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测试(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上古史》中提到,人类历史上的一项巨大革命,这场革命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此,人类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转为利用、改造自然。这场革命指的是( )
A.早期国家的形成 B.建筑技术的进步
C.原始农业的产生 D.商业分工的出现
2.恩格斯说:“国王是整个封建等级制的最上级,是附庸不能撇开不要的最高首脑,而同时他们又不断反叛这个最高首脑。”恩格斯评论的封君封臣制度出现于( )
A.古代的南亚 B.中古时期的西欧
C.古代的美洲 D.中古时期的西非
3.《梨俱吠陀》提到众神享受作为祭品的“原人”后,将其身体进行分割,“其嘴乃成婆罗门,二臂制成刹帝利,两股衍生是吠舍,双足产出首陀罗”。这一记载反映的是( )
A.斯巴达的寡头政治 B.古巴比伦的君主专制
C.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D.古代罗马的奴隶制度
4.“这是个独特的民族,它是战争狂徒,用战车把宗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穆斯林的足迹从此遍及四方。它又是文明的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这个“独特的民族”是( )
A.古代埃及 B.古代巴比伦 C.古代阿拉伯 D.古代罗马
5.某大洲的土著居民培育了现代人常食用的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等农作物,修建了宏伟的金字塔,在天文、数学方面亦有杰出成就,但所创造的文明却毁于近代欧洲殖民者。他们是( )
A.苏美尔人 B.雅利安人 C.古埃及人 D.印第安人
6.非洲不是如一些西方学者所描绘的那样只是“狮子出没的地方”,而是在远古时代就有高度文明的大陆,非洲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以石头文化而闻名的国家是( )
A.班图 B.桑给巴尔 C.阿克苏姆 D.大津巴布韦
7.《胡椒的全球史》中写道:1439年时,一磅胡椒大约相当于英格兰人两天以上的工资,那时的胡椒可以兑换金银,可用于支付工资和货款。胡椒像一块大磁铁,吸引着全世界驶向黑胡椒的产地——印度。15世纪末,最早航至印度的欧洲人是( )
A.英国人 B.西班牙人 C.荷兰人 D.葡萄牙人
8.新航路的开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了重大变革——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其中商业革命表现在( )
A.开展殖民扩张和掠夺
B.诱导了民族工业产生
C.商业经营方式、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出现、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等
D.世界联结成为一个整体
9.“人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他可以利用自然力,可以丈量大地与天空苍穹在他面前并不显高,地核在他面前并不显深。”材料体现的思想是( )
A.天赋人权 B.人文主义 C.法律至上 D.公民内部平等
10.1900年以后,机器导致的力量革命使男人相对于女人在生产领域的力量优势变得无足轻重,“女性与男性第一次平等地站在机器面前”。这可以说明: ( )
A.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 B.工业革命促进产业结构变化
C.工业革命为妇女地位提高创造条件 D.男女平等基本实现
11.这是一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运动,最后却以失败告终,被人们称作“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 ,它是( )
A.五四运动 B.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C.二月革命 D.巴黎公社的工人运动
12.二百多年来,法国人民为全人类贡献了《国际歌》和《马赛曲》两首不朽的歌曲。1879年,法国修订宪法,将《马赛曲》定为国歌。此时法国的政体是( )
A.共和制 B.联邦制 C.君主立宪制 D.君主专制
13.曾有人把工业革命前后的英国比作“世界发展的领头羊”,英国在世界近代史上的“领头羊”作用主要表现在( )
A.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颁布宪法 B.最早开辟新航路和进行殖民扩张
C.最先掀起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D.开启议会民主政治和工业文明时代
14.某同学在学完“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这一专题后,制作了一张小卡片,其中有误的一处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B.《四月提纲》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
C.第一国际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了
D.俄国二月革命是一场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15.列宁说:“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的当然继承者。”这里所说的“优秀成果”包括( )
①德意志古典哲学 ②法国启蒙思想 ③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④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18世纪末,英、法等国竞相成立“非洲内地考察协会”、“科学调查学会”、“地理学会”等70多个组织,以“科学探险”的名义,深入非洲内陆。19世纪中叶,美国也插足非洲,控制了利比里亚。这一现象主要是欧美为了( )
A.三角贸易 B.瓜分非洲 C.争夺世界霸权 D.镇压非洲抗争
17.下图是某论文提纲,据此判断,该论文研究的时代是( )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建立 3、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A.18世纪初期 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18.19世纪末,非洲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的主要斗争形式是( )
A.武装斗争 B.利用宗教形式组织反帝斗争
C.举行政治总罢工 D.资产阶级组织政党进行议会斗争
19.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给参战各国带来巨大的灾难。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的事件是( )
A.三国同盟的形成 B.三国协约的建立
C.萨拉热窝事件 D.凡尔登战役
20.一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与下列哪些会议有关系( )
①巴黎和会 ②雅尔塔会议 ③华盛顿会议 ④旧金山会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21.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回忆说: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22.“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另一方面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材料反映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是( )
A.领导力量是旧式阶级 B.加剧了本地的贫穷
C.主要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D.导致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23.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这一体系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A.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 B.审判战争罪犯
C.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独立权利 D.成立国际联盟
2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政策的调整。其主要措施是( )
A.实行“以工代赈” B.发展“人民资本主义”
C.发展“混合经济” D.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25.它是一座工业城市,又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更是一座英雄的城市,1942年夏天至1943年初,它抑制住德军一次次的猛攻,扭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势。这座城市是( )
A.莫斯科 B.诺曼底 C.柏林 D.斯大林格勒
26.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牛奶白白被倒掉,玉米当作木柴烧。富人发烧去上吊,穷人饿得嗷嗷叫。”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
工人和资本家矛盾的激化 B.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激化
C C.资本主义生产和销售矛盾的激化 D.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激化
27.冷战后西方国家实行过的主要“援助制裁”
受援国 受到的制裁 制裁的原因
苏丹 1991年起,所有援助国停止援助项目。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军人政权统治
赤道几内亚 1994年,欧盟委员会宣布援助“降温”。 人权问题
塞拉利昂 1996年1月,欧盟威胁暂停援助项目。 军事政变影响民主选举
由表可知,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在发展援助领域采取的制裁( )
A.出发点是维护世界和平 B.体现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
C.彰显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D.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28.苏联为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不仅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且继续坚持把科技重心倾斜到军事和国防建设领域,使国民经济畸形发展,这发生在( )
A.斯大林执政时期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C.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D.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29.如图是某同学在历史课上做的笔记。由此判断,该同学学习的是( )
1.20世纪80年代 2.苏联放松了控制 3.各国执政党改变 4.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A.东欧剧变 B.华约建立 C.美苏争霸 D.苏联解体
30.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听见了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材料中所说的“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倒塌”所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B.中苏关系恶化
C.两种社会制度矛盾完全消失 D.两极格局结束
二、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3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世界文明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成因。(8分)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图2、图3各代表哪一种古代文明扩展的方式?任选一种方式,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价。(7分)
32.(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新的经济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法国成为复兴研究罗马法的中心。这一转移,使罗马法对法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启蒙思想家高举“民主、自由、平等”之大旗,以自然法理论为武器,同中世纪以来占据统治地位的神学政治论相抗衡。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为保住大革命胜利果实,在拿破仑直接领导下,《法国民法典》终于诞生了。
——摘编自邓慧、袁古洁《理性法典化运动背景之探讨及其借鉴——以〈法国民法典〉之编撰为借鉴》
材料二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做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材料三 启蒙运动不仅鼓舞了人们,而且他们不再害怕教会和其他机构的压迫。他们敢于站起来反抗。因此,启蒙精神首先鼓舞了人们的心灵。这样,那些压迫人民的封建思想就不可能长期存在。很快,通过启蒙运动,领导社会上的爱国者发动了旨在推翻封建统治的其他革命,这也促进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1)指出材料一中造成“新的经济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的事件,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该历史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7分)
(2)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启蒙思想家们的主要政治主张;并结合材料一、三,概括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8分)
33.(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时不加紧工业化是不行的。从1933年起法西斯的威胁就在迅速增大。我国人民用它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实力粉碎了法西斯。要是没有工业化,我们面对法西斯就会手无寸铁。
——戈尔巴乔夫
材料二 一方面,仍然要依靠斯大林的农业体制,即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农业机器拖拉机站这三大支柱……另一方面,则要依靠他所发动的开垦荒地和扩大玉米播种面积两大措施。
——柳植《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时代的里程碑》
(1)据材料一,面对法西斯迅速增大的威胁,苏联采取了什么建设方案?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该方案的得与失。(6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或改革的认识。(9分)
34.(15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之间战时同盟关系破裂,世界政治格局随着不同力量的崛起发生着改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000字的“长电报”。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
材料二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由战时盟友转为对手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并举出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对苏联主动采取的对抗性措施。(8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所处时代美国遇到的那种挑战来自哪些力量的崛起?(举出2例)这些力量崛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7分)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石嘴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测试(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5 CBCCD 6--10 DDCBC 11--15 DADDC 16--20 BDACB 21--25 BCDDD 26--30 BDCAD
31.(1)特征一:相对独立 (差异性) 原因: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环境影响;特征二:多元发展 原因:历史传统、民族特性等差异。(8分)
(2)图2代表武力扩张的方式(1分),图3代表和平交流的方式(1分)。方式一: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方式给入侵地区人民带来灾难;对当地文明也带来一定的损害,但通过这种方式促成了统一大帝国的形成;促进了农耕文明的扩张;促进了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方式二:和平交流是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的具体表现有经贸往来、思想文化交流、 科技交流、遣使往来等。该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和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任答三点5分)
32.(1)事件: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1分)
社会背景:西欧工商业发展,地中海沿岸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对金银财富和新市场的渴求;人文主义思想和传播基督教的激励;《马可·波罗行纪》的刺激;航海技术的提高和地理知识的丰富使得远洋航行成为可能;奥斯曼土耳其阻断了东西方的商路。(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2)主要政治主张:反对君主专制;分权制衡;民主自由;平等法治;主权在民。(任答2点,共2分)
启蒙运动的意义:冲击和动摇了封建专制和教会独裁统治;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的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斗争;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33.(1)方案: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
得失:加强了国防实力,短期内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挫伤人们生产积极性。(4分)
(2)根本原因: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3分)
认识: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 ③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④改革要符合人民的利益(任答两点,共6分)
34.(1)原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战时同盟基础丧失;两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超级大国)。(答出其二即可,共2分)
表现:政治上:出台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每点3分,共6分)
(2)力量: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崛起。(4分)
因素: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1分)
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2分)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