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白云区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广东省白云区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8 19:0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广东省白云区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
1. 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内容涉及到田庄周边的田间劳作、收获纳粮、盐井生产等;山东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则呈现了纺织、冶铁、锻打兵器或农具等画面。东汉的《四民月令》记述了田庄进行各类粮食及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这反映出田庄(  )
A. 发展了自耕农经济 B. 导致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 限制了土地兼并 D. 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2. 唐律规定,卑幼告期亲尊长,处徒刑两年,“十恶”中的“不孝”,如谩骂和殴打父母、祖父母,会被处以绞刑;如果身体健康,不供养父母,处以徒刑三年;谎称父母死亡、祖父母死亡,处以徒刑两年半;在父母、祖父母的丧期有礼乐行为的都会受到处罚。这些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A. 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 B. 保证父母在家庭中的绝对权威
C. 弘扬封建社会的孝道美德 D. 继承与发展传统宗法等级观念
3. (南朝)梁初无中正制,“州置州重、郡置郡崇、乡置乡豪各一人,专典搜荐,无复膏粱寒素之隔”“随才试吏”。北周武帝选官“不限资荫,唯在得人”“罢门资之制”。据此可知,南北朝后期(  )
A. 寒士获得同等入仕机会 B. 科举取士初显成效
C. 士族子弟丧失任官资格 D. 中央集权有所强化
4. 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宰相秦桧权势熏天,参知政事李光与秦桧“议事不合,于帝(宋高宗)前纷争,且言桧之短”。这表明,当时(  )
A. 皇权遭受威胁 B. 政治运行效率降低 C. 相权有所制约 D. 官员言路较为宽松
5. 内阁在明成祖初设时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明宣宗时获得票拟权,明神宗时内阁首辅权力膨胀,“部权尽归台阁”;清朝虽仍设内阁,但权力已明显不如明代,所谓“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实质上反映了(  )
A. 中枢机构的日益完善 B. 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
C. 政治民主化趋势加强 D. 中央决策机构受冲击
6. 有学者指出:“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一个历史转型期。”在这段时期里,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改造中国社会,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下列“选择”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 宋教仁通过议会斗争来追求民主政治 B. 陈独秀通过思想革新来反对专制愚昧
C. 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来救亡图存 D. 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指导革命
7. 如图为1950年1-5月上海市私营商店申请歇业情况(资料来源:《经济周报》,1950年第11卷第12期,第4页)。这一现象表明(  )
单位:家

A. 私营商店歇业导致市场混乱 B. 私营商店歇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 上海亟须调整商业经济政策 D. 上海优化经济产业结构成效明显
8. 20世纪20年代,长期从事制伞研究的汪农麟,鉴于各国“从事制伞工厂如林……既日新而月异,复竞胜以争奇”,但“国内尚无此种出品”,“漏卮日甚,与我国无抵制之术”。他发明“中华新伞”,继而联络国人“拟开厂营业”。对其言行的合理解释是(  )
A. 仁人志士已找到救国新途径 B.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艰难发展
C. 实业家热衷于反帝爱国斗争 D. 传统义利观被赋予新的内涵
9. “万隆会议的成功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可以分为国家间关系和思想意识两个层次。应该说,万隆会议是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的起点。”这说明万隆会议(  )
A. 有助于结束意识形态的制约 B. 推动了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建交热
C. 利于发展与中东的友好关系 D. 否定了“一边倒”外交的合理性
10. “据统计,华东地区的20000多个乡在完成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过去麦田和油菜只锄一遍草,现在要锄三遍,一扫过去的冬闲,为来年的春耕大生产做好了积极准备。”这表明(  )
A. 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B. 土地改革促进经济发展
C. 农村基层政权得到巩固 D. 粮食产量得到大幅增长
11. 晚清时期,法政学堂的学校数、学生数在全国各类专门学堂及高校中居绝对优势。1909年全国法政学堂达47所,学生12282人。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清政府对法制建设的重视 B. 适应清末新政改革的需要
C. 近代西方法治理念的影响 D. 晚清救亡图存运动的结果
12. 1937年3月,中共在巴黎发表评论性文章认为,巴黎公社是“为国家民族之独立自由与幸福而斗争的绝顶英勇与绝顶忠诚的模范”,因此,“不能不使今日为中国独立自由与幸福而奋斗的一切爱国的中国人所纪念”。此举旨在()
A. 号召民众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 调适策略应对中国时局的变化
C. 推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 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3. 日寇侵华期间,“球王”李惠堂拒绝日伪政权拉拢,以足球为“武器”在港粤和大后方开展“体育抗战”,参与和组织了多次抗战足球义赛。李惠堂的行动()
A. 促进了中国足球事业蓬勃发展 B. 动摇了日伪政权的根基
C. 推动了东方主战场地位的确立 D. 鼓舞了民众的抗战斗志
14. 1920年,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秘密成立,19位发起人中有16人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2年参会的152名会员中有超过1/3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可以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A. 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B. 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基础
C. 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D. 有利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5. 一战后,在陈独秀提出“德先生”与“赛先生”说法的基础上,有人提出,还需要加上“费先生”(Philosophy)或“穆姑娘”(Morality),主张以哲学和道德来补民主与科学的不足,这样才能更为全面地刻画西方现代文明的根本特征。这一认识反映出当时(  )
A. 知识界对西方文明有所反思 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C. 一战诱发了传统文化的转型 D. 国人民族民主意识逐渐觉醒
16. 1954年11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专门召开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加大农村党组织的建设,到1957年农村党员人数要达到600万,党员人数超过50人的村镇,可以建立总支部,同时要求行政村和合作社一级也要建立基层党组织。到1966年底农村党员达到了630万,比1953年增长了近100%。这一时期农村党组织建设(  )
A. 与村民自治制度相结合 B. 使党的建设开始扩展到农村
C. 有利于国家战略的实施 D. 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17. 自1953年起,我国开展了三次增产节约运动,在大规模发动群众的基础上,采取实行经济核算和财务监督、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措施。该运动(  )
A. 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 B. 增强了企业经营自主权
C. 加速了土地改革进程 D. 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金
18. 1925年,由新学生社女社员发起、以工农妇女为主体的革命妇女团体“广东妇女解放协会”在广州成立。至1926年,仅一年时间,全省就有海丰、顺德、新会、梅县等10多个县市相继成立了分会,有会员2000余人。广东妇女解放协会的创建(  )
A. 得益于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 B.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C. 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精神 D. 改变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19.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0月,清政府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规定凡中国留日学生在日本文部省直辖之各高等院校3年毕业,得优等文凭者,给予举人出身;在大学专科某科或数科学习,毕业后有选科或普通毕业文凭者,给予进士出身;在国立大学及程度相当的官立学堂中3年毕业,得学士文凭者,给予翰林出身。以上材料表明(  )
A. 维新变法改革了选官制度 B. 清政府实现了选官制度的近代化
C. 清政府改革完全学习日本 D. 清政府的改革带有较明显的传统色彩
20. 2015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一枚以纪实油画《遵义会议》为背景的纪念邮票。对遵义会议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 遵义会议放弃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 遵义会议纠正了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
C. 遵义会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 D. 遵义会议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 8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实施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大力倡导并赞助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在哈里发的资助和倡导下,在首都巴格达创建了国家级的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馆”、由翻译局、科学院和图书馆组成。智慧馆以重金延聘了各地不同民族、宗教信仰的近百名著名学者和翻译家,集体从事译述、研究活动,将用重金从各地所搜集的一百多种各学科古籍进行了整理、校勋、译述。他们在对原著直译的基础上,作了大量校勘、注释、质疑、摘要、评论等,发挥了自己新的创见。至阿拔斯王朝前期结束时,古希腊典籍中重要著作都已译成了阿拉伯文,其中有柏拉图的《法律篇》《国家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以及医学、天文学、数学方面的译作。这些著作给阿拉伯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和迷人的智慧,不仅大大丰富和增长了见识、学问,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将阿拉伯人由一神信仰阶段带入了层次更高的理性思辨阶段。
——摘编自潘潇寒《阿拔斯王朝百年翻译运动》
材料二鸦片战争中,林则徐深感西方船坚炮利,提出必须“访夷情,译西书”,开近代翻译先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开始筹建京师同文馆译书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等机构从事大规模翻译活动。徐寿 1868年在江南制造总局主持译书工作,大多是根据西文的较新版本,由传教士傅雅兰口述,徐寿用适当的汉语表达出来,前后译书17部约280万余字,所印书籍涉及经济、军事、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甲午战争之后,翻译活动迎来新的高潮。随着洋务运动的式微,翻译活动也逐步走向民间,形成了近代晚期新兴的翻译群体。著名的翻译家主要有马建忠、严复等。他们都满怀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有海外留学或驻外经历,对西方政治、经济、法律等有深入的了解。例如严复提出的“信、雅、达”的标准,确立了翻译作品的真实性、严谨性和可读性。他在所译作品中都有序言,介绍翻译本书的目的,同时对书中旨意进行阐述。如翻译《天演论》中介绍过达尔文的《物种原始》、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在翻译《论法的精神》中对旧思想批判尤为突出,倡导“(立宪之国)主人非他,民权是已”的主张。严复的翻译可以说不独是理论学说的介绍,而且是一种“批判的武器”。
——摘编自史日丽《近代翻译活动的时代特征》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年翻译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兴起的背景。
(2) 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甲午战争前后翻译活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翻译活动的影响。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明交流的认识。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53年9月,上海小刀会起义,响应太平天国革命。之后,海关工作停顿,外商拒绝关税。1854年,上海成立的英法美“关税管理委员会”控制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关税的征收。这是中国第一个由外国人管理的海关。1861年4月英国人赫德正式担任总税务司。这样,外籍税务司逐渐成了各地海关的实际管理者,华籍海关监督则完全被外籍税务司架空。辛亥革命前,海关税款的保管和支付,由中国政府委派的海关监督按清廷户部的指示办理。但袁世凯为总理大臣的清政府竟不惜进一步出卖海关权。1912年英国为首的“债权国家银行”决定把海关汇交给汇丰、德华、道胜三家银行,由税务司按期通知拨付有关各国,
关税税款的收支保管权的被攫取,标志着中国海关主权的完全丧失。
——摘编自寇钰晶《中国三个时期的关税政策与对外贸易》材料二:1987年以来在完善国内立法的同时,我国海关还不断出台政策规章,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中国海关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能力不断增强。由中国海关提出的“登机桥”“普洱茶”“三氯蔗糖”“油压或气压传动阀”“新能源汽车”“微生物油脂”“集成电路检测设备”等《协调制度》修订建议被采纳。近年来,我国不仅实现多次降低服装、箱包、鞋靴、特色食品和药品等消费品的进口关税,还积极推进和贸易伙伴之间的制度性合作建设,把签署自贸协定上升为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对外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贸易协定18个,中国给予最不发达国家的零关税待遇惠及42个国家。
——摘编自蔡岩红《70年从弱到强关税变迁见证对外贸易发展历程》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海关主权丧失的过程及其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7年以来中国海关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记述了田庄进行各类粮食及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可知,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内容及东汉的《四民月令》中不仅涉及到田庄周边的田间劳作、收获纳粮、盐井生产等,而且呈现了纺织、冶铁、锻打兵器或农具等画面,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D项正确;
西汉末年,豪强地主已经用田庄的形式剥削农民。东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排除A项;
田庄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经济,未发生改变,排除C项;
田庄属于自然经济,田庄的发展并未改变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排除B项;东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需要结合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这些法律的规定,表面是维护父母的权威,实际上是维护三纲五常,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A项正确;
弘扬“孝”道,保证父母的权威,发扬宗法等级观念都是表象,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排除BC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古代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的根本目的。
本题考查的是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材料“随才试吏”体现的是南北朝后期选官开始重视个人才能,“罢门资之制”,士族子弟丧失任官资格,C项正确。
受当时选官制度影响,寒士并未获得同等入仕机会,排除A项;
科举制确立是在隋朝,排除B项;
材料与强化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解答本题根据关键信息“随才试吏”“罢门资之制”结合所学九品中正制等选官制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A.不管如何“议事不合”,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故A项错误;
B.材料所述与政治运行效率无关,故B项错误;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作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材料中作为参知政事的李光与宰相秦桧议事不合,向宋高宗直言进谏,即反映出相权受到了制约,故C项正确;
D.材料未涉及言路是否宽松,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B
【解析】从材料“内阁在明成祖初设时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明宣宗时获得票拟权,明神宗时内阁首辅权力膨胀”可知,明朝初期“内阁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明宣宗时获得票拟权,明神宗时内阁首辅权力膨胀”内阁仅是顾问机构到权力大增,清朝“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内阁名存实亡,说明皇权不断强化,从内阁发展演变来看,实质反映的是专制主义不断强化,B项正确;
中枢机构完善是唐朝三省六部制,不是内阁制,内阁也不是正式一级行政机构,排除A项;
内阁的演化反映的是专制主义不断强化,排除C项;
内阁只是顾问机构,不是决策机构,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明朝内阁,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明朝内阁,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指导革命的时间应该在1924年1月,不符合材料所讲“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间,即1911年10月10日---1919年5月4日,符合题意,选择D项;
宋教仁通过议会斗争来追求民主政治一事发生在1912年12月,符合材料所提及时间及材料所讲“……改造中国社会,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陈独秀通过思想革新来反对专制愚昧一事发生在1915年9月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符合材料所提及时间及“……改造中国社会,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来救亡图存一事开始于1919年《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上,他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符合材料所提及时间及“……改造中国社会,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辛亥革命相关知识的把握。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50年上海私营商店申请歇业的数量从2月到5月急剧上升,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大批私营商店申请歇业表明当时上海亟须调整商业经济政策,C项正确;
1950年1—5月上海市私营商店申请歇业数量增加但不能推断出私营商店歇业导致市场混乱的结论,排除A项;
结合所学可知,社会主义改造开始的时间是195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
经济产业结构指着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比例问题,材料中只是上海市私营商店申请歇业情况,无法看出上海市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从事制伞工厂如林……既日新而月异,复竞胜以争奇”“国内尚无此种出品”“漏卮日甚,与我国无抵制之术”并结合所学可知,汪农麟从事制伞研究,基于“漏卮日甚”即国家的利益受损,继而联络国人“拟开厂营业”可见,其受到爱国主义的驱动,义利并重,爱国思想是对传统义利观的新发展,D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中国人实业救国的努力,实业救国从19世纪末就开始了,并没有出现新途径,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状况,排除B项;
“热衷于反帝爱国斗争”表述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分析题干“隆会议的成功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可以分为国家间关系和思想意识两个层次。应该说,万隆会议是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的起点”可知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表示中国准备在坚守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亚非各国建立正常关系,有利于新中国发展同包括中东国家在内的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万隆会议成为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的起点,从1954年至1956年,中国与埃及、叙利亚等中东国家建交,C项正确;
“结束”不合史实,意识形态仍影响当时中国和世界的外交,排除A项;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推动了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排除B项;
发展同亚非国家的关系并非对“一边倒”外交的否定,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万隆会议,需要结合万隆会议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万隆会议,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A.材料体现的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不涉及革命积极性问题,排除;根据“农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过去麦田和油菜只锄一遍草,现在要锄三遍,一扫过去的冬闲,为来年的春耕大生产做好了积极准备”等信息分析可知,土地改革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B正确;C.材料不涉及基层政权的巩固,排除;D.材料中不涉及粮食产量的具体数据,因此无法看出粮食产量得到极大提高,排除。
11.【答案】B
【解析】材料“法政学堂的学校数、学生数在全国各类专门学堂及高校中居绝对优势。1909年全国法政学堂达47所,学生12282人”是为了适应清末新政改革的需要,B正确;
ACD均不是材料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末新政,要求学生结合清末新政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末新政,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2.【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为国家民族之独立自由与幸福而斗争的绝顶英勇与绝顶忠诚的模范”“不能不使今日为中国独立自由与幸福而奋斗的一切爱国的中国人所纪念”可以看出是通过强调巴黎公社的爱国精神来号召当时中国人民团结一致进行抗战,这是在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欧洲法西斯势力不断扩张的国际国内环境的情况之下,中共适当的调整策略的表现,B正确;
ACD选项都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D
【解析】A.李惠堂的行动主要是抗日,而不是发展足球,故A项错误;
B.李惠堂的行动并不能动摇日本的根基,故B项错误;
C.李惠堂的行动有利于鼓舞民众,但并不能确立东方主战场的地位,故C项错误;
D.材料反映出李惠堂以足球反抗日本侵略者,这一行为鼓舞了民众的抗日意识与斗志,进一步唤醒了民族意识,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抗日战争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C
【解析】据题意“1920年,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秘密成立,19位发起人中有16人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2年参会的152名会员中有超过1/3加入中国共产党”可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发起人和会员中的许多成员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中共的成立和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C项正确;
1911年的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深入人心,排除A项;
这些成员是加入中共,没有构建基层党组织,和扩大中共组织基础无关,排除B项;
D是1919年五四运动,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马克思主义,要求学生结合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马克思主义,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残酷的帝国主义战争,它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战后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对这种弊端进行反思,“主张以哲学和道德来补民主与科学的不足”,所以材料中的认识反映了当时知识界对西方文明有所反思,A项正确;
材料中的认识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不能反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排除B项;
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是社会发展需要与西方文化冲击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由一战诱发,排除C项;
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C
【解析】据材料“1954年11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专门召开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加大农村党组织的建设”可知,1954年至1966年农村党组织建设有极大发展,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村党组织建设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打破传统士绅对农村政治控制的政治环境,有利于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的实施,C项正确;
村民自治制度出现在改革开放时期,排除A项;
材料内容为加大了农村党组织建设,在1954年前就有农村党组织,并非1954年后开始扩展到农村,排除B项;
农村党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结构没有关系,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要求学生结合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特点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自1953年起,我国开展了三次增产节约运动”“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措施”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涉及的运动是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金,故D正确;
1952年,经济恢复工作已经完成,故排除A;
B是城市经济体制的影响,排除;
土地改革在1952年基本结束,故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依据材料“自1953年起,我国开展了三次增产节约运动”等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18.【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925-1926年为国民革命时期,以工农妇女等革命力量为主体组成的广东妇女解放协会的创建,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5年,北伐战争尚未开始,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农武装割据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的相关史实,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东妇女解放协会的创建有利于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改变了”的说法不恰当,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国民革命运动,需要结合国民革命运动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国民革命运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答案】D
【解析】维新变法提出了改革官制的措施,但并未实行,且时间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
“清政府实现了选官制度的近代化”表述错误,排除B项;
清政府改革完全学习日本”表述错误,排除C项;
根据材料“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0月,清政府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规定凡中国留日学生在日本文部省直辖之各高等院校3年毕业,得优等文凭者,给予举人出身;.....在国立大学及程度相当的官立学堂中3年毕业,得学士文凭者,给予翰林出身。”可知,清末学堂教育改革仍然按照举人、进士及翰林出身的方式授予毕业生官职,这体现了明显的传统政治色彩,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清末新政,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材料清政府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的内容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清末新政,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20.【答案】B
【解析】A.遵义会议并没有放弃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A项错误;
B.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纠正了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故B项正确;
C.遵义会议之前马克思主义已经开始中国化,“开端”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
D.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了红军长征,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红军长征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答案】【小题1】特点:官方组织主导:翻译内容来源广泛,涉及科学、哲学等多方面;翻译过程中注意融合创新。
背景:帝国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重视文化发展;帝国经济繁荣,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帝国地理位置优越,处于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处。
【小题2】变化:翻译的内容由西方军事、自然科学为主转向西方的学术思想和政治文化;翻译主体由官方的翻译机构到民间个体学者:翻译的水平提高,由文字转述到结合国情时代的翻译阐述,体现翻译者的学术思想主张。
影响:有利于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促进洋务运动和近代工业发展;促进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社会救亡变革运动的发展。
【小题3】认识:翻译活动是文明交流的重要形式;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有利于文明的互鉴发展;应该以开放平等的心态,积极推动文明的交流。
【解析】本题考查了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百年翻译运动的特点作出回答;第二问结合甲午战争前后翻译活动的变化分析;第三问结合文明交流的认识分析。
本题考查了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答案】【小题1】过程: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规定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即协定关税,标志着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1854年,英法美三国“关税管理委员会”控制了中国外贸关税征收,这是中国关税管理权丧失的开始;1861年4月英国人赫德正式担任总税务司,中国海关管理权由英国人操纵;1912年关税税款的收支保管权被攫取,标志着中国海关主权的完全丧失。
影响:便利了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使列强加强了对中国金融财政的控制;便于列强控制中国内政外交。
【小题2】变化:完善国内立法;不断出台政策规章;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多次降低关税;积极推进和贸易伙伴的建设。
原因: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改革开放的推动;中国经济实力增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对外政策,第一小问要结合近代列强对华侵略的影响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改革开放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对外政策,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