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山西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合考试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2023高一下·洛阳月考)下列各组性状不是相对性状的是( )
A.小狗的白毛与黑毛 B.家鸡的长腿与毛腿
C.玉米籽粒的饱满与凹陷 D.豌豆的紫花与白花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及性状的显隐性
【解析】【解答】ACD、小狗的白毛与黑毛、玉米籽粒的饱满与凹陷、豌豆的紫花与白花均为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都属于相对性状,ACD不符合题意;
B、家鸡的长腿和毛腿不符合“同一种性状”,不是相对性状,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答题。
2.(2023高一下·洛阳月考)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下图表示其杂交实验的操作,其中甲植株为纯合矮茎,乙植株为纯合高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操作①表示人工去雄,甲植株为母本
B.操作②表示人工传粉,操作完毕后须对甲植株进行套袋
C.从甲植株收获的F1的基因型与甲植株的相同
D.甲、乙植株的花的位置和花色可以不同
【答案】C
【知识点】孟德尔遗传实验-分离定律
【解析】【解答】A、操作①表示在花蕾期进行人工去雄,去雄后的甲植株只能作母本,A正确;
B、操作②将花粉涂在母本雌蕊的柱头上,以完成人工传粉,操作结束后须套袋,B正确;
C、甲植株为纯合矮茎,乙植株为纯合高茎,二者杂交后,甲植株上收获的F1为杂合子,甲植株为纯合子,C错误;
D、该实验只需要关注豌豆高茎和矮茎的遗传,花的位置和花色可以不同,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豌豆属于闭花传粉、自花授粉的一种植物,常用作杂交实验的材料,由于其开花前就完成授粉,因此常在杂交实验中在花粉未成熟时去掉母本的雄蕊,后套袋以防止外来花粉干扰,等花成熟,进行人工传粉,最后再套上纸袋。
3.(2023高一下·洛阳月考)下列关于遗传实验和遗传规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孟德尔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纯合子自交产生的F1所表现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
C.测交方法可用于确定杂合子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
D.F2中3:1的性状分离比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及性状的显隐性;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孟德尔遗传实验-分离定律
【解析】【解答】A、孟德尔在观察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摒弃了前人融合遗传的观点,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等,A正确;
B、隐性纯合子自交或显性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原来的表型,不会发生性状分离,不能判断显隐性,B错误;
C、测交可以来验证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确定杂合子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可以推测个体未知的基因型,C正确;
D、F2中3:1的性状分离比一定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F1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2、测交的定义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提出的,为了确定子一代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就叫测交。在实践中,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
4.(2023高一下·洛阳月考)下列关于孟德尔的豌豆遗传学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B.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只有高茎植株才能作母本
C.孟德尔用字母表示遗传因子可以简便地呈现思维过程
D.孟德尔应用了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发现了F2中的性状分离比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及性状的显隐性;孟德尔遗传实验-分离定律;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解析】【解答】A、豌豆具有多对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A正确;
B、杂交实验时,对高茎或矮茎植株去雄后就可以作母本,B错误;
C、孟德尔用字母表示遗传因子,便于推理,也便于与人交流,C正确;
D、孟德尔用了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发现杂交实验中F2的性状分离比,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选材:豌豆。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授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
(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
(3)利用统计学方法。
(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
5.(2023高一下·洛阳月考)孟德尔在探索分离定律时,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该方法的基本内容是在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推出预测结果,再通过实验来检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孟德尔进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观察到,无论正反交,F1总表现为高茎
B.孟德尔提出了“为什么子一代没有矮茎的,而子二代又出现了矮茎的呢?”等问题
C.“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是孟德尔为了解释分离现象提出的假说
D.“测交实验得到的166株后代中,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数量比接近1:1”是演绎推理的内容
【答案】D
【知识点】孟德尔遗传实验-分离定律
【解析】【解答】A、“孟德尔进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观察到,无论正反交,F1总表现为高茎”该过程为观察现象,A正确;
B、“孟德尔提出了“为什么子一代没有矮茎的,而子二代又出现了矮茎的呢?”等问题”该过程为提出问题,B正确;
C、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C正确;
D、“测交实验得到的166株后代中,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数量比接近1:1”是测交实验的实验结果,该结果验证了孟德尔提出的假说,而演绎推理的主要内容是设计测交实验并预测其结果,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6.(2023高一下·洛阳月考)人的双眼皮和单眼皮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双眼皮是显性性状,单眼皮是隐性性状。一对夫妇生了一个单眼皮孩子,若从孟德尔遗传规律角度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夫妇双方一定都含有单眼皮基因
B.该夫妇不可能生出双眼皮的女孩
C.该夫妇再生一个单眼皮孩子的概率为1/2
D.该夫妇至少有一方是单眼皮
【答案】A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A、该夫妇生育一个单眼皮aa的孩子,只有该夫妇都有单眼皮基因,后代才会出现单眼皮个体,A正确;
B、该夫妇生育一个单眼皮aa的孩子,可推知父母均至少含有一个a基因。当父母基因型均为Aa,则有可能产生基因型为A-(双眼皮)的女儿,B错误;
C、当父母基因型均为Aa,再生一个单眼皮aa孩子的概率为1/4;当父母基因型为Aa×aa时,再生一个单眼皮aa孩子的概率为1/2,因此无法判断,C错误;
D、该夫妇生育一个单眼皮aa孩子,可推知父母均至少含有一个a基因,当父母基因型均为Aa时,父母双方都是双眼皮,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用A代表双眼皮显性基因,a代表单眼皮隐性基因。该夫妇生育一个单眼皮aa的孩子,可推知父母均至少含有一个a基因。
2、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杂合体内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7.(2023高一下·洛阳月考)一株基因型是Aabb的植株与植株X杂交,其后代的表型比例是3:1:3:1。已知A和a、B和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则植株X的基因型可能是( )
A.AaBb B.aaBb C.AaBB D.Aabb
【答案】A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A、Aabb和AaBb杂交,后代的表型比例是3:1:3:1,A正确;
B、Aabb和aaBb杂交,后代的表型比例是1:1:1:1,B错误;
C、Aabb和AaBB杂交,后代的表型比例是3:1,C错误;
D、Aabb和Aabb杂交,后代的表型比例是3:1,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8.(2023高一下·洛阳月考)某哺乳动物的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中,某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图中只表示部分染色体),其中①~④表示染色体,a~h表示染色单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细胞所处时期为减数分裂Ⅱ前期
B.①与②,③与④是同源染色体
C.a与b的分离一般发生在减数分裂I后期
D.该时期的细胞中的核DNA数目是精细胞的2倍
【答案】B
【知识点】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解析】【解答】A、该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之间联会配对,形成四分体,正处于减数分裂I前期,A错误;
B、①与②,③与④之间联会配对,形成四分体,所以①与②,③与④是同源染色体,B正确;
C、a、b是姐妹染色单体,一般在减数分裂Ⅱ后期分离,C错误;
D、该细胞已经完成了DNA复制,因此该细胞的核DNA分子数目是精原细胞的2倍,精细胞的DNA数目是精原细胞的一半,所以该时期细胞中的核DNA数目是精细胞的4倍,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
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
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
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9.(2023高一下·洛阳月考)下图为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生活史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过程①体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B.过程②存在细胞的分裂、分化等过程
C.过程④中原始生殖细胞染色体复制1次,而细胞连续分裂2次
D.过程①和④有利于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出多样性
【答案】A
【知识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受精作用;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A、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而过程①表示受精作用,A错误;
B、过程②是早期胚胎发育等过程,具有细胞的分裂、分化等过程,B正确;
C、过程④为减数分裂过程,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细胞连续分裂2次,C正确;
D、过程①为受精作用、过程④为减数分裂,都有利于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出多样性,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
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
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
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10.(2023高一下·山西月考)图表示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若图1、2中的同源染色体均不发生互换,则图中所示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种类数依次是( )
A.9、9 B.9、4 C.3、9 D.3、4
【答案】C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图1细胞中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不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不考虑染色体互换,该个体只产生基因型为AB的配子和基因型为ab的配子,自交后代基因型为AABB、AaBb和aabb这三种。
图2细胞中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考虑A/a这一对基因,自交后可以产生3种基因型,考虑B/b这一对基因,自交后也可以产生3种基因型,综合考虑这两对基因,得到的基因型种类为3×3=9种。
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若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则每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决。
11.(2023高一下·山西月考)在家鼠中短尾(T)对正常尾(t)为显性。多对短尾鼠杂交,后代中短尾鼠与正常尾鼠之比均为2: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短尾鼠的基因型可能是Tt
B.短尾鼠与正常尾鼠杂交后代中短尾鼠可能占1/2
C.正常尾鼠与正常尾鼠杂交后代全为正常尾鼠
D.T、t的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
【答案】D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A、多对短尾鼠杂交,后代中短尾鼠与正常尾鼠之比均为2:1,说明亲本短尾鼠基因型均为Tt,且后代中TT基因型致死,A正确;
B、短尾鼠Tt与正常尾鼠tt杂交后代中,短尾鼠Tt的比例为1/2,B正确;
C、正常尾鼠基因型为tt,其相互交配后代基因型都是tt,即全为正常尾鼠,C正确;
D、T、t是一对等位基因,Tt个体相互交配后代基因型符合3:1,因此其遗传遵循分离定律,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2.(2023高一下·山西月考)人类秃发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在男性中只有AA表现为不秃发,在女性中只有aa才表现为秃发。现有一对夫妇,丈夫秃发而妻子正常,生有一个正常女儿和一个秃发儿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对夫妇的基因型都是Aa
B.该对夫妇可能会生出秃发的女儿
C.该对夫妇生的正常女儿的基因型是Aa
D.该对夫妇生的秃发儿子的基因型是aa
【答案】B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A、由题干可知,丈夫秃发基因型为Aa或aa,妻子正常基因型为AA或Aa,他们生出一个正常女儿基因型为AA或Aa,和一个秃发儿子基因型为Aa或aa,则这对夫妇可能的基因型是:Aa×AA、Aa×Aa、aa×AA、aa×Aa,A错误;
B、由以上分析可知,当这对夫妇基因型为:Aa×Aa或aa×Aa时,有可能生出基因型为aa的秃发女儿,B正确;
C、由以上分析可知,当这对夫妇基因型为:Aa×AA或Aa×Aa时,其正常女儿的基因型为AA或Aa,当这对夫妇基因型为:aa×AA或aa×Aa时,其正常女儿的基因型为Aa,C错误;
D、由以上分析可知,当这对夫妇基因型为:Aa×AA或aa×AA时,其秃发儿子的基因型为Aa,当这对夫妇基因型为:Aa×Aa或aa×Aa时,其秃发儿子的基因型为Aa或aa,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3.(2023高一下·山西月考)大鼠的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黄色大鼠与黑色大鼠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亲本大鼠均为杂合子
B.F2中灰色大鼠均为杂合子
C.F1与黑色亲本杂交,后代有两种表型
D.F2中的黄色大鼠与米色大鼠杂交,其后代中出现米色大鼠的概率为1/4
【答案】C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A、设相关基因是A/a、B/b,根据F2中灰色∶黄色∶黑色∶米色=9∶3∶3∶1,可知A、a和B、b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_B_灰色;aabb米色;A_bb或者aaB_表现黄色或黑色,F1灰色基因型是AaBb,亲本大鼠基因型是AAbb×aaBB,即两亲本大鼠均为纯合子,A错误;
B、F2灰色大鼠基因有AABB、AaBB、AABb、AaBb,有1/9的为纯合子,其余为杂合子,B错误;
C、F1灰色基因型是AaBb,与黑色亲本(AAbb或者aaB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A_Bb和A_bb,或者AaB_和aaB_,有两种表型,C正确;
D、F2中黄色大鼠中纯合子(假设为aaBB)所占比例为l/3,与米色大鼠(aabb)交配不会产生米色大鼠,杂合子(aaBb)所占比例为2/3,与米色大鼠(aabb)交配,产生米色大鼠的概率为(2/3)×(1/2)=1/3,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若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则每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决。
2、纯合子:由两个基因型相同的配子结合而成的合子,再由此合子发育而成的新个体。纯合子的基因组成中无等位基因,只能产生一种基因型的配子,自交后代无性状分离。杂合子:由两个基因型不同的配子结合而成的合子,再由此合子发育而成的新个体。杂合子的基因组成至少有一对等位基因,因此至少可形成两种类型的配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14.(2023高一下·山西月考)某种昆虫长翅(R)对残翅(r)为显性,有刺刚毛(N)对无刺刚毛(n)为显性,控制这2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现有一只昆虫的某一个精原细胞的基因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这2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一般情况下,对该昆虫进行测交实验,子代表型有4种
C.该昆虫与相同基因型的雌昆虫交配,后代中与亲代表型相同的概率为1/4
D.若R、r所在染色单体发生互换,则该细胞可能会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
【答案】C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A、据图可知,控制这2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一般情况下,对该昆虫进行测交实验(RrNn×rrnn),子代RrNn∶Rrnn:rrNn∶rrnn=1∶1∶1∶1,表型有4种,B正确;
C、该昆虫(RrNn)与相同基因型的昆虫(RrNn)交配,后代中与亲代表型相同的概率为(3/4)×(3/4)=9/16,C错误;
D、该昆虫长翅(R)对残翅(r)为显性,如果R、r所在染色单体发生互换,则该精原细胞复制后发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形成的细胞的基因型为RrNN和Rrnn,故该细胞可能会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分别为RN、Rn、rN和rn,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若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则每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决。
15.(2023高一下·山西月考)实验室里,老师组织同学们自己动手完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两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
B.抓取小球时应做到随机抓取
C.抓取后的小球要放回原来的小桶中
D.若甲桶内丢了几个D小球,也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答案】D
【知识点】“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
【解析】【解答】A、两个小桶分别代表产生雌雄配子的雌雄生殖器官,小桶内的彩球代表雌雄配子,A正确;
B、每次抓小球以前必须摇动小桶,使彩球充分混合,确保随机抓取,以减少实验时人为误差,B正确;
C、为了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每次抓取小球统计后,应将彩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使保证两种配子的数目相等,C正确;
D、若甲桶内丢了几个D小球,导致抓到D小球的概率低于抓到d小球的概率, 并最终会影响实验结果,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16.(2023高一下·山西月考)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萨顿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不一定是等位基因
D.非等位基因不一定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A
【知识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解析】【解答】A、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A错误;
B、真核生物中,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
C、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可能是等位基因,也可能是相同基因(如a和a),C正确;
D、非等位基因不一定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是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真核生物中,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可能是等位基因,也可能是相同基因。
17.(2023高一下·山西月考)下列关于哺乳动物的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精细胞要经过复杂的变形才能形成精子
B.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都是均等分裂的
C.1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会形成1个卵细胞
D.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不同
【答案】D
【知识点】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解析】【解答】A、减数分裂形成的精细胞要经过复杂的变形过程,才能形成精子用于受精过程,A正确;
B、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无论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还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都是均等分裂的,B正确;
C、1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会形成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C正确;
D、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相同,比如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进行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精子与卵细胞形成的区别:
比较项目 不同点 相同点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染色体的复制 复制一次 复制一次 复制一次
第一次分裂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两个大小相同的次级精母细胞 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第一极体 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质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第二次分裂 两个次级精母纽胞形成四个同样大小的精细胞 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形成一个大的卵细胞和一个小的第二极体。第一极体分裂成两个第二极体。 着丝粒分裂一条染色体变成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細胞质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
变形 精子细胞变形,成为精子 不经变形
分裂结果 产生四个有功能的精子 产生一个有功能的卵细胞,三个小的极体退化消失。 成熟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是原始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18.(2023高一下·山西月考)下列关于遗传定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的分离定律否定了融合遗传的观点
B.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互不干扰
C.AaBb个体自交,理论上子代的基因型有4种
D.AaBbCc个体测交,理论上子代的基因型可能有8种
【答案】C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A、孟德尔用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表现出与显性亲本相同的性状,从而否定了融合遗传,A正确;
B、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互不干扰,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独立遗传的AaBb个体自交,理论上子代的基因型有9种,表现型有4种,C错误;
D、AaBbCc个体测交,即与aabbcc的个体杂交,理论上子代的基因型可能有2×2×2=8种,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若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则每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决。
19.(2023高一下·山西月考)鳟鱼的眼球颜色和体表颜色分别由常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现以红眼黄体鳟鱼和黑眼黑体鳟鱼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鳟鱼体表颜色性状中黄色为显性性状
B.鳟鱼的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亲本中黑眼黑体鳟鱼的基因型为aaBB
D.理论上“?”处应为红眼黑体鳟鱼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及性状的显隐性;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A、据图可知,亲代黄体与黑体杂交,子一代全为黄体,说明黄色是显性性状,A正确;
B、F1自交,F2性状分离比9:3:∶3∶1,说明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由题意可知F1基因型为AaBb,亲本中黑眼黑体鳟鱼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C错误;
D、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据此推测F2应有四种表现型,则理论上“?”处应为红眼黑体鳟鱼,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若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则每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决。
2、显性性状是指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出现的亲本性状;隐性性状是指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未出现的亲本性状。
20.(2023高一下·山西月考)果蝇是遗传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材料,某同学在观察果蝇睾丸中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的永久装片后,绘制出了如下数量关系的直方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三种图例a、b和c分别表示核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
B.处于①时期的细胞是精细胞或精子
C.处于④时期的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D.处于⑤时期的细胞中可能存在四分体
【答案】A
【知识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解析】【解答】A、在该图中,图例c所代表的物质在①②③时期数目为0,结合细胞分裂过程中物质变化规律可知,DNA未复制时,染色单体数目为0,可知,图例c代表染色单体,④⑤时期图例a数目是图例b的一半,说明图例a代表的是染色体,一条染色体上有两条DNA时,二者是1:2的关系,因此图例a代表染色体,图例b代表DNA,A错误;
B、①时期细胞中DNA和染色体数目都减半(由2n变为n),且没有染色单体,因此①时期可以代表精细胞或精子,B正确;
C、④时期的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由2n变为n),且染色体与DNA比值为1:2,说明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即两个染色单体),此时已经完成同源染色体分离,即不再存在同源染色体,C正确;
D·、⑤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正常,且染色体与DNA比值为1:2,说明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即两个染色单体),此时可能是减数分裂的前期,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联会,即存在四分体,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分裂Ⅰ: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分裂Ⅱ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二、综合题
21.(2023高一下·山西月考)图1和图2分别表示某哺乳动物体内细胞分裂图像(只表示出部分染色体)与图解,其中字母表示时间点,A~E段表示一个完整的配子形成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原始生殖细胞中的 ,要保证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还需要借助 (填生理过程)。
(2)图1所示的细胞所处具体时期为 ,处于图2中的 (填“AC”、“CD”或“EF”)时间段。高倍显微镜下持续观察图1所示的细胞装片, (填“能”或“不能”)观察到下一个时期。
(3)图2中CD时间段细胞核DNA,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数目的比例为 。
(4)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时,减数分裂Ⅰ中期与减数分裂Ⅱ中期细胞中染色体行为的不同点是 。
【答案】(1)一半(或1/2);受精作用
(2)减数分裂Ⅱ后期;EF;不能
(3)2:1:2
(4)减数分裂Ⅰ中期,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两侧;减数分裂Ⅱ中期,非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处
【知识点】减数分裂概述与基本过程;受精作用
【解析】【解答】(1)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分子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原始生殖细胞中的一半;要保证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还需要借助受精作用,受精作用可以使精卵细胞结合,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数目。
(2)据图可知,图1中无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着丝点)分裂 ,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此时每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核DNA分子,对应图2的EF段;由于在解离步骤细胞已经被杀死了,故高倍显微镜下持续观察图1所示的细胞装片,不能观察到下一个时期。
(3)图2中CD时间段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核DNA分子,此时细胞核DNA,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数目的比例为2:1:2。
(4)减数分裂Ⅰ中期与减数分裂Ⅱ中期细胞中染色体行为的不同点是:减数分裂Ⅰ中期,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两侧;减数分裂Ⅱ中期,非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处。
【分析】1、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分裂Ⅰ: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分裂Ⅱ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作用。
22.(2023高一下·洛阳月考)在玉米中,高茎与矮茎性状分别由遗传因子G、g控制,将植株A,B,C,D,E,F分四组进行杂交,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杂交组合 杂交子代
高茎 矮茎 总植株数
①A×B 213 69 282
②C×D 0 275 275
③E×A 162 158 320
④F×D 301 0 301
(1)遗传因子G、g的遗传符合 定律,该定律的含义是: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 。
(2)植株A的基因型为 ,植株E的基因型为 ,植株F的基因型为 。
(3)若植株B与植株D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 。
【答案】(1)分离;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Gg;gg;GG
(3)高茎:矮茎=1:1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1)从①③组杂交和测交后代的分离比可知,高茎矮茎的遗传符合分离规律,该定律的内容是: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豌豆A、E、F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Gg、gg、GG。
(3)植株B(Gg)与植株D(gg)杂交,后代Gg:gg=1:1,即高茎:矮茎=1:1。
【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点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3.(2023高一下·洛阳月考)水稻是常见的自花传粉植物,水稻的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三对基因独立遗传。非糯性花粉遇碘变蓝黑色,糯性花粉遇碘变橙红色。现有四株纯种植株,基因型分别为:①AADDRR,②AADDrr,③AAddrr,④aaddrr。回答下列问题:
(1)①和③杂交得到F1,F1植株表现为 ,F1自交得到的F2中矮茎抗稻瘟病植株占 让这些矮茎抗稻瘟病植株连续自交,直到后代不发生 为止,即可获得纯合矮茎抗稻瘟病植株。
(2)若要获得糯性抗稻瘟病植株,应选用 (填序号)和 (填序号)作亲本,再用F1植株自交即可获得目的植株。
(3)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分离定律,可选择②与 (填序号)杂交,将所得的子代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液染色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观察到的花粉颜色及比例为 。
【答案】(1)非糯性高茎抗稻瘟病;3/16;性状分离
(2)①;④
(3)④;蓝黑色:橙红色=1:1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1)亲本①AADDRR和③AAddrr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是AADdRr,表现为非糯性高茎抗稻瘟病。F2中矮茎抗稻瘟病(1/16ddRR、2/16ddRr)植株占3/16,选取这些矮茎抗稻瘟病植株连续自交直到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即可获得纯合矮茎抗稻瘟病植株。
(2)若要获得糯性抗稻瘟病(aaR_)的个体,杂交后代应该含有a和R,所以应该选择亲本①和④杂交。
(3)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所选亲本杂交后要能得到基因型为Aa的子代,因此可选择亲本②与④杂交,所得子代为Aa,子代产生的花粉A:a=1:1,碘液染色后即为蓝黑色:橙红色=1:1。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验证:
常用方法 选育杂合子(如Aa) 结果预测
自交法 Aa自交 子代显:隐=3:1
测交法 Aaxaa 子代显:隐=1:1
花粉鉴定法 取杂合子的花粉,处理后用显微镜观察并计数 A花粉:b花粉=1:1
24.(2023高一下·山西月考)下图是某哺乳动物不同细胞的分裂示意图(图中仅表示该生物部分染色体)。回答下列问题:
(1)该动物是 (填“雌性”或“雄性”),判断依据是 。
(2)细胞①中染色体两两配对的这种现象称为 ,细胞②的名称是 。
(3)图中正在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有 (填序号),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 (填序号)。
【答案】(1)雄性;细胞④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此时细胞均等分裂,所以判断该动物为雄性
(2)联会;次级精母细胞
(3)①②④;①③④⑤
【知识点】减数分裂概述与基本过程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④中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④代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其进行细胞质均等分裂,可知,该动物是雄性动物。
(2)细胞①中染色体正在进行联会,同源染色体相互靠近,两两配对。②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正在发生着丝粒分裂,因此②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称为次级精母细胞。
(3)图中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有联会现象),②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无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正在分裂),④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图①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联会,④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分裂,③⑤中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同源染色体不分离,始终位于一个细胞内,因此在这些细胞中,都存在同源染色体。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分裂Ⅰ: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分裂Ⅱ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5.(2023高一下·山西月考)某种甘蓝的叶色有绿色和紫色,已知该性状受2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下表是纯合甘蓝杂交实验的统计数据,其中F1自交得F2。回答下列问题:
亲本组合 F1/株数 F2/株数
紫色叶 绿色叶 紫色叶 绿色叶
①紫色叶(甲)×绿色叶(乙) 122 0 451 31
②紫色叶(丙)×绿色叶(乙) 89 0 241 79
(1)甘蓝叶色中的显性性状是 ,甘蓝叶色的遗传遵循 定律。
(2)组合①中植株甲的基因型为 ,理论上组合①的F2紫色叶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组合②中植株丙的基因型为 。
(3)若组合①的F1与植株乙杂交,理论上后代叶色的表型及比例为 。
(4)请用竖线(|)表示相关染色体,标出相关基因,在下图圆圈中画出组合①的F1体细胞的基因示意图。
【答案】(1)紫色;(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
(2)AABB;1/5(或3/15);AAbb或aaBB
(3)紫色叶:绿色叶=3:1
(4)
【知识点】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及性状的显隐性;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1)由组合① 可知,亲本为紫色叶和绿色叶,但是F1全为紫色叶,说明紫色叶为显性性状。由题干可知,基因A/a和B/b独立遗传,即甘蓝叶色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2)组合①F2紫色叶与绿色叶比例为451:31≈15:1,符合9:3:3:1变式。可推知,F1基因型为AaBb。亲本乙绿色叶基因型为aabb,植株甲的基因型为AABB。F2中紫色植株基因行为A-B-、A-bb及aaB-共占15/16,其中纯合子基因型为AABB、AAbb和aaBB,共占3/16,因此紫色叶植株中纯合子占3/16÷15/16=1/5。
组合②F2中紫色叶:绿色叶比例约为3:1,说明F1的两对基因中有一对是纯合隐性,故F1基因型为Aabb或aaBb,结合上面分析可知,植株乙绿色叶基因型为aabb,可推知植株丙紫色叶基因型为AAbb或aaBB。
(3)组合① 的F1基因型为AaBb,植株乙基因型为aabb,二者杂交,产生后代基因型为AaBb(紫色叶):aaBb(紫色叶):Aabb(紫色叶):aabb(绿色叶)=1:1:1:1,表型比例为:紫色叶:绿色叶=3:1。
(4)由以上分析可知,组合① 的F1体细胞基因型为AaBb,且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因此其基因示意图如下:
【分析】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若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则每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决。
2、显性性状是指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出现的亲本性状;隐性性状是指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未出现的亲本性状。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山西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合考试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2023高一下·洛阳月考)下列各组性状不是相对性状的是( )
A.小狗的白毛与黑毛 B.家鸡的长腿与毛腿
C.玉米籽粒的饱满与凹陷 D.豌豆的紫花与白花
2.(2023高一下·洛阳月考)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下图表示其杂交实验的操作,其中甲植株为纯合矮茎,乙植株为纯合高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操作①表示人工去雄,甲植株为母本
B.操作②表示人工传粉,操作完毕后须对甲植株进行套袋
C.从甲植株收获的F1的基因型与甲植株的相同
D.甲、乙植株的花的位置和花色可以不同
3.(2023高一下·洛阳月考)下列关于遗传实验和遗传规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孟德尔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纯合子自交产生的F1所表现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
C.测交方法可用于确定杂合子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
D.F2中3:1的性状分离比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4.(2023高一下·洛阳月考)下列关于孟德尔的豌豆遗传学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B.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只有高茎植株才能作母本
C.孟德尔用字母表示遗传因子可以简便地呈现思维过程
D.孟德尔应用了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发现了F2中的性状分离比
5.(2023高一下·洛阳月考)孟德尔在探索分离定律时,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该方法的基本内容是在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推出预测结果,再通过实验来检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孟德尔进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观察到,无论正反交,F1总表现为高茎
B.孟德尔提出了“为什么子一代没有矮茎的,而子二代又出现了矮茎的呢?”等问题
C.“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是孟德尔为了解释分离现象提出的假说
D.“测交实验得到的166株后代中,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数量比接近1:1”是演绎推理的内容
6.(2023高一下·洛阳月考)人的双眼皮和单眼皮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双眼皮是显性性状,单眼皮是隐性性状。一对夫妇生了一个单眼皮孩子,若从孟德尔遗传规律角度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夫妇双方一定都含有单眼皮基因
B.该夫妇不可能生出双眼皮的女孩
C.该夫妇再生一个单眼皮孩子的概率为1/2
D.该夫妇至少有一方是单眼皮
7.(2023高一下·洛阳月考)一株基因型是Aabb的植株与植株X杂交,其后代的表型比例是3:1:3:1。已知A和a、B和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则植株X的基因型可能是( )
A.AaBb B.aaBb C.AaBB D.Aabb
8.(2023高一下·洛阳月考)某哺乳动物的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中,某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图中只表示部分染色体),其中①~④表示染色体,a~h表示染色单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细胞所处时期为减数分裂Ⅱ前期
B.①与②,③与④是同源染色体
C.a与b的分离一般发生在减数分裂I后期
D.该时期的细胞中的核DNA数目是精细胞的2倍
9.(2023高一下·洛阳月考)下图为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生活史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过程①体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B.过程②存在细胞的分裂、分化等过程
C.过程④中原始生殖细胞染色体复制1次,而细胞连续分裂2次
D.过程①和④有利于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出多样性
10.(2023高一下·山西月考)图表示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若图1、2中的同源染色体均不发生互换,则图中所示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种类数依次是( )
A.9、9 B.9、4 C.3、9 D.3、4
11.(2023高一下·山西月考)在家鼠中短尾(T)对正常尾(t)为显性。多对短尾鼠杂交,后代中短尾鼠与正常尾鼠之比均为2: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短尾鼠的基因型可能是Tt
B.短尾鼠与正常尾鼠杂交后代中短尾鼠可能占1/2
C.正常尾鼠与正常尾鼠杂交后代全为正常尾鼠
D.T、t的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
12.(2023高一下·山西月考)人类秃发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在男性中只有AA表现为不秃发,在女性中只有aa才表现为秃发。现有一对夫妇,丈夫秃发而妻子正常,生有一个正常女儿和一个秃发儿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对夫妇的基因型都是Aa
B.该对夫妇可能会生出秃发的女儿
C.该对夫妇生的正常女儿的基因型是Aa
D.该对夫妇生的秃发儿子的基因型是aa
13.(2023高一下·山西月考)大鼠的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黄色大鼠与黑色大鼠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亲本大鼠均为杂合子
B.F2中灰色大鼠均为杂合子
C.F1与黑色亲本杂交,后代有两种表型
D.F2中的黄色大鼠与米色大鼠杂交,其后代中出现米色大鼠的概率为1/4
14.(2023高一下·山西月考)某种昆虫长翅(R)对残翅(r)为显性,有刺刚毛(N)对无刺刚毛(n)为显性,控制这2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现有一只昆虫的某一个精原细胞的基因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这2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一般情况下,对该昆虫进行测交实验,子代表型有4种
C.该昆虫与相同基因型的雌昆虫交配,后代中与亲代表型相同的概率为1/4
D.若R、r所在染色单体发生互换,则该细胞可能会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
15.(2023高一下·山西月考)实验室里,老师组织同学们自己动手完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两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
B.抓取小球时应做到随机抓取
C.抓取后的小球要放回原来的小桶中
D.若甲桶内丢了几个D小球,也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16.(2023高一下·山西月考)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萨顿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不一定是等位基因
D.非等位基因不一定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17.(2023高一下·山西月考)下列关于哺乳动物的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精细胞要经过复杂的变形才能形成精子
B.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都是均等分裂的
C.1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会形成1个卵细胞
D.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不同
18.(2023高一下·山西月考)下列关于遗传定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的分离定律否定了融合遗传的观点
B.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互不干扰
C.AaBb个体自交,理论上子代的基因型有4种
D.AaBbCc个体测交,理论上子代的基因型可能有8种
19.(2023高一下·山西月考)鳟鱼的眼球颜色和体表颜色分别由常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现以红眼黄体鳟鱼和黑眼黑体鳟鱼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鳟鱼体表颜色性状中黄色为显性性状
B.鳟鱼的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亲本中黑眼黑体鳟鱼的基因型为aaBB
D.理论上“?”处应为红眼黑体鳟鱼
20.(2023高一下·山西月考)果蝇是遗传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材料,某同学在观察果蝇睾丸中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的永久装片后,绘制出了如下数量关系的直方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三种图例a、b和c分别表示核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
B.处于①时期的细胞是精细胞或精子
C.处于④时期的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D.处于⑤时期的细胞中可能存在四分体
二、综合题
21.(2023高一下·山西月考)图1和图2分别表示某哺乳动物体内细胞分裂图像(只表示出部分染色体)与图解,其中字母表示时间点,A~E段表示一个完整的配子形成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原始生殖细胞中的 ,要保证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还需要借助 (填生理过程)。
(2)图1所示的细胞所处具体时期为 ,处于图2中的 (填“AC”、“CD”或“EF”)时间段。高倍显微镜下持续观察图1所示的细胞装片, (填“能”或“不能”)观察到下一个时期。
(3)图2中CD时间段细胞核DNA,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数目的比例为 。
(4)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时,减数分裂Ⅰ中期与减数分裂Ⅱ中期细胞中染色体行为的不同点是 。
22.(2023高一下·洛阳月考)在玉米中,高茎与矮茎性状分别由遗传因子G、g控制,将植株A,B,C,D,E,F分四组进行杂交,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杂交组合 杂交子代
高茎 矮茎 总植株数
①A×B 213 69 282
②C×D 0 275 275
③E×A 162 158 320
④F×D 301 0 301
(1)遗传因子G、g的遗传符合 定律,该定律的含义是: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 。
(2)植株A的基因型为 ,植株E的基因型为 ,植株F的基因型为 。
(3)若植株B与植株D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 。
23.(2023高一下·洛阳月考)水稻是常见的自花传粉植物,水稻的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三对基因独立遗传。非糯性花粉遇碘变蓝黑色,糯性花粉遇碘变橙红色。现有四株纯种植株,基因型分别为:①AADDRR,②AADDrr,③AAddrr,④aaddrr。回答下列问题:
(1)①和③杂交得到F1,F1植株表现为 ,F1自交得到的F2中矮茎抗稻瘟病植株占 让这些矮茎抗稻瘟病植株连续自交,直到后代不发生 为止,即可获得纯合矮茎抗稻瘟病植株。
(2)若要获得糯性抗稻瘟病植株,应选用 (填序号)和 (填序号)作亲本,再用F1植株自交即可获得目的植株。
(3)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分离定律,可选择②与 (填序号)杂交,将所得的子代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液染色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观察到的花粉颜色及比例为 。
24.(2023高一下·山西月考)下图是某哺乳动物不同细胞的分裂示意图(图中仅表示该生物部分染色体)。回答下列问题:
(1)该动物是 (填“雌性”或“雄性”),判断依据是 。
(2)细胞①中染色体两两配对的这种现象称为 ,细胞②的名称是 。
(3)图中正在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有 (填序号),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 (填序号)。
25.(2023高一下·山西月考)某种甘蓝的叶色有绿色和紫色,已知该性状受2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下表是纯合甘蓝杂交实验的统计数据,其中F1自交得F2。回答下列问题:
亲本组合 F1/株数 F2/株数
紫色叶 绿色叶 紫色叶 绿色叶
①紫色叶(甲)×绿色叶(乙) 122 0 451 31
②紫色叶(丙)×绿色叶(乙) 89 0 241 79
(1)甘蓝叶色中的显性性状是 ,甘蓝叶色的遗传遵循 定律。
(2)组合①中植株甲的基因型为 ,理论上组合①的F2紫色叶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组合②中植株丙的基因型为 。
(3)若组合①的F1与植株乙杂交,理论上后代叶色的表型及比例为 。
(4)请用竖线(|)表示相关染色体,标出相关基因,在下图圆圈中画出组合①的F1体细胞的基因示意图。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及性状的显隐性
【解析】【解答】ACD、小狗的白毛与黑毛、玉米籽粒的饱满与凹陷、豌豆的紫花与白花均为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都属于相对性状,ACD不符合题意;
B、家鸡的长腿和毛腿不符合“同一种性状”,不是相对性状,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答题。
2.【答案】C
【知识点】孟德尔遗传实验-分离定律
【解析】【解答】A、操作①表示在花蕾期进行人工去雄,去雄后的甲植株只能作母本,A正确;
B、操作②将花粉涂在母本雌蕊的柱头上,以完成人工传粉,操作结束后须套袋,B正确;
C、甲植株为纯合矮茎,乙植株为纯合高茎,二者杂交后,甲植株上收获的F1为杂合子,甲植株为纯合子,C错误;
D、该实验只需要关注豌豆高茎和矮茎的遗传,花的位置和花色可以不同,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豌豆属于闭花传粉、自花授粉的一种植物,常用作杂交实验的材料,由于其开花前就完成授粉,因此常在杂交实验中在花粉未成熟时去掉母本的雄蕊,后套袋以防止外来花粉干扰,等花成熟,进行人工传粉,最后再套上纸袋。
3.【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及性状的显隐性;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孟德尔遗传实验-分离定律
【解析】【解答】A、孟德尔在观察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摒弃了前人融合遗传的观点,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等,A正确;
B、隐性纯合子自交或显性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原来的表型,不会发生性状分离,不能判断显隐性,B错误;
C、测交可以来验证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确定杂合子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可以推测个体未知的基因型,C正确;
D、F2中3:1的性状分离比一定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F1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2、测交的定义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提出的,为了确定子一代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就叫测交。在实践中,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
4.【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及性状的显隐性;孟德尔遗传实验-分离定律;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解析】【解答】A、豌豆具有多对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A正确;
B、杂交实验时,对高茎或矮茎植株去雄后就可以作母本,B错误;
C、孟德尔用字母表示遗传因子,便于推理,也便于与人交流,C正确;
D、孟德尔用了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发现杂交实验中F2的性状分离比,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选材:豌豆。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授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
(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
(3)利用统计学方法。
(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
5.【答案】D
【知识点】孟德尔遗传实验-分离定律
【解析】【解答】A、“孟德尔进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观察到,无论正反交,F1总表现为高茎”该过程为观察现象,A正确;
B、“孟德尔提出了“为什么子一代没有矮茎的,而子二代又出现了矮茎的呢?”等问题”该过程为提出问题,B正确;
C、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C正确;
D、“测交实验得到的166株后代中,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数量比接近1:1”是测交实验的实验结果,该结果验证了孟德尔提出的假说,而演绎推理的主要内容是设计测交实验并预测其结果,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6.【答案】A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A、该夫妇生育一个单眼皮aa的孩子,只有该夫妇都有单眼皮基因,后代才会出现单眼皮个体,A正确;
B、该夫妇生育一个单眼皮aa的孩子,可推知父母均至少含有一个a基因。当父母基因型均为Aa,则有可能产生基因型为A-(双眼皮)的女儿,B错误;
C、当父母基因型均为Aa,再生一个单眼皮aa孩子的概率为1/4;当父母基因型为Aa×aa时,再生一个单眼皮aa孩子的概率为1/2,因此无法判断,C错误;
D、该夫妇生育一个单眼皮aa孩子,可推知父母均至少含有一个a基因,当父母基因型均为Aa时,父母双方都是双眼皮,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用A代表双眼皮显性基因,a代表单眼皮隐性基因。该夫妇生育一个单眼皮aa的孩子,可推知父母均至少含有一个a基因。
2、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杂合体内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7.【答案】A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A、Aabb和AaBb杂交,后代的表型比例是3:1:3:1,A正确;
B、Aabb和aaBb杂交,后代的表型比例是1:1:1:1,B错误;
C、Aabb和AaBB杂交,后代的表型比例是3:1,C错误;
D、Aabb和Aabb杂交,后代的表型比例是3:1,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8.【答案】B
【知识点】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解析】【解答】A、该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之间联会配对,形成四分体,正处于减数分裂I前期,A错误;
B、①与②,③与④之间联会配对,形成四分体,所以①与②,③与④是同源染色体,B正确;
C、a、b是姐妹染色单体,一般在减数分裂Ⅱ后期分离,C错误;
D、该细胞已经完成了DNA复制,因此该细胞的核DNA分子数目是精原细胞的2倍,精细胞的DNA数目是精原细胞的一半,所以该时期细胞中的核DNA数目是精细胞的4倍,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
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
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
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9.【答案】A
【知识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受精作用;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A、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而过程①表示受精作用,A错误;
B、过程②是早期胚胎发育等过程,具有细胞的分裂、分化等过程,B正确;
C、过程④为减数分裂过程,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细胞连续分裂2次,C正确;
D、过程①为受精作用、过程④为减数分裂,都有利于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出多样性,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
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
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
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10.【答案】C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图1细胞中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不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不考虑染色体互换,该个体只产生基因型为AB的配子和基因型为ab的配子,自交后代基因型为AABB、AaBb和aabb这三种。
图2细胞中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考虑A/a这一对基因,自交后可以产生3种基因型,考虑B/b这一对基因,自交后也可以产生3种基因型,综合考虑这两对基因,得到的基因型种类为3×3=9种。
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若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则每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决。
11.【答案】D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A、多对短尾鼠杂交,后代中短尾鼠与正常尾鼠之比均为2:1,说明亲本短尾鼠基因型均为Tt,且后代中TT基因型致死,A正确;
B、短尾鼠Tt与正常尾鼠tt杂交后代中,短尾鼠Tt的比例为1/2,B正确;
C、正常尾鼠基因型为tt,其相互交配后代基因型都是tt,即全为正常尾鼠,C正确;
D、T、t是一对等位基因,Tt个体相互交配后代基因型符合3:1,因此其遗传遵循分离定律,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2.【答案】B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A、由题干可知,丈夫秃发基因型为Aa或aa,妻子正常基因型为AA或Aa,他们生出一个正常女儿基因型为AA或Aa,和一个秃发儿子基因型为Aa或aa,则这对夫妇可能的基因型是:Aa×AA、Aa×Aa、aa×AA、aa×Aa,A错误;
B、由以上分析可知,当这对夫妇基因型为:Aa×Aa或aa×Aa时,有可能生出基因型为aa的秃发女儿,B正确;
C、由以上分析可知,当这对夫妇基因型为:Aa×AA或Aa×Aa时,其正常女儿的基因型为AA或Aa,当这对夫妇基因型为:aa×AA或aa×Aa时,其正常女儿的基因型为Aa,C错误;
D、由以上分析可知,当这对夫妇基因型为:Aa×AA或aa×AA时,其秃发儿子的基因型为Aa,当这对夫妇基因型为:Aa×Aa或aa×Aa时,其秃发儿子的基因型为Aa或aa,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3.【答案】C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A、设相关基因是A/a、B/b,根据F2中灰色∶黄色∶黑色∶米色=9∶3∶3∶1,可知A、a和B、b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_B_灰色;aabb米色;A_bb或者aaB_表现黄色或黑色,F1灰色基因型是AaBb,亲本大鼠基因型是AAbb×aaBB,即两亲本大鼠均为纯合子,A错误;
B、F2灰色大鼠基因有AABB、AaBB、AABb、AaBb,有1/9的为纯合子,其余为杂合子,B错误;
C、F1灰色基因型是AaBb,与黑色亲本(AAbb或者aaB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A_Bb和A_bb,或者AaB_和aaB_,有两种表型,C正确;
D、F2中黄色大鼠中纯合子(假设为aaBB)所占比例为l/3,与米色大鼠(aabb)交配不会产生米色大鼠,杂合子(aaBb)所占比例为2/3,与米色大鼠(aabb)交配,产生米色大鼠的概率为(2/3)×(1/2)=1/3,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若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则每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决。
2、纯合子:由两个基因型相同的配子结合而成的合子,再由此合子发育而成的新个体。纯合子的基因组成中无等位基因,只能产生一种基因型的配子,自交后代无性状分离。杂合子:由两个基因型不同的配子结合而成的合子,再由此合子发育而成的新个体。杂合子的基因组成至少有一对等位基因,因此至少可形成两种类型的配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14.【答案】C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A、据图可知,控制这2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一般情况下,对该昆虫进行测交实验(RrNn×rrnn),子代RrNn∶Rrnn:rrNn∶rrnn=1∶1∶1∶1,表型有4种,B正确;
C、该昆虫(RrNn)与相同基因型的昆虫(RrNn)交配,后代中与亲代表型相同的概率为(3/4)×(3/4)=9/16,C错误;
D、该昆虫长翅(R)对残翅(r)为显性,如果R、r所在染色单体发生互换,则该精原细胞复制后发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形成的细胞的基因型为RrNN和Rrnn,故该细胞可能会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分别为RN、Rn、rN和rn,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若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则每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决。
15.【答案】D
【知识点】“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
【解析】【解答】A、两个小桶分别代表产生雌雄配子的雌雄生殖器官,小桶内的彩球代表雌雄配子,A正确;
B、每次抓小球以前必须摇动小桶,使彩球充分混合,确保随机抓取,以减少实验时人为误差,B正确;
C、为了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每次抓取小球统计后,应将彩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使保证两种配子的数目相等,C正确;
D、若甲桶内丢了几个D小球,导致抓到D小球的概率低于抓到d小球的概率, 并最终会影响实验结果,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16.【答案】A
【知识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解析】【解答】A、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A错误;
B、真核生物中,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
C、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可能是等位基因,也可能是相同基因(如a和a),C正确;
D、非等位基因不一定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是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真核生物中,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可能是等位基因,也可能是相同基因。
17.【答案】D
【知识点】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解析】【解答】A、减数分裂形成的精细胞要经过复杂的变形过程,才能形成精子用于受精过程,A正确;
B、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无论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还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都是均等分裂的,B正确;
C、1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会形成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C正确;
D、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相同,比如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进行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精子与卵细胞形成的区别:
比较项目 不同点 相同点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染色体的复制 复制一次 复制一次 复制一次
第一次分裂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两个大小相同的次级精母细胞 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第一极体 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质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第二次分裂 两个次级精母纽胞形成四个同样大小的精细胞 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形成一个大的卵细胞和一个小的第二极体。第一极体分裂成两个第二极体。 着丝粒分裂一条染色体变成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細胞质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
变形 精子细胞变形,成为精子 不经变形
分裂结果 产生四个有功能的精子 产生一个有功能的卵细胞,三个小的极体退化消失。 成熟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是原始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18.【答案】C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A、孟德尔用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表现出与显性亲本相同的性状,从而否定了融合遗传,A正确;
B、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互不干扰,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独立遗传的AaBb个体自交,理论上子代的基因型有9种,表现型有4种,C错误;
D、AaBbCc个体测交,即与aabbcc的个体杂交,理论上子代的基因型可能有2×2×2=8种,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若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则每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决。
19.【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及性状的显隐性;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A、据图可知,亲代黄体与黑体杂交,子一代全为黄体,说明黄色是显性性状,A正确;
B、F1自交,F2性状分离比9:3:∶3∶1,说明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由题意可知F1基因型为AaBb,亲本中黑眼黑体鳟鱼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C错误;
D、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据此推测F2应有四种表现型,则理论上“?”处应为红眼黑体鳟鱼,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若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则每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决。
2、显性性状是指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出现的亲本性状;隐性性状是指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未出现的亲本性状。
20.【答案】A
【知识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解析】【解答】A、在该图中,图例c所代表的物质在①②③时期数目为0,结合细胞分裂过程中物质变化规律可知,DNA未复制时,染色单体数目为0,可知,图例c代表染色单体,④⑤时期图例a数目是图例b的一半,说明图例a代表的是染色体,一条染色体上有两条DNA时,二者是1:2的关系,因此图例a代表染色体,图例b代表DNA,A错误;
B、①时期细胞中DNA和染色体数目都减半(由2n变为n),且没有染色单体,因此①时期可以代表精细胞或精子,B正确;
C、④时期的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由2n变为n),且染色体与DNA比值为1:2,说明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即两个染色单体),此时已经完成同源染色体分离,即不再存在同源染色体,C正确;
D·、⑤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正常,且染色体与DNA比值为1:2,说明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即两个染色单体),此时可能是减数分裂的前期,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联会,即存在四分体,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分裂Ⅰ: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分裂Ⅱ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1.【答案】(1)一半(或1/2);受精作用
(2)减数分裂Ⅱ后期;EF;不能
(3)2:1:2
(4)减数分裂Ⅰ中期,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两侧;减数分裂Ⅱ中期,非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处
【知识点】减数分裂概述与基本过程;受精作用
【解析】【解答】(1)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分子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原始生殖细胞中的一半;要保证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还需要借助受精作用,受精作用可以使精卵细胞结合,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数目。
(2)据图可知,图1中无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着丝点)分裂 ,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此时每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核DNA分子,对应图2的EF段;由于在解离步骤细胞已经被杀死了,故高倍显微镜下持续观察图1所示的细胞装片,不能观察到下一个时期。
(3)图2中CD时间段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核DNA分子,此时细胞核DNA,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数目的比例为2:1:2。
(4)减数分裂Ⅰ中期与减数分裂Ⅱ中期细胞中染色体行为的不同点是:减数分裂Ⅰ中期,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两侧;减数分裂Ⅱ中期,非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处。
【分析】1、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分裂Ⅰ: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分裂Ⅱ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作用。
22.【答案】(1)分离;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Gg;gg;GG
(3)高茎:矮茎=1:1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1)从①③组杂交和测交后代的分离比可知,高茎矮茎的遗传符合分离规律,该定律的内容是: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豌豆A、E、F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Gg、gg、GG。
(3)植株B(Gg)与植株D(gg)杂交,后代Gg:gg=1:1,即高茎:矮茎=1:1。
【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点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3.【答案】(1)非糯性高茎抗稻瘟病;3/16;性状分离
(2)①;④
(3)④;蓝黑色:橙红色=1:1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1)亲本①AADDRR和③AAddrr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是AADdRr,表现为非糯性高茎抗稻瘟病。F2中矮茎抗稻瘟病(1/16ddRR、2/16ddRr)植株占3/16,选取这些矮茎抗稻瘟病植株连续自交直到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即可获得纯合矮茎抗稻瘟病植株。
(2)若要获得糯性抗稻瘟病(aaR_)的个体,杂交后代应该含有a和R,所以应该选择亲本①和④杂交。
(3)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所选亲本杂交后要能得到基因型为Aa的子代,因此可选择亲本②与④杂交,所得子代为Aa,子代产生的花粉A:a=1:1,碘液染色后即为蓝黑色:橙红色=1:1。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验证:
常用方法 选育杂合子(如Aa) 结果预测
自交法 Aa自交 子代显:隐=3:1
测交法 Aaxaa 子代显:隐=1:1
花粉鉴定法 取杂合子的花粉,处理后用显微镜观察并计数 A花粉:b花粉=1:1
24.【答案】(1)雄性;细胞④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此时细胞均等分裂,所以判断该动物为雄性
(2)联会;次级精母细胞
(3)①②④;①③④⑤
【知识点】减数分裂概述与基本过程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④中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④代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其进行细胞质均等分裂,可知,该动物是雄性动物。
(2)细胞①中染色体正在进行联会,同源染色体相互靠近,两两配对。②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正在发生着丝粒分裂,因此②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称为次级精母细胞。
(3)图中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有联会现象),②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无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正在分裂),④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图①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联会,④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分裂,③⑤中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同源染色体不分离,始终位于一个细胞内,因此在这些细胞中,都存在同源染色体。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分裂Ⅰ: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分裂Ⅱ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5.【答案】(1)紫色;(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
(2)AABB;1/5(或3/15);AAbb或aaBB
(3)紫色叶:绿色叶=3:1
(4)
【知识点】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及性状的显隐性;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1)由组合① 可知,亲本为紫色叶和绿色叶,但是F1全为紫色叶,说明紫色叶为显性性状。由题干可知,基因A/a和B/b独立遗传,即甘蓝叶色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2)组合①F2紫色叶与绿色叶比例为451:31≈15:1,符合9:3:3:1变式。可推知,F1基因型为AaBb。亲本乙绿色叶基因型为aabb,植株甲的基因型为AABB。F2中紫色植株基因行为A-B-、A-bb及aaB-共占15/16,其中纯合子基因型为AABB、AAbb和aaBB,共占3/16,因此紫色叶植株中纯合子占3/16÷15/16=1/5。
组合②F2中紫色叶:绿色叶比例约为3:1,说明F1的两对基因中有一对是纯合隐性,故F1基因型为Aabb或aaBb,结合上面分析可知,植株乙绿色叶基因型为aabb,可推知植株丙紫色叶基因型为AAbb或aaBB。
(3)组合① 的F1基因型为AaBb,植株乙基因型为aabb,二者杂交,产生后代基因型为AaBb(紫色叶):aaBb(紫色叶):Aabb(紫色叶):aabb(绿色叶)=1:1:1:1,表型比例为:紫色叶:绿色叶=3:1。
(4)由以上分析可知,组合① 的F1体细胞基因型为AaBb,且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因此其基因示意图如下:
【分析】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若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则每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决。
2、显性性状是指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出现的亲本性状;隐性性状是指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未出现的亲本性状。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