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桂花雨 说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 桂花雨 说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9 11:5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桂花雨》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桂花雨》,选自五年级上册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一花一鸟总关情”。本次展示分为六部分:教材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和板书设计 。
一、教材分析:
(一)读语文课标,关联能力序列。
2022版课程标准提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由此可见,语文课程对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二)读单元导语,找准要素点。
一花一鸟总关情,一草一木皆有灵,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万物有灵”,共编排了精读课文《白鹭》 《落花生》 《桂花雨》和略读课文《珍珠鸟》。这些课文都是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把情感寄托在描述的事物中,是文章表达情感的常见方法。
语文要素的落实在小学阶段也呈递进形式。,在本单元之前,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学生有过“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的情感体验”的训练;到了四年级下册则提出了"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要求,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单元的学习提升梯度在于,感受课文中是如何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从学生运用想象获得情感体验,到学生思考抒发情感的方法,再到学生了解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可谓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
(三)读课文内容,串联要素线。
《桂花雨》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作者重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
课文以桂花为主线贯穿始终,语言清新质朴,意味隽永,作者童年的快乐和思乡思亲之情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 溢满字里行间。本文的课后题引导学生品味表现事物特点的语句,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二、学习者分析
五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释疑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但在创新能力、概括、思维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深入浅出的引导,通过阅读和对重点语句的把握来进行情境的想象及剖析、理解。
三、学习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定了本课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画面等多种形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前后拓展阅读,了解作者作品特色,并学习运用课文表达特点,仿写自己童年趣事的片段。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念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四、学习方法
情景教学法创始人李吉林老师曾经说过,教师通过生动具体的场景,能够唤起学生的情感态度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因此,本节课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回到作者的童年,感受桂花带来的美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此外,我还将采用合作探究法,在学法指导上,我将采用朗读感悟法,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五、学习过程
《桂花雨》这篇文章应紧扣新课标中关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发展性学习任务群的要求,结合此任务群的具体要求、学生学情以及单元语文要素,我围绕着“一花一鸟总关情”这一核心任务,设计一下四个活动,层层深入,由扶到放。
板块一:谈话导入,回顾内容
板块二:“浸”入桂花香,品读爱花情
板块三: 摇落桂花雨,感受童年乐
板块四:寄情于桂花,感悟思乡情
板块一:谈话导入,回顾内容
在导入环节,我首先与学生再次回顾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作者围绕桂花写了哪些内容?此复习环节既是对全文内容的重要回顾,也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板块二: “浸”入桂花香,品读爱花情
导入之后,我将继续牵引着学生的思维走进第二板块,出示活动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并批注感受。学生交流相关句子,抓住关键词“香飘十里”“至少”感受桂花香气的浓郁。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规避教师的剖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学习。
而后顺势走进活动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体会两个句子中“浸”字不同,通过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体会第二处浸是沉浸,浸在时间上扩容了,在空间上延展了,从而体会作者喜爱桂花、享受花香的情感。最后通过师生对读、配乐齐读4、6自然段的方式感受琦君喜爱、享受的情感。
板块三 摇落桂花雨,感受童年乐
本环节重点体验作者的乐趣,设计了以下两个活动:
活动1: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画出描写摇桂花的语句,并批注感受。学生交流,分享读摇桂花的相关语句时的心情。
活动2:活动体验:播放视频和音乐,请学生想象自己正在摇桂花。然后学生交流:在摇桂花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桂花都落到了哪里?接着配乐齐读第五自然段。
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很寻常的字眼上,让学生在这些容易疏忽的地方驻足欣赏、品味一番,渐渐地就能磨砺出敏锐的语感来。”巧抓关键字,设疑“补白”,朗读,比较,想象画面等,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意与体悟情感,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长久的语感、语用能力。
板块四 寄情于桂花,感悟思乡情
小组借助学习单合作学习联系“阅读链接”,说说“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老师相机介绍琦君的生平,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而后思考本课和前两篇课文有什么相似之处,帮助学生学习借助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通过回顾全文、勾连前文,感悟散文特点及借物抒情的具体表达特点并迁移阅读,拓展阅读关于琦君的其他文章,对她的风格、思想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六、作业:
阅读者:推荐课后阅读《琦君说童年》
小作家:试着用借物抒情的方法用一种事物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这一环节,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六、板书设计:
3.桂花雨
闻桂花 享受
摇桂花 快乐
思桂花 思乡
借物 抒情
此板书设计简洁明了,内容凝练,完整呈现了一整篇课文的教学要点和重点,又紧扣单元语文要素,突出结构层次,逐层概括推进,明确主旨。
七、说课后反思(可忽略)
上完《桂花雨》一课,自我感知,效果良好,我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学生为导向,学生是整堂课的主体,让学生用多种不同的“读”的方式去理解文章,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符合《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开头的桂花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化抽象为具体。课文的第3、4、5自然段是重点, 母亲的“助人乐”,我的“摇花乐"尽在其中。我让孩子们尽情地读,入境的读,想象看读,读出快乐.在读中体会童年的乐趣、思乡的情感。最后小结时,我提问作者的写作目的,配音“读”再作一上升,在反复的阅读中感知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