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第20课 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思 想文化逐渐向中国渗透的过程。西学:思考:明朝后期在传播西学上哪两个人起了重大作用?利玛窦徐光启 你知道“西学东渐”是什么意思吗?是指近代的西方科学知识、社会知识.【课标内容】1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掌握维新变法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鸦片战争时的道光帝清朝时期——长期执行闭关锁国政策
统治者闭目塞听,虚骄自大,愚昧无知 “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
-- “中国中心论” 英军炮轰中国战舰 南京条约签订背景: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四五十年代)1.长期“贵华夏”“贱夷狄”,统治者妄自尊大,对外界懵然不知2.鸦战前后,列强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腐朽的清王朝被迫打开大门,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也相应扩大3.为了解西方,抵御外侵,先进中国人开始以新眼光审视世界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四五十年代)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放眼世界的先行者代表人物地主阶级抵抗派设驿馆.翻译或编译外国书报《各国
律 例》
《四洲志》了解.研究世界情况公开号召”开眼看世界”,使介绍与研究世界知识在知识界蔚然成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
图志》编写书籍小组合作填表: 如何认识这时期的向西方学习活动?(1)指导思想:
(2)根本目的:
(5)局限: “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只停留在思想领域,并没有真正的实践活动;只是学习技术,没能体会到西方制度的先进1、魏源的《海国图志》对英国政体作了详细
介绍,其意图不是
A.希望中国进行政治改革
B.反思中国战败教训
C.探究英国获胜原因
D.让国人了解英国国情A2、下列关于林则徐、魏源,姚莹等倡导新思想的代表人物的评述,正确的是( )
a都是地主阶级开明的知识分子 b其思想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c都主张放眼看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d都未能完全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
A、ac B、abcd
C、abc D、bd B3.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之长技以
制夷”。它所说的“长技”在当时不可能包
括( )
A.蒸汽机 B.火车
C.汽车 D.轮船C 内忧外患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出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面临怎样的形势?大国的又一次耻辱: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圆明园被焚烧,数以万计珍宝流失……①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府面对严峻的内忧外患.背景:②西学的广泛传播日益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在如何维护清朝统治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洋务派及顽固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二、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代表人物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争论思考:两派主张有何异同?①同:
②异:根本上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洋务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实现国家富强;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反对任何变革。 “中学”指中国传统制度和文化;
“西学”指西方的先进技术。
“体”是主体是根本;“用”是利用是手段。
二、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体西用)洋务派主张:实质:在维护固有的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科技文化,实现自强求富。 实践: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影响:(2)影响洋务运动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1)冲击保守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舆论环境局限:局限于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器物层面,却未认识到制度的落后.甲午战败宣告中体西用的失败1.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到:
“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
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
主。”这种称呼的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逐步深入
B. 由中国为中心向西方为中心转化
C.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D. 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转向和解A2、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要分析( )
A、要不要反对外来侵略
B、要不要维护清朝统治
C、要不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D、要不要镇压太平天国革命C3、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
A、得不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B、顽固派的阻挠
C、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D、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C三、维新思潮(一)早期维新思想(19C60、70S)主要代表:王韬、郑观应王韬郑观应A、政治: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
B、经济:办工商业,与外国商战;
C、文化:兴办学校,学西方自然科学。主张:初始立场:都支持“中体西用”思想演变:中法战争后评价:积极:启蒙知识分子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局限:没成完整的理论,未实践(三)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思潮时间:19世纪90年代背景:①列强侵略的不断加剧,民族危机加深.②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③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形成一股思潮的形成.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福州)人维新派的主张、西学活动及影响办学堂研究维新理论,借中学外衣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思想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的理论依据宣传民主思想和君主立宪《变法通议》维新派的宣传家抨击纲常礼教,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倡导男女平等《仁学》批判纲常礼教最为激烈翻译西方书籍,人民享有自由权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天演论》系统介绍西方近代文化的第一人万木草堂 1891年,康有为创设于广州长兴里,自任总教授、总监督,在此讲学,宣传维新思想,同时,在这里编写了《新学伪经考》等维新变法著作。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说成是“托古改制”的先师,把本来保守的孔子打扮成满怀进取精神、提倡民主、平等思想的人。请问:如何理解康有为的这种做法?减少变法阻力,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康有为书法康有为印章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康有为《大同书》康有为故居
(今广东南海)梁启超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谭嗣同《仁学》书影《有感一章》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严复为《天演论》写的序(1896年) 天行者以物竞为功……物各争存,宜者而立者强,强皆昌,不立者弱,弱乃灭亡。 ——严复《天演论》严复维新派和顽固势力,洋务派论战论战内容:要不要——————变法兴民权、君主立宪废八股、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影响:传播维新;思想解放 开辟文化新路实质: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第一次交锋1.导致近代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
“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D. 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 B2.右图为我国某城市中的康有为
塑像,头戴举人帽,身穿黄袍马
褂。下列说法比较可信的是
A.康有为是个因循守旧、保守传
统的举人
B.康有为坚持儒家传统和君主制,
其立宪思想有进步性
C.康有为虽为大儒,但彻底摆脱了封建思想,
投身维新运动
D.康有为提醒国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应完全
保留,不得改变B3.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体”中借用西学
“移花接木”法,给皇帝讲“心当变法”的道理。
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
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政治学说
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
C.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化
D.用儒家的经典解释西方的政治学说D小结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体西用19世纪60年代
—90年代↗↘早期维新派康梁维新派↘↗洋务派维新思想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器物制度 学习西方逐步深入 救亡图存与学习西方相结合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