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20课 西学东渐(岳麓版必修3) 课件1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第20课 西学东渐(岳麓版必修3) 课件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6-20 08:1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5张PPT。 “鸦片战争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就是西洋人坚船的迅速,利炮的声势……在两年多时间里,中国调动了10多万军队,先后有1名总督、2名提督、7名总兵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却不足百人。两千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开始动摇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思考: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残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
——高翔《近代的初曙》学习小贴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两千多年的小农经济、农耕社会,以“中庸”为特点的儒家思想经历风雨,一直适应着古代中国,成为主流思想。鸦片战争是“千年未有之变局”,在此后的中西思想碰撞中,传统思想由绝对主流渐变为次要地位,西学由全盘否定到上升为主题,此嬗变过程是一个被动的进步进程。1、鸦片惊迷梦,开眼看世界;
2、甲午痛国心,维新以图强;
3、八国绝幻想,革命谋出路;
4、复辟促反思,新青年觉醒;
5、五四转方向,春风暖中华。挑战应战本单元引言导读: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艰难走上近代化征程(学习西方、 寻求变革历程)1、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以新的眼光开眼看世界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2、地主阶级洋务派力主并实践“中体西用”3、资产阶级维新派倡新学、兴民权、定新法 (变法维新)4、资产阶级革命派引导中国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实现划时代巨变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5、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深刻启发中国人民的民主觉悟;中后期马克思主义得以传播6、(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本单元引言导读: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艰难走上近代化征程(学习西方、 寻求变革历程)第20课 西学东渐【课标内容】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
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掌握维新变法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知识衔接:什么叫西学? 所谓西学,是指近代的西方科学知识、社会
知识。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
的历史过程。通常是指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国初
期两个时期之中,欧美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明朝后期在传播西学上哪两个人起了重大作用?思考:利玛窦徐光启 著有《农政全书》中国人对外部世界无知 中国人不了解世界形势的发展155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官员在《会典》中查不出有意大利这个地方,就坚决否认世界上有意大利。幸而《会典》上有大西洋国,于是利玛窦自封为大西洋国民。
因为许多洋人不肯向中国官员下跪,于是许多中国人便认定洋人的腿弯不了,倒下就站不起来。利 玛 窦鸦片战争中英交战两年了,道光皇帝派人审问英俘,竟提出这样可笑的问题:「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
两江总督牛鉴对英国火轮船,开始「疑其轮系用牛拉」而有人将实情相告,仍然「疑信未决」! 乾隆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英国使者马嘎尔尼 鸦片战争时的道光帝清朝时期——长期执行闭关锁国政策
统治者闭目塞听,虚骄自大,愚昧无知
“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
-- “中国中心论” 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19世纪四五十年代) 1、背景(1)经济:鸦战前后,列强(资本主义迅速崛起,通过战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腐朽的清王朝(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危机四伏)被迫打开大门,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也相应扩大;
(2)政治:为了解西方,抵御外侵,先进中国人开始以新眼光审视世界;
(3)思想:长期“贵华夏”“贱夷狄”,统治者妄自尊大,对外界懵然不知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四五十年代)2、主要代表人物(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思想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活动:设译馆、译《各国律例》编《四洲志》
地位: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学西方的先河
(2)魏源——放眼世界的先行者
(1)编写《海国图志》
(2)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3、评价: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① 民族英雄1839年领导禁烟运动,捍卫了中华民族尊严;② 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前后,组织编写《各国律例》、《四洲志》,了解西方情况;◆林则徐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所以他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仿制西方战舰,提倡向西方学习;③ 师夷之长技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思考:魏源作《海国图志》的目的是什么?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学习西方先进军事制造技术和治军练兵方法 “师夷长技以制夷” 如何认识这时期的向西方学习活动? 重点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尤
其是军事技术;还通过翻译西方书籍,著书立说
的方式宣传。 只学习军事技术,没有实践,维护地主资产阶级统治。 率先主动了解西学、学习西方,开启近代西学的第一步,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1)指导思想:
(2)学习内容:
(3)意义:
(4)根本目的:
(5)局限: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请回答:
①材料中所说的长技指的是什么?主要是关于什么方面?
②学习西方“长技”的目的是什么?
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想一想,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们的活动?抵御外来侵略局限性:①最终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统治
②在理论宣传方面,没有大规模实践
③仅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未涉及政治制度,学习层次浅。西方的科学技术,主要是军事技术进步性:开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潮流!练习1、背景: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外患:①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及战败后列强加强对中国经济和政治侵略
内忧:②太平天国运动的威胁二、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中学为体”,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采用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近代科学技术,进行洋务运动,来挽救清王朝。
简单的说就是在维护固有的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科技文化,实现自强求富。2、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二、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2、核心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4、评价:1、背景: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二、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1)冲击保守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舆论环境
(2)影响洋务运动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
(3)局限于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器物层面,甲午战败宣告中体西用的失败实践: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创办近代海军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3、概况(主要人物):二、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概况曾国藩:我认为翰林、进士也需要进同文馆学习西洋的语文、天文、算学。保守派代表:荒谬,考科举当然只读古人圣贤之书。李鸿章:你敢保证以后不再有洋人侵略吗?应趁现在多造军舰,以防万一。保守派代表:制造船舰使国库空虚,应该停止造船。左宗棠:修筑铁路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十分重要。保守派代表:修筑铁路会破坏龙脉风水,触怒山神,并带来灾祸。材料一: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思考:
①根据材料一概括什么是“中学”?什么是“西学”?
②根据材料二归纳洋务派这些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③清政府内部关于“西学”观点是否一致?有何异同?体用之争
的实质是什么?体用之争的结果如何?影响如何?材料二: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注:深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农民起义军),可以勤远略(替皇帝排忧解难)。”材料三:“外夷奇技,其始皆出中华,久之中华失其传,而外夷袭之”,有诗云:“西夷制器虽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③不一致。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顽固派反对“西学为用”。
比较:
同:根本上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异:洋务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实现国家富强;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反对任何变革。
体用之争实质上是维护清王朝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争。
体用之争的结果洋务派获胜,掀起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参考答案:
①中学:中国的传统文化。西学:西方的近代文化。②根本目的: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海军近代教育洋务运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开平矿务局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想一想,我们应该在怎样评价中体西用的主张呢?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体用之争思考:两派主张有何异同?提示:
①同:根本上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②异:洋务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实现国家富强;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反对任何变革。继承:主张“师夷”之长技来维护封建专制制度。
发展:西学内容从军事技术扩展到工艺技术和学堂教育,并付诸实践,兴办洋务,开展洋务运动。探究与19世纪40年代的西学活动相比,
60年代的西学有什么继承和发展?体用之争洋务派顽固派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反对“西学为用”,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务,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 要不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 综合分析洋务派西学活动的特征。 1.继承师夷的思想,由技术层面提高到学习运用阶段上。合作探究2.但不改变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纲常伦理等,即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嫁接到中国落后的社会制度上。回忆: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慈禧太后对洋务运动的态度怎样?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内容: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态度:暂时支持洋务运动(原因:内外交困的形势;洋务派掌握地方及中央实权,并且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
评价:积极意义——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教育、思想、经济、军事等);
最终后果——失败。这三幅图揭示了什么主题?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民族火柴业留下的商标:(一)早期维新思想(19C60、70S)
1、主要代表:王韬、郑观应
2、主张:
(1)初始立场:最初都支持“中体西用”
(2)思想演变:中法战争后
A、政治: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
B、经济:办工商业,与外国商战;
C、文化:兴办学校,学西方自然科学。
3、评价:
(1)积极:启蒙知识分子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
(2)局限:没成完整的理论,未实践三、维新思潮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思考:
1.与洋务派相比,以郑观应为代表的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有哪些进步之处?
2.为什么早期维新派对洋务派由支持转为分道扬镳?参考答案:
1.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2.原因: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了洋务运动的弊端;早期
维新派与洋务派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根本原因)。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 从洋务派中派生出来的早期维新派为什么与洋务派分道扬镳?两派在主张上有何区别?思考①主要是由于中法战争失败暴露出洋务运动的弊端:洋务派只局限于学习西方物质文化层面的技术;
②早期维新派开始对中西文化的体用关系进行深刻反思,认识到西方的富强之本在于“通民情、参民政”,因而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三、维新思潮(一)早期维新思想(19C60、70S)
(二)维新思想发展(19C90S)
1、背景:
(1)经济基础: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形成、壮大
(3)个人:先进人士西学知识增长等
(4)时代: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加深
2、代表人物及主张: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共同主张:
倡西学、兴民权、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挽救民族危机孔教?康有为的移花接木① 活动 广州万木草堂② 著作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③ 实质 移花接木④ 影响 “大飓风”
“火山大喷火”西方政治学说+儒家思想万木草堂 1891年,康有为创设于广州长兴里,自任总教授、总监督,在此讲学,宣传维新思想,同时,在这里编写了《新学伪经考》等维新变法著作。康有为书法康有为印章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康有为《大同书》康有为故居(今广东南海) 天赋定理人人得之,人人皆可平等自立。 ——康有为《孟子微》 梁启超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谭嗣同《仁学》书影 当时,谭嗣同对变法抱有很大希望,他在家书中说“朝廷毅然变法,国事大有可为”。严复为《天演论》写的序(1896年) 天行者以物竞为功……物各争存,宜者而立者强,强皆昌,不立者弱,弱乃灭亡。 ——严复《天演论》严复三、维新思潮(一)早期维新思想(19C60、70S)
(二)维新思想发展(19C90S)
3、维新派和顽固势力(包括洋务派)论战
(1)论战内容:
要不要:变法;
兴民权、君主立宪;
废八股、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2)历史作用:传播维新;
思想解放;
开辟文化新路
实质: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第一次交锋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论战的问题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两派论战的主要内容顽固派(包括洋务派)维新派祖宗之法不可变,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变者天下之公理反对兴民权,设议院,反对君主立宪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体坚持科举取士,反对西学变法之本,在育人;人才之兴,在开学;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维新变法思想与“体用”的最大不同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想一想1. 最大不同在于维新变法思想对“体”的变动:将对西方的学习提高到了制度层面,深入到了内质——民主制度上。2. 原于二者的阶级本质不同。 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洋务派 早期维新派康梁维新派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19世纪60年代
—90年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学习西方逐步深入 救亡图存与学习西方相结合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器物制度↙↖小结↘↗维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