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云南省曲靖联体高考历史第二次联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分)
1. 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在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在2000年、2001年扩充至西藏拉萨大昭寺与罗布林卡。这表明我国( )
A. 积极履行民族区域自治承诺 B. 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历史担当
C.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心 D. 持续推进博物馆保护事业发展
2. 《汉书·元帝纪》载:“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中国古代安土重迁、人口流动差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基层管理逐渐加强 B. 国家户籍管理制度严格
C. 小农耕经济的繁荣发展 D. 民众的思想文化相对保守
3. 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内容涉及到田庄周边的田间劳作、收获纳粮、盐井生产等;山东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则呈现了纺织、冶铁、锻打兵器或农具等画面。东汉的《四民月令》记述了田庄进行各类粮食及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这反映出田庄( )
A. 发展了自耕农经济 B. 导致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 限制了土地兼并 D. 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4. 明人王世贞(1526-1590)认为:“高皇帝收天下之权,以归一人,即狼戾如(王)振、(刘)瑾者,一颦而忧,再颦而危,片纸中夜下而晨就缚,左右无不鸟散兽窜,是以能为乱而不能为变也”。这说明,明代( )
A. 初期制度设计缺乏对宦官的制约 B. 内阁行政高效有力地牵制了宦官
C. 宦官政治势力依附和借助于君权 D. 灭亡教训催生出反专制进步思想
5.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主张兴办工业以实现“自强”和“求富”。孙中山对此评价道:“我国家自欲行西法以来,惟农政一事未闻仿效”,“此亦筹富强之一憾事”。由此可知( )
A. 孙中山认为洋务运动收效甚微 B. 洋务派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C. 孙中山意图改变小农经济模式 D. 洋务派忽视农业的近代化发展
6. 一战后,梁启超偕友游历、考察经历战争浩劫后满目疮痍的欧洲时写道,“现在所谓光华烂漫的文明,究竟将作何结果,越想越令人不寒而栗”,引起中国知识界的极大反响。这种反思( )
A. 促使中国知识界全面回归传统文化 B. 反映了知识分子逐渐认同苏俄革命
C. 代表了知识界开始抵制西方文化侵蚀 D. 客观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7. 国民政府在内地通过改普旧路和修建新路,形成了以贵阳、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公路网,到1943年西南五省通车里程为1.7万公里。1937年西南空运飞行里程为267万多公里,1943年增至884万公里。政府旨在( )
A. 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B. 改变偏远地区交通落后状况
C. 加强对黔渝地区的统治 D. 保证战争物资供应补给充足
8. 1982年,作为个体户的“傻子瓜子”,其个人所得、雇工工资、上缴国家税分别占总收入的44.6%、12.1%、43.3%,工人的收入比国企职工的收入要高得多,带动当地涌现出近60家瓜子企业,芜湖成为全国有名的“瓜子城”。这说明( )
A. 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 市场经济已成为社会共识
C. 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改善 D. 企业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
9. 14世纪中期,欧洲地产托管在封土中使用情形增加,即封臣将封土委托他人代为管理,自己不直接占有土地却可以享有土地收益。土地托管的发展( )
A. 推动了圈地运动的发展 B. 根植于资本主义的萌芽
C. 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体制 D. 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
10. 下表是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部分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据此可知,这些主张( )
人物 主张
普罗泰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莎士比亚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马丁 路德 “藉着上帝的恩典因信称义”
伏尔泰 “人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康德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A. 否定传统权威并宣扬理性精神 B. 表明社会生活应摆脱神学束缚
C. 展现了人文精神不断丰富发展 D. 对世界文明的起源有深刻影响
11. 英国引爆第一次工业革命并在纺织业上获得先发优势,但在染布工艺上存在巨大缺陷,而德国凭借稳定的工业染料和染色法大大提升了其纺织业的竞争力,进而带动了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发展。德国由此开启了新一轮工业革命。这说明( )
A. 德国的纺织业领先于世界 B. 核心技术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
C. 轻工业与重工业协同发展 D. 德国率先实现科学技术紧密结合
12. 近代学者在谈到拉美与美国的关系时表示,拉美对美国有三个重要意义:一是保障美国的“原料”供应,二是防止“敌人”在军事上利用拉美,三是防止“从心理上动员拉美来反对我们”,拉美在美国的战略地位尤为重要。据此可知( )
A. 美国深受冷战思维影响 B. 是美国冷战思维在新时期表现
C. 冷战意识形态对峙强化 D. 美国积极推动冷战格局的扩展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13.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中西方的政治文明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运动,已经分别确立了君主集权的官僚制政治形态……随着全国的统一,这种新的政治形态也自然地被秦王朝所承用,并在某些方面有进一步的创新。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帝,高指曰:“此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矣,此鹿也。”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
材料三公元前 461年,通过法案剥夺了贵族会议的参政职能,使得雅典的3个民主机构——公民大会,500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独立担负起管理国家的责任;……
--选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四( 1832年议会改革),取消了56个衰败选邑,议席得到重新分配。这场改革为城市工商业阶层与农村富裕农民规定了10英镑财产资格选举权,使选民人数增加。不过新增加的选民绝大多数为中等阶级,……大大削弱了贵族的政治基础,……
--选自齐世荣、钱乘旦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上卷)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中央政治制度上的两项“创新”。
(2) 材料二中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说明秦朝的制度存在着什么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唐、宋两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3) 根据材料三,概括雅典民主制不断深化的表现。
(4) 根据材料四,概括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积极意义。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唐时期因“关中三面距险……雍州山原皆从西北来,西北最多,羌虏据之”,“边陲之戍,用保封疆”,故而西北边疆历来是国家治理的重心。公元前 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唐代以各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以西北边疆地区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完善了边疆治理体系;为解决戍边部队的军资粮秣,“凡边防镇守,转运不给,则设屯田,以益军储”。虽然汉唐时期对边疆“其地不可耕而食,其民不可臣而畜”看法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汲取边疆资源以补国用的传统促使中原王朝与西北诸族广开互市,带动了西北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史载当地“禾菽弥望”,“众庶富乐,编户安业”。
——节编自黎镜明《汉唐西北边疆治理刍议》
材料二 1871年俄国占领伊犁并意图进一步吞并新疆。左宗棠在1877年《遵旨统筹全局折》中,一方面强调新疆为防卫蒙古诸部以及陕、甘地区的战略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注重欧洲的国际形势,“虑俄之蚕食其地,于英有所不利,俄方争土耳其,与英相持,我收复旧疆,兵以义动,彼将何以难之?”1879年之后,中俄在新疆问题上主要通过外交途径进行交涉。1884年新疆设立行省,从根本上改变了藩属体系下“分而治之”的行政体制,更便于清廷直接参与新疆地方事务管理。1901年清末新政之后,满洲大臣提出“化除满汉畛域、各族混成一体”,西北边疆逐渐形成与内地行省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节编自李阿慧《“西北藩属”与“东方问题”》
材料三新中国确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之一,为实现政治安边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建国之初组建了“劳武结合”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赓续了汉唐治理西北边疆注重实用、认可多元、与时俱进的传统。兵团成立初期,新疆经济以农牧业为主体,时至今日,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新疆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的地位逐步明晰,新疆在对外开放格局中由“末梢”转为“前沿”。
——黎镜明《汉唐西北边疆治理刍议》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到晚清时期政府对西北边疆治理的主要认识,并说明这一时期西北边疆治理的历史意义。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后西北边疆治理的变化。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列材料摘选自近代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19年所著的《和约的经济后果》一文中关于一战前欧洲民众生活的描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 虽然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工作辛苦、生活水平很低,然而,所有迹象都表明,他们对这一分配
状况相当满意。但是,对于任何一个在能力或其他方面具有过人之处的人来说,脱离这种
境地而成为中产阶级或者上层社会中的一员是完全可能的
(2) 他们可以享受到低廉的价格,生活方便而舒适,这种生活之愉悦远远超过其他时代那些富
甲一方、权倾天下的君主
(3) 伦敦居民早上可以一边在床上喝早茶,一边用电话订购世界各地的商品,这些产品质量优
异,并且会一大早就被送到顾客的家门口
(4) 他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投资世界各地的自然资源和新企业,不用费力甚至不用承担什
么风险就可以获得预期的成果和收益
(5) 或者他一时高兴,或得到什么信息,就可以把他的财产托付给那个洲大都会的市民。如果
他愿意,他可以立刻乘坐舒适又廉价的交通工具去任何国家或地区,并且不需要护照或是
其他手续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经济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财富,我国积极推进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历史担当,B项正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根本制度,即少数民族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其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地方,组织自治机关,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的事务,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区域自治不同,排除A项;
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排除C项;
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不属于博物馆,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由材料“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可知古代民众对土地的重视,结合所学中国古代以小农经济为主,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为了稳固统治,国家通过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导致中国古代安土重迁,人口流动差,故选B项;基层管理加强指的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并不仅仅针对人口流动,排除A项;小农经济是导致古代安土重迁的根本原因,但不是人口流动差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民众的思想文化保守是安土重迁、人口流动差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据材料“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记述了田庄进行各类粮食及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可知,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内容及东汉的《四民月令》中不仅涉及到田庄周边的田间劳作、收获纳粮、盐井生产等,而且呈现了纺织、冶铁、锻打兵器或农具等画面,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D项正确;
西汉末年,豪强地主已经用田庄的形式剥削农民。东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排除A项;
田庄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经济,未发生改变,排除C项;
田庄属于自然经济,田庄的发展并未改变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排除B项;东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需要结合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王)振、(刘)瑾者”、“片纸中夜下而晨就缚,左右无不鸟散兽窜,是以能为乱而不能为变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君主利用司礼监控制朝政,即使“权臣”、“权阉”势力一时乱政,也始终没有改变皇帝的专制地位,皇帝能有效地掌握君主权力,这也使得宦官政治势力依附和借助于君权,故C项正确;
明代初期有制约宦官的制度,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错误;
材料未涉及内阁牵制宦官问题,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反专制思想的信息,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王)振、(刘)瑾者”、“片纸中夜下而晨就缚,左右无不鸟散兽窜,是以能为乱而不能为变也”,结合明朝宦官专权的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本题考查明朝宦官专权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5.【答案】D
【解析】材料“我国家自欲行西法以来,惟农政一事未闻仿效”“此亦筹富强之一憾事”说明,孙中山认为洋务运动学习西方,但是对农业并未重视,这是洋务运动实现富强目标中的缺憾,由此可以看出,洋务运动忽视农业近代化发展,D项正确;
孙中山认为洋务运动忽视农业发展,并未否定洋务运动的成效,排除A项;
B项不符合孙中山言论的中心思想,排除B项;
孙中山意在强调国家发展要重视农业,而非改变农业发展模式,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引起了中国知识界的反思,使得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新的思想探索,这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回归传统文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中国知识分子对苏俄革命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了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引起了中国知识界的反思,不能说明“知识界开始抵制西方文化侵蚀”,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梁启超的思想。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思想变化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梁启超的思想,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形成了以贵阳、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公路网”、“1937年西南空运飞行里程为267万多公里,1943年增至884万公里”及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促进了了对内地,尤其是西南地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意在保证战争物资供应补给充足,因此D正确;
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改变偏远地区交通落后状况、加强对黔渝地区的统治都是材料中措施的客观作用,但是不是国民政府的主要目的,因此排除ABC。
故选:D。
本题侧重于考查抗日战争,解题关键信息是“形成了以贵阳、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公路网”、“1937年西南空运飞行里程为267万多公里,1943年增至884万公里”。
本题侧重于考查抗日战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8.【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央决定实行改革开放,营商环境有所改善,题干“工人的收入比国企职工的收入要高得多,带动当地涌现出近60家瓜子企业,芜湖成为全国有名的‘瓜子城’”正是具体表现,故C正确;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才正式开始,故排除AD;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排除B。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4世纪中期,欧洲地产托管在封土中使用情形增加......自己不直接占有土地却可以享有土地收益”及所学知识,可得知欧洲14世纪中期土地代理人管理封土的现象增多,这冲击了传统的封君封臣制和庄园经济,C项正确;
圈地运动是指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地主们热衷于圈地养羊,发展畜牧业、制呢业等,材料无法体现土地托管能够推动圈地运动的发展,排除A项;
资本主义的萌芽于14-15世纪出现于地中海沿岸城市,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D和材料并没有关联,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世纪欧洲,要求学生结合中世纪欧洲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世纪欧洲,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普罗泰格拉是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家,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马丁 路德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伏尔泰、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所以材料反映了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及其丰富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人文主义随时代变迁而发生的演变,C项正确;
A项与启蒙运动相符,不全面,排除A项;
古希腊时期,思想家关注的焦点从自然转移到人类本身,与神学束缚无关,排除B项;
材料未反映欧洲人文主义思想与世界文明起源间的关系,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欧洲思想解放运动,需要考生掌握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及发展的过程。
本题主要考查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英国曾一度在纺织业获得先发优势,后因德国染布工艺的领先而被超越,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重工业获得高速发展,也与核心技术的突破密切相关,B项正确;
材料只提及德国纺织业竞争力提升,无纺织业领先世界的表述,排除A项;
材料提及德国轻工业带动重工业的情形,未涉及二者之间是否协同发展,排除C项;
材料强调技术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带动工业化程度加深,德国是否率先实现科学和技术的紧密结合与材料关联不大,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思维指将其他国家视为对手,遏制打击其他国家的思维方式,根据材料可知拉美对美国的重要意义在于防止“敌人共产主义国家”利用拉美反对美国,美国将其他国家视为潜在的对手敌人(共产主义国家),认为其它国家(共产主义国家)会利用拉美与美国对抗,据此可知美国深受冷战思维的影响,A项正确;
拉美对美国的战略地位在美国成立以来就已存在,并不是在新时期的表现,排除B项;
材料只能体现在拉美与美国的关系上美国受冷战思维的影响,这种认识并没有导致冷战意识形态对峙强化,排除C项;
冷战格局指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峙格局,材料只涉及拉美与美国的关系,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美国的霸权主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美国霸权主义相关知识的把握。
本题考查的是美国的霸权主义,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小题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小题2】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唐:确立三省六部制。宋: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权力。
【小题3】表现:剥夺贵族会议的参政职能民主机构担负起独立管理国家的责任。
【小题4】意义:通过和平改革使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分享了国家政权重新规定财产资格,增加了选民的人数削弱了贵族的统治基础,使英国不断走向民主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东西方政治制度,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秦朝在中央政治制度上的两项“创新”来分析;第二问结合秦朝的制度存在的矛盾分析;第三问结合雅典民主制不断深化的表现分析;第四问结合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积极意义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东西方政治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答案】【小题1】主要认识:认识到西北边疆的战略意义,有利于维护统治;认识到西北边疆的民族部落分布特点,因俗而治、因地制宜;认识到西北边疆与内地的经济差异和军补作用,并逐渐把西北边疆治理与内地实行“一体化”发展。历史意义:有利于促进西北边疆的开发,加强了西北边疆与内地的经济、政治联系:有利于促进西北边疆和内地的“一体化”发展,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小题2】变化:政治制度发生变化,在尊重少数民族的基础上,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管理方式发生变化,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促进了新疆地区的开发;对西北边疆的经济定位发生变化,肯定了新疆地区在“一带一路”中的核心地位和对外开放中的“前沿”地位。
【解析】(1)本题考查了汉唐到晚清时期的西北地区的边疆治理,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2)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后西北边疆治理的变化,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中国古代和现代对西北边疆地区的治理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根据题干要求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经济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现象:依据材料“用电话订购世界各地的商品”、“乘坐舒适又廉价的交通工具去任何国家或地区”提取。阐述:结合所学可知,这些现象都与工业革命相关,依据材料“1919年”、“《和约的经济后果》”并结合所学可知,时间限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一战期间,因此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一战期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进行分析阐述。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是一战前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空前繁荣,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
现象:“用电话订购世界各地的商品”、“乘坐舒适又廉价的交通工具去任何国家或地区”。
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工业化深入开展,科技发明和创新不断涌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同时垄断组织的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普遍繁荣发展。在此背景下,工人阶层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商品价格低廉,人们可以通过电话订购世界各地的商品或投资于世界各地的自然资源和新企业,也可乘坐舒适又廉价的交通工具去任何国家或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给人们带来更加便利的交通,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世界各地经济联系密切。
结论:一战前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空前繁荣,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解答本题首先依据材料信息提取经济现象,抓住材料时间和著作名称,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一战期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一战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第4页,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