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曙光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金华市曙光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8 17:29:05

文档简介

答案:
选择题Ⅰ 1-10 B C B B A C C D B D
选择题Ⅱ 11-25 C B B C C D A A D B D C D D C
非选择题:
26.(1)“发明”: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纱机”(答出珍妮纺纱机即可)(2分)
特点:①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以及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取得更多成果;②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③各国各具特色。(任选2点4分)
(2)人物:圣西门,傅里叶,欧文。(3分)
时代背景: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弊病的逐渐显现;②工人阶级的悲惨遭遇引发了早期工人运动(或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③空想社会主义未能找到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正确途径(或继承了19世纪人类三大思想文化优秀成果)。(4分任2点)
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2分)
27.(1)宇宙观:日心说。(2分)
影响: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4分)
(2)秘密:剩余价值。(2分)
名称:《资本论》;《共产党宣言》。(2分)
意义: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2分)
(3)良方:科学与人权并重。(1分)
阐释:第一层次:只从国内(政治或经济或思想)或国外(欧洲)一个角度阐释得2分。
第二层次: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阐释得4分。
第三层次:从科学的未来发展空间或其它角度阐释加2分。
语句通顺,表述成文加1分曙光学校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卷
考试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 60 分钟;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文化成就中,属于古代西亚的是(  )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太阳历 D.干支纪年法
2.“字母的创造跟东地中海的贸易有重大关系,贸易需要记账,经商需要知识”,字母文字起源于腓尼基。下列关于腓尼基字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B.是欧洲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
C.诞生于埃及和西亚文明的交汇点 D.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和拉丁字母
3.中古时期的欧洲,国王把土地封赐给公爵或伯爵,成为其领主;公爵、伯爵作为大封建主,将其中一部分土地分封给男爵或子爵,成为这层关系中的领主;男爵或子爵又可划出一部分土地分给骑士阶层,骑士阶层则成为其附庸。这体现的制度是(  )
A.城市自治制 B.封君封臣制 C.庄园制 D.农奴制
4.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上的大事件,极大地推动了历史发展进程。下列有关新航路开辟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 ②葡萄牙和荷兰是最早的殖民帝国
③带来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④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太平洋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有学者认为:“中世纪……指的是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但在两者之间却有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称黑暗的中世纪。”下列项中,对“黑暗”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B.封君封臣制度成为西欧社会特征
C.政治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 D.西欧各国封建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6.莎士比亚在17世纪创作的《哈姆雷特》一书中写道:“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是万物的灵长。”这反映出的精神内核是(  )
A.浪漫主义 B.禁欲主义 C.人文主义 D.现实主义
7.日本著名学者上山春平说,今天的日本文化表面上有浓厚的“欧洲色彩”,剥去这一层,下一层是中国文化色彩很强的“农业社会”文化,这层中国文化色彩从制度上主要来源于一次模仿。这次“模仿”指的是(  )
A.幕府统治 B.倒幕运动 C.大化改新 D.明治维新
8.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除了电力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之外,还有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下列发明属于以内燃机作为动力的是(  )
A.电车、飞机 B.火车、汽船 C.汽船、汽车 D.汽车、飞机
9.在一部经典著作中,马克思阐述了资本与劳动之间,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关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与资本家剥削的秘密,并且根据经济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斗争将不可避免地使工人阶级战胜资产阶级。这部著作是(  )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法兰西内战》 D.《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10.在早期资本主义兴起阶段,欧洲大多数制造业采用分包制,这种制造业是基于家庭生产的,一般不超过10个人。但到了18世纪中期,多数新发明的机器对于家庭生产来说都太大、太昂贵了,因此集中生产成为必然,于是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应运而生。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是(  )
A.手工工场 B.股份公司 C.垄断组织 D.大工厂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1.下列各项与表格中的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
文明 实行制度 文明成就
① 君主专制 楔形文字
② 法老制度 太阳历
③ 种姓制度 《摩诃婆罗多》
④ 城邦制度 神话、喜剧、悲剧
A.①古埃及文明②古巴比伦文明③古印度文明④古希腊文明
B.①古埃及文明②古巴比伦文明③古希腊文明④古印度文明
C.①古巴比伦文明②古埃及文明③古印度文明④古希腊文明
D.①古巴比伦文明②古埃及文明③古希腊文明④古印度文明
12《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是至今保存的为数不多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之一。它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形式是(  )
A.纸草文书 B.泥板文书 C.龟甲骨片 D.青铜铭文
13.他是西方历史上著名军事统帅,他在短短十余年内征服了广袤领土,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经由他在军事上的征服,古希腊文明广泛传播与繁荣发展,东西方文化、经济密切交流,开启了希腊化时代。“他”是(  )
A.大流士一世 B.亚历山大大帝 C.查士丁尼 D.穆罕默德
14.奴隶贩子们载着大量劣质商品,从欧洲出发,到非洲海岸,这是奴隶贸易的“出程”。在非洲海岸用低劣的货物“交换”黑奴,然后横渡大西洋到美洲,这叫“中程”。在美洲用黑奴换取金银和工业原料,返回欧洲,这叫“归程”。该“贸易”(  )
A.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 B.反映了工业资本主义的罪恶
C.加速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D.打破了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
15.16世纪中叶,东方的香料和调味品在西欧的销量是一个世纪前的3倍多;中国的茶和非洲的咖啡,逐渐成为欧洲人餐桌上的主要饮料:美洲的许多农产品,如玉米、红薯、烟草、可可、西红柿等开始逐步成为全世界到处都有的东西。由此可知(  )
A.亚洲成为新的世界贸易中心 B.欧洲饮食结构发生彻底改变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D.高产农作物的种植遍及全球
16.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下列对日本古代历史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诞生了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B.效仿唐朝制度,将地方划为十道,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C.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宗教大权
D.武士集团崛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17.以下是16世纪重要商路示意图,由此反映出( )
A.以澳门为中转站的贸易网络形成
B.地中海地区成为欧洲的贸易中心
C.马尼拉大帆船航线沟通欧亚联系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18.如图为17世纪英国国王与议会权力对比示意图,天平由A到B的变化,表明英国( )
君主立宪制确立 B.共和国建立 C.责任内阁制形成 D.两党制成熟
19.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到19世纪中期,已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逐步深入内陆,形成持续不断的辐射效应。下列属于这场技术革命成果的是(  )
①生产力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②机器制造等旧产业部门焕发出新活力
③科学技术与生产实现了紧密结合 ④采用机器的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巴格达城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这反映了(  )
A.中国商品优势明显 B.阿拉伯帝国沟通世界贸易
C.奥斯曼帝国商贸繁荣 D.商业革命逐渐兴起
21.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启蒙运动应运而生。启蒙运动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诉求,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下列思想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是( )
A.反对禁欲主义追求现世幸福 B.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
C.君主的权力来自于神的恩赐 D.劳动是衡量价值的尺度
22.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该“诗人”是(  )
A.薄伽丘 B.彼得拉克 C.但丁 D.莎士比亚
23.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开启。这一贸易路线流通的诸多商品中最重要的来自中国的生丝、丝织品和来自美洲的白银,因此被称为“丝——银贸易”,这一贸易(  )
A.推动了葡萄牙资本的原始积累 B.拉开了欧洲殖民扩张的序幕
C.主要在菲律宾与中国澳门进行 D.刺激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
24.如图是全球殖民地占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情况表。关于该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①阶段英国人击败荷兰人成为海上霸主
B.在②阶段殖民扩张主要是西班牙、葡萄牙
C.在③阶段美国成为新崛起的世界殖民大国
D.在④阶段殖民扩张促使世界体系逐步形成
25.不同类型的文字记录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马可·波罗行纪》记录中的中国金银遍地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大量金银流入中国
B (英国)《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都规定了对国王权利的限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走向成熟
C 《李尔王》和《哈姆雷特》都刻画了重要人物在欲望和伦理之间的无奈纠结与痛苦取舍 莎士比亚热衷于探究人文主义的道德观念
D 《共产党宣言》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A.A B.B C.C D.D
非选择题部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26小题15分,第27小题20分,共35分)
26.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也凸显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重要条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们作出的。相反,他们多半是由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可以说,1870年以后,所有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每一种新产品都要求其他新产业留下空间;工业规模的扩大需要运输和通讯技术增强;工业革命极大地增加了西方世界的财富,有效地利用了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使生产效率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提高;工业革命的最初阶段使拥挤的工厂出现在了新的工业城镇。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发明”,并概述第二次工业革命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6分)
材料二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实践。在此基础上,周密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批判地继承了18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摘引自张红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概论》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是谁?概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并指出其诞生的标志。(9分)
27.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世界观的重大变革确实是从哥白尼革命开始的。希腊人以及中世纪的宇宙观,是一个层层相套的有限的球体,地球则居宇宙的中心。哥白尼用太阳取代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所有的行星包括地球均以太阳为中心转动。近代思想的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就在于从有限封闭的世界,走向一个无限的宇宙。……这场宇宙论革命,既是天文学的也是人类学的,既带来了世界图景的改变,也导致了欧洲心灵的重建。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哥白尼的宇宙观。结合所学,概括“这场宇宙论革命”在近代思想领域的影响。(6分)
材料二
工业社会中劳动者为什么经历巨大的苦难,原因是他们受到了资本家的剥削。这句话以前也有其他人说过,但马克思找到了剥削的秘密,那就是剩余价值。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这个问题的解决为起点,并以此为中心的。剩余价值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经济学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趋势,提出“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摘编自《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等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克思找到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结合所学,分别写出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经济学基础和提出“两个必然”科学论断的著作名称,用一句话概括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斗争的意义。(6分)
材料三
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今且
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国人而欲
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宇宙间之事理无穷
科学领土内之青腴待辟者,正自广阔。青年勉乎哉!
——引自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
(3)根据材料三,指出作者在该文中开出的国人摆脱“蒙昧时代”的良方,并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阐释其倡导科学的缘由。(8分)(阐释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