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课件+导学案+音频+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件+导学案+音频+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6-20 21:25:21

文档简介

课件43张PPT。1/2/2019童话故事1/2/2019安徒生,19世纪丹麦人,一生写过168篇童话,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童话大师,被誉为“童话之王”。主要作品有《皇帝的新装》、《拇指姑娘》、《丑小鸭》、《海的女儿》1/2/2019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它运用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等表现手法,通过有趣的情节,来说明一个道理。 1/2/2019《皇帝的新装》代表作有:1/2/2019《拇指姑娘》1/2/2019《海的女儿》1/2/2019《丑小鸭》1/2/2019预习要求1、用“—”画出小女孩幻想的句子。想想产生幻觉的原因。1/2/2019预习要求2、把课文成三段。并分别说出各段的段意1/2/2019第一段:讲在下着雪的大年夜,一个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第二段:小女孩五次擦然火柴,看到了各种幻想。第三段: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1/2/2019 3、课文几次提到“大年夜”,在什么情况下提到的?体会它的作用。 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第一次是在文章一开头,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出去卖火柴;第二次是写小女孩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看着别人家窗户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心里忘不了这是“大年夜”;第三次是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 1/2/2019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这是给故事安排的特定时间、特定的环境。大年夜本应是欢乐的、幸福的,而小女孩在大年夜走在街头,在大年夜看着别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在大年夜冻饿而死了,这就更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惨,更引起人们对她的同情、怜悯。 1/2/2019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在大年夜的晚上,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街上走着,走着……1/2/2019 突然,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1/2/2019小女孩只好光着脚走在冰冷的、满是积雪的大街上。她的小脚被冻得红一块,青一块。1/2/2019 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所以她不敢回家。只好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1/2/2019学习第二部分1/2/2019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从“敢”和“终于”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小女孩当时怎样的心情?1/2/2019 说明了小女孩擦燃第一根火柴之前经过长时间、激烈的思想斗争1/2/2019 默读5—10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小女孩一共擦了几次火柴?每次分别都看到了什么?
1/2/2019大火炉.香喷喷的烤鹅.圣诞树.慈祥的奶奶.和奶奶一起飞走。渴望得到温暖
渴望得到食物渴望得到欢乐渴望得到疼爱
想摆脱寒冷,饥饿和痛苦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火柴灭了,烤鹅不见了
火柴灭了,圣诞树不见了
火柴灭了,奶奶不见了
小女孩冻死了寒冷饥饿孤独痛苦1/2/2019大火炉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1/2/2019烤鹅香喷喷的烤鹅一直向小女孩走来1/2/2019圣诞树翠绿的树枝上点着
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1/2/2019奶奶奶奶,请把我带走吧!1/2/2019小女孩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火柴发出强烈的光1/2/2019返回奶奶抱着小女孩一起飞走了1/2/2019小女孩和她奶奶飞到了没有 寒冷、饥饿、痛苦的地方去了1/2/2019卖火柴的小女孩渴 望幻 想大火炉温 暖食 物烤 鹅欢 乐疼 爱圣诞树奶 奶幸 福奶 奶→→→→→→→→→→1/2/2019《卖火柴的小女孩》是___作家___写的一篇___。他的代表作有()、()、()等。课文是按()→() → ()的顺序写的。这篇课文采用 ___写法。本文讲了___,真实的反映了_____ ,表达了____ ,揭露了___。1/2/2019 1、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的含义相同吗?为什么?重点句子理解1/2/2019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的含义不同:第一个“幸福”的含义是小女孩临死时是在种种美妙的幻觉中度过的,是幸福的;第二个“幸福”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摆脱了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1/2/2019 两个“幸福”的实际意义就是受罪和死亡。 1/2/20192、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小女孩既然冻死的,为什么还“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1/2/2019 这是因为小女孩曾在幻想中感到自己的灵魂飞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天国去了。她就是在这样美好的幻想中死去的,所以“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 1/2/20193、“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句话中的两个“曾经”的含义相同吗?为什么?把他放在全文结尾有什么意思?)
1/2/2019这句话中,两个“曾经”表明小女孩是怀着多么美好的愿望死去的。而这样美好的愿望又是谁也不知道的。说明谁也不关心她。这些愿望与谁也不知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小女孩悲惨的命运。1/2/2019 把他放在全文的结尾使我们感到小女孩死前是那样的向往美好的生活,但她只能在幻景中看到她想要得到的东西,而结局却是冻死街头。美丽的幻景与冷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更使我们痛恨那个罪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对小女孩的不幸遭遇深切的同情。 1/2/20194、“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她没注意什么?她“忘不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对比着写?) 1/2/2019 小女孩没注意的是她美丽的金发,她忘不了的是大年夜。美丽的金发上落着洁白的雪花,确实很美,但她顾不了这些,因为饥饿寒冷缠绕着她,她更需要的是温暖与食物,尤其是大年夜,这是人们盼望的一年中最欢乐最美好的日子。这样对比着写可以看出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突出了小女孩的冷、饿、生活的悲惨,说明那个社会多么的不合理。 1/2/20195、“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1/2/2019这只是小女孩的幻想和愿望。只有真正推翻了人剥削人的社会,小女孩和像她一样的穷人,才有可能过上没有寒冷、饥饿、痛苦的生活。小女孩就是怀着这样的一种美好的幻想,被寒冷、饥饿和痛苦折磨死了。1/2/2019再见《卖火柴的小女孩》导学案
第 一 课 时
学习目标:
(1)会写6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含有生字的词语。
(2)正确读写哆哆嗦嗦、摇摇摆摆、暖和暖和、暖烘烘并能积累相应结构的词语至少两个。
(3)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重难点)
(4)理清文章段落结构。(学习重难点)
课前准备 : 课前搜集有关安徒生的童话读一读
一、课文导读:
同学们,大年夜本来是很高兴的,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鸡、鸭、鱼、虾等好菜,但在沙俄统治下的俄国人民却过着悲惨的生活,有一个小女孩,她在大年夜还要在街上卖火柴,你们想知道她在街上卖火柴发生了什么事吗?现在就赶快来读一读这篇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吧!
二、预习指导:(约15分钟)
1、初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及需要积累的词语或短语。
2、再默读读课文不少于2遍,边读边想:课文先写的什么,再写的什么,最后写什么。
3、再次默读课文,感悟小女孩的命运和作者寄予的情感,试着给文章分段。
现在让我来检测一下学习效果吧!
预 习 检测
(闭卷15分钟完成)
1、我能默写下面的词语。
yáo lán wéi qún liè fèng chú chuāng

2、我能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她在一座房子墙角里坐下来,蜷(quán,juǎn)着腿缩成一团。
②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tián, tiān)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
③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pèn, pén)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3、我能照样子写词语,再选择一个词语造句。
暖烘烘(ABB)
哆哆嗦嗦(AABB)
又黑又冷

4、破折号表示:①解释说明的部分;②话题突然转移;③声音延长。读下列句子,体会破折号的作用。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 )
◆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他妈妈穿的。 ( )
◆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
5、我知道这篇课文写了
的事。
6、通过读课文及借助工具书,我认为课文的段落划分是这样的:
三、我的疑惑:通过预习课文我有以下几个问题要和同学探讨:(机动)
疑问一 :
疑问二 :
疑问三 :
四、初读感悟:读了这个童话故事你有怎样的感受,请写在下面。
第 二 课 时
学习目标:1、解析人物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2、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预习指导:
1、 默读课文,文中那些描写最让你感动,用波浪线画出来试着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 默读课文,小女孩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你从中有何体会?
次数
看到什么
我的体会
3、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试着体会两个“幸福”的含义)(选作)
《卖火柴的小女孩》相关链接:

1、 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作家:
他出生于丹麦中部的小城市欧登塞。父亲是一个穷苦鞋匠,曾在拿破仑军队中当过雇佣兵。父亲死后,母亲靠洗衣度日,祖母有时还上街行乞。因家境贫寒,安徒生幼年未进过正规学校,十四岁时独自去哥本哈根,在剧院里打杂。后来在一些艺术家帮助之下,获得了助学金,才正式上学。他刻苦学习,终于从文盲变成了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是童话。他的童话和过去的童话不同,并不是民间传说的重述。而是立足于现实生活,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创作了168篇童话故事。他的第一部童话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发表于1835年底,作为他送给孩子们的新年礼物。此后,他的童话故事相继出版《拇指姑娘》《海的女儿》《丑小鸭》......
在英语国家中,安徒生的作品是青少年教育的范本,同时他也是属于全世界的。他的作品被译成八十多种文字,是丹麦对世界文学最伟大的贡献。
2、火柴为什么能在墙上擦燃?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火柴的出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使人类摆脱了“钻木取火”的原始方式。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1805年问世的,称为硫酸火柴,火柴头浸入硫酸中才燃起火来。
1816年,法国人德鲁森制成了黄磷摩擦火柴,火柴头上涂有硫黄,再裹上黄磷、铅丹或二氧化锰及树胶的混合物。黄磷是剧毒物质,人误服0.1~0.2克就会死亡。用黄磷制成的火柴,受热到40 °C时就会起火燃烧,在粗糙的物体上一擦就着,容易引起火灾,很不安全。
1845年,奥地利化学家施勒特尔发现无毒且不能自燃的红磷,从而出现了安全火柴。安全火柴是把引火物成分分别涂在火柴头和特殊摩擦表面两个部位上制成的。1855年,瑞典人伦斯特勒姆获此项专利。他用可燃物三硫化锑、氧化剂氯酸钾、二氧化锰及树胶调成浆糊状涂在浸过石蜡的小木棒上制成火柴头,把红磷、细沙做成稠浆涂在火柴盒的侧面做成沙皮。这样,火柴头只有在火柴盒侧面的沙皮上摩擦,才会点着。这种火柴既没有毒,又不容易引起火灾,因此称为“安全火柴”。
可是,由于黄磷火柴不易变质并能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一直流行到19世纪末。安全火柴在20世纪初才完全取代被各国定为违禁产品的黄磷火柴。安徒生生于1805年,死于1875年。他所生活的年代,正是使用黄磷火柴时期,所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在墙上就能擦燃火柴。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4.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五次擦燃火柴的课件;乐曲《天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样过的?(学生畅所欲言)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在这个大年夜发生怎样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
2.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简单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
3.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三、创设情境,唤起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
1.下面我们就静下心来,仔细地品读课文,试着走进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世界。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说一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这部分内容,小女孩目前的处境是怎样的,在文中空白处写一写。
3.结合具体的语句汇报
(非常寒冷;非常饥饿--光着头赤着脚;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人情冷漠,痛苦孤独--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分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4.找生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请同学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评价,并提建议。再自由读这部分,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5.指名配乐朗读。(播放《天鹅》。)
6.如果你是小女孩,你现在最需要什么?(温暖、食物、疼爱等)可是,她又冷又饿,有家又不敢回,除了旧围裙里的火柴,一无所有。
第二课时
一、深入品读,感受女孩的悲惨命运
1.自由轻声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部分,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并写一写自己的感觉。
2.以汇报的方式,感受女孩的命运的悲惨。
(如,在擦燃火柴美好的幻象中,感受到女孩现实生活的残酷:小女孩特别寒冷,渴望温暖,就幻想到了大火炉;特别饥饿,渴望食物,就幻想到了烤鹅;现实中孤独,渴望亲人的疼爱,就幻想到去世的奶奶。)
现实与幻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幻想的越美好,越是衬托出了现实的悲凉,让人越发感觉到女孩命运的悲惨。
3.选择让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小组同学听。
二、围绕中心,提出疑问
1.在别人幸福地欢度新年的时候,女孩却悄无声息地冻死在街头。让我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两部分,提出问题。
2.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学生可能质疑: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为什么会看到?怎样看到的?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三、感情朗读,体会“幸福”
1.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使她感到幸福,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二部分,画出来。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大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
3.观看表现美丽幻想的动画片,找生朗读,感受女孩虚幻的幸福。
4.选择你认为女孩看到会感觉最幸福的部分,练习朗读,把它的美丽与美好读出来。
四、感情朗读,体会现实
1.火柴再温暖,再明亮,带来的幻觉再幸福,总是要消失的。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句子: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2.交流:现实的残酷,女孩命运的悲惨。
3.比较句子:(1)啊,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2)她又擦了一根。(3)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4)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体会:女孩由开始的不敢到敢,从抽出一根到后来的抽出一把,表现出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迫切渴望。而这种美好,只有在虚假的幻想才能得到满足。所以,“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在死亡中,在另一个世界中,女孩终于摆脱了现实的残酷。
4.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段。
五、总结写法与读法
1.在同学们深情的朗读中,我们与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走进这个童话世界的。(有感情朗读、质疑思考、讨论交流、联想入境,都是品味读书的好方法。)
2.这篇童话为什么让我们如此感动?(对比的写法,使女孩美好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对照,让我们对女孩悲惨的命运有了深切的同情;详细的刻画,女孩的外貌、衣着和动作,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合理的想象,种种的“美好”,实际是那样平常与普通,对女孩来说却可望而不可及;悲剧的结局。)
六、拓展延伸
1.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我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说。请同学们先来读一首9岁儿童刘倩倩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再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课外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
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丹麦童话作家,一生为孩子们撰写了168篇童话,他的作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00多年过去了,仍在世界各国流行。《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人鱼公主》等,你读过了吗?
板书设计:卖火柴的小女孩(丹麦 安徒生)
美好的幻觉  残酷的现实 命运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