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的历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观念
不同类型的独木舟具有不同的特点
(二)科学思维
1.通过分析“树干”载物的缺点,设计不同类型的独木舟。
2.对比分析不同独木舟的稳定性和载重量,了解不同的独木舟有着不同的特点。
(三)探究实践
通过“树干负载物体”、“设计不同的独木舟负载物体”、“船的阻力关系”的实验认识到船的外形、结构和稳定性、阻力之间的关系,感受“最初的独木舟”的样子和独木舟的载重量、稳定性和水阻特性。
(四)态度责任
感受独木舟的发展历程,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提出改进树干独木舟稳定性和载重量的方法,并通过实验进行测试。
教学难点:对搜集到的证据,进行对比分析,研讨交流影响独木舟稳定性和载重量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2min)
师:谁来描述一下这个场景(一条河边,有一条独木舟,一些货物,两位原始人)
看一看这些货物,再看看这根树干,你认为原始人要干嘛?
师:你们愿不愿意帮助他们将货物搬运到“树干”上呢?
师:课堂上,我们不能用一根真的,大的“树干”来搬运货物,但是我们有缩小的“树干”模型,和模拟货物的重物。接下去,我们就尝试着将这些货物搬运到“树干”上,看看有什么发现。
(二)“树干”装载测试(8min)
学生实验(2min)
汇报交流(6min)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树干”在装载重物时,有哪些不足呢?(预设:容易侧翻,说明载重量较小,稳定性较弱)
师:如果从原始人所处的技术条件来考虑,想让这根“树干”的载重量变大,稳定性变强,我们可以怎么改进这根“树干”呢?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预设:中间挖空,做成独木舟;下面变平;使用更大的木头;上面削平;木板等)
设计意图:创设真实的情境,呈现真实的任务,在亲身经历中发掘本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怎样改进树干独木舟,才能让独木舟的载重量和稳定性越来越好,从而更好地运输货物?发展学生的设计思维。
“不同独木舟的装载测试(15min)
实验方法指导(5min)
学生实验(10min)
改进1(扁平形)
实验方法:
猜测“改进1”最多能稳定地承载几个重物;
一个一个地往“改进1”上放重物,测试“改进1”最多能稳定地承载几个重物。
改进2(方形)
实验方法:
(1)猜测“改进2”最多能稳定地承载几个重物;
(2)一个一个地往“改进2”上放重物,测试“改进2”最多能稳定地承载几个重物。
3.改进3(上平下圆形)
实验方法:
(1)猜测“改进3”最多能稳定地承载几个重物;
(2)一个一个地往“改进3”上放重物,测试“改进3”最多能稳定地承载几个重物。
4.改进4(中间凹陷)
(1)猜测“改进4”最多能稳定地承载几个重物;
(2)一个一个地往“改进4”上放重物,测试“改进4”最多能稳定地承载几个重物。
实验记录单 组号( )
预测承重量 重物数量、放置方法(用小圆圈表示重物) 承重量
1 2 3 4 5
改进1
稳定( ) 侧翻( ) 稳定( ) 侧翻( ) 稳定( ) 侧翻( ) 稳定( ) 侧翻( ) 稳定( ) 侧翻( )
改进2
稳定( ) 侧翻( ) 稳定( ) 侧翻( ) 稳定( ) 侧翻( ) 稳定( ) 侧翻( ) 稳定( ) 侧翻( )
改进3
稳定( ) 侧翻( ) 稳定( ) 侧翻( ) 稳定( ) 侧翻( ) 稳定( ) 侧翻( ) 稳定( ) 侧翻( )
改进4
稳定( ) 侧翻( ) 稳定( ) 侧翻( ) 稳定( ) 侧翻( ) 稳定( ) 侧翻( ) 稳定( ) 侧翻( )
我们的思考:
1.根据载重量,由大到小,对四种改进方式排序:
2.我们会选择改进 来帮助原始人装载货物?
我们的理由是:
3.其他想法: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相关改进的实验器材,引导学生对不同改进方法的稳定性和载重量进行测试,搜集相关证据,为后续研讨打下一定基础。
研讨交流(15min)
1.根据载重量,由大到小,对四种改进方式排序情况是怎样的?
2.船体稳定性与什么因素有关?
3.载重量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4.如果想让船在行驶过程中速度更快,我们还可以怎么改进?
5.我们还可以怎么改进,从而使得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变得更好?
师:不同的独木舟具有不同的特点,独木舟并不是船舶发展的终点,船舶的发展又会经历怎样的阶段。本单元,我们将循着船舶发展的历史来研究相关的知识,去探讨,船舶是如何逐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载重量越来越大,稳定性越来越强,速度越来越快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4种改进方法之间的优缺点,认识到不同的独木舟具有不同的特点,思考载重量,稳定性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