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1. 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铁人”王进喜的先进事迹共同体现的,需要我们发扬光大的时代精神是( )
A.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B. 保家卫国,英雄主义
C. 艰苦创业,为人民服务 D. 解放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
2. 下面图片反映了我国社会生活相应领域的变迁与成就,该领域是()
A. 交通通信 B. 生态环境 C. 文化教育 D. 医疗卫生
3. “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材料中的“这次成功的试验”()
A. 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B. 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C. 是“863计划”的重要成果之一
D. 得益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4.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是( )
A. 贾平凹 B. 莫言 C. 屠呦呦 D. 路遥
5. 2016年10月11日,“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这是我国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又一突破。追溯历史,上世纪70年代,我国在同一领域取得的成就是( )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
C. 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6. “1959年,一批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突然从公众的视线里消失了,甚至连他们的家人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这个谜底直到五年之后,才随着大西北戈壁荒原上升起的蘑菇云得以揭开。”这个“谜底”是我国研制( )
A. 战略核潜艇 B. 人造地球卫星 C. 长征运载火箭 D. 原子弹
7. 2019年4月24日是第四个“中国航天日”。40多年前的这一天,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A. 神舟五号 B. 神舟一号 C. 东方红一号 D. 神舟六号
8. 袁隆平被授予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因为他( )
A. 在国际上首先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B. 创立地质力学
C. 成功研制“两弹一星” D. 主持修建京张铁路
9. 2017年4月20日,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长征七号遥二火箭的托举下升空,这是我国空间货物运输系统的首次飞行试验。14年前,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艘载人飞船是( )
A. 神舟一号 B. 神舟五号 C. 神舟六号 D. 东方红一号
10. 2018年5月,在全国两院院士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称赞我国许多科学家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其中的杰出代表有“两弹元勋”( )
A. 袁隆平 B. 邓稼先 C. 王进喜 D. 焦裕禄
11. “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这里的“翁”是指( )
A. 邓稼先 B. 王淦昌 C. 屠呦呦 D. 袁隆平
12. 近现代中国,在实现国家独立,富强这一目标的激励下,在科技报国的道路上,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下面选项中全部属于科学家的一组是( )
①李四光 ②鲁迅 ③聂耳 ④徐悲鸿 ⑤钱学森 ⑥袁隆平
A. ②③⑤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①⑤⑥
13. 中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维护粮食安全,一要坚守耕地面积,二要提高粮食产量。有人这样称赞中国的一位农业科学家:“是他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他”是()
A. 袁隆平 B. 邓稼先 C. 焦裕禄 D. 钱学森
14. 下列作品中由高邮作家汪曾祺创作的是( )
A. 《春江花月夜》 B. 《扬州的夏日》 C. 《说扬州》 D. 《受戒》
15. 以下是某班制作的“云展板”的主要内容,其主题是()
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2020年6月,我国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成功
A. 核能利用 B. 走向太空 C. 大国外交 D. 军队改革
16. “‘两盒点心跑一天 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1994年,某城从除夕夜7点到初五中午12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65%左右……每天有大量的电子贺年邮件发出……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重要方式。”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 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 B. 电信网络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C. 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D. 通信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7. 1964年10月17日,美国的一家通讯社惊呼:“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该通讯社报道的是()
A.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B.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
C. 中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D.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
18. 某校举行“新中国科技成就展”,选取了以下图片:①《神舟五号成功着陆》,②《原子弹爆炸成功》,③《东方红一号卫星》,④《籼型杂交水稻》。其中我国最先取得的科技成就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A. 衣着丰富多彩 B. 人民饮食结构单一 C. 自驾出游流行 D. 普遍使用移动电话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①衣着丰富多彩,彰显个性化
②肉食、副食品、果品消费比例不足
③网上购物逐步成为时尚
④出行坐飞机、动车或开私家车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得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邓小平
材料二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变化。人民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和艺术日益繁荣,现代荧屏丰富多彩,体育事业日益走向世界……时下,先进的中国人,喜欢上温馨的感恩节,爱上欢乐的圣诞节,更是钟情于浪漫的情人节……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追寻似乎越来越淡。
(1)依据材料一归纳,我国为什么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什么变化,请举两例说明。
(3)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什么样的文艺发展方针?用一句话概括我国体育事业的现状。
(4)从材料二我们还可以看出,“时下,先进的中国人”遇到怎样的“纠结”?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关系。
2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党和政府制定恰当的政策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图1说说这一时期我国实行的是怎样的农业政策。它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图2中的人物是谁?他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有何贡献?
材料二
(3)从上图可以看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到1982年呈上升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的认识。
23.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上述两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哪一社会生活领域的变化。
(2)比较图1和图2,人们的穿着打扮有什么差异。
材料二 1978—2017年农村发展情况表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1397 133.6
1990年 7662.1 686.3
2000年 24915.8 2253.4
2017年 109331.7 13432.4
(3)仔细阅读表格数据,说说你从中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
材料三 以下是北京市城镇居民的年人均食品购买量统计表(单位:千克)
时间 粮食 猪肉 家禽 鲜瓜果 鲜奶
1978年 182.70 15.97 1.01 18.51 8.58
1998年 82.28 30.10 9.46 67.19 16.92
(4)依据表格信息,说明20世纪90年代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北京市城镇居民饮食结构有何特点。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国有2万多千米铁路,大部分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西北、西南只有1000多千米,仅占全国铁路的6%左右。铁路设备主要依靠进口,不但质量差,而且其类型杂乱。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在西北、西南地区建成宝成、青藏和北疆等十几条铁路干线,这两个地区的铁路营业里程由占全国铁路的6%左右上升到24%以上。到2016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4万千米,其中高速铁路约2.2万千米,居世界第一位。各种类型的机车、车辆设备都实现了国产化,其质量、数量都不断上升。
(5)依据材料四,概括新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
(6)综合以上材料,分析人们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原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主要有“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铁人”王进喜的先进事迹共同体现的,需要我们发扬光大的时代精神是艰苦创业,为人民服务。
故选C。
2.【答案】A
【解析】图片信息“复兴号”“港珠澳大桥”“C919客机”反映了我国交通领域的不断发展,“5G时代”反映了通信事业的快速发展,故A符合题意。
3.【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判断是我国在核武器研制方面取得的成就。辨析备选项可知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故选A。
4.【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文化成就。题干关键信息“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现代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5.【答案】D
【解析】题干关键信息是“我国航天技术领域”。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送人太空。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追溯历史,上世纪70年代,我国与题干内容在同一领域取得的成就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故选:D。
本题以2016年10月11日“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的“两弹一星”的相关史实。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实验成功。根据题干中的“1959年”“五年之后”,联系所学知识,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北罗布泊大漠中,巨大的轰鸣响彻空旷的戈壁滩,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东方巨响震惊世界。故选D。
7.【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故选C。
8.【答案】A
【解析】袁隆平被授予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因为他在国际上首先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故选:A。
本题考查了袁隆平。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贡献。
9.【答案】B
【解析】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艘载人飞船是神舟五号。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将宇航员杨利伟送上太空。
故选:B。
本题考查了神舟五号.1999年,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艘载人飞船是神舟五号.
10.【答案】B
【解析】被誉为“两弹元勋”的是人物是邓稼先,他为我国核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邓稼先的有关知识。被誉为“两弹元勋”的是人物是邓稼先。
注意我国一些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的识记。注意准确识记邓稼先的有关内容。
11.【答案】D
【解析】“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这里的“翁”是指袁隆平。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故选:D。
本题考查了袁隆平。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贡献。
12.【答案】D
【解析】鲁迅属于文学家,聂耳属于作曲家,徐悲鸿是美术教育家,李四光、钱学森、袁隆平都属于科学家。
故选:D。
本题考查两弹一星的知识;识记科学家的相关内容。
本题主要考查两弹一星的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13.【答案】A
【解析】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他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14.【答案】D
【解析】汪曾祺是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D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高邮作家汪曾祺。掌握高邮作家汪曾祺的代表作品。
解答本题要把握高邮作家汪曾祺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15.【答案】B
【解析】本题材料关键词为“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组网卫星”,这些都是我国在太空领域内探索的重要成果,所以选择B。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通信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拜年方式,反映了通信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邮政电信合一;没有体现电信网络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没有涉及改革开放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故排除A、B、C。故选D。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可知,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戈壁,伴随着一声霹雳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宣告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故选择B项。
18.【答案】B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历史事件的时间。2003年神舟五号成功着陆;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1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前,人民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故选择B项。
20.【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①衣着丰富多彩,彰显个性化,符合题意;③网上购物逐步成为时尚,符合题意;④出行坐飞机、动车或开私家车,符合题意;肉食、副食品、果品消费比例不足与史实不符,中国现在的物资供应非常充足,完全可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排除②。故选择A。
21.【答案】(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
(2)提示:只要选择以下两例即可。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衣 数量少、样式旧、色彩单一 衣物丰富、款式新颖、色彩多样
食 食物匮乏、品种少 食品丰富、讲究营养搭配
住 住房简陋、面积狭小 宽敞舒适、结构合理
行 出行艰难、工具以自行车为主 交通发达、汽车进入寻常家庭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体育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4)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问题。改革开放使中国不断走向富强,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文学艺术、体育事业的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概括回答。第(2)问,注意写出“变化”。第(3)问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依据所学回答即可。第(4)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后半部分归纳;第二小问,回答只要能体现改革开放使中国不断走向富强,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文学艺术、体育事业的发展即可。
22.【答案】(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左”倾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造成农业生产下降。
(2)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3)中国农村改革,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必须制定恰当的政策和加强科技创新。
【解析】 第(1)问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图1发生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第(2)问图2中人物是袁隆平,他的主要贡献是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第(3)问从曲线图可看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第(4)问结合材料谈认识即可。
23.【答案】(1)服饰。
(2)20世纪70年代服装色彩和样式比较单调,改革开放后衣着丰富多彩,彰显个性。
(3)我国农业总产值不断上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增加,农村经济得到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4)从“粗放型”转化为“营养型”,由“主食型”转化为“副食型”。
(5)铁路里程增加;铁路布局更加合理;铁路设备国产化;高速铁路技术领先世界。
(6)改革开放使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综合国力提升。
【解析】(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服饰的变化。(2)根据图1、图2并联系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人们的穿着打扮比较单一,服饰色彩和样式比较单调。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服饰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和展示个性的方式。(3)读取表格数据可知,我国农业总产值不断上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增加,农村经济得到发展。(4)20世纪70年北京市城镇居民饮食结构中粮食占比较大,肉、瓜果、奶占比较少。20世纪90年代北京市城镇居民饮食结构更趋合理,肉、瓜果、奶的比例提高。北京市城镇居民饮食结构从“粗放型”转化为“营养型”,由“主食型”转化为“副食型”。(5)根据材料四,概括新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即可。(6)综合本题材料可知,人们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原因是改革开放使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综合国力提升。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