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生命的吟唱 劳动的赞歌
《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
拓展知识
“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反映了约500年的社会面貌。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汇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于后世。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是浪漫主义文学源头。)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十五国风”,即指当时15个王国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部分;
“雅”是朝廷乐曲,有“大雅”和“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有“周颂”、“鲁颂”、“商颂”。
《诗经》六义之“赋比兴”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结构与语言:
①基本句式是四言,隔句用韵,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
②常常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造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效果。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③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清新美丽的自然。如 “关关” (叠字)“窈窕”(叠韵),“参差”(双声)。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知识点拨
诚斋体:
内容上: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自然新鲜,富有生活趣味。
语言形式上:想象奇特,富有意趣,使用浅白的语言和流畅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
学习活动一
诵读作品,感受音韵之美
诵读感知
诵读两首诗歌,感受两首诗歌在句式、韵律上的不同之处。
芣(fú)苢(yǐ )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duō
luō
jié
xié
bó
móu
jiǎ
zhāo
shà
shì
zā
知识点拨
《芣苢》以二二节拍为主,通篇短促的四字显得节奏感鲜明,易于传诵吟唱。
《插秧歌》是一首七言古诗,通常节拍有两种方式,即“二二二一”“二二一二”,读起来有抑扬顿挫之感。
学习活动二
由言揣意,理解诗歌内容
整体感知
《插秧歌》:描绘农人插秧的场景
《芣苢》和《插秧歌》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
《芣苢》:描写了劳动妇女采集车前草的劳作过程
学习活动三
斟词酌句,鉴赏诗歌
思考探究
任务一:《芣苢》这首诗怎样具体生动地展现采集车前草的劳作过程的
任务二:《插秧歌》这首诗是怎样具体描绘农人插秧的场景的?
动作描写
本诗通过六个动词的变化,表现了古代女子采芣苢时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也从侧面烘托出了采芣苢的女子动作娴熟,朴素、自然之美。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小组展示:《芣苢》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得来。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逐步递进的完整劳动过程,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动作描写。
“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直白却极为传神,诗人精确地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而又秩序井然的场景。
②白描。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农家插秧图。
《插秧歌》
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①比喻。将“笠”比作头盔、“蓑”比作铠甲,用语新鲜活泼,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表现了农事的繁忙与紧张。
②衬托、细节描写。写雨势之猛,天气条件之恶劣,衬托出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依旧插秧不辍的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①语言描写。“唤”与“不答”,生动活泼,极富生活情趣。似乎是农夫对送饭人的答话,极富生活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
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
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思考探究
诗歌 艺术特色 劳动场景 表达情感
《芣苢》
《插秧歌》
重章叠唱、回环往复
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意趣
展现了劳动妇女采摘车前草的情景
展现了全家上阵、雨中抢插秧苗的情景
劳动的喜悦和热情
对农人吃苦耐劳的品格的赞美
《芣苢》和《插秧歌》这两首诗都是有关劳动的颂歌,但是它们在描绘劳动场景和歌颂劳动热情方面又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