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统计表
教学内容:三下p36-37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2013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教材以“想要了解学生最喜爱的活动为需求,激发学生在单式统计表中统计本班同学最喜欢的各项课外活动的人数的需求,在体会到每张统计表只能反映本班男生或女生人数情况下,观察两个表统计的统计项目相同,思考怎样把男、女生的信息合并在同一张统计表里,引发对复式统计表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数据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然而,通过对第六册之前数学教材的梳理,发现在学习复式统计表之前,教材中已经多次出现过复式统计表,学生对复式的模型并不陌生。通过前测,发现60%的孩子在没有任何提醒的情况下,能想到用复式雏形去统计所有数据,但心中无表。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从生活需要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表格模型,根据需求创造一张可以同时反映多组数据的统计表呢?
基于以上学情,本课在比较、优化、完善统计表的过程中,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和特点;通过分解数据读取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观念。
教学目标:
1.在经历比较、优化、完善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和特点,并能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
2.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等统计过程,形成初步数据分析观念。
3.感受复式统计表在处理生活数据的作用。
重点:
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和特点
难点:
初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培养统计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经历数据收集过程
如果想周末班级要举办集体活动,老师准备了这样六项活动,你觉得开展哪项好?
看书 踢足球 画画 看电视 跳绳 打游戏
看来男女的喜好不一样,到底该开展哪项活动?怎么办?
这些都是数学统计中数据收集的常用方式。今天我们用磁铁帮助统计。
开展统计活动,男女生依次上台投票。
【设计意图】以开展哪项活动为问题,引发孩子对统计需求的思考。通过交流,感受男女分开统计的必要性。
二、基于活动,经历复式统计表产生过程
(一)整理收集信息
面对杂乱无章地摆放,你有什么想说?
可以怎么整理?
预计:学生上台分男女上下或左右整理。
【设计意图】通过整理,让学生初步产生复式统计表的模型,在感知中,形成用复式统计表统计的模糊概念。
(二)抽象表格
任务:你能把它整理成表格,用数据表达?
探究单
___________最喜欢的活动统计表
活动 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打游戏
出示活动要求:
1.想一想,你能记录哪些人的数据。
2.独立完成表格,需要几张用几张表。
3.全部完成后理一理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轻轻交流一下。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抽象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不完全表格,打破孩子认知壁垒,根据具体统计信息,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尝试独立创造复杂的复式统计表,感受统计表的简洁。
反馈:在比较中抽象复式统计表
将学生想法依次一起摆到展台上。
预设:男生、女生、全班单表,含有男女复式统计表,含有男女和全班的单式统计表,不简洁的复式统计表。
①初步读表
提问1:你看懂了哪种方法?
预设:男、女、全班
②认识单复式统计表
提问2:你能给他们分分类吗?你想怎么分?
预设:按单式、复式分,理由是什么?
男生、女生、全班,只呈现了单一信息;全班复式呈现多个对象。
明确概念:像这样只记录了1个对象多个信息的统计表叫单式统计表,记录了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统计表叫做复式统计表。
(板书: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
③完善复式统计表
对比三张复试统计表,你想说什么?
完善表格,认识表头等信息。
④沟通单复式
这些表格有联系吗?
(板书:一项数据,两项及以上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比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感受单复式表格的联系和区别,自主建构复式统计表模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三)读表方法指导
1.读显性数据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2.读隐性数据
提问:你还能读出那些看不到的数据吗?
小结:读统计表,不仅要读出看得见的数据,还要读出看不见的数据。
3.超越数据
读完表格,我们三(6)班要安排什么活动?
小结:统计表除了能读出数据,还能帮助我们研究生活中的问题。
4.渗透样本思想
如果全校要举行活动,可以选什么活动?为什么?
下面三种调查方法,哪一种比较合适?
①问三(6)班同学 ②问全校同学 ③每个年级调查一个班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分三个层次指导孩子看表的方法,让孩子在自主交流中掌握读表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渗透样本思想,打破学生逐个统计壁垒,当调查对象增加,可以抽取样本进行调查。
三、建模提升
1.出示空表
问题:在这张表能记录下面这些内容吗?
1.三年级学生喜欢的图书统计表
男生 文学类45 科普类167 漫画类87
女生 文学类149 科普类53 漫画类92
2.出示收集到的三(6)班三位学生的信息
3.丹霞路小学三年级三个班级人数统计
三(6)班 男生31人 女生14人
三(7)班 男生26人 女生19人
三(8)班 男生24人 女生21人
4.学校“明眸皓齿”检查,三(6)班学生男女生视力情况统计
三(6)班男生 视力正常28 近视3
三(6)班女生 视力正常13 近视1
【设计意图】通过四个表格的判断,逐层深入,打破复式统计表行列壁垒,明白统计表要根据需求合理设计。
四、回顾反思,对统计表的再认识
沟通近视表和活动表
三(6)班学生近视情况统计表
正常视力 近视
男生 28 3
女生 13 1
全班最喜欢的活动统计表
活动 人数 性别 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玩游戏
男
女
对比两张表格?你能提出什么合理猜测。
小结:看似独立的两张表格,通过比较、猜测、联想可以发现新问题,帮助我们深入研究生活中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类型表格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寻找表格联系,根据数据,合理推理可以发现新知识。
全课总结:
刚才我们通过上下整理,整理出了那么多知识,还可以怎么整理?请学生左右整理形成复式统计图原型。见过吗?这个图就是我们四年级要学的统计图。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报纸、网络找找这样的图,看看这样表示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通过磁铁的再整理,唤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反思,让学生感受到数据整理的重要性,同时发散学生思维,换个角度想问题,会有不同的收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同时将学习延续到课外,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统计表、统计图,加深对统计图表的理解。
板书设计:
复式统计表
单式统计表:一项数据
↓
复式统计表:两项及以上数据
(简洁、便于比较)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对教材的多方位解读,利用书上情境,合理改变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课堂活动,自主创造复式统计表,在创造中思考,在比较中认识。
一、基于学情,创设生本课堂
有效的学习是基于学情发生的,这节课不论从学习起点分析,还是统计需求的产生、课堂的展开始终基于学情。 课堂中数据的来自学生,交流的复式统计表也是学生创造。还有课堂上提问的设计,都是站在学生的视角。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地建构认知。
二、分类比较,经历认知建构
思辨是数学学习中需要培养的能力。在沟通建立复式统计表认知的环节。整体呈现后,先是读表,学生选取自己读懂了的表来解读。然后分类,这里出现了两种不同标准的分类:按统计对象分和按统计表的样式分。随后重点方针在思辨3张复式统计表的相同与不同。此时这三张非成熟的复式统计表,通过生生之间的对话,慢慢的从繁杂到简单。最后又将完整的复式统计表与单式统计表进行沟通,让所有的知识清晰地链接。
三、紧扣核心,发展统计观念
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课堂安排了经历数据的产生、收集整理、分类比较,最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并读取了数据背后的数据等活动。这其实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整个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数据分析观念。
在对数据进行分析环节更显层次性。用直观的手段读取显性数据,通过比较和运算找出数据表中隐性数据,在问题解决时将数据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采取合理决策,获取超越数据的数据。这样多层面的获取数据,经历数据分析过程,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做的扎实。
四、关注本质,渗透模型思想
数学课堂一定有思想。在巩固提升环节,给出空白复式统计表,想象解决,随后出示4个层次的数学信息进行判断:可以、不可以但是要增加行、看似不可以实则有联系、不对。通过立----破---转变方式---再立,这样层层推进,实现从数学角度认识复式统计表,渗透模型这一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