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加法和减法 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文档属性

名称 4.1加法和减法 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4-28 20:1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以探究“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为载体,建构加法与减法的概念,凸显“逆”字关系。
2.学生经历探索与发现“逆”字关系,从概念、各部分名称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在练习中,丰富学习素材,建构逻辑关系的层次,继而深化对加减法意义理解的同时,强化对“逆”字的感悟。
3.借助多元练习,以“逆”字练习为载体,培养学生抽象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进而对数学学习产生好奇心和研究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借助“逆”字关系深化意义的理解。
难点:理清“逆”字关系的逻辑层次,灵活解决“关系”的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听说咱们班的孩子能说会道,善于观察,勇于思考,是吗?我来考考你:(1)知道我是谁吗?(很会善于观察哟!)(2)课件:逆。认识这个字吗?说一说你对它的理解?
生:倒过来。反过来。反着来。
师:数学中,有时也会用到这个字,一起读一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师:你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解释一下这句话吗?你可以列一列算式,画一画草图,写一写文字,来表示自己的想法。(慢一点)
(3分钟左右,作品收集,完成后,与同桌轻轻的说一说,逆在哪里。)
环节一:自主表征,选取素材
反馈作品一:(算式) 5+3=8 8-3=5
生1:加法是把两个加数加起来,减法是从和里面减去一个加数。
师引导:你的意思是加法是告诉你加数和加数,求和(在其加法作品上写“加数,加数,和”);而减法呢,他是怎么说的?
生:减法是告诉你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
师:是吗?让我们找一找——减法中的8,就是和;减法中的3,就是加数;减法中的结果,就是另一个加数。(连线)
师:于是他发现——加法是告诉我们加数和加数,求和;减法是——(生接:告诉我们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这就是你们心目当中的逆运算,对不对?
作品二:线段图
师:这幅线段图逆在哪里呢?
生:左边是已知加数和加数,求和,用加法解决;右边是已知一个加数与和,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解决。
师:这幅作品,告诉我们加数与加数,求和时,用加法解决;告诉我们和与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时,用减法。与刚才相似嘛。这位同学还从一道加法,变出两道减法来,真不错。
反馈作品三:(文字)5+2=7 5-2=3
生:加法是越加越大,减法是越减越小,所以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师:这是他的理解。那么,你能看着这个加法算式,变出两道减法吗?
师:你们看,一变就变出了逆的感觉。
师:同学们看看,这道题(右边)是这道题的逆运算吗?
生:不是的。
师:诶,那它是怎么逆过来的呢?
生:从2+3=5逆过来的。
作品四:文字语言——加数+加数=和和-加数=加数(备选)
师:这个同学没有数字,也没有画图,我们请他来介绍介绍,逆在哪儿?(连线)
【设计意图】教学中,紧紧围绕“减法是加数的逆运算”这个活动展开。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辨析的过程,不断重复加法与减法的概念。虽说是在研究“逆运算”的道理,实则为概念的得出作铺垫,为厘清加减法之间的密切联系作服务。
环节二:建构加法与减法的意义,各部分名称
(把三组素材放同一屏)
师:同学们真厉害,借助自己的经验,想到多种方法来解释“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加法逆运算减法】那么,现在你来说说看,什么是加法?什么又是减法呢?
板贴(定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师:齐读。你们看,减法好可怜呀!它没有专属自己的核心词,而是仅仅依靠加法中的加数,和,这样的核心词。正因为如此,更让我们感受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来,让我们再来读一读——你读出“逆”的感觉了吗?真好!在数学上,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板书:加数+加数=和】
【设计意图】通过前一环节的探索,学生对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理解得很深刻,学生对于加法的概念比较容易理解,重在体会“合并”,而有了“逆字关系”的支撑,学生容易得到减法的概念。可以说,利用关系建构减法定义,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从学生经验入手,更多的是基于“总数中去掉部分量”,但很难建构减法的概念。
环节三:充实加法减法类型,完善对逆运算的再理解
1.题组1。快问快答——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加法和减法,接下来,让我们快问快答。
25+3=()——已知加数25,加数3,求和(指导学生的完整的语言表述)
0.2+()=1.5——已知加数0.2,和1.5,求另一个加数
()+=——已知加数,和,求另一个加数
师:这些题虽然都用到了加号,在填空时,你认为哪些题要逆过来进行思考。
2.题组2
(1)合唱队有女生15人,男生13人,合唱队一共有多少人?
生:已知女生有15人,男生有13人,一共有多少人。
师:是的,那你能想到15是什么数?13呢?
生:告诉我们加数15,加数13,求和。
师: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因为把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加起来是一共的人数。
师:(出示线段图)我们看到的是男生和女生人数,想到的是加数15,加数13,求和,对吗?真不错!
(2)合唱队共有学生28人,男生13人,女生有多少人?
生:已知和是28,其中一个加数是13,求另一个加数是多少。
(3)合唱队共有学生28人,女生15人,男生有多少人?
生:已知和是28,其中一个加数是15,求另一个加数是多少。
师:同学们,同一道题,把信息和问题换一下位置,我们通常称为“举一反三”,这个反字,其实就有逆的意思。
2.题组3:
(4)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
生:已知加数12,加数3,求和。
师:你是怎么想到的?(出示线段图)
生:把与一班同样的多的12面小红旗,与比一班多的3面小红旗合并起来,就是二班的人数了。
师:你能把这道题的问题和信息逆过来,改编成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吗?(相机点击课件)
(5)大象运走了16根木头,还剩14根,原来有多少根木头?
生:已知减数16,差是14,求被减数。
生:已知加数16,加数14,求和。
师:同学们,学到这儿,我发现学们头脑中已经有很强的识别能力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在减法中,两个数的和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减数;要求的加数叫差。它们名字不同,但意义却是相同的。
【板书:被减数-减数=差】
【设计意图】该环节以组块式练习推进,重在建构加法模型,借助多次讨论感知“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题组1重在对加法模型的组建,已知什么,要求什么,也为学生深刻体会到“加数+加数=和”这个基本数量关系铺垫。题组2重在丰富学生对加法模型的经验,采用举一反三式的变换,加深“减法是加法逆运算”的理解与感悟,进而使一部分学生看到“被减数与减数”也能立马想到“和,加数”,继而强化减法意义的理解。
环节四:深化“逆字”关系的理解与感悟
1.回忆旧知,进行联系
师:同学们,回忆旧知,你们有没有发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这个原理,我们似曾相识?在曾经的某个时间,我们已经在运用它了(学生举例)。
师:你们看——要检验减法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可以用加数来验算。
师:一图四式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计算减法时,也可以利用逆运算快速得到答案。
2.整合各类各部分关系
(1)引导
师:还有这类题。现在,你看到已知什么?要求什么呢?想到要用什么计算?
23+()=125
(2)练习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算式,请你快速计算,完成在练习纸的反面。(出示其他算式)
生:汇报答案。
师:这些算式长得好像哟,可答案并不相同,让我们根据案例给它分分类吧。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a.内部关系
生:我发现,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差=被减数-减数
b.加减联系
生2:我发现,求和与求被减数竟是一样的?!
师:哦?有这么神奇的事儿?
(引导学生观察),并形成这样的板书
和=加数+加数被减数=减数+差
生3:我还发现,求加数,与求差,求减数,也是一样的?
形成板书: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差=被减数-减数
师:同学们,这些加减算式中,竟然还存在如此多的关系,我们看到了它们“变中有不变”的意蕴!现在,你认为加法和减法,哪个更基础?(加法)是呀,有时它这样呈现——告诉我们两个加数;有时它这样呈现——只告诉我们一个加数,只要我们找到基本关系,火眼金睛进行辨析,就可以很快得到答案。你掌握这些方法了吗?马上完成学习单第2题。(上台批改。)
【设计意图】本节课有许多关系:加法内部关系,减法内部关系,加减外部关系,如何整合?我们认为只要找到基本关系,建构关系网络,就可以顺利解决问题,为此我们进行了如上尝试:1.依次呈现内部关系;2.回顾逆字关系的已有经验;3.以“括号填数”为思考载体,借助分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关系内部的联系”,继而找到“基础模型”,正视各类关系,积累学习的经验。
环节五:多层练习,丰富理解
1.算一算
师: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已知什么和什么?求什么)
生:已知加数与和,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79-33=67
生:(第2小题)已知减数和差,求被减数。
生:这里的“我”还可以理解成求“和”,根据和=加数+加数得到。
师:看来,面对这样的问题,你已经有两种眼光了,真好!
2.填一填
生:……
师:(第2题)你怎么会想到是一道减法题?
生:已知的是575,是一个加数。
师:真不错,如果老师给你们一个没有学过的信息,你还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生:……
师:你又是怎么想的?
师:虽然,我们没有学习这类计算,但同学们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运用得很到位.如果我们再加大难度,连数字都不告诉你,你还能选一选吗?(依次呈现)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了三个习题,从已经学过的数字,到没有学过的数字运算,再到没有数字的运算,体现了从简单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设计意图。后两组练习设计的目的旨在逼着学生站在“关系”的角度去思考。我们发现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还是紧紧围绕“逆为核心”加以思考,以此来巩固与强化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环节六: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1.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学了这节课,你有没有想到一些新的问题?
3.你觉得我们接下去的课会研究什么?可以怎样去研究?
延伸一:三个加数;
延伸二: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
逆运算
)【板书设计】
加法 减法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
(
23+()=125
) (
125-23=()
) (
()-125=23
) (
125-()=23
) (
()-23=125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加数+加数=和 被减数-减数=差
(
23+125=()
) (
和=加数+加数
) (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
(
差=被减数-减数
)
(
被减数=减数+差
)
(
减数=被减数-差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