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备战2023] 中考科学三轮冲刺情景类题目训练:物质的特性
1、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了二氧化碳汽化吸热完成制冰的直冷制冰新技术。下列相关说法中合理的是( )
A. 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水不属于氧化物 B. 液态二氧化碳汽化属于化学变化
C. 该制冰新技术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 D. 该制冰过程中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
2、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成为该年年初的网红顶流,其憨态可爱的外形在奥运村受到各国运动员的追捧,一“墩”难求。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冰墩墩”形象以熊猫为核心,它属于哺乳动物
B. 大熊猫是一级保护动物,在四川建立卧龙自然保护区属于移地保护
C.“雪容融”以红灯笼为原型,其表面反射红光,所以呈现红色
D. “雪容融”面部雪块代表“瑞雪兆丰年”,冰雪熔化时需要吸热
3、小科周末出去游玩时,在一个公园门口看见一个大爷表演“油锅取物”。如图所示,只见大爷快速用手从沸腾的油锅里取出了一块物体,一气呵成,手上完全没用被烫伤。
(1)大爷快速伸手取物的动作,主要是靠 调节完成的。
(2)大爷能在短时间内准确的确定位置抓住物体,主要是靠脑中的 来协调身体平衡和动作。
(3)小科回学校后询问老师,老师告诉小科,那个大爷可能用的并不是真正的油,而是看上去像油的液体。那么这种液体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
4、冬天,佩戴眼镜的同学经常由于镜片出现“雾气”而影响视觉。小金想:有没有防止镜片起雾的方法呢?他调查发现目前市面上常见的防雾方法有三种:①防雾镜片:在镜片上添加防雾顶膜,使得水滴在镜片表面均匀散开,形成透明的超薄水膜,就可以防止“雾气”的产生。②防雾喷雾:喷在镜片上的防雾喷雾里的某些成分能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子,使水分子在形成小水珠之前,就会润湿、扩散于镜片表面,形成一层透明的超薄水膜,就可以防止“雾气”的产生。③防雾擦镜纸:主要材料是竹纤维无纺布,含有纳米活性剂、异丙醇、医用醇等,防雾原理与防雾喷雾类似。回答相关问题:
(1)视觉是在人的 中形成的;普通眼镜上产生的“雾气”会影响视觉效果,主要是由于光的 导致的;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为防雾镜片上的水膜的过程中,水分子之间的间隙 (选填“变大”或“变小”)。
(2)防雾擦镜纸里面含有异丙醇,其化学式为C3H8O。另一种名为正丙醇的物质,化学式也为C3H8O,但它与异丙醇的化学性质却不相同。请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分析异丙醇和正丙醇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
。
(3)小金查阅资料发现异丙醇有一定毒性,具有明显的麻醉作用,对眼、呼吸道的黏膜有刺激作用。异丙醇的毒性属于 (选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5、2019年6月21日,杭州市开始在全市范围稳步推进垃圾分类管理,将生活垃圾分为如图所示的四类。
(1)以下四种物品中属于垃圾分类中可回收物的是( )
A.破碗瓷片 B.过期药物 C.废旧报纸 D.枯枝落叶
(2)易腐垃圾经过处理会产生沼气,沼气可以燃烧发电。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请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3)沼气发电时,能量转化形式是 转化为电能。
(4)废电池属于“有害垃圾”,主要是因为废电池里含有大量的汞、镉、锰、铅等重金属 (选填“元素"或“单质”)。
(5)“可回收物”中也包含铝制易拉罐,对铝制易拉罐的回收一般分四步:破碎、脱漆、打包、熔炼。将易拉罐熔炼成铝块的过程,铝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6、七年级的科学老师在教学《物质的特性》时,为了其中一节课,准备了干冰来进行实物演示,谁知道从网上购买的干冰在冰柜里放了一天就消失了。试问:
(1)干冰(固体)消失,是因为它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
(2)干冰以前常被用来营造舞台上“烟雾”缭绕的仙境效果,近些年来越多的被用在了各个餐厅的菜品上(如图)。请你解释“烟雾”形成的原因: 。
(第6题图) (第7题图)
7、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火箭发射,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6时56分,飞船送入近地点高度200km,远地点高度356km的近地轨道,并与天和核心舱进行交会对接。
(1)神舟十三号飞船从发射到对接的过程中依次要经过大气层的 、 、中间层和暖层。
(2)A层最显著的特点是 。
(3)太空舱具有完善的增压设施,如果太空舱内空气泄露,宇航员会出现体内液体沸腾的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气压减小,液体沸点 (填写“降低”或“升高”)。
8、最近,国外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在锌原子周围聚合咪唑钠(C3H3N2Na)和苯并咪唑 (C7H6N2)两种的新型玻璃, 与硅原子周围聚合各种无机物的传统玻璃相比, 具有更好的透光性和延展性。
(1)这两种新型号玻璃从物质的分类上属于 (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新型玻璃具有更好的延展性,这属于物质的 性质。
(3)咪唑钠(C3H3N2Na)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
9、2021年12月9日,“太空教师”王亚平第二次进行太空授课,据图回答问题。
(1)她在水膜表面贴上她与女儿一起做的一朵花后,花朵绚丽盛开,而水膜也依然完好,如图甲所示,这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
(2)她在往制作好的水球内注入少量蓝色颜料,水球很快变成了一个蓝色水球,如图乙所示,这表明 。(从分子运动理论角度分析)
10、北京时间2022年11月12日10时03分,搭载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如图甲所示),约10分钟后,天舟五号货运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工作( 如图乙所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1)火箭点火,燃料燃烧发生的是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搭载在飞船上的补给物资送达我国空间站时,补给物资的质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工作,就是在太阳光照射下,能为飞船上的电器设备提供能量。太阳能帆板工作时是将 能转化为 能 。
11、《日本工业新闻》报道了一条用炸药和碳粉炸出金刚石的消息,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认为这种方法很新鲜。用爆炸方法生产金刚石是日本工业技术院化学研究所发明的。因为在爆炸的瞬间,可以产生40万个大气压的超高压和5000℃的超高温。按以往用石墨在2000℃加2万个大气压就能“压”出金刚石的情况,爆炸时产生的超高压和高温条件应该说完全可以“压”出金刚石。科研人员把装有炸药和碳粉的银制敞口容器,沉入到一个直径8m、深约5m的混凝土制成的水槽内。这样在爆炸时,其中的碳粉就基本上处于缺氧的条件下(深水中当然也有少量的氧,但微不足道),不会使碳燃烧成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操作员一按电钮,只听水槽内轰的一声闷响,爆炸就算完成了。然后,将容器里的水取出来静置,让炸出的金刚石自然沉淀。请同学们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下列叙述不属于金刚石用途的是( )
A.用来裁玻璃 B.琢磨成璀璨夺目的钻石
C.润滑剂 D.用作钻探机钻头
(2)日本科研人员制金刚石时用到的是 (填“碳粉”或“石墨”),所发生的变化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我们知道单质碳在高温下极易与氧气反应生成CO2或CO,不可能制出金刚石,请根据上述资料说说科研人员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
12、浙江各地区“立夏”的食俗有所不同,甲图是各地立夏时吃的食物。
(1)蚕豆幼苗在长出绿叶之前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于 。
(2)煮茶叶蛋时,蛋壳很快染上茶色,把蛋放在冷的茶水中却不会那么快染上茶色,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 小明拿出两个熟鸡蛋做“撞蛋”游戏。两鸡蛋相撞,一蛋破碎,另一蛋未破,小明认为这是因为一只蛋受到较大的作用力,所以破碎了。请你判断小明的观点是否正确,并分析一蛋破碎、一蛋未破的原因: 。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13、2020年7月,绍兴市气温连续10天达到35 ℃左右,让绍兴市民着实体验了一下什么叫“酷暑难耐”。往室内地面上洒水、打开窗户通风、尽量穿短衣短裤等避暑手段纷纷登场。这些措施为什么可以使人感觉到凉爽 小林同学准备了滴管、水、两块玻璃片、吹风机(有加热和不加热两挡),请你加入进来一起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并将其中一滴水摊开,把它们放在室内,观察蒸发情况,这是探究蒸发快慢与 的关系。
(2)如果要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应该 ,然后用吹风机(不加热挡) ,观察蒸发情况。
(3)为了探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再用吹风机(加热挡)去吹其中一滴水,观察蒸发情况,这样做是 的,原因是 。
(4)该实验将水滴在玻璃片上而不是滴在木板上,这是为了 。
(5)发烧病人使用酒精擦拭身体降温比用水擦拭的效果更好;一滴油和一滴水掉在玻璃桌面上,水很快就不见了,而油还在。由此,你的猜想是 。
(6)小林同学在公共卫生间洗完手后,用如图所示的烘干机(手一放在下方就自动吹暖风的机器)使手上的水快速蒸发。当他把干燥的左手和沾水的右手同时放在烘干机下,左手感觉吹的是暖风,而右手感觉吹的却是凉风,这是因为 。
14、2008年我国四川发生7.9级强烈大地震,在灾后的防疫工作中,常用二氧化氯(ClO2)作消毒剂。ClO2是一种橙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11℃以下为红色液体,易溶于水,见光易分解,易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用氯酸钠(NaClO3)与浓盐酸反应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2NaClO3+4HCl(浓)=2ClO2↑+Cl2↑+2x+2NaCl
(1)二氧化氯(ClO2)中氯元素为 价;
(2)①根据以上信息,请总结出 ClO2的一条化学性质 。
②推断上述反应中 x 的化学式: 。
15、小娟在洗晒衣物时发现,无纺布比棉布干的更快,于是他提议同学们可利用无纺布来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某组同学设想:当吸了水的无纺布在空气中放 置一段时间后,会因水分蒸发而质量变小,所以可以通过测量无纺布在相同时间后的质量变化情况,来判断其中水分蒸发的快慢。于是他们用相同材质、相同大小的无纺布, 在等质量水中浸泡相同时间,使其含水量相同,并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请据图回答:
(1)选择装置甲和装置丁作对照,可以研究 因素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2)若要探究“空气流速”对蒸发快慢的影响,应该选择的装置是 。
(3)如表是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的数据记录。
实验组别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电子天平读数(克) 开始时 7.5 7.5 7.6 7.6 7.4 7.4
5分钟后 71 65 73 67 70 66
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 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 ( “快”或“慢”)。
②本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 。
16、2022年3月24日,“天宫课堂”第二课正式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进行了“液桥”演示等实验。
【查阅资料】①当你在洗手的时候,或者手沾糖水的时候,指间的小液柱就是“液桥”。“液桥”是连接着两个固体表面之间的一段液体。②在太空中的微重力环境和液体表面张力共同作用下,“液桥”形成了。③液体中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力。表面张力是表示液体分子之间吸引力大小的量度。
【实验过程】在两块玻璃板的表面滴上两滴水,接着把两块玻璃板靠在一起,使两滴水相碰,两滴水像是搭了一座“液桥”,将两块有机玻璃板连在一起,“液桥”就形成了。
(1)以下能说明液体表面存在张力的实验是 。
(2)在太空中可以搭出十几厘米长的“液桥”,而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液桥”尺寸很小,通常只有几毫米。超过这个尺寸,“液桥”垮塌,请你分析原因: 。
17、有卫星数据显示,在火星南极冰层之下隐藏着一大片充满液态水的湖泊。厚厚的冰层下面水温低至-74℃,但水仍保持着液态。对此科学家解释是:可能是火星岩石中的镁盐、钙盐和钠盐等盐类物质溶解到了水中降低了水的凝固点。盐类物质可以降低液态水的凝固点吗?某研究小组以常见的调料品食盐为溶质进行研究。
【实验步骤】a.利用食盐、蒸馏水分别配制纯水、淡盐水、浓盐水;b.取三个相同烧杯,加入等量的上述溶液,插入温度计,记下此时温度计的示数;c.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试管中液体状态的变化,制得纯冰、淡盐冰、浓盐冰;d.在相同条件下测量三者的温度变化,得到三条温度变化曲线,如图甲(①纯水;②淡盐水;③浓盐水)。
(1)由图甲可知,浓盐水的凝固点是 。
(2)图甲的曲线①中,第25分钟时,物质处于 状态。
(3)分析图中实验曲线可得的结论是 。
(4)如果将一个装有盐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的盐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第17题图) (第18题图)
18、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发现,在很冷的冬天,用一根两端拴有重物的细金属丝,挂在一个粗大的冰块上。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如下有趣的现象:细金属丝割穿了冰块,而冰块保持完整。他们对此现象进行了讨论,请你一起完成以下问题:
(1)在此过程中,冰块发生的物态变化主要有 。
(2)关于冰熔化的原因,他们提出了以下三种猜想:
猜想1:冰块的厚度越小,冰的熔点越低。
猜想2:金属丝的温度低于冰的熔点。
猜想3:金属丝对冰块的压强越大,冰的熔点越低。
①根据所学知识,他们经过讨论,断定猜想2是错误的。你认为他们判断的依据是:
。
②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简述你的实验方法和判断依据:
。
19、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盛大开幕,火炬“飞扬”的小火苗成为本届冬奥会的主火炬,火炬采用的是碳纤维材质,燃烧的是氢能源,在奥运史上首次实现了零排放,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赛事期间大量使用氢燃料电池车,以减少污染排放,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与“绿色”、“环保”的进一步结合。
(1)高压火炬体积非常小,燃料氢气采用“高压储氢”的方式储放在很小的气瓶内,则高压储氢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2)碳纤维是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的新材料,密度不到钢的四分之一,强度却是钢的七至九倍,被誉为材料中的“黑黄金”。碳纤维每平方毫米可以承受3530牛的拉力,所以火炬“飞扬”碳纤维“外衣”能承受的压强为 帕。
(3)火炬“飞扬”披上碳纤维“外衣”不惧800度以上氢气燃烧的高温,氢气的热值为1.4×108焦/千克,假设火炬中5克氢气完全燃烧,则放出的热量为 。
(4)氢燃料电池在使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为 。
(5)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等)制造的氢气被称为“绿氢”,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气,在生产绿氢的过程中,完全没有碳排放。火炬研发团队用相当于420个大气压的高压将12克氢气压缩进氢气瓶,随后将氢气瓶放入“飞扬”火炬中。计算需要电解 克水才能制取12克氢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备战2023] 中考科学三轮冲刺情景类题目训练:物质的特性
1、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了二氧化碳汽化吸热完成制冰的直冷制冰新技术。下列相关说法中合理的是( )
A. 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水不属于氧化物 B. 液态二氧化碳汽化属于化学变化
C. 该制冰新技术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 D. 该制冰过程中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A. 二氧化碳和水都属于氧化物,A不符合题意; B. 液态二氧化碳汽化属于物理变化,不正确,不符合题意;C. 该制冰新技术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正确符合题意;D. 该制冰过程中二氧化碳汽化和水结冰都是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只是间隔发生变化,分子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2、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成为该年年初的网红顶流,其憨态可爱的外形在奥运村受到各国运动员的追捧,一“墩”难求。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冰墩墩”形象以熊猫为核心,它属于哺乳动物
B. 大熊猫是一级保护动物,在四川建立卧龙自然保护区属于移地保护
C.“雪容融”以红灯笼为原型,其表面反射红光,所以呈现红色
D. “雪容融”面部雪块代表“瑞雪兆丰年”,冰雪熔化时需要吸热
[答案]B
[解析] A. “冰墩墩”形象以熊猫为核心,它属于哺乳动物,A正确;B. 大熊猫是一级保护动物,在四川建立卧龙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B不正确;C.“雪容融”以红灯笼为原型,其表面反射红光,所以呈现红色,C正确; D. “雪容融”面部雪块代表“瑞雪兆丰年”,冰雪熔化时需要吸热,D正确。
3、小科周末出去游玩时,在一个公园门口看见一个大爷表演“油锅取物”。如图所示,只见大爷快速用手从沸腾的油锅里取出了一块物体,一气呵成,手上完全没用被烫伤。
(1)大爷快速伸手取物的动作,主要是靠 调节完成的。
(2)大爷能在短时间内准确的确定位置抓住物体,主要是靠脑中的 来协调身体平衡和动作。
(3)小科回学校后询问老师,老师告诉小科,那个大爷可能用的并不是真正的油,而是看上去像油的液体。那么这种液体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
【答案】(1)神经 (2)小脑 (3)沸点相对较低
【解析】(1)神经调节的优点是准确快速,所以 大爷快速伸手取物的动作,主要是靠神经调节完成的。(2)小脑可以协调身体平衡,所以大爷能在短时间内准确的确定位置抓住物体,主要是靠脑中的小脑来协调身体平衡和动作。(3)因为只见大爷快速用手从沸腾的油锅里取出了一块物体,一气呵成,手上完全没用被烫伤。说明沸腾时温度并不高,所以该液体应该满足的条件是沸点相对较低。
4、冬天,佩戴眼镜的同学经常由于镜片出现“雾气”而影响视觉。小金想:有没有防止镜片起雾的方法呢?他调查发现目前市面上常见的防雾方法有三种:①防雾镜片:在镜片上添加防雾顶膜,使得水滴在镜片表面均匀散开,形成透明的超薄水膜,就可以防止“雾气”的产生。②防雾喷雾:喷在镜片上的防雾喷雾里的某些成分能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子,使水分子在形成小水珠之前,就会润湿、扩散于镜片表面,形成一层透明的超薄水膜,就可以防止“雾气”的产生。③防雾擦镜纸:主要材料是竹纤维无纺布,含有纳米活性剂、异丙醇、医用醇等,防雾原理与防雾喷雾类似。回答相关问题:
(1)视觉是在人的 中形成的;普通眼镜上产生的“雾气”会影响视觉效果,主要是由于光的 导致的;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为防雾镜片上的水膜的过程中,水分子之间的间隙 (选填“变大”或“变小”)。
(2)防雾擦镜纸里面含有异丙醇,其化学式为C3H8O。另一种名为正丙醇的物质,化学式也为C3H8O,但它与异丙醇的化学性质却不相同。请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分析异丙醇和正丙醇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
。
(3)小金查阅资料发现异丙醇有一定毒性,具有明显的麻醉作用,对眼、呼吸道的黏膜有刺激作用。异丙醇的毒性属于 (选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答案】(1)大脑皮层视觉中枢;折射;变小 (2)分子结构不同(分子内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分子种类不同等) (3)化学性质
【解析】(1)视觉是在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处形成;眼镜上产生雾气,由于其折射的原因会影响视觉效果;水蒸气形成水膜的过程中,由气态到液态,所以分子间的间隙变小;(2)化学式相同,物质化学性质却不同,说明分子内的结构或者排序不同,也可能是分子不同,因为分子是维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3)毒性是物质在体内发生化学变化导致的,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5、2019年6月21日,杭州市开始在全市范围稳步推进垃圾分类管理,将生活垃圾分为如图所示的四类。
(1)以下四种物品中属于垃圾分类中可回收物的是( )
A.破碗瓷片 B.过期药物 C.废旧报纸 D.枯枝落叶
(2)易腐垃圾经过处理会产生沼气,沼气可以燃烧发电。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请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3)沼气发电时,能量转化形式是 转化为电能。
(4)废电池属于“有害垃圾”,主要是因为废电池里含有大量的汞、镉、锰、铅等重金属 (选填“元素"或“单质”)。
(5)“可回收物”中也包含铝制易拉罐,对铝制易拉罐的回收一般分四步:破碎、脱漆、打包、熔炼。将易拉罐熔炼成铝块的过程,铝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答案】(1)C (2)CH4+2O2=CO2+2H2O (3)化学能 (4)元素 (5)熔化和凝固
【解析】(1)可回收物指适宜回收利用和资源化利用的生活废弃物,包括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包装物、废旧纺织物、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玻璃、废纸塑铝复合包装等,故C符合题意,而A、B、D不合题意。故选C。 (2)甲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 CH4+2O2=CO2+2H2O 。(3)沼气发电时,能量转化形式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4)废电池属于“有害垃圾”,主要是因为废电池里含有大量的汞、镉、锰、铅等重金属元素。(5)易拉罐原来为固态,后来变成液态,这个过程叫熔化;液态的铝变成固态的铝块,这个过程叫凝固。
6、七年级的科学老师在教学《物质的特性》时,为了其中一节课,准备了干冰来进行实物演示,谁知道从网上购买的干冰在冰柜里放了一天就消失了。试问:
(1)干冰(固体)消失,是因为它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
(2)干冰以前常被用来营造舞台上“烟雾”缭绕的仙境效果,近些年来越多的被用在了各个餐厅的菜品上(如图)。请你解释“烟雾”形成的原因: 。
【答案】(1)升华 (2)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下降,干冰与空气中冷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所以形成“烟雾”缭绕的效果。
【解析】(1)干冰(固体)消失,即由固态变成气态发生了升华。(2)“烟雾”形成的原因: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下降,干冰与空气中冷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所以形成“烟雾”缭绕的效果。
7、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火箭发射,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6时56分,飞船送入近地点高度200km,远地点高度356km的近地轨道,并与天和核心舱进行交会对接。
(1)神舟十三号飞船从发射到对接的过程中依次要经过大气层的 、 、中间层和暖层。
(2)A层最显著的特点是 。
(3)太空舱具有完善的增压设施,如果太空舱内空气泄露,宇航员会出现体内液体沸腾的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气压减小,液体沸点 (填写“降低”或“升高”)。
【答案】(1)对流层;平流层 (2)强烈的对流运动 (3)降低
【解析】(1)神舟十三号飞船从发射到对接的过程中依次要经过大气层的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和暖层。(2)A层最显著的特点是强烈的对流运动;(3)太空舱具有完善的增压设施,如果太空舱内空气泄露,宇航员会出现体内液体沸腾的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气压减小,液体沸点降低。
8、最近,国外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在锌原子周围聚合咪唑钠(C3H3N2Na)和苯并咪唑 (C7H6N2)两种的新型玻璃, 与硅原子周围聚合各种无机物的传统玻璃相比, 具有更好的透光性和延展性。
(1)这两种新型号玻璃从物质的分类上属于 (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新型玻璃具有更好的延展性,这属于物质的 性质。
(3)咪唑钠(C3H3N2Na)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
【答案】(1)有机物 (2)物理 (3)40%
【解析】(1)根据化学式可知,咪唑钠和苯并咪唑都含有碳元素,都属于有机物。(2)新型玻璃具有更好的延展性,这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3)咪唑钠(C3H3N2Na)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
9、2021年12月9日,“太空教师”王亚平第二次进行太空授课,据图回答问题。
(1)她在水膜表面贴上她与女儿一起做的一朵花后,花朵绚丽盛开,而水膜也依然完好,如图甲所示,这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
(2)她在往制作好的水球内注入少量蓝色颜料,水球很快变成了一个蓝色水球,如图乙所示,这表明 。(从分子运动理论角度分析)
【答案】(1)引力 (2)分子在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
【解析】(1)她在水膜表面贴上她与女儿一起做的一朵花后,花朵绚丽盛开,而水膜也依然完好,如图甲所示,这表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2)她在往制作好的水球内注入少量蓝色颜料,水球很快变成了一个蓝色水球,如图乙所示,这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
10、北京时间2022年11月12日10时03分,搭载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如图甲所示),约10分钟后,天舟五号货运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工作( 如图乙所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1)火箭点火,燃料燃烧发生的是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搭载在飞船上的补给物资送达我国空间站时,补给物资的质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工作,就是在太阳光照射下,能为飞船上的电器设备提供能量。太阳能帆板工作时是将 能转化为 能 。
【答案】(1)化学 (2)不变 (3)太阳(或光);电
【解析】(1)火箭点火后,燃料燃烧生成水,并放出大量的热,因此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2)搭载在飞船上的补给物资送达我国空间站时,虽然补给物资的位置发生改变,但是补给物资的质量将保持不变。(3)太阳能帆板工作时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11、《日本工业新闻》报道了一条用炸药和碳粉炸出金刚石的消息,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认为这种方法很新鲜。用爆炸方法生产金刚石是日本工业技术院化学研究所发明的。因为在爆炸的瞬间,可以产生40万个大气压的超高压和5000℃的超高温。按以往用石墨在2000℃加2万个大气压就能“压”出金刚石的情况,爆炸时产生的超高压和高温条件应该说完全可以“压”出金刚石。科研人员把装有炸药和碳粉的银制敞口容器,沉入到一个直径8m、深约5m的混凝土制成的水槽内。这样在爆炸时,其中的碳粉就基本上处于缺氧的条件下(深水中当然也有少量的氧,但微不足道),不会使碳燃烧成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操作员一按电钮,只听水槽内轰的一声闷响,爆炸就算完成了。然后,将容器里的水取出来静置,让炸出的金刚石自然沉淀。请同学们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下列叙述不属于金刚石用途的是( )
A.用来裁玻璃 B.琢磨成璀璨夺目的钻石
C.润滑剂 D.用作钻探机钻头
(2)日本科研人员制金刚石时用到的是 (填“碳粉”或“石墨”),所发生的变化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我们知道单质碳在高温下极易与氧气反应生成CO2或CO,不可能制出金刚石,请根据上述资料说说科研人员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
【答案】(1)C (2)碳粉;化学 (3)使碳粉在缺氧条件下合成金刚石
【解析】(1)金刚石的硬度非常大,因此用来裁玻璃 ,作钻探机钻头,故A、D不合题意;
金刚石的透光性非常好,经过打磨之后会光彩夺目,具有很强的装饰作用,可以琢磨成璀璨夺目的钻石,故B不合题意;金刚石的硬度太大,不能作润滑剂,故C符合题意。(2)日本科研人员用来制金刚石用到的是碳粉,由于生成的金刚石和碳粉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所以发生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3)我们知道单质碳在高温下极易与氧气反应生成CO2或CO,不可能制出金刚石,解决方法为:使碳粉在缺氧条件下合成金刚石。
12、浙江各地区“立夏”的食俗有所不同,甲图是各地立夏时吃的食物。
(1)蚕豆幼苗在长出绿叶之前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于 。
(2)煮茶叶蛋时,蛋壳很快染上茶色,把蛋放在冷的茶水中却不会那么快染上茶色,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 小明拿出两个熟鸡蛋做“撞蛋”游戏。两鸡蛋相撞,一蛋破碎,另一蛋未破,小明认为这是因为一只蛋受到较大的作用力,所以破碎了。请你判断小明的观点是否正确,并分析一蛋破碎、一蛋未破的原因: 。
【答案】(1)子叶 (2)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扩散过程越快;小明的说法不正确,相撞时的作用力大小相等,但破的鸡蛋的压强超出了它承受的,而破的没有超出
【解析】(1)种子萌发的营养物质来至于子叶或胚乳中。蚕豆是有胚乳种子,所以幼苗在长出绿叶之前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于子叶。(2)煮茶叶蛋时, 由于温度较高,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扩散过程越快 ,所以茶色分子更快的进入到了蛋壳中,染色就更快。两个鸡蛋向撞时受到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但破的那个鸡蛋能承受的压强更小,撞击时所产生的压强超过了承受的限度,所以破了。
13、2020年7月,绍兴市气温连续10天达到35 ℃左右,让绍兴市民着实体验了一下什么叫“酷暑难耐”。往室内地面上洒水、打开窗户通风、尽量穿短衣短裤等避暑手段纷纷登场。这些措施为什么可以使人感觉到凉爽 小林同学准备了滴管、水、两块玻璃片、吹风机(有加热和不加热两挡),请你加入进来一起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并将其中一滴水摊开,把它们放在室内,观察蒸发情况,这是探究蒸发快慢与 的关系。
(2)如果要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应该 ,然后用吹风机(不加热挡) ,观察蒸发情况。
(3)为了探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再用吹风机(加热挡)去吹其中一滴水,观察蒸发情况,这样做是 的,原因是 。
(4)该实验将水滴在玻璃片上而不是滴在木板上,这是为了 。
(5)发烧病人使用酒精擦拭身体降温比用水擦拭的效果更好;一滴油和一滴水掉在玻璃桌面上,水很快就不见了,而油还在。由此,你的猜想是 。
(6)小林同学在公共卫生间洗完手后,用如图所示的烘干机(手一放在下方就自动吹暖风的机器)使手上的水快速蒸发。当他把干燥的左手和沾水的右手同时放在烘干机下,左手感觉吹的是暖风,而右手感觉吹的却是凉风,这是因为 。
【答案】(1)液体表面积大小 (2)控制两滴水其他条件都相同;吹其中一滴水 (3)错误;改变水温度的同时,也改变了水表面空气流速大小 (4)避免木板吸水对本实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5)液体的蒸发速度还可能与液体种类有关 (6)水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
【解析】(1)将一滴水摊开后水的表面积变大,那么得到:这是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的关系。(2)如果要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应该控制两滴水其他条件都相同,然后用吹风机(不加热挡)吹其中一滴水,观察蒸发情况。(3)为了探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然后用吹风机(加热挡)去吹其中一滴水,观察蒸发情况,这样做是错误的,原因是:改变水温度的同时,也改变了水表面空气流速大小。(4)该实验将水滴在玻璃片上而不是滴在木板上,这是为了避免木板吸水对本实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5)发烧病人使用酒精擦拭身体降温比用水擦拭的效果更好;一滴油和一滴水掉在玻璃桌面上,水很快就不见了,而油还在。由此,我的猜想是:液体的蒸发速度还可能与液体种类有关。(6)当他把干燥的左手和沾水的右手同时放在烘干机下,左手感觉吹的是暖风,而右手感觉吹的却是凉风,这是因为水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
14、2008年我国四川发生7.9级强烈大地震,在灾后的防疫工作中,常用二氧化氯(ClO2)作消毒剂。ClO2是一种橙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11℃以下为红色液体,易溶于水,见光易分解,易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用氯酸钠(NaClO3)与浓盐酸反应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2NaClO3+4HCl(浓)=2ClO2↑+Cl2↑+2x+2NaCl
(1)二氧化氯(ClO2)中氯元素为 价;
(2)①根据以上信息,请总结出 ClO2的一条化学性质 。
②推断上述反应中 x 的化学式: 。
【答案】(1)+ 4 (2)见光易分解(或易于氢氧化钠反应);H2O
【解析】(1)根据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 氯元素为 +4价;(2)①已知条件中既有二氧化氯的物理性质,又有其化学性质.其中“见光易分解”属于化学性质;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故根据化学方程式2NaClO3+4HCl=2ClO2↑+Cl2↑+2X+2NaCl可知,反应前后钠原子,氯原子,相等,故X不含钠原子,氯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不等,那么X原子含有氢原子和氧原子,根据原子数目不变可推测 X的化学式为:H2O。
15、小娟在洗晒衣物时发现,无纺布比棉布干的更快,于是他提议同学们可利用无纺布来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某组同学设想:当吸了水的无纺布在空气中放 置一段时间后,会因水分蒸发而质量变小,所以可以通过测量无纺布在相同时间后的质量变化情况,来判断其中水分蒸发的快慢。于是他们用相同材质、相同大小的无纺布, 在等质量水中浸泡相同时间,使其含水量相同,并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请据图回答:
(1)选择装置甲和装置丁作对照,可以研究 因素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2)若要探究“空气流速”对蒸发快慢的影响,应该选择的装置是 。
(3)如表是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的数据记录。
实验组别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电子天平读数(克) 开始时 7.5 7.5 7.6 7.6 7.4 7.4
5分钟后 71 65 73 67 70 66
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 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 ( “快”或“慢”)。
②本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 。
【答案】(1)液体表面积 (2)甲丙
(3)慢;水表面积和表面空气流速相同时,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
【解析】(1)甲中的无纺布没有折叠,而丁中的无纺布对折两次,因此甲中水的蒸发面积大于丁,即可以探究液体表面积对蒸发快慢的影响。(2)若要探究“空气流速”对蒸发快慢的影响,必须控制液体温度和表面积相同,只改变空气流速,故选实验甲和丙。(3)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 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可以得出装置 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慢;②实验甲和乙中,无纺布的面积相同,空气流速相同,只是温度不同,那么得到结论:水表面积和表面空气流速相同时,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
16、2022年3月24日,“天宫课堂”第二课正式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进行了“液桥”演示等实验。
【查阅资料】①当你在洗手的时候,或者手沾糖水的时候,指间的小液柱就是“液桥”。“液桥”是连接着两个固体表面之间的一段液体。②在太空中的微重力环境和液体表面张力共同作用下,“液桥”形成了。③液体中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力。表面张力是表示液体分子之间吸引力大小的量度。
【实验过程】在两块玻璃板的表面滴上两滴水,接着把两块玻璃板靠在一起,使两滴水相碰,两滴水像是搭了一座“液桥”,将两块有机玻璃板连在一起,“液桥”就形成了。
(1)以下能说明液体表面存在张力的实验是 。
(2)在太空中可以搭出十几厘米长的“液桥”,而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液桥”尺寸很小,通常只有几毫米。超过这个尺寸,“液桥”垮塌,请你分析原因: 。
【答案】(1)B (2)“液桥”因受到的重力较大而坍塌
【解析】(1)B实验中的肥皂膜实验说明了“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同时说明液体与相邻液面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则证明液体表面存在张力;(2)在太空中可以搭出十几厘米长的“液桥”,而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液桥”尺寸很小,通常只有几毫米。超过这个尺寸,“液桥”垮塌,请你分析原因:“液桥”因受到的重力较大而坍塌。
17、有卫星数据显示,在火星南极冰层之下隐藏着一大片充满液态水的湖泊。厚厚的冰层下面水温低至-74℃,但水仍保持着液态。对此科学家解释是:可能是火星岩石中的镁盐、钙盐和钠盐等盐类物质溶解到了水中降低了水的凝固点。盐类物质可以降低液态水的凝固点吗?某研究小组以常见的调料品食盐为溶质进行研究。
【实验步骤】a.利用食盐、蒸馏水分别配制纯水、淡盐水、浓盐水;b.取三个相同烧杯,加入等量的上述溶液,插入温度计,记下此时温度计的示数;c.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试管中液体状态的变化,制得纯冰、淡盐冰、浓盐冰;d.在相同条件下测量三者的温度变化,得到三条温度变化曲线,如图甲(①纯水;②淡盐水;③浓盐水)。
(1)由图甲可知,浓盐水的凝固点是 。
(2)图甲的曲线①中,第25分钟时,物质处于 状态。
(3)分析图中实验曲线可得的结论是 。
(4)如果将一个装有盐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的盐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答案】(1)-15 ℃ (2)固液共存 (3)盐类物质可以降低液态水的凝固点 (4)变少
【解析】(1)根据图甲可知,③为浓盐酸的图像,不变的温度为-15℃,则浓盐酸的凝固点为-15℃;(2)在曲线①中第25min时,温度保持不变,此时物质处于凝固中,应该为固液共存状态。(3)根据图甲可知,盐水的浓度越大,水的凝固点越低,即:盐类物质可以降低液态水的凝固点。(4)根据前面的结论可知,试管中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应该低于外面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因此它们可以从外面吸热而熔化,则试管中盐冰水混合物的冰会变少。
18、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发现,在很冷的冬天,用一根两端拴有重物的细金属丝,挂在一个粗大的冰块上。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如下有趣的现象:细金属丝割穿了冰块,而冰块保持完整。他们对此现象进行了讨论,请你一起完成以下问题:
(1)在此过程中,冰块发生的物态变化主要有 。
(2)关于冰熔化的原因,他们提出了以下三种猜想:
猜想1:冰块的厚度越小,冰的熔点越低。
猜想2:金属丝的温度低于冰的熔点。
猜想3:金属丝对冰块的压强越大,冰的熔点越低。
①根据所学知识,他们经过讨论,断定猜想2是错误的。你认为他们判断的依据是:
。
②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简述你的实验方法和判断依据:
。
【答案】(1)熔化和凝固 (2)金属丝挂在冰块上,温度应该相同;保持所挂重物不变,用粗细不同的金属丝挂在同一冰块上(或保持金属丝粗细不变,改变所挂重物);比较金属丝陷入冰块的程度,以此判断猜想 3 是否正确(合理即可)
【解析】(1)细金属丝割穿了冰块,冰块保持完整,则说明金属丝进入冰块的过程中冰熔化了,但冰块依然完整,则说明熔化形成的水重新凝固了;故答案为:熔化和凝固; (2) ① :猜想2:金属丝的温度低于冰的熔点,根据题目中现象可知,是金属丝割断冰块,如果金属丝的温度低于冰的熔点则冰块不会被割断;且当物质直接接触时,温度不同时,会发生热传递直至温度相同;② :猜想3 金属丝对冰块的压强越大,冰的熔点越低 ,则设计实验时,压强作为变量,金属块的质量也要保持不变,因此改变金属丝的粗细即可;故答案为: 金属丝挂在冰块上,温度应该相同 ; 保持所挂重物不变,用粗细不同的金属丝挂在同一冰块上(或保持金属丝粗细不变,改变所挂重物);比较金属丝陷入冰块的程度,以此判断猜想 3 是否正确(合理即可)。
19、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盛大开幕,火炬“飞扬”的小火苗成为本届冬奥会的主火炬,火炬采用的是碳纤维材质,燃烧的是氢能源,在奥运史上首次实现了零排放,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赛事期间大量使用氢燃料电池车,以减少污染排放,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与“绿色”、“环保”的进一步结合。
(1)高压火炬体积非常小,燃料氢气采用“高压储氢”的方式储放在很小的气瓶内,则高压储氢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2)碳纤维是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的新材料,密度不到钢的四分之一,强度却是钢的七至九倍,被誉为材料中的“黑黄金”。碳纤维每平方毫米可以承受3530牛的拉力,所以火炬“飞扬”碳纤维“外衣”能承受的压强为 帕。
(3)火炬“飞扬”披上碳纤维“外衣”不惧800度以上氢气燃烧的高温,氢气的热值为1.4×108焦/千克,假设火炬中5克氢气完全燃烧,则放出的热量为 。
(4)氢燃料电池在使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为 。
(5)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等)制造的氢气被称为“绿氢”,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气,在生产绿氢的过程中,完全没有碳排放。火炬研发团队用相当于420个大气压的高压将12克氢气压缩进氢气瓶,随后将氢气瓶放入“飞扬”火炬中。计算需要电解 克水才能制取12克氢气。
【答案】(1)液化 (2)3.53×109 (3)7×105J (4)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5)108
【解析】(1)在高压储氢的过程中,氢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2)碳纤维“外衣”能承受的压强为;(3)放出的热量为:Q=mq=1.4×108焦/千克×0.005千克=7×105J;
(4)氢燃料电池在使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5)设需要电解水的质量为x,
;解得:x=108g。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