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二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章末检测
一、单选题
1.(2021高一下·齐齐哈尔期末)关于证明“生物有共同的祖先”的各项证据,分类正确的是( )
A.脊椎动物的骨骼化石——胚胎学证据
B.脊椎动物的前肢与人的上肢骨骼的比较——比较解剖学证据
C.脊椎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比较——细胞水平的证据
D.脊椎动物DNA碱基序列比较——最直接证据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解析】【解答】A、脊椎动物的骨骼化石——化石证据,A错误;
B、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脊椎动物的前肢与人的上肢骨骼的比较是比较解剖学证据,B正确;
C、脊椎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比较——胚胎学的证据,C错误;
D、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2.多年前,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舒德干院士曾提出下图1所示的演化树假说。2019年,我国科学家发表了寒武纪时期清江生物群的最新研究成果,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科学家利用清江生物群化石,绘制出下图2所示的复原生物深海生境假想图,印证了舒德干院士的假说。下列关于该成果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化石可以为图1所示演化树假说提供最可靠证据
B.化石可记录寒武纪时期清江海洋生物演化的历程
C.图2表明寒武纪时期的生物均已演化为现存生物
D.图1所示假说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趋势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解析】【解答】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在地层中最初出现的是水生无脊椎动物,以后依次出现鱼类,开始登陆的两栖类,陆生的爬行类和由爬行类分化出的鸟类和哺乳类,最后才出现人类,ABD正确。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经历了大爆发和大灭绝的过程,因此C错误,故答案为:C。
【分析】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骨骼、贝壳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所形成的,如树叶的印痕化石,因此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3.我国生物学家在古脊椎动物的研究中发现,鸟类在进化过程中腕掌骨不断愈合(如下图),这是飞行结构优化的体现。该研究结果属于( )
A.胚胎学证据 B.比较解剖学证据
C.古生物化石证据 D.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解析】【解答】在古脊椎动物的研究中发现,鸟类在进化过程中腕掌骨不断愈合(如图),这是飞行结构优化的体现,该研究结果属于古生物化石证据,故答案为:C。
【分析】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4.某化石采集队在甲、乙、丙三个不同地层内挖掘到许多化石,记录如下表。由此可初步推断这些地层按地质年代由远到近排列应是( )
地层 形成化石的生物
甲地层 恐龙、始祖鸟、龟
乙地层 马、象、犀牛
丙地层 三叶虫、乌贼、珊瑚虫
A.丙、甲、乙 B.乙、甲、丙 C.甲、乙、丙 D.乙、丙、甲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解析】【解答】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甲地层,始祖鸟属于古代爬行类向鸟类进化的过渡类,这些动物较高等, 因此地质年代较近;乙地层,马、象、犀牛属于哺乳动物,动物最高等,因此地质年代最近;丙地层,珊瑚虫属于腔肠动物,乌贼是软体动物,这些动物都比较低等,因此地质年代最远。故这些地层按地质年代由远到近排列应是丙、甲、乙,故答案为:A。
【分析】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骨骼、贝壳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所形成的,如树叶的印痕化石,因此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5.对埋藏在地层中不同地质年代的生物化石进行分析,发现这样一个规律( )
A.越古老的地层中发现的生物化石,其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
B.越古老的地层中发现的生物化石,其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
C.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陆生种类越多
D.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动物种类比植物多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解析】【解答】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种类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种类较多。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的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的知识,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据此作答。
6.(2021高一下·绥化期末)冬季森林里的雪兔换上了白毛,可以适应降雪后的环境,但是,当降雪延迟时,一身白毛的雪免反而容易被捕食者发现,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保护色 B.适应性
C.生存斗争 D.适应的相对性
【答案】D
【知识点】自然选择与适应
【解析】【解答】雪兔在冬天到来的时候会换上一身白色的毛,使体色与降雪后的环境一致,不容易被敌害发现,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如果当年的降雪来得过早或过晚都会使雪兔暴露在敌害的视野中,表明雪兔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故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适应的相对性,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
7.(2021高一下·茂名期末)如图显示了长期使用某一种杀虫剂后,马铃薯甲虫数量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马铃薯甲虫与杀虫剂之间存在着生存斗争
B.马铃薯甲虫抗药基因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马铃薯甲虫在第12年后逐步适应环境
D.马铃薯甲虫种群个体间存在性状差异
【答案】B
【知识点】自然选择与适应
【解析】【解答】A.马铃薯甲虫数量回升是甲虫通过与杀虫剂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A正确;
B.马铃薯甲虫抗药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错误;
C.12年后马铃薯甲虫的种群密度维持相对稳定,因此说第12年后逐步适应环境,C正确;
D.马铃薯甲虫种群个体间存在抗药性强、弱等性状差异,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差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因此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的原因是杀虫剂对害虫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害虫被保留了下来。
8.(2021高一下·高州期末)化石等证据,达尔文自然学说、拉马克的观点都为生物进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新近的地层中生物化石复杂高等,无低等生物的化石
B.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环境可引起生物的不定向变异
C.鲸鱼没有牙齿是因为它们吞食浮游生物,符合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D.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生物各种适应特征的形成是环境进行选择的结果
【答案】C
【知识点】拉马克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与适应
【解析】【解答】A、在越新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但是也有低等的,因此在较新的地层中,可以找到较低等的生物化石,A错误;
B、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起选择作用,只有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才能适应环境,并得以保留,故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不是环境引起的,B错误;
C、若鲸没有牙齿,是因为它们吞食浮游生物,则符合拉马克进化观点中的用进废退,C正确;
D、拉马克的进化论认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内容:①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②各种生物的适应性特征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③适应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意义: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
(3)局限性:提出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缺乏科学证据支持,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环境的变化若未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则不会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2)对适应形成的解释: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3)进步性:合理地解释了生物进化和适应的形成,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祖先,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4)局限性:对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还局限于性状水平,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对适应及物种的形成等问题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
9.(2021高一下·嫩江期末)雷鸟的体色在冬天呈现白色,在夏天呈现褐色,这种现象是( )
A.生物具有保护色 B.雷鸟随意改变自己的体色
C.因为冬天较冷,夏天较热 D.夏天阳光较强烈
【答案】A
【知识点】自然选择与适应
【解析】【解答】 冬季,寒带地区气温低,地表长期积雪,雷鸟此时换上了白色的羽毛,在雪地中难以分辨出来,到了夏季,积雪融化,寒带苔原上泥土和砂石呈现出斑驳的棕色,此时,雷鸟也换上了棕色的羽毛,隐匿在大地上。因此随季节变化的羽毛颜色起到了保护色的作用,帮助它躲避天敌。
故答案为:A。
【分析】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
10.(2021高一下·玉溪期末)遗传、变异与进化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任何独立生活的生物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
B.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多方向性等特点
C.青霉素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从而决定了其进化方向
D.蝶螈、鳄鱼、大猩猩和人四种生物中,大猩猩和人的碱基序列差异最小
【答案】C
【知识点】基因突变的特点及意义;自然选择与适应
【解析】【解答】A、因为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依赖宿主细胞生活。独立生活的生物是指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所以任何独立生活的生物体都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A正确;
B、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多方向性和多害少利性的特点,B正确;
C、变异是不定向性的,抗药性变异在青霉素使用之前就已经存在,青霉素只是起到选择作用,青霉素的选择决定了其进化方向,C错误;
D、蝾螈、鳄鱼、大猩猩和人四种生物中,大猩猩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DNA碱基序列与人的差异最小,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生物界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极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因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基因突变:
(1)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从而引起基因碱基序列(基因结构)改变。
(2)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不定向性、利害相对性。
(3)意义:新基因的产生途径、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3、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能定向诱导基因突变。如喷洒杀虫剂只 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使整个种群抗药性增强,而不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
11.(2021高一下·宁波期末)研究发现“西红柿没有小时候的味道了”是由于与西红柿风味相关的基因t可在9%以上的野生西红柿中检测到,但栽培西红柿中仅有不到7%。从进化的角度看,人工选育西红柿( )
A.形成了新的物种 B.扩大西红柿的基因库
C.改变了西红柿的进化方向 D.为西红柿进化提供了原料
【答案】C
【知识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A、野生西红柿和栽培西红柿没有形成生殖隔离,没有形成新物种,A错误;
B、西红柿种群的基因库没有发生改变,B错误;
C、人工栽培可以改变西红柿的进化方向,使西红柿往人类需求的方向进化,C正确;
D、人工选育西红柿不属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没有为进化提供原料,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新物种的形成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生物进化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人工选育起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但突变和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12.(2021高一下·宁波期末)豌豆种群中DD个体占10%,dd个体占30%,玉米种群中AA个体占10%,aa个体占30%,自然状态下两个种群均繁殖一代,F1的显性个体中,纯合子分别占( )
A.3/10;1/4 B.1/4;5/11
C.5/11;3/10 D.5/11;1/4
【答案】D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由题可知,该豌豆种群中DD个体占10%,dd个体占30%,则Dd个体占60%,豌豆种群中,F1中DD个体占:1/10+3/5×1/4=5/20,Dd个体占:3/5×1/2=3/10,所以豌豆种群的F1的显性个体中,纯合子占5/11;该玉米种群中AA个体占10%,aa个体占30%,Aa个体占60%。该玉米种群中AA个体占10%,aa个体占30%,则Aa个体占60%,基因A的基因频率等于10%+1/2×60%=40%,基因a的基因频率等于30%+1/2×60%=60%,所以AA个体占:40%×40%=16%,Aa个体占2×40%×60%=48%,所以F1的显性个体中,纯合子占1/4,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首先明确自然条件下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繁殖一代后显性个体纯合子来源于亲本显性纯合个体的自交以及杂合子自交产生,按照基因分离定律的规律进行计算。玉米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交配,需要按照基因频率进行计算得出结果。
13.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B.由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一定会发生进化,一定会形成新的物种
C.地理隔离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
【答案】D
【知识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A、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A错误;
B、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很小的话,不足以形成新物种,B错误;
C、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
D、自然选择对不同的基因起到的选择性作用性程度不同,进而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有所差异,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改变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2)地理隔离是形成的量变阶段,生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阶段;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可形成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的阶段。
(3)隔离的作用:隔离使不同种群中的个体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种群基因库会逐渐形成差异,久而久之,就会出现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4.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
A.改变了基因频率 B.产生了地理隔离
C.形成了生殖隔离 D.产生新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答案】C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A、基因频率很小范围的变动,不会引起新物种的形成,A错误;
B、地理隔离的产生不一定形成新物种,B错误;
C、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C正确;
D、新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改变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不会直接导致新物种的形成,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新物种的形成过程
15.隔离在物种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B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A、隔离的作用:隔离使不同的种群的个体基因不能自己交流,种群基因库会逐渐形成差异,久而久之,就会出现生殖隔离,格兰仕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和D正确;
B、物种的形成不一定必须经过地理隔离,B错误;
C、种群基因频率差异的积累,最终导致不同种群基因库存在差别,进而导致生殖隔离,C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隔离是不同群落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己交流的现象,隔离包括: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
(2)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阶段;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可能形成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的阶段。
16.(2021高一下·慈溪期末)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突变是指基因突变
B.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D.个体的表型在个体死亡后消失,种群通过繁殖保留基因库
【答案】D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A、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突变是指基因突变 和染色体变异,A错误;
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有些物种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例如多倍体的形成,B错误;
C、可遗传变异是不定向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C错误;
D、个体的表型在个体死亡后消失,种群通过繁殖保留基因库,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不同物种之间、物种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地球上不仅出现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17.(2021高一下·东莞期末)加拉帕戈斯群岛主要由13个环境差异很大的岛屿组成,群岛上生活着13种地雀,分布在不同岛屿上,彼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岛屿的地雀种群间因地理隔离而逐渐产生生殖隔离
B.不同岛屿的地雀种群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C.自然选择对不同地雀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的作用有差异
D.13种地雀之间、地雀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进化
【答案】D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A.不同岛屿的地雀种群间因地理隔离分别在不同的环境中发生进化,最后产生生殖隔离,A不符合题意;
B.突变是不定向的,随机的,所以不同岛屿的地雀种群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B不符合题意;
C.不同岛屿的环境差异很大,对不同地雀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作用有差异,C不符合题意;
D.不同岛屿上的地雀与无机环境在相互影响中进化,但13种地雀之间没有相互影响,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8.(2021高一下·东莞期末)农田杂草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对除草剂的过度依赖和长期使用,使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已有262种杂草对23类中的167种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杂草产生抗药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B.抗药性杂草种类的增加与多种除草剂的使用有关
C.机械除草可提高杂草中的抗除草剂基因的基因频率
D.不同种类除草剂的交替使用可减缓抗药性杂草发生
【答案】C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A.杂草产生抗药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发生抗药性突变,A不符合题意;
B.不同种类的杂草对不同的除草剂敏感,由于多种除草剂的过度和长期使用,使不同种类的杂草均产生了抗药性,B不符合题意;
C.机械除草对抗除草剂和不抗除草剂的杂草没有选择作用,不会提高杂草中抗除草剂基因的基因频率,C符合题意;
D.不同种类除草剂的交替使用可以避免同一类型或同一结构的除草剂长期使用,可减缓抗药性杂草产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除草剂对杂草具有杀灭作用,同时具有选择作用,在使用除草剂之前杂草中就有抗药性突变,使用除草剂后,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杀灭,具有抗药性的个体存活,除草剂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
19.(2021高一下·吉林期末)下列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导致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是生物的共同进化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只包括新物种形成的过程
C.共同进化发生于不同物种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
D.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答案】D
【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解答】A、导致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是生物的共同进化,A正确;
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B正确;
C、共同进化发生于不同物种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C正确;
D、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可以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也可以通过物种之间的互利共生来实现,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20.(2021高一下·绥化期末)长期滥用抗生素的病人体内可能会产生具有超级抗药性的细菌,即“超级细菌”,例如在美国发现的抗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抵抗最强力的抗生素,并引发各种感染。下列有关“超级细菌”及其抗药性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超级细菌”通过无丝分裂的方式增殖时,也要进行DNA的复制
B.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或染色体变异产生抗药性
C.滥用的各种抗生素促使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D.抗药性的形成的实质是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的增加
【答案】D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自然选择与适应
【解析】【解答】A、细菌属于原核生物,通过二分裂的方式增殖,A错误;
B、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原核生物,不能发生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错误;
C、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变异是本身就存在的,抗生素的使用对细菌起选择作用,使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存活下来,C错误;
D、通过各种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作用,使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不断增加,从而形成抗药性,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细菌是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性生殖,不能发生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可遗传的变异只有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的特点:多方向性(不定性性)、可逆性、低频性、有害性、普遍性;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性的,和使用抗生素无关,而抗生素只是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
二、综合题
21.(2021高一下·大荔期末)回答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在自然条件下,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灰色(s)是显性。19世纪中叶,桦尺蠖种群中S的基因频率很低。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桦尺蠖中S的基因频率提高了很多,如下表。
基因 基因频率
19世纪中叶 20世纪中叶
S 5% 95%
s 95% 5%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1850年以前,浅色桦尺蠖占95%以上,黑色桦尺蠖不到5%,这表明稀有的黑色型是由浅色型通过 产生的。
(2)从1850年到1898年间,黑色桦尺蠖逐渐取代浅色桦尺蠖,使种群呈现出过渡性多态现象,这表明黑色基因(S)和浅色基因(s)的频率均产生 。
(3)被污染的环境使得浅色桦尺蠖容易被鸟类捕食而处于选择劣势,黑色桦尺蠖由于具有保护色而处于选择优势。这一事实表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 ,经过长期的 ,使种群的 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所以,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 决定的.
【答案】(1)突变
(2)定向改变
(3)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基因频率;自然选择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自然选择与适应
【解析】【解答】(1)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稀有的黑色型是由浅色型通过突变产生的。
(2)从1850年到1898年间,黑色桦尺蠖逐渐取代浅色桦尺蠖,s由95%变成5%,S由5%变成95%,两种基因都发生了定向改变。
(3)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所以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1)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3)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4)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变异是不定向的,通过自然选择,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因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5)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6)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22.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如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X,Y分别表示 、 .
(2)判断蜥蜴新种产生的标志是新种与原种之间出现 .
(3)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该个体的总和称为 ,这是生物繁衍和进化的基本单位.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 .
【答案】(1)变异(突变);自然选择
(2)生殖隔离
(3)种群;基因库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解:(1)分析题图可知,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X是突变和基因重组(变异)、Y是自然选择、Z是隔离.(2)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3)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的所有个体的总和叫种群;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故答案为:(1)变异(突变);自然选择(2)生殖隔离(3)种群;基因库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由于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蜥蜴原种出现不同的形态,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于,有利变异被保留,不利变异被淘汰,正确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与原有物种之间发生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因此该图中,X是变异,Y是自然选择,Z是隔离.
23.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以及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都给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近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已经发现的大量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 逐渐进化而来的,而且还揭示出生物 的进化顺序。
(2)鱼类终身存在的鳃裂,在陆生脊椎动物胚胎早期也出现过,这属于 为生物进化提供的证据;研究比较人的上肢、马、鲸、龟、蝙蝠的前肢、鸟的翼,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这属于 为生物进化提供的证据。
(3)不同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如下表所示。
生物名称 黑猩猩 猴 马 鸡 金枪鱼 小麦 链孢霉 酵母菌
氨基酸差异/个 0 1 10 13 21 35 43 44
从表中可以看出,菌类、动物、植物和人的细胞内均有细胞色素c,这一事实说明 。通过比较人与不同生物在细胞色素c氨基酸组成上的差异,得出的结论是 。这项比较是从 水平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证据。
【答案】(1)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2)胚胎学;比较解剖学
(3)生物之间都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人和黑猩猩亲缘关系最近;细胞和分子
【知识点】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解析】【分析】解:(1)大量的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生物进化的顺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2)鱼类终的鳃裂,在陆生脊椎动物胚胎早期也出现过,这属于胚胎学证据;人的上肢、马、鲸、龟、蝙蝠的前肢、鸟的翼,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这属于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提供的证据。(3)菌类、动物、植物和人的细胞内均有细胞色素c,这一事实说明生物之间都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人和黑猩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越小,表明人和黑猩猩亲缘关系最近;这是细胞和分子水平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
【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如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早期都有鳃裂和尾,说明了脊椎动物和人是从某些古代的低等动物进化来的。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二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章末检测
一、单选题
1.(2021高一下·齐齐哈尔期末)关于证明“生物有共同的祖先”的各项证据,分类正确的是( )
A.脊椎动物的骨骼化石——胚胎学证据
B.脊椎动物的前肢与人的上肢骨骼的比较——比较解剖学证据
C.脊椎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比较——细胞水平的证据
D.脊椎动物DNA碱基序列比较——最直接证据
2.多年前,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舒德干院士曾提出下图1所示的演化树假说。2019年,我国科学家发表了寒武纪时期清江生物群的最新研究成果,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科学家利用清江生物群化石,绘制出下图2所示的复原生物深海生境假想图,印证了舒德干院士的假说。下列关于该成果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化石可以为图1所示演化树假说提供最可靠证据
B.化石可记录寒武纪时期清江海洋生物演化的历程
C.图2表明寒武纪时期的生物均已演化为现存生物
D.图1所示假说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趋势
3.我国生物学家在古脊椎动物的研究中发现,鸟类在进化过程中腕掌骨不断愈合(如下图),这是飞行结构优化的体现。该研究结果属于( )
A.胚胎学证据 B.比较解剖学证据
C.古生物化石证据 D.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4.某化石采集队在甲、乙、丙三个不同地层内挖掘到许多化石,记录如下表。由此可初步推断这些地层按地质年代由远到近排列应是( )
地层 形成化石的生物
甲地层 恐龙、始祖鸟、龟
乙地层 马、象、犀牛
丙地层 三叶虫、乌贼、珊瑚虫
A.丙、甲、乙 B.乙、甲、丙 C.甲、乙、丙 D.乙、丙、甲
5.对埋藏在地层中不同地质年代的生物化石进行分析,发现这样一个规律( )
A.越古老的地层中发现的生物化石,其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
B.越古老的地层中发现的生物化石,其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
C.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陆生种类越多
D.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动物种类比植物多
6.(2021高一下·绥化期末)冬季森林里的雪兔换上了白毛,可以适应降雪后的环境,但是,当降雪延迟时,一身白毛的雪免反而容易被捕食者发现,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保护色 B.适应性
C.生存斗争 D.适应的相对性
7.(2021高一下·茂名期末)如图显示了长期使用某一种杀虫剂后,马铃薯甲虫数量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马铃薯甲虫与杀虫剂之间存在着生存斗争
B.马铃薯甲虫抗药基因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马铃薯甲虫在第12年后逐步适应环境
D.马铃薯甲虫种群个体间存在性状差异
8.(2021高一下·高州期末)化石等证据,达尔文自然学说、拉马克的观点都为生物进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新近的地层中生物化石复杂高等,无低等生物的化石
B.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环境可引起生物的不定向变异
C.鲸鱼没有牙齿是因为它们吞食浮游生物,符合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D.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生物各种适应特征的形成是环境进行选择的结果
9.(2021高一下·嫩江期末)雷鸟的体色在冬天呈现白色,在夏天呈现褐色,这种现象是( )
A.生物具有保护色 B.雷鸟随意改变自己的体色
C.因为冬天较冷,夏天较热 D.夏天阳光较强烈
10.(2021高一下·玉溪期末)遗传、变异与进化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任何独立生活的生物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
B.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多方向性等特点
C.青霉素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从而决定了其进化方向
D.蝶螈、鳄鱼、大猩猩和人四种生物中,大猩猩和人的碱基序列差异最小
11.(2021高一下·宁波期末)研究发现“西红柿没有小时候的味道了”是由于与西红柿风味相关的基因t可在9%以上的野生西红柿中检测到,但栽培西红柿中仅有不到7%。从进化的角度看,人工选育西红柿( )
A.形成了新的物种 B.扩大西红柿的基因库
C.改变了西红柿的进化方向 D.为西红柿进化提供了原料
12.(2021高一下·宁波期末)豌豆种群中DD个体占10%,dd个体占30%,玉米种群中AA个体占10%,aa个体占30%,自然状态下两个种群均繁殖一代,F1的显性个体中,纯合子分别占( )
A.3/10;1/4 B.1/4;5/11
C.5/11;3/10 D.5/11;1/4
13.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B.由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一定会发生进化,一定会形成新的物种
C.地理隔离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
14.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
A.改变了基因频率 B.产生了地理隔离
C.形成了生殖隔离 D.产生新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15.隔离在物种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6.(2021高一下·慈溪期末)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突变是指基因突变
B.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D.个体的表型在个体死亡后消失,种群通过繁殖保留基因库
17.(2021高一下·东莞期末)加拉帕戈斯群岛主要由13个环境差异很大的岛屿组成,群岛上生活着13种地雀,分布在不同岛屿上,彼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岛屿的地雀种群间因地理隔离而逐渐产生生殖隔离
B.不同岛屿的地雀种群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C.自然选择对不同地雀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的作用有差异
D.13种地雀之间、地雀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进化
18.(2021高一下·东莞期末)农田杂草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对除草剂的过度依赖和长期使用,使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已有262种杂草对23类中的167种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杂草产生抗药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B.抗药性杂草种类的增加与多种除草剂的使用有关
C.机械除草可提高杂草中的抗除草剂基因的基因频率
D.不同种类除草剂的交替使用可减缓抗药性杂草发生
19.(2021高一下·吉林期末)下列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导致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是生物的共同进化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只包括新物种形成的过程
C.共同进化发生于不同物种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
D.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20.(2021高一下·绥化期末)长期滥用抗生素的病人体内可能会产生具有超级抗药性的细菌,即“超级细菌”,例如在美国发现的抗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抵抗最强力的抗生素,并引发各种感染。下列有关“超级细菌”及其抗药性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超级细菌”通过无丝分裂的方式增殖时,也要进行DNA的复制
B.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或染色体变异产生抗药性
C.滥用的各种抗生素促使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D.抗药性的形成的实质是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的增加
二、综合题
21.(2021高一下·大荔期末)回答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在自然条件下,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灰色(s)是显性。19世纪中叶,桦尺蠖种群中S的基因频率很低。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桦尺蠖中S的基因频率提高了很多,如下表。
基因 基因频率
19世纪中叶 20世纪中叶
S 5% 95%
s 95% 5%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1850年以前,浅色桦尺蠖占95%以上,黑色桦尺蠖不到5%,这表明稀有的黑色型是由浅色型通过 产生的。
(2)从1850年到1898年间,黑色桦尺蠖逐渐取代浅色桦尺蠖,使种群呈现出过渡性多态现象,这表明黑色基因(S)和浅色基因(s)的频率均产生 。
(3)被污染的环境使得浅色桦尺蠖容易被鸟类捕食而处于选择劣势,黑色桦尺蠖由于具有保护色而处于选择优势。这一事实表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 ,经过长期的 ,使种群的 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所以,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 决定的.
22.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如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X,Y分别表示 、 .
(2)判断蜥蜴新种产生的标志是新种与原种之间出现 .
(3)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该个体的总和称为 ,这是生物繁衍和进化的基本单位.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 .
23.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以及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都给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近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已经发现的大量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 逐渐进化而来的,而且还揭示出生物 的进化顺序。
(2)鱼类终身存在的鳃裂,在陆生脊椎动物胚胎早期也出现过,这属于 为生物进化提供的证据;研究比较人的上肢、马、鲸、龟、蝙蝠的前肢、鸟的翼,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这属于 为生物进化提供的证据。
(3)不同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如下表所示。
生物名称 黑猩猩 猴 马 鸡 金枪鱼 小麦 链孢霉 酵母菌
氨基酸差异/个 0 1 10 13 21 35 43 44
从表中可以看出,菌类、动物、植物和人的细胞内均有细胞色素c,这一事实说明 。通过比较人与不同生物在细胞色素c氨基酸组成上的差异,得出的结论是 。这项比较是从 水平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证据。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解析】【解答】A、脊椎动物的骨骼化石——化石证据,A错误;
B、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脊椎动物的前肢与人的上肢骨骼的比较是比较解剖学证据,B正确;
C、脊椎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比较——胚胎学的证据,C错误;
D、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2.【答案】C
【知识点】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解析】【解答】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在地层中最初出现的是水生无脊椎动物,以后依次出现鱼类,开始登陆的两栖类,陆生的爬行类和由爬行类分化出的鸟类和哺乳类,最后才出现人类,ABD正确。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经历了大爆发和大灭绝的过程,因此C错误,故答案为:C。
【分析】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骨骼、贝壳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所形成的,如树叶的印痕化石,因此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3.【答案】C
【知识点】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解析】【解答】在古脊椎动物的研究中发现,鸟类在进化过程中腕掌骨不断愈合(如图),这是飞行结构优化的体现,该研究结果属于古生物化石证据,故答案为:C。
【分析】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4.【答案】A
【知识点】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解析】【解答】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甲地层,始祖鸟属于古代爬行类向鸟类进化的过渡类,这些动物较高等, 因此地质年代较近;乙地层,马、象、犀牛属于哺乳动物,动物最高等,因此地质年代最近;丙地层,珊瑚虫属于腔肠动物,乌贼是软体动物,这些动物都比较低等,因此地质年代最远。故这些地层按地质年代由远到近排列应是丙、甲、乙,故答案为:A。
【分析】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骨骼、贝壳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所形成的,如树叶的印痕化石,因此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5.【答案】A
【知识点】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解析】【解答】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种类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种类较多。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的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的知识,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据此作答。
6.【答案】D
【知识点】自然选择与适应
【解析】【解答】雪兔在冬天到来的时候会换上一身白色的毛,使体色与降雪后的环境一致,不容易被敌害发现,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如果当年的降雪来得过早或过晚都会使雪兔暴露在敌害的视野中,表明雪兔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故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适应的相对性,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
7.【答案】B
【知识点】自然选择与适应
【解析】【解答】A.马铃薯甲虫数量回升是甲虫通过与杀虫剂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A正确;
B.马铃薯甲虫抗药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错误;
C.12年后马铃薯甲虫的种群密度维持相对稳定,因此说第12年后逐步适应环境,C正确;
D.马铃薯甲虫种群个体间存在抗药性强、弱等性状差异,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差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因此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的原因是杀虫剂对害虫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害虫被保留了下来。
8.【答案】C
【知识点】拉马克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与适应
【解析】【解答】A、在越新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但是也有低等的,因此在较新的地层中,可以找到较低等的生物化石,A错误;
B、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起选择作用,只有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才能适应环境,并得以保留,故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不是环境引起的,B错误;
C、若鲸没有牙齿,是因为它们吞食浮游生物,则符合拉马克进化观点中的用进废退,C正确;
D、拉马克的进化论认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内容:①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②各种生物的适应性特征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③适应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意义: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
(3)局限性:提出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缺乏科学证据支持,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环境的变化若未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则不会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2)对适应形成的解释: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3)进步性:合理地解释了生物进化和适应的形成,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祖先,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4)局限性:对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还局限于性状水平,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对适应及物种的形成等问题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
9.【答案】A
【知识点】自然选择与适应
【解析】【解答】 冬季,寒带地区气温低,地表长期积雪,雷鸟此时换上了白色的羽毛,在雪地中难以分辨出来,到了夏季,积雪融化,寒带苔原上泥土和砂石呈现出斑驳的棕色,此时,雷鸟也换上了棕色的羽毛,隐匿在大地上。因此随季节变化的羽毛颜色起到了保护色的作用,帮助它躲避天敌。
故答案为:A。
【分析】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
10.【答案】C
【知识点】基因突变的特点及意义;自然选择与适应
【解析】【解答】A、因为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依赖宿主细胞生活。独立生活的生物是指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所以任何独立生活的生物体都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A正确;
B、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多方向性和多害少利性的特点,B正确;
C、变异是不定向性的,抗药性变异在青霉素使用之前就已经存在,青霉素只是起到选择作用,青霉素的选择决定了其进化方向,C错误;
D、蝾螈、鳄鱼、大猩猩和人四种生物中,大猩猩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DNA碱基序列与人的差异最小,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生物界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极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因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基因突变:
(1)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从而引起基因碱基序列(基因结构)改变。
(2)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不定向性、利害相对性。
(3)意义:新基因的产生途径、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3、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能定向诱导基因突变。如喷洒杀虫剂只 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使整个种群抗药性增强,而不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
11.【答案】C
【知识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A、野生西红柿和栽培西红柿没有形成生殖隔离,没有形成新物种,A错误;
B、西红柿种群的基因库没有发生改变,B错误;
C、人工栽培可以改变西红柿的进化方向,使西红柿往人类需求的方向进化,C正确;
D、人工选育西红柿不属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没有为进化提供原料,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新物种的形成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生物进化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人工选育起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但突变和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12.【答案】D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由题可知,该豌豆种群中DD个体占10%,dd个体占30%,则Dd个体占60%,豌豆种群中,F1中DD个体占:1/10+3/5×1/4=5/20,Dd个体占:3/5×1/2=3/10,所以豌豆种群的F1的显性个体中,纯合子占5/11;该玉米种群中AA个体占10%,aa个体占30%,Aa个体占60%。该玉米种群中AA个体占10%,aa个体占30%,则Aa个体占60%,基因A的基因频率等于10%+1/2×60%=40%,基因a的基因频率等于30%+1/2×60%=60%,所以AA个体占:40%×40%=16%,Aa个体占2×40%×60%=48%,所以F1的显性个体中,纯合子占1/4,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首先明确自然条件下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繁殖一代后显性个体纯合子来源于亲本显性纯合个体的自交以及杂合子自交产生,按照基因分离定律的规律进行计算。玉米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交配,需要按照基因频率进行计算得出结果。
13.【答案】D
【知识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A、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A错误;
B、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很小的话,不足以形成新物种,B错误;
C、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
D、自然选择对不同的基因起到的选择性作用性程度不同,进而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有所差异,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改变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2)地理隔离是形成的量变阶段,生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阶段;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可形成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的阶段。
(3)隔离的作用:隔离使不同种群中的个体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种群基因库会逐渐形成差异,久而久之,就会出现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4.【答案】C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A、基因频率很小范围的变动,不会引起新物种的形成,A错误;
B、地理隔离的产生不一定形成新物种,B错误;
C、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C正确;
D、新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改变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不会直接导致新物种的形成,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新物种的形成过程
15.【答案】B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A、隔离的作用:隔离使不同的种群的个体基因不能自己交流,种群基因库会逐渐形成差异,久而久之,就会出现生殖隔离,格兰仕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和D正确;
B、物种的形成不一定必须经过地理隔离,B错误;
C、种群基因频率差异的积累,最终导致不同种群基因库存在差别,进而导致生殖隔离,C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隔离是不同群落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己交流的现象,隔离包括: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
(2)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阶段;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可能形成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的阶段。
16.【答案】D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A、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突变是指基因突变 和染色体变异,A错误;
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有些物种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例如多倍体的形成,B错误;
C、可遗传变异是不定向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C错误;
D、个体的表型在个体死亡后消失,种群通过繁殖保留基因库,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不同物种之间、物种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地球上不仅出现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17.【答案】D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A.不同岛屿的地雀种群间因地理隔离分别在不同的环境中发生进化,最后产生生殖隔离,A不符合题意;
B.突变是不定向的,随机的,所以不同岛屿的地雀种群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B不符合题意;
C.不同岛屿的环境差异很大,对不同地雀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作用有差异,C不符合题意;
D.不同岛屿上的地雀与无机环境在相互影响中进化,但13种地雀之间没有相互影响,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8.【答案】C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A.杂草产生抗药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发生抗药性突变,A不符合题意;
B.不同种类的杂草对不同的除草剂敏感,由于多种除草剂的过度和长期使用,使不同种类的杂草均产生了抗药性,B不符合题意;
C.机械除草对抗除草剂和不抗除草剂的杂草没有选择作用,不会提高杂草中抗除草剂基因的基因频率,C符合题意;
D.不同种类除草剂的交替使用可以避免同一类型或同一结构的除草剂长期使用,可减缓抗药性杂草产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除草剂对杂草具有杀灭作用,同时具有选择作用,在使用除草剂之前杂草中就有抗药性突变,使用除草剂后,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杀灭,具有抗药性的个体存活,除草剂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
19.【答案】D
【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解答】A、导致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是生物的共同进化,A正确;
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B正确;
C、共同进化发生于不同物种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C正确;
D、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可以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也可以通过物种之间的互利共生来实现,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20.【答案】D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自然选择与适应
【解析】【解答】A、细菌属于原核生物,通过二分裂的方式增殖,A错误;
B、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原核生物,不能发生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错误;
C、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变异是本身就存在的,抗生素的使用对细菌起选择作用,使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存活下来,C错误;
D、通过各种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作用,使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不断增加,从而形成抗药性,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细菌是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性生殖,不能发生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可遗传的变异只有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的特点:多方向性(不定性性)、可逆性、低频性、有害性、普遍性;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性的,和使用抗生素无关,而抗生素只是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
21.【答案】(1)突变
(2)定向改变
(3)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基因频率;自然选择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自然选择与适应
【解析】【解答】(1)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稀有的黑色型是由浅色型通过突变产生的。
(2)从1850年到1898年间,黑色桦尺蠖逐渐取代浅色桦尺蠖,s由95%变成5%,S由5%变成95%,两种基因都发生了定向改变。
(3)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所以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1)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3)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4)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变异是不定向的,通过自然选择,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因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5)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6)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22.【答案】(1)变异(突变);自然选择
(2)生殖隔离
(3)种群;基因库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解:(1)分析题图可知,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X是突变和基因重组(变异)、Y是自然选择、Z是隔离.(2)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3)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的所有个体的总和叫种群;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故答案为:(1)变异(突变);自然选择(2)生殖隔离(3)种群;基因库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由于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蜥蜴原种出现不同的形态,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于,有利变异被保留,不利变异被淘汰,正确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与原有物种之间发生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因此该图中,X是变异,Y是自然选择,Z是隔离.
23.【答案】(1)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2)胚胎学;比较解剖学
(3)生物之间都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人和黑猩猩亲缘关系最近;细胞和分子
【知识点】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解析】【分析】解:(1)大量的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生物进化的顺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2)鱼类终的鳃裂,在陆生脊椎动物胚胎早期也出现过,这属于胚胎学证据;人的上肢、马、鲸、龟、蝙蝠的前肢、鸟的翼,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这属于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提供的证据。(3)菌类、动物、植物和人的细胞内均有细胞色素c,这一事实说明生物之间都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人和黑猩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越小,表明人和黑猩猩亲缘关系最近;这是细胞和分子水平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
【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如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早期都有鳃裂和尾,说明了脊椎动物和人是从某些古代的低等动物进化来的。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