别字要扣掉),标
点一逗到底的扣 1—2 分。
(3)字数每少 50 字扣 1 分,按行计算。 篇幅不满 400 字的,按照结构不完整处
理,评分在 15 分以下。
高二语文答案第8页( 共9 页)
(4)评分根据实际拉开档次,避免打保险分,50 分以上的比例要超过 15%。
(5)套作现成文章,主题万能,思想浅薄,与材料沾边,四类卷。
(6)抄袭的一律 20 分以下。 抄阅读当论据按抄袭算。 如果是概括引用,正常打
分。
【高考评分标准】
高二语文答案第9页( 共9 页)财,吾为尔宰。”于是使子贡至楚。
心(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子能修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B.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子能修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C.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子能修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
D.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子能修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西““.“”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与“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中“疾”字的含义不同。
B.“君子固穷”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中“固”字的含义不同。
5
C“人之不我信也”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中的“信”字含义相同。人古
D.“夫子之道至大也”与“至微至陋,过蒙拔擢”(《陈情表》)中的“至”字含义相同。尚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9大计.过()(3分)
A.孔子在学生对目前的困境不满、对老师的行为不理解的时候,告诉学生君子在困境之中还能坚
守原则,小人面对困境可能就会胡作非为了。
B.陈国、蔡国的大夫认为孔子如果在楚国被重用会威胁到他们的利益,于是他们派人在野外围困
了孔子,弟子们因断粮都饿得生病了,站不起来。
C.子路认为,孔子被困可能是因为德行还不足以使人信服,智谋还不足以让人采用。孔子不同意
子路的看法,用伯夷、叔齐和比干的例子反驳了他。
(於0上}品宅文言景,三
D.子贡认为,孔子博学多闻到极点却不能被重用,所以应当降格以求,孔子用农夫和工匠来作比
反驳了子贡的看法,并认为子贡的志向不够远大。
8一下!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分公3#:.实一文.
(1)由,壁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金.点¥衣从心
(2)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心·:广可三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苏西的1,高3,分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洲心吾.+
13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住岂,卡:?.心、
苏轼
、.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杏杏没孤」
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②,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
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①快哉亭:张偓伦贬官黄州时建造,苏轼当时也被贬在黄州,为亭起名为“快哉亭”。②兰台
公子:指宋玉,相传曾作兰台令。他有《风赋》云:“楚襄王游于兰合之官,宋玉、最差侍,有风飒然而至
王乃披襟而当之,日:‘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因回答说“大王之雄风”与“底人之难
高二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