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社戏》说课课件(共17张PPT)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社戏》说课课件(共17张PPT)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9 17:1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社戏
内容
说教材
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板书设计
说教材
《社戏》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课文体上属于小说,内容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意趣盎然的童年生活经历。
《社戏》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为八年级下册抓住人物特点描写人物形象的学习内容提供了典型的范例,为学生积累了阅读和写作的感性认识;文中“夏夜行船”一段诗情画意的描写对于学生理解记叙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很有启发意义。
同时,《社戏》也是初中教材上第一篇鲁迅的文章,作者饱含对童年的怀念,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童年生活的场景,比较贴近学生的情感,以此为起点,让学生通过阅读逐渐地亲近鲁迅,甚至热爱鲁迅,将是非常好的途径。
1
2
3
4
学情分析
基本情况: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本校以借读生为主,多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语文底子薄,阅读量少,视野比较窄,多数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不容乐观,但是好奇心强,有学习兴趣并且心地单纯,心无旁骛。
问题:脱离原文,凭空想象。
预期目标:对文本不做过深的解读,从整体上了解为什么平桥村“但在我是乐土”,通过文本中的内容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品味环境描写之美即可。
教学起点:学生思维水平还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阅读小说这类文体时,比较关注无关宏旨的细枝末节,比如社戏中的老生等等,对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主题把握不清。
1、知识目标:
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语句,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技能目标:
通过研读课文,培养学生敢于质疑,解决问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初步学会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3、情感目标:
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理解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体会作者对童年和追忆、对故乡的眷恋。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以文本为依据,紧密结合原文中的语句,归纳总结出农家少年们的特点。
难点:点拨学生从用词和修辞角度对“夏夜行船”一段的环境描写进行赏析。
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2、想象感悟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
3、情境教学法:有情有趣是教学。我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 图画、语言、音乐来再现、描绘、渲染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4、评价激励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只要言而有物,言而有理,都给予认可与鼓励。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等。我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教学思路
过渡:对学生的思维结果进行补充、提炼升华(景美、人美) 景、人之美美在何处?
以“为什么是‘我’的乐土”一问引领学生通读全文,小组合作找答案,从“面”上把握全文结构
由“面”到“点”,抓重点段落集中分析,品味作者的语言之功
以诗导入,创设情境
讨论编者所加的《社戏》这个题目是否恰当(详略及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朗诵诗歌:纪念鲁迅《致鲁迅》
学生活动:
聆听,进入课堂情境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 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展播……,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进而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随后揭开课题,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提问:如此偏僻的平桥村,在我为什么是“乐土”?我得到了哪些优待?
学生活动:
1、通读全文,在文中圈点勾画,独立思考。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互相补充。
第二步:抛出问题,以问题为突破口,整体感知,理清思路。(8分钟)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并训练他们养成从原文中来,到原文中去的习惯,时刻抓住文本,不游离于课文之外。设置小组合作环节,培养合作精神,但在合作之前要先独立思考,有自出机杼的成果。避免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参与度差距拉大。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根据学生思考的情况,在他们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升,浓缩为“景美”与“人美”。
学生活动:
认真听讲,与自己思考的结果进行对照,了解概括的过程。
第三步:补充总结、提炼升华,向“点”过渡。(3分钟)
给学生示范如何对内容或观点进行概括和提炼(区分对象、抓关键词);由整体把握向分析形象、品味语言过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1、人美体现在哪些地方?在原文中找出具体描写人物的语句进行分析。
2、景美体现在哪里?在原文中找出环境描写的语句。环境描写的作用点到为止。
重点分析夏夜行船一节。
第四步:集中分析重点段落,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鲜明。(20分钟)
1、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2、从描写人物的几个方面(语言、动作、神态等)入手,抓原文中的关键语句,在原文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人物形象。
3、学习从用词和修辞角度对环境描写进行赏析。
4、训练学生回答问题时规范表述,说得清楚代表想得清楚,同时,也在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
学生活动:
1、先思考描写人物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动作、语言、神态等等)
2、抽选几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环境描写一段。
3、然后在原文中进行圈点勾画和批注。
4、规范地进行表述。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启发学生思考:既然通篇都在写故乡的人美、景美,编者却给本文冠以“社戏”这个题目,是否恰当?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进行点拨和总结。
学生活动:
积极讨论,无一定之说,言之成理即可。
第五步:总结评价,拓展延伸。(9分钟)
1、新课标指出: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
因此在对课文做出总结和评价后,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一个问题,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2、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渗透选材详略的知识以及文章的主题。文章虽以社戏为题,却不详写看社戏,而为回忆、眷念之情怀。
教学过程
1:请大家将本节课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到专用小笔记本上
2: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画(或编排一个课本剧 )
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这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下面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第六步:安排作业,复习强化(2分钟)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
社戏
鲁迅
一般乐事 人美 能干(动作)、机灵、善良淳朴
乐土、优待: 看社戏
吃豆 景美 修辞、用词
该板书力求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内容主线,简单明了表现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眷恋。
Thanks!
总之,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课堂活动,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知生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