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8 10:27:59

文档简介

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断,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
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
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纤郁冈,超然⊙有远举之
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天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
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鸣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悬深悲生
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猬介④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
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昼:地名,在今山东淄博一带。②痛哭:贾谊《治安策》中谈及时势,有“可为痛哭者
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之句。③趯(t)然:心情激动、冲动的样子。④猬介:性情正
直,不肯同流合污。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日/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B.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日/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C.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日/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D.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日/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皆负可致之才”与“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负”意义不同。
B.三代,文中指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朝代。今指祖、父、子三代或曾祖、祖、父三代。
C.“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与“于是废先王之道”(《过秦论》)中的“之”用法不同。
D.“此其君臣相得之分”与“苏武曰:‘自分已死久矣!?”(《苏武传》)中的“分”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开门见山亮明全文观点,一个人要有才能并不难,使自己的才能获得发挥却是
很难的。
B.文章将绛侯、灌婴和贾谊进行对比,强调贾谊应该首先做好团结大臣的工作,然后推行
其政治主张。
C.最后一段阐述君主与贤人的关系,指出贤臣要有明主才能大展怀抱,重在批评汉文帝不
能重用贾谊。
D.作者在文中指出贾谊虽有卓越才能,但其自身也存在问题,这显示出苏轼犀利独到的眼
光,见解透辟。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8分)
(1)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天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4分)
(2)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4分)
14,本文认为造成贾谊悲剧的自身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题江湖伟观
刘黻①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万井人烟环魏阙②,千年王气到钱塘③。
【高二语文第6页(共8页)】
·23-452B·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3年春季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材料一的作者不认同《红楼梦》书名
出自白居易、李商隐,认为韦庄的《闺月》才是其出处”理解错误。由原文“学界诸多学者认为
…也十分切合小说基调”可知,作者并没有否定书名出自白居易、李商隐,只不过提到韦庄
的《闺月》也十分切合小说基调。B.强加因果。由原文“虽然《红楼梦》中的诗论不能…有
作者自己的感情倾向”可知,“可以看作是曹雪芹本人的诗学理论”说法太绝对。D.“《红楼
梦》所引的苏轼柳絮词”理解错误。由原文“正如苏东坡…开在枝头上”可知,这是叶嘉莹引
用的苏东坡的词。
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可见盛唐诗歌对曹雪
芹的影响远超其他时期的诗歌”说法太武断。结合材料一第四段可知,原文只是说曹雪芹与
唐诗的渊源,并不能得出“盛唐诗歌对曹雪芹的影响远超其他时期的诗歌”的结论。
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曹雪芹和唐
诗的渊源极深,他的诗学观大体上是宗唐派”。B.“《莺莺传》”题材为唐代传奇,不属于诗词。
4.①鉴赏诗中的意象。叶嘉莹抓住意象“柳絮”赏析《唐多令》。②结合自身体验帮助理解诗句。
在理解“一团团逐队成毬”意境时,叶嘉莹想到了自己大学时期见到的有关柳絮的情景。③了
解作者的境遇,做到知人论世。理解诗句时,想到了林黛玉的身世。④从炼字或炼词的角度
加以赏析。抓住“空缱绻”的“空”来分析句意和情感。(每点2分,任意答对两点即可)
5.①使《红楼梦》中的诗词引用恰到好处。②对诗词的使用能够信手拈来,不落俗套。③能够按
照小说中不同的人物个性写出不同的风格的作品。④能够写出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诗词。
(每点2分,任意答对两点即可)
6.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D.“在两次回老屋后决定去自
首”不准确。应该是第一次从老屋出去后就打算自首了,第二次回老屋是为了再看一看“小
勇”。故选D
7.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B.“个性鲜明”错误。小说中都是
符号化的人物,个性特征并不鲜明。故选B。
8.①相同之处:两个“迷路”都是指生活中行走时在路径、方向上的迷失。(2分)
②不同之处:文本一的“迷路”象征着人生在迷茫困惑中不知不觉地度过:(2分)
文本二的“迷路”象征因迷失人生方向,而丧失初心误入迷途。(2分)
9.①文本一中的“我”本来是一个孩子,走着走着就变成了老人,这是“荒诞”的。但这样的情节
却具有哲学意义上的真实,突显了人们对时光流逝之迅速的强烈感受,令人警醒和深思。
(3分)》
②文本二的“领导”在久已荒废、无人居住的老屋里遇到了一个与他同名的孩子,这是“荒诞”
的。这一情节实际上表现了“领导”对自己单纯、善良的从前的追寻,事理的反常反而强化了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
·23-452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