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2023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冲刺演练科学(七)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宁波市2023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冲刺演练科学(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4-28 19:00:29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宁波市2023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冲刺演练科学(七)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第1~10小题,每小题4分,第11~15小题每小题3分,共55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错选均不给分)
1.(2023·宁波模拟)如图所示为学校安全演练时某同学所采用的避灾方式,该方式主要针对的灾害是(  )
A.火山喷发 B.海啸 C.泥石流 D.地震
2.(2023·宁波模拟)为降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可注射的激素是(  )
A.甲状腺激素 B.性激素 C.生长激素 D.胰岛素
3.(2023·宁波模拟)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界的物种具有多样性
B.生物界的物种在分子层次上具有统一性
C.可遗传变异是进化性变化的前提
D.人工选择对生物的进化没有影响
4.(2023·宁波模拟)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了用CO2和CH4合成醋酸(CH3COOH),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物均为有机物
B.生成物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微粒是原子
D.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5.(2023·宁波模拟)菟丝子是一年生寄生草本植物,能缠绕在其他绿色植物的茎上,并将其茎分化形成的吸器伸入植物体内吸取现成的营养。菟丝子获取有机物的部位是其寄生的植物体的(  )
A.韧皮部的筛管 B.木质部的筛管
C.韧皮部的导管 D.木质部的导管
6.(2023·宁波模拟)如图是配制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此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  )
A.乙到丙的溶解度 B.乙到丙的饱和情况
C.丙到丁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D.丙到丁溶质的质量
7.(2023·宁波模拟)最近,一些研究人员正在使用基因编辑技术阻断蚊子多个目标基因,并通过释放基因编辑过的蚊子干扰蚊子种群的繁殖来消灭蚊子,从而直接对抗某些由蚊子传播的传染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蚊子的基因在其DNA 上
B.我们可以合理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造福人类
C.消灭蚊子从控制传染病的方式来看属于控制传染源
D.灭绝蚊子可能会破坏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平衡,带来生态问题
8.(2023·宁波模拟) 2022年2月20日,北京冬奥会比赛日收官,中国交出了办赛和防疫双重完美答卷。下列关于冰雪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短道速滑运动员沿弯道匀速滑行时,他的运动状态没有改变
B.乙图中运动员腾空转体时,一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C.丙图中的冰壶做的非常光滑,是为了减小与冰面的摩擦力
D.丁图中运动员做有些动作时会弯膝蹲下,是为了提高重心,避免摔倒
9.(2023·宁波模拟)如图太阳光穿过一条狭缝,射到三棱镜上,从棱镜另一侧的白纸屏上可以看到-条彩色的光带,以下有关现象分析不符合事实的是(  )
A.该现象是光的色散 B.太阳光为入射光线
C.太阳光发生光的反射 D.红光偏折程度小于紫光
10.(2023·宁波模拟)除杂和鉴别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鉴别氢气和甲烷 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
B 除去铁粉中混有的少量铜 向混有少量铜的铁粉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
C 除去NaOH溶液中少量的Na2CO3 取样,往样品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
D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 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
A.A B.B C.C D.D
11.(2023·宁波模拟)如甲图所示,小柯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使它先后两次沿水平木板匀速滑动相同的距离,乙图是他两次拉动同--木块得到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次木块运动的速度不相同
B.整个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一样多
C.相同时间内两次拉力对木块做的功一样多
D.两次拉力对木块做功的功率不相同
12.(2023·宁波模拟)如图是小金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相关实验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应选用光滑的硬纸板
B.图甲中LEOM是入射角
C.图乙中反射光不存在
D.图丙、甲中现象说明光路是可逆的
13.(2023·宁波模拟)将CO2通入NaOH溶液,为验证NaOH是否已被完全反应,有以下几种验证方法:①滴加酚酞试剂,如果变红,表示NaOH未反应完;②滴加过量的稀盐酸,如果出现气泡,表示NaOH已反应完;③滴加过量CaCl2,过滤后在滤液中滴加酚酞,如果不变红,表示NaOH已反应完;④加入过量BaCl2,充分反应后取上层清液,滴加CuCl2,如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表示NaOH未反应完。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2023·宁波模拟)宁波市中考体育测试项目中,小金同学抛出的实心球在空中运动的轨迹如图所示,则关于球的受力及运动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抛出后继续向前,是受推力的作用
B.抛出后继续向前,是由于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C.运动到最高点时速度为0,受平衡力的作用
D.整个过程中运动状态不断改变,主要受重力的作用
15.(2023·宁波模拟)中国空间站内三位宇航员日均消耗1650升氧气,主要用于体内葡萄糖的缓慢氧化。为保障宇航员在太空中正常生活,空间站启用了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体内葡萄糖的缓慢氧化是为了储存能量
B.水电解系统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C.萨巴蒂尔反应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D.此系统解决了宇航员因呼吸需携带大量氧气的难题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34分)
16.(2023·宁波模拟) 2022年,工程师开发出一种“可穿戴微电网”,当人体运动时,穿戴设备通过摩擦发电,这些电可以收集并存储起来为小型电子设备供电。“可穿戴微电网”摩擦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   能转化成电能,该过程中能量   (填“守恒”或“不守恒”)。
17.(2023·宁波模拟) 2022年女足亚洲杯决赛,中国队夺得冠军奖杯。如图是中国运动员利用头球攻门的场景,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头接触球时,球局部凹陷,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   ;同时头会有些疼,说明力的作用是   。
18.(2023·宁波模拟)学校开展“家务劳动我来做”活动。同学们积极响应。
(1)小芳正在用拖把拖地时,拖把相对地面是的   。浴室里的镜子模糊不清,小芳擦干水珠后又能看清自己,因镜子发生的是   反射。
(2)小红测得家里每天用米480g,米的体积为400 cm3,米的密度约为   g/cm3。
19.(2023·宁波模拟)化学与生活:
(1)“84”消毒液是一种以次氯酸钠(NaClO)为主要有效成分的高效消毒剂。
①次氯酸钠属于   (填“氧化物”或“盐”)。
②欲用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次氯酸钠溶液配制1000g溶质质量分数为0.5%的次氯酸钠溶液,需加水   g。
(2)为救治病人,需要提供氧气。氧烛(化学制氧器)能持续放出高效氧气,其主要化学成分发生如下反应2NaClO3=2X+3O2↑,则X的化学式为   。
20.(2023·宁波模拟)如图所示是小明设计的手摇电筒,其内部除灯泡、导线外,只有固定的线圈和可来回运动的条形磁铁,当他沿图中箭头方向来回摇动手电筒时,灯泡发光,手摇电筒中   相当于电源,它应用的是   原理。
21.(2023·宁波模拟)如图所示,AB段是光滑圆弧面,BC段是长度为s的粗糙水平面,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为h的A点由静止下滑,到达C点静止,整个过程,不计空气阻力。物体在A滑到B的过程中,重力做的功是   。物体在BC段所受的摩擦力为   (用上述字母表示)。物体从A点滑到C点的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转化为物体内能的效率为 ,则物体到达C点时温度升高了   (物体的比热用c表示)。
22.(2022·萧山期中)某烟气脱硫的工艺不仅能消除SO2,还能将其转化为石膏(CaSO4·2H2O)等产品,实现“变废为宝”。主要物质转化关系如下:
(1)设备1中用水脱去烟气中的SO2,采用喷淋方式的目的是   。
(2)请写出设备3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3分,共36分)
23.(2023·宁波模拟)小江家新建大棚种植菠菜,却出现菠菜苗长势不好的问题。我校生物兴趣小组闻讯前去调查。兴趣小组在大棚中选取长势相同的新鲜菠菜苗若干,构建如图一所示装置(CO缓冲液能吸收,释放CO2 ,维持密闭装置内CO浓度的稳定),开展探究活动,记录数据如表所示。为更好地帮助小江家提高产量,该小组的同学还测定了表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绘制如图二所示曲线。请分析:
组别 光照强度(勒克斯) 液滴移动
(毫升/小时)
1 0 左移2.2
2 10 000 右移1.1
3 20 000 右移3.4
4 30 000 右移1.8
(1)为了防止光照引起装置内气体的膨胀或收缩所造成的误差,必须要有对照,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校正。那么对照组装置内应放置____。
A.等量且大小相同的新鲜菠菜苗和水
B.等量且大小相同的烫熟菠菜和水
C.等量且大小相同的烫熟菠菜和CO2缓冲液
(2)若要更精确地探知菠菜生长的最适宜光照强度,应怎样操作    。
(3)图二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点是   。
(4)请为农户提供菠菜增产的一种方法   。
24.(2023·宁波模拟)小乐用表面贴有白纸的木板、弹簧、指针、金属块、细线等制作了一个液体密度计。如图所示,弹簧下端挂上金属块后,指针静止时的位置标为A;将金属块浸没在水中(不接触容器),指针静止时的位置标为B并记为1.0;将金属块浸没于密度为0.8 g/cm3的酒精中(不接触容器),在指针静止时的位置标为C并记为0.8。
(1)C处应在B处的   (填“上方”或“下方”)。
(2)B与C的中点处标记的值   (填“>”“=”或“<”)0.9。
(3)A处应标记的值为   。
25.(2023·宁波模拟)已知碳酸亚铁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受热易分解生成氧化亚铁和二氧化碳。某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模拟炼铁过程(该装置气密性良好,B中氢氧化钠溶液足量)。
实验过程中,先打开K通入一氧化碳再加热;装置A中固体质量不再减·少后,停止加热,待装置A冷却到室温后关闭K。实验测得装置A中固体质量减少了a g,装置B中液体质量增加了bg。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装置A中发生的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若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装置B吸收,不考虑水的蒸发且该样品中所含杂质不参加反应,则a   b(填“>”“=”“<”);
(3)D处为收集尾气的装置,应选择装置   (填“甲”“乙”或“丙”)。
26.(2023·宁波模拟)在做“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实验中,所用学生电源有1.5V、3v、4.5V、6V、7.5V、9V六档,滑动变阻器“15欧 2A”,待测小灯泡(标有2.5V字样)。
(1)连接电路如图甲所示,小宁检查发现电路连接有误,但只要改动一根导线即可。请在要改动的这根导线上打上“×”,并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连接正确。
(2)正确连接电路后,当观察到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实验中,小宁可能选择的电源电压档位有哪几档   。
四、解答题(本题共7小题,第27,32小题各8分,第28、31、33小题各6分,第29小题7分,第30小题4分,共45分)
27.(2023·宁波模拟)中国科学家研究表明:“清肺排毒汤”可有效降低新冠肺炎死亡风险,麻黄是其重要成分之一,麻黄的有效成分是麻黄碱(C10H15NO),根据其化学式计算:
(1)麻黄碱由   种元素组成。
(2)麻黄碱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3)麻黄碱中碳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最简比)
(4)质量为3.3g的麻黄碱中含氨元素的质量为   g。
28.(2023·宁波模拟)某校每周2次全体师生核酸检测,采集咽拭子时,有的人会恶心干呕(如图甲)。图乙表示作出该反应的过程。
(1)图甲发生的干呕反应属于非条件反射,因感受器位于咽部受到刺激导致干呕。图乙中表示反射弧的是   (填“A”或“B")。
(2)核酸检测是检测病毒结构组成中的   ,核酸检测准确率高,被多国公认为新冠病毒检测的“金标准”。
(3)在过去的三年里,新冠病毒一次次变异,德尔塔、拉姆达、奥密克戎……狡猾的新冠病毒一次次“升级装备”向人类发起进攻,从进化角度看,这是   的结果。
29.(2023·宁波模拟)小科设计了三种提升重物的方式,均将10N的重物匀速提升了1m,如图所示。不计杠杆、滑轮的重力,以及绳与滑轮间的摩擦,AO=2BO。
(1)上述三个方式提升10N的重物时,人施加的力的大小关系为   。
(2)请在图乙中画出作用在杠杆A端的动力F2的力臂。
(3)如图丙,每个滑轮重均为2N,则在将10 N的重物提升1 m的过程中,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多少
30.(2023·宁波模拟)虫黄藻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产者,近年来由于海水温度上升杀死了很多虫黄藻,从而使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也有部分虫黄藻进化出了对高温的耐性,从而使其所在生态系统形成新的稳定状态。请解释以上现象。
31.(2023·宁波模拟)如图甲所示的地面清洁机器人,质量为3 kg。机器人在水平地面运动时,所受推力F与速度v关系如图乙所示。求:
(1)该机器人受到的重力为多大
(2)该机器人所提供的水平推力为300 N时,匀速直线运动3 m,水平推力做了多少功
(3)该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以0.5 m/s速度匀速直线运动时,水平推力的功率是多大
32.(2023·宁波模拟)小科同学将木炭与氧化铜的粉末均匀混合,放入试管中高温加热至质量不再变化,冷却后粉末质量为16.8克。把该粉末全部倒入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搅拌,得到蓝色溶液和红色不溶物,经过滤、洗涤、干燥,所得红色不溶物的质量为12.8克。固体物质与所加稀硫酸之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则:
(1)反应生成铜的质量是   克。
(2)所加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大
(3)加热前氧化铜的质量是多少克
33.(2023·宁波模拟)小乐家的电饭锅铭牌数据如表所示,其中的额定功率均是指电饭锅电路总功率;电路原理如图所示,S1是电源开关,S2是加热、保温转换开关。小乐在一次煮饭的过程中,同时闭合S1和S2,通电15 min后,S2弹起断开,电饭锅进入保温焖饭的工作状态,再经过10 min后,锅内米饭完全煮熟,S1断开。则:
电饭锅铭牌数据
额定 功率 加热 1100W
保温 220W
电源 220V 50 Hz  
(1)保温时,有电流通过的电阻是   .
(2)在这次煮饭的全过程中,电饭锅消耗了多少电能
(3)R1和R2的阻值分别是多大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地震
【解析】【分析】世界的火山地震带分别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极其不稳定;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解答】躲在桌子底下,主要针对的灾害是地震;
故答案为:D.
2.【答案】D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物质的分解和转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性激素可以分泌性激素,促进性器官的成熟;生长激素能够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
【解答】胰岛素对血糖有调节作用,所以为了降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可注射的激素是胰岛素;
故答案为:D.
3.【答案】D
【知识点】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遗传物质的传递;育种与优生
【解析】【分析】生物的多样性体现在物种的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方面;
【解答】A. 生物界的物种具有多样性,正确;
B. 生物界的物种在分子层次上具有统一性,正确;
C. 可遗传变异是进化性变化的前提,正确;
D. 人工选择对生物的进化有影响,所以D错误;
故答案为:D.
4.【答案】A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根据微观图示各粒子的构成,结合有机物为含碳的化合物,醋酸呈酸性,“多变一”的反应为化合反应分析。
【解答】A、反应物为无机物,符合题意;
B、 生成物为醋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不符合题意;
C、 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微粒是原子 ,不符合题意;
D、 该反应为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答案】A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韧皮部中的筛管,负责运输从上向下有机物;木质部中的导管负责向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
【解答】韧皮部中的筛管,负责运输从上向下有机物;A正确
故答案为:A.
6.【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中烧杯内溶质和溶剂质量及溶解情况分析。
【解答】A、乙到丙温度发生变化,溶解度发生了变化,不符合题意;
B、乙可能是饱和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丙为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C、丙和丁都是20oC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符合题意;
D、丁加水后使丙中固体溶解,丙到丁溶质的质量发生改变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C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物质的传递;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控制传染病的途径有:第一,切断传播途径;第二,控制传染源;第三,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A.DNA上有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所以蚊子的基因在其DNA,正确;
B. 我们可以合理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造福人类 ,正确;
C. 蚊子是传染病传播的媒介,所以消灭蚊子从控制传染病的方式来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D. 灭绝蚊子可能会破坏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平衡,带来生态问题,正确;
故答案为:C.
8.【答案】C
【知识点】平衡状态的判断;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解析】【分析】(1)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由静止变为运动,由运动变为静止,运动速度变化和方向改变。
(2)对运动员进行受力分析即可;
(3)根据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判断;
(4)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定。
【解答】A.甲图中短道速滑运动员沿弯道匀速滑行时,他的运动方向不断改变,即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故A错误;
B.乙图中运动员腾空转体时,只受到重力作用,不受平衡力,故B错误;
C.丙图中的冰壶做的非常光滑,是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从而减小与冰面的摩擦力,故C正确;
D.丁图中运动员做有些动作时会弯膝蹲下,是为了降低重心,避免摔倒,故D错误。
故选C。
9.【答案】C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根据对光的色散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判断。
【解答】A.白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太阳光为射到三棱镜上的光,为入射光线,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发生光的折射,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根据图片可知,红光的偏折程度小于紫光,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0.【答案】D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除杂原则和鉴别方法分析,物质除杂时选择的药品要只与杂质发生反应,不与原物质反应,且在除杂时不能引入新杂质,而对于物质的鉴别,需通过现象的不同加以区分。
【解答】A、氢气和甲烷燃烧都会生成水, 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 ,都会有水雾生成,不符合题意;
B、 向混有少量铜的铁粉中加入过量稀盐酸,铁与盐酸反应,铜不与盐酸反应,不符合题意;
C、 取样,往样品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 ,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产生氯化钠和碳酸钙沉淀,引入了新杂质,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可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通过足量灼热氧化铜,可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符合题意;
故选D。
11.【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比较木块两次相同时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得出其运动的速度关系。
(2)根据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分析两次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关系,然后利用W=fs分析整个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多少;
(3)先判断木块两次的运动状态,然后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拉力和摩擦力的关系,利用公式W=Fs比较两次做功的多少。
(4)根据公式P=Fv进行分析。【解答】A.从图象中可看出,相同时间第一次通过路程大于第二次,所以第一次实验的速度大于第二次的速度,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两次拉动同一木块沿水平木板匀速滑动过程中,木块对水平木板的压力相等,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所以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相等,使它先后两次沿水平木板匀速滑动相同的距离,则根据W=fs可知,整个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一样多,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沿水平木板匀速滑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不论其速度大小如何,都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在水平方向上,摩擦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两次木块受到的拉力相等。相同时间内木块运动的距离不相同,由W=Fs可知,相同时间内两次拉力对木块做的功不一样多,故C错误符合题意;
D.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次木块运动的速度较大,而木块所受的拉力不变,根据公式P=Fv可知,拉力第一次做功的功率大,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2.【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根据对光的反射定律实验的探究过程分析判断。
【解答】A.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中,硬纸板表面应该是粗糙的,从而使光线在上面发生漫反射,帮助我们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故A错误;
B.图甲中∠EON是入射角,故B错误;
C.图乙中反射光仍然存在,只是没有出现在纸板上,故C错误;
D.图丙中的入射角等于图甲中的反射角,图丙中的反射角等于图甲中的入射角,因此说明光路是可逆的,故D正确。
故选D。
13.【答案】B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性质分析,由加入物质时反应的现象解答。
【解答】 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都呈碱性,滴加酚酞试剂,不能验证NaOH是否反应完,错误;②滴加过量的稀盐酸,如果出现气泡,只能证明有碳酸钠,不能证明NaOH已反应完,错误;③滴加过量CaCl2,可除去碳酸钠,过滤后在滤液中滴加酚酞,如果不变红,表示NaOH已反应完,正确;④加入过量BaCl2,充分反应后取上层清液,滴加CuCl2,如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表示NaOH未反应完,正确;
故选B。
14.【答案】D
【知识点】惯性;平衡力的辨别
【解析】【分析】(1)(2)根据惯性的理解和认识判断;
(3)对最高点时的实心球进行受力分析即可;
(4)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由静止变运动,由运动变为静止,运动速度变化或速度大小变化,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抛出后继续向前,球与手分开,不再受到推力,原因是实心球有惯性,故A、B错误;
运动到最高点时速度为0,它只受重力,不受平衡力,故C错误;
整个过程中,实心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不断改变,即运动状态不断改变,主要受重力的作用,故D正确。
故选D。
15.【答案】A
【知识点】细胞呼吸;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
【解析】【分析】水电解系统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有机物是指有碳和氢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除碳的氧化物,碳酸和碳酸盐);
【解答】A. 无论是缓慢氧化还是剧烈氧化都会释放出能量;所以体内葡萄糖的缓慢氧化是为了缓慢释放能量,A错误;
B. 水电解系统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正确;
C. 萨巴蒂尔反应器将H2和CO2转换成CH4和H2O,即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正确;
D. 此系统解决了宇航员因呼吸需携带大量氧气的难题,正确;
故答案为:A.
16.【答案】机械;守恒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解析】【分析】(1)根据能量转化的知识解答;
(2)根据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分析解答。
【解答】“可穿戴微电网”摩擦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机械能转化成电能,该过程中能量守恒。
17.【答案】运动状态;形状;相互的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分析】(1)力的作用效果包括: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根据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分析解答。
【解答】(1)如图是中国运动员利用头球攻门的场景,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头接触球时,球局部凹陷,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2)同时头会有些疼,是因为球对头产生反作用力,即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8.【答案】(1)运动;镜面
(2)1.2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1)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那么它是运动的;否则,它就是静止的。光在凸凹不平的表面上发生漫反射,在光滑平整的表面上发生镜面反射。
(2)根据公式计算米的密度。
【解答】(1)小芳正在用拖把拖地时,拖把相对地面的位置不断改变,即拖把是运动的。浴室里的镜子模糊不清,小芳擦干水珠后又能看清自己,因镜子发生的是镜面反射。
(2)米的密度为:。
19.【答案】(1)盐;900
(2)NaCl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根据盐是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和种类不变分析。
【解答】(1) ①次氯酸钠属于盐。 ②欲用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次氯酸钠溶液配制1000g溶质质量分数为0.5%的次氯酸钠溶液,需5%的溶液质量为1000g×0.5%÷5%=100g,需加水1000g-100g=900g。
(2)反应前原子个数和种类为钠2、氯2、氧6,反应后为:氧6,由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2X中含有2个钠原子和2个氯原子,则X的化学式为NaCl 。
故答案为:(1)盐;900;(2) NaCl 。
20.【答案】线圈;电磁感应
【知识点】电磁感应
【解析】【分析】(1)电源提供电能,导线输送电能,开关控制电路通断,用电器消耗电能。
(2)发电机的工作原理为电磁感应现象,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如图所示是小明设计的手摇电筒,其内部除灯泡、导线外,只有固定的线圈和可来回运动的条形磁铁,当他沿图中箭头方向来回摇动手电筒时,灯泡发光,手摇电筒中线圈相当于电源,它应用的是电磁感应原理。
21.【答案】mgh;;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比热容
【解析】【分析】(1)根据功的计算式W=Fs计算重力做的功;
(2)根据W摩擦=fs计算物体在BC段所受的摩擦力;
(3)根据Q=cm△t计算物体到达C点时升高的温度。
【解答】(1)物体在A滑到B的过程中,重力做的功是W=Fs=Gh=mgh;
(2)当物体滑动到C点时,它重力做的功全部转化为克服摩擦做的功,因此物体在BC段所受的摩擦力:;
(3)损失的机械能转化为物体内能的效率为 ,
即Q吸=W摩擦η;
cm△t=mghη;
解得:。
22.【答案】(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提高吸收率
(2)2CaSO3+O2=2CaSO4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喷淋可增大接触面积分析;
(2)根据亚硫酸钙与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钙分析。
【解答】(1) 设备1中用水脱去烟气中的SO2,采用喷淋方式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提高吸收率 ;
(2) 设备3中为亚硫酸钙与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SO3+O2=2CaSO4 。
故答案为:(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提高吸收率 ;(2) 2CaSO3+O2=2CaSO4 。
23.【答案】(1)C
(2)在10000~30000勒克斯区间内设置更小区间重复实验
(3)d
(4)增强光照,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对照组是指不做任何处理的一组,所以那么对照组装置内应放置等量且大小相同的烫熟菠菜和CO2缓冲液,控制里面不进行光合作用和不进行呼吸作用;C正确;
(2)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从图中可以看出光照强度在2000勒克斯时,光合作用最强,但是最强的温度可能在2000勒克斯左右,所以应在10000~30000勒克斯区间内设置更小区间重复实验;
(3)光合作用会利用二氧化碳,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只要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那么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就比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I多,有机物就会不断地积累下来,所以从图二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曲线中可以看出积累的最多的点是d点,d点之后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说明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
(4)总本题中可以看出,在一定的范围内,增强光照,可以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更多的有机物,或者适当的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也可以增强光合作用,制造更多的有机物;
故答案为:(1) C (2) 在10000~30000勒克斯区间内设置更小区间重复实验 (3) d (4) 增强光照,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24.【答案】(1)下方
(2)=
(3)0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比较受到浮力的大小关系,再根据F=G-F浮比较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小;测力计的示数越大,指针静止时所对的位置越靠下;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和二力平衡的知识得到测力计的示数与液体密度的数学关系式,然后判断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确定B与C中点处的刻度值;
(3)弹簧下端挂上金属块后,指针静止时的位置标为A,此时F=G,由此可知浮力发大小,据此分析A处应标记的值。【解答】(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金属块完全浸没时受到的浮力与液体密度成正比;
因为0.8g/cm3<1g/cm3,所以标记为0.8时的浮力小于标记为1时的浮力;
根据F=G-F浮可知,标记为0.8时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于标记为1时的示数,因此C处应在B处的下方;
(2)当金属块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G-F浮=G-ρ液gV排=-ρ液gV排+G;
其中G、g和V排都是常量,因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液体密度ρ液为一次函数关系;
所以标注的刻度值是均匀的,则因为B与C之间的示数F肯定等于这两个示数和的一半,
所以标注的刻度值应该为1和0.8的一半,即中点处的标注值等于;
(3)弹簧下端挂上金属块后,指针静止时的位置标为A,此时F=G,即此时F浮=ρ液gV排=0,即ρ液=0,所以A处应标记的值是0。
25.【答案】(1)FeCO3FeCO+CO2↑(或FeO+COFe+ CO2)
(2)<
(3)乙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根据碳酸亚铁的分解性和碳的还原性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包括碳酸亚铁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和碳与氧化亚铁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分析;
(3)根据CO的密度小于水和空气分析。
【解答】(1)A中发生的是碳酸亚铁高温分解或一氧化碳与氧化亚铁的反应,方程式为 FeCO3FeO+CO2↑或FeO+COFe+ CO2 。
(2)A中减少质量为碳酸亚铁高温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氧化亚铁中氧元素质量,装置B中增重质量为氧化亚铁中氧元素质量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碳酸亚铁高温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所以a(3)尾气中含有CO会污染空气,D处收集尾气,CO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和水都小,所以可用乙收集。
26.【答案】(1)
(2)3 V、4.5 V 、6V
【知识点】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解析】【分析】(1)根据测量目的确定电器元件的串并联关系,以及电表量程和接线柱的选择,注意变阻器接线“一上一下”。
(2)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全部接入时,变阻器的阻值最大,它分担的电压也最大。根据图片读出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然后根据U变=I变R变计算出它两端的最大电压,最后根据U总=UL+U变计算出电源电压的最大值即可。
【解答】(1)在测量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中,电压表应该与灯泡并联。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只需将电压表与变阻器相连的导线,从变阻器上拆下来,然后改接在灯泡左端即可,如下图所示:
(2)根据图片可知,电流表选择量程0~0.6A,分度值为0.02A,那么示数为0.28A;
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15Ω,则它两端的最大电压:U变=I变R变=0.28A×15Ω=4.2V;
那么电源电压最大为:U总=UL+U变=2.5V+4.2V=6.7V;
因此电源的电压最大为6.7V,最小应该大于灯泡额定电压2.5V;
则小宁选择的电源电压为:3V、4.5V和6V。
27.【答案】(1)四
(2)165
(3)15:2
(4)0.28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由化学式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分析;
(2)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分析;
(3)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4)根据元素质量为物质质量×元素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 麻黄碱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
(2) 麻黄碱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10+15+14+16=165;
(3) 麻黄碱中碳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0:16=15:2;
(4) 质量为3.3g的麻黄碱中含氨元素的质量为 3.3g×=0.28g;
故答案为:(1)四;(2)165;(3)15:2;(4)0.28.
28.【答案】(1)A
(2)遗传物质
(3)自然选择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生物进化的理论;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
【解析】【分析】一条完整的反射弧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病毒的结构是蛋白质内包含着RNA等遗传物质;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
【解答】(1)①是感受器,②是神经中枢,③是效应器,A是反射弧,它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2)病毒的结构是蛋白质内包含着RNA等遗传物质,核酸检测是检测病毒结构组成中的遗传物质,核酸检测准确率高,被多国公认为新冠病毒检测的“金标准”。
(3)病毒适应环境的过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过去的三年里,新冠病毒一次次变异,德尔塔、拉姆达、奥密克戎……狡猾的新冠病毒一次次“升级装备”向人类发起进攻,从进化角度看,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1)A(2) 遗传物质 (3) 自然选择
29.【答案】(1)F1>F2>F3
(2)
(3) s=3h=3米
W总=F3s=4牛×3米=12焦
W有用=G物h=10牛×1米=10焦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力臂的画法;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机械效率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简单机械的知识分别计算出三个拉力大小,最后进行比较即可;
(2)力臂是从杠杆的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3)首先根据 计算出自由端的拉力,再根据s=nh计算出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接下来根据W=Fs计算出拉力做的总功,根据W有=Gh计算出有用功,最后根据 计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滑轮受到向上的拉力F1,向下的拉力两个,都等于物体的重力。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可知,F1=2G;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得到:G×OB=F2×OA,解得:F2=;
滑轮组中承担重力的绳子段数为n=3,则拉力。
比较可知, F1>F2>F3 。
30.【答案】答:由于虫黄藻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产者,所以主要靠它为珊瑚礁生态系统提供了有机物,由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随着海水温度上升,虫黄藻由于不适应高温而大量死亡。所以珊瑚礁生态系统稳定性被打破而遭到严重被坏,虫黄藻种群中存在遗传变异,部分变异的虫黄藻由于适应高温环境存活下来,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物进化的理论;遗传和变异现象
【解析】【分析】 虫黄藻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产者,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虫黄藻中本来就存在着变异基因,有些有抗高温基因,有些没有抗高温基因,有抗高温基因的虫黄藻与到高温的环境就生存了下来,没有该基因的虫黄藻就被淘汰了;生物能够适应高温而活下来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变异是不定向的而选择是定向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随着物种数量,种类等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超过了他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可能会被破,很难恢复;
31.【答案】(1)解:该机器人受到的重力:G=mg=3 kg×10 N/kg-30 N
答:该机器人受到的重力为30 N
(2)解:该机器人所提供的水平推力为300 N时,匀速直线运动3 m,水平推力做的功:
w=Fs =300 N×3 m=900 J
答:水平推力做的功为900 J
(3)解;该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以0.5 m/s速度匀
速直线运动时,由图乙可知此时的推方F’= 150N,则水平推力的功率: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G=mg计算机器人受到的重力;
(2)根据W=Fs计算水平推力对机器人做的功。
(3)根据图乙确定速度为0.5m/s时推力的大小,再根据P=Fv计算推力的功率。
32.【答案】(1)12.8
(2)剩余氧化铜质量为16.8g-12.8g=4g,由图像可知,4克氧化铜完全反应消耗稀硫酸质量为50g,设所加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CuO+H2SO4=CuSO4+H2O
80 98
4g 50gx
x=9.8%
(3)加热前氧化铜的质量为4g+12.8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铜不与硫酸反应,由反应的氧化铜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硫酸质量及质量分数,由铜元素守恒计算原氧化铜质量分析。
【解答】(1)加入足量稀硫酸后最终剩余固体为铜,则生成铜的质量为12.8g;
(2)剩余氧化铜质量为16.8g-12.8g=4g,由图像可知,4克氧化铜完全反应消耗稀硫酸质量为50g,设所加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CuO+H2SO4=CuSO4+H2O
80 98
4g 50gx
x=9.8%
(3)加热前氧化铜的质量为4g+12.8g;
故答案为:(1)12.8;(2)9.8%;(3)20g。
33.【答案】(1)R1和R2
(2)电饭锅消耗的电能:
W=W加热+W保温=P加热×t加热+P保温×t保温=1100 W×15×60 s+220 w×10×60 s=1.122×106J
(3)加热时只有R1工作
保温时R1和R2串联,此时电路中总电阻为:
R2=R总- R1=220Ω-44Ω=176Ω
【知识点】电功计算公式的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比较开关在不同状态下电功率的大小,从而确定对应的状态即可。
(2)根据W=Pt分别计算出加热和保温时消耗的电能,再将它们相加即可。
(3)加热时只有R1工作,可根据公式 计算出R1的阻值。保温时R1和R2串联,根据公式计算出此时的总电阻,最后根据 R2=R总- R1= 计算出R2的阻值。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当开关S2断开时,两个电阻串联,总电阻为R串联;
当开关S2闭合时,只有R1工作,总电阻为R1;
则R串联>R1;
根据公式可知,总功率P串联<P1;
则前者为保温状态,后者为加热状态;
因此保温时,有电流通过的电阻为: R1和R2 。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宁波市2023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冲刺演练科学(七)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第1~10小题,每小题4分,第11~15小题每小题3分,共55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错选均不给分)
1.(2023·宁波模拟)如图所示为学校安全演练时某同学所采用的避灾方式,该方式主要针对的灾害是(  )
A.火山喷发 B.海啸 C.泥石流 D.地震
【答案】D
【知识点】地震
【解析】【分析】世界的火山地震带分别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极其不稳定;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解答】躲在桌子底下,主要针对的灾害是地震;
故答案为:D.
2.(2023·宁波模拟)为降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可注射的激素是(  )
A.甲状腺激素 B.性激素 C.生长激素 D.胰岛素
【答案】D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物质的分解和转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性激素可以分泌性激素,促进性器官的成熟;生长激素能够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
【解答】胰岛素对血糖有调节作用,所以为了降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可注射的激素是胰岛素;
故答案为:D.
3.(2023·宁波模拟)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界的物种具有多样性
B.生物界的物种在分子层次上具有统一性
C.可遗传变异是进化性变化的前提
D.人工选择对生物的进化没有影响
【答案】D
【知识点】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遗传物质的传递;育种与优生
【解析】【分析】生物的多样性体现在物种的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方面;
【解答】A. 生物界的物种具有多样性,正确;
B. 生物界的物种在分子层次上具有统一性,正确;
C. 可遗传变异是进化性变化的前提,正确;
D. 人工选择对生物的进化有影响,所以D错误;
故答案为:D.
4.(2023·宁波模拟)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了用CO2和CH4合成醋酸(CH3COOH),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物均为有机物
B.生成物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微粒是原子
D.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答案】A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根据微观图示各粒子的构成,结合有机物为含碳的化合物,醋酸呈酸性,“多变一”的反应为化合反应分析。
【解答】A、反应物为无机物,符合题意;
B、 生成物为醋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不符合题意;
C、 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微粒是原子 ,不符合题意;
D、 该反应为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2023·宁波模拟)菟丝子是一年生寄生草本植物,能缠绕在其他绿色植物的茎上,并将其茎分化形成的吸器伸入植物体内吸取现成的营养。菟丝子获取有机物的部位是其寄生的植物体的(  )
A.韧皮部的筛管 B.木质部的筛管
C.韧皮部的导管 D.木质部的导管
【答案】A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韧皮部中的筛管,负责运输从上向下有机物;木质部中的导管负责向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
【解答】韧皮部中的筛管,负责运输从上向下有机物;A正确
故答案为:A.
6.(2023·宁波模拟)如图是配制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此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  )
A.乙到丙的溶解度 B.乙到丙的饱和情况
C.丙到丁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D.丙到丁溶质的质量
【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中烧杯内溶质和溶剂质量及溶解情况分析。
【解答】A、乙到丙温度发生变化,溶解度发生了变化,不符合题意;
B、乙可能是饱和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丙为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C、丙和丁都是20oC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符合题意;
D、丁加水后使丙中固体溶解,丙到丁溶质的质量发生改变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2023·宁波模拟)最近,一些研究人员正在使用基因编辑技术阻断蚊子多个目标基因,并通过释放基因编辑过的蚊子干扰蚊子种群的繁殖来消灭蚊子,从而直接对抗某些由蚊子传播的传染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蚊子的基因在其DNA 上
B.我们可以合理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造福人类
C.消灭蚊子从控制传染病的方式来看属于控制传染源
D.灭绝蚊子可能会破坏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平衡,带来生态问题
【答案】C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物质的传递;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控制传染病的途径有:第一,切断传播途径;第二,控制传染源;第三,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A.DNA上有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所以蚊子的基因在其DNA,正确;
B. 我们可以合理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造福人类 ,正确;
C. 蚊子是传染病传播的媒介,所以消灭蚊子从控制传染病的方式来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D. 灭绝蚊子可能会破坏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平衡,带来生态问题,正确;
故答案为:C.
8.(2023·宁波模拟) 2022年2月20日,北京冬奥会比赛日收官,中国交出了办赛和防疫双重完美答卷。下列关于冰雪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短道速滑运动员沿弯道匀速滑行时,他的运动状态没有改变
B.乙图中运动员腾空转体时,一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C.丙图中的冰壶做的非常光滑,是为了减小与冰面的摩擦力
D.丁图中运动员做有些动作时会弯膝蹲下,是为了提高重心,避免摔倒
【答案】C
【知识点】平衡状态的判断;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解析】【分析】(1)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由静止变为运动,由运动变为静止,运动速度变化和方向改变。
(2)对运动员进行受力分析即可;
(3)根据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判断;
(4)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定。
【解答】A.甲图中短道速滑运动员沿弯道匀速滑行时,他的运动方向不断改变,即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故A错误;
B.乙图中运动员腾空转体时,只受到重力作用,不受平衡力,故B错误;
C.丙图中的冰壶做的非常光滑,是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从而减小与冰面的摩擦力,故C正确;
D.丁图中运动员做有些动作时会弯膝蹲下,是为了降低重心,避免摔倒,故D错误。
故选C。
9.(2023·宁波模拟)如图太阳光穿过一条狭缝,射到三棱镜上,从棱镜另一侧的白纸屏上可以看到-条彩色的光带,以下有关现象分析不符合事实的是(  )
A.该现象是光的色散 B.太阳光为入射光线
C.太阳光发生光的反射 D.红光偏折程度小于紫光
【答案】C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根据对光的色散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判断。
【解答】A.白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太阳光为射到三棱镜上的光,为入射光线,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发生光的折射,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根据图片可知,红光的偏折程度小于紫光,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0.(2023·宁波模拟)除杂和鉴别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鉴别氢气和甲烷 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
B 除去铁粉中混有的少量铜 向混有少量铜的铁粉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
C 除去NaOH溶液中少量的Na2CO3 取样,往样品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
D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 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除杂原则和鉴别方法分析,物质除杂时选择的药品要只与杂质发生反应,不与原物质反应,且在除杂时不能引入新杂质,而对于物质的鉴别,需通过现象的不同加以区分。
【解答】A、氢气和甲烷燃烧都会生成水, 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 ,都会有水雾生成,不符合题意;
B、 向混有少量铜的铁粉中加入过量稀盐酸,铁与盐酸反应,铜不与盐酸反应,不符合题意;
C、 取样,往样品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 ,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产生氯化钠和碳酸钙沉淀,引入了新杂质,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可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通过足量灼热氧化铜,可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符合题意;
故选D。
11.(2023·宁波模拟)如甲图所示,小柯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使它先后两次沿水平木板匀速滑动相同的距离,乙图是他两次拉动同--木块得到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次木块运动的速度不相同
B.整个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一样多
C.相同时间内两次拉力对木块做的功一样多
D.两次拉力对木块做功的功率不相同
【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比较木块两次相同时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得出其运动的速度关系。
(2)根据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分析两次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关系,然后利用W=fs分析整个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多少;
(3)先判断木块两次的运动状态,然后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拉力和摩擦力的关系,利用公式W=Fs比较两次做功的多少。
(4)根据公式P=Fv进行分析。【解答】A.从图象中可看出,相同时间第一次通过路程大于第二次,所以第一次实验的速度大于第二次的速度,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两次拉动同一木块沿水平木板匀速滑动过程中,木块对水平木板的压力相等,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所以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相等,使它先后两次沿水平木板匀速滑动相同的距离,则根据W=fs可知,整个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一样多,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沿水平木板匀速滑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不论其速度大小如何,都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在水平方向上,摩擦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两次木块受到的拉力相等。相同时间内木块运动的距离不相同,由W=Fs可知,相同时间内两次拉力对木块做的功不一样多,故C错误符合题意;
D.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次木块运动的速度较大,而木块所受的拉力不变,根据公式P=Fv可知,拉力第一次做功的功率大,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2.(2023·宁波模拟)如图是小金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相关实验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应选用光滑的硬纸板
B.图甲中LEOM是入射角
C.图乙中反射光不存在
D.图丙、甲中现象说明光路是可逆的
【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根据对光的反射定律实验的探究过程分析判断。
【解答】A.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中,硬纸板表面应该是粗糙的,从而使光线在上面发生漫反射,帮助我们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故A错误;
B.图甲中∠EON是入射角,故B错误;
C.图乙中反射光仍然存在,只是没有出现在纸板上,故C错误;
D.图丙中的入射角等于图甲中的反射角,图丙中的反射角等于图甲中的入射角,因此说明光路是可逆的,故D正确。
故选D。
13.(2023·宁波模拟)将CO2通入NaOH溶液,为验证NaOH是否已被完全反应,有以下几种验证方法:①滴加酚酞试剂,如果变红,表示NaOH未反应完;②滴加过量的稀盐酸,如果出现气泡,表示NaOH已反应完;③滴加过量CaCl2,过滤后在滤液中滴加酚酞,如果不变红,表示NaOH已反应完;④加入过量BaCl2,充分反应后取上层清液,滴加CuCl2,如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表示NaOH未反应完。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性质分析,由加入物质时反应的现象解答。
【解答】 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都呈碱性,滴加酚酞试剂,不能验证NaOH是否反应完,错误;②滴加过量的稀盐酸,如果出现气泡,只能证明有碳酸钠,不能证明NaOH已反应完,错误;③滴加过量CaCl2,可除去碳酸钠,过滤后在滤液中滴加酚酞,如果不变红,表示NaOH已反应完,正确;④加入过量BaCl2,充分反应后取上层清液,滴加CuCl2,如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表示NaOH未反应完,正确;
故选B。
14.(2023·宁波模拟)宁波市中考体育测试项目中,小金同学抛出的实心球在空中运动的轨迹如图所示,则关于球的受力及运动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抛出后继续向前,是受推力的作用
B.抛出后继续向前,是由于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C.运动到最高点时速度为0,受平衡力的作用
D.整个过程中运动状态不断改变,主要受重力的作用
【答案】D
【知识点】惯性;平衡力的辨别
【解析】【分析】(1)(2)根据惯性的理解和认识判断;
(3)对最高点时的实心球进行受力分析即可;
(4)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由静止变运动,由运动变为静止,运动速度变化或速度大小变化,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抛出后继续向前,球与手分开,不再受到推力,原因是实心球有惯性,故A、B错误;
运动到最高点时速度为0,它只受重力,不受平衡力,故C错误;
整个过程中,实心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不断改变,即运动状态不断改变,主要受重力的作用,故D正确。
故选D。
15.(2023·宁波模拟)中国空间站内三位宇航员日均消耗1650升氧气,主要用于体内葡萄糖的缓慢氧化。为保障宇航员在太空中正常生活,空间站启用了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体内葡萄糖的缓慢氧化是为了储存能量
B.水电解系统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C.萨巴蒂尔反应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D.此系统解决了宇航员因呼吸需携带大量氧气的难题
【答案】A
【知识点】细胞呼吸;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
【解析】【分析】水电解系统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有机物是指有碳和氢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除碳的氧化物,碳酸和碳酸盐);
【解答】A. 无论是缓慢氧化还是剧烈氧化都会释放出能量;所以体内葡萄糖的缓慢氧化是为了缓慢释放能量,A错误;
B. 水电解系统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正确;
C. 萨巴蒂尔反应器将H2和CO2转换成CH4和H2O,即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正确;
D. 此系统解决了宇航员因呼吸需携带大量氧气的难题,正确;
故答案为:A.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34分)
16.(2023·宁波模拟) 2022年,工程师开发出一种“可穿戴微电网”,当人体运动时,穿戴设备通过摩擦发电,这些电可以收集并存储起来为小型电子设备供电。“可穿戴微电网”摩擦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   能转化成电能,该过程中能量   (填“守恒”或“不守恒”)。
【答案】机械;守恒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解析】【分析】(1)根据能量转化的知识解答;
(2)根据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分析解答。
【解答】“可穿戴微电网”摩擦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机械能转化成电能,该过程中能量守恒。
17.(2023·宁波模拟) 2022年女足亚洲杯决赛,中国队夺得冠军奖杯。如图是中国运动员利用头球攻门的场景,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头接触球时,球局部凹陷,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   ;同时头会有些疼,说明力的作用是   。
【答案】运动状态;形状;相互的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分析】(1)力的作用效果包括: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根据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分析解答。
【解答】(1)如图是中国运动员利用头球攻门的场景,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头接触球时,球局部凹陷,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2)同时头会有些疼,是因为球对头产生反作用力,即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8.(2023·宁波模拟)学校开展“家务劳动我来做”活动。同学们积极响应。
(1)小芳正在用拖把拖地时,拖把相对地面是的   。浴室里的镜子模糊不清,小芳擦干水珠后又能看清自己,因镜子发生的是   反射。
(2)小红测得家里每天用米480g,米的体积为400 cm3,米的密度约为   g/cm3。
【答案】(1)运动;镜面
(2)1.2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1)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那么它是运动的;否则,它就是静止的。光在凸凹不平的表面上发生漫反射,在光滑平整的表面上发生镜面反射。
(2)根据公式计算米的密度。
【解答】(1)小芳正在用拖把拖地时,拖把相对地面的位置不断改变,即拖把是运动的。浴室里的镜子模糊不清,小芳擦干水珠后又能看清自己,因镜子发生的是镜面反射。
(2)米的密度为:。
19.(2023·宁波模拟)化学与生活:
(1)“84”消毒液是一种以次氯酸钠(NaClO)为主要有效成分的高效消毒剂。
①次氯酸钠属于   (填“氧化物”或“盐”)。
②欲用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次氯酸钠溶液配制1000g溶质质量分数为0.5%的次氯酸钠溶液,需加水   g。
(2)为救治病人,需要提供氧气。氧烛(化学制氧器)能持续放出高效氧气,其主要化学成分发生如下反应2NaClO3=2X+3O2↑,则X的化学式为   。
【答案】(1)盐;900
(2)NaCl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根据盐是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和种类不变分析。
【解答】(1) ①次氯酸钠属于盐。 ②欲用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次氯酸钠溶液配制1000g溶质质量分数为0.5%的次氯酸钠溶液,需5%的溶液质量为1000g×0.5%÷5%=100g,需加水1000g-100g=900g。
(2)反应前原子个数和种类为钠2、氯2、氧6,反应后为:氧6,由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2X中含有2个钠原子和2个氯原子,则X的化学式为NaCl 。
故答案为:(1)盐;900;(2) NaCl 。
20.(2023·宁波模拟)如图所示是小明设计的手摇电筒,其内部除灯泡、导线外,只有固定的线圈和可来回运动的条形磁铁,当他沿图中箭头方向来回摇动手电筒时,灯泡发光,手摇电筒中   相当于电源,它应用的是   原理。
【答案】线圈;电磁感应
【知识点】电磁感应
【解析】【分析】(1)电源提供电能,导线输送电能,开关控制电路通断,用电器消耗电能。
(2)发电机的工作原理为电磁感应现象,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如图所示是小明设计的手摇电筒,其内部除灯泡、导线外,只有固定的线圈和可来回运动的条形磁铁,当他沿图中箭头方向来回摇动手电筒时,灯泡发光,手摇电筒中线圈相当于电源,它应用的是电磁感应原理。
21.(2023·宁波模拟)如图所示,AB段是光滑圆弧面,BC段是长度为s的粗糙水平面,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为h的A点由静止下滑,到达C点静止,整个过程,不计空气阻力。物体在A滑到B的过程中,重力做的功是   。物体在BC段所受的摩擦力为   (用上述字母表示)。物体从A点滑到C点的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转化为物体内能的效率为 ,则物体到达C点时温度升高了   (物体的比热用c表示)。
【答案】mgh;;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比热容
【解析】【分析】(1)根据功的计算式W=Fs计算重力做的功;
(2)根据W摩擦=fs计算物体在BC段所受的摩擦力;
(3)根据Q=cm△t计算物体到达C点时升高的温度。
【解答】(1)物体在A滑到B的过程中,重力做的功是W=Fs=Gh=mgh;
(2)当物体滑动到C点时,它重力做的功全部转化为克服摩擦做的功,因此物体在BC段所受的摩擦力:;
(3)损失的机械能转化为物体内能的效率为 ,
即Q吸=W摩擦η;
cm△t=mghη;
解得:。
22.(2022·萧山期中)某烟气脱硫的工艺不仅能消除SO2,还能将其转化为石膏(CaSO4·2H2O)等产品,实现“变废为宝”。主要物质转化关系如下:
(1)设备1中用水脱去烟气中的SO2,采用喷淋方式的目的是   。
(2)请写出设备3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提高吸收率
(2)2CaSO3+O2=2CaSO4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喷淋可增大接触面积分析;
(2)根据亚硫酸钙与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钙分析。
【解答】(1) 设备1中用水脱去烟气中的SO2,采用喷淋方式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提高吸收率 ;
(2) 设备3中为亚硫酸钙与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SO3+O2=2CaSO4 。
故答案为:(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提高吸收率 ;(2) 2CaSO3+O2=2CaSO4 。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3分,共36分)
23.(2023·宁波模拟)小江家新建大棚种植菠菜,却出现菠菜苗长势不好的问题。我校生物兴趣小组闻讯前去调查。兴趣小组在大棚中选取长势相同的新鲜菠菜苗若干,构建如图一所示装置(CO缓冲液能吸收,释放CO2 ,维持密闭装置内CO浓度的稳定),开展探究活动,记录数据如表所示。为更好地帮助小江家提高产量,该小组的同学还测定了表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绘制如图二所示曲线。请分析:
组别 光照强度(勒克斯) 液滴移动
(毫升/小时)
1 0 左移2.2
2 10 000 右移1.1
3 20 000 右移3.4
4 30 000 右移1.8
(1)为了防止光照引起装置内气体的膨胀或收缩所造成的误差,必须要有对照,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校正。那么对照组装置内应放置____。
A.等量且大小相同的新鲜菠菜苗和水
B.等量且大小相同的烫熟菠菜和水
C.等量且大小相同的烫熟菠菜和CO2缓冲液
(2)若要更精确地探知菠菜生长的最适宜光照强度,应怎样操作    。
(3)图二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点是   。
(4)请为农户提供菠菜增产的一种方法   。
【答案】(1)C
(2)在10000~30000勒克斯区间内设置更小区间重复实验
(3)d
(4)增强光照,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对照组是指不做任何处理的一组,所以那么对照组装置内应放置等量且大小相同的烫熟菠菜和CO2缓冲液,控制里面不进行光合作用和不进行呼吸作用;C正确;
(2)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从图中可以看出光照强度在2000勒克斯时,光合作用最强,但是最强的温度可能在2000勒克斯左右,所以应在10000~30000勒克斯区间内设置更小区间重复实验;
(3)光合作用会利用二氧化碳,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只要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那么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就比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I多,有机物就会不断地积累下来,所以从图二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曲线中可以看出积累的最多的点是d点,d点之后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说明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
(4)总本题中可以看出,在一定的范围内,增强光照,可以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更多的有机物,或者适当的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也可以增强光合作用,制造更多的有机物;
故答案为:(1) C (2) 在10000~30000勒克斯区间内设置更小区间重复实验 (3) d (4) 增强光照,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24.(2023·宁波模拟)小乐用表面贴有白纸的木板、弹簧、指针、金属块、细线等制作了一个液体密度计。如图所示,弹簧下端挂上金属块后,指针静止时的位置标为A;将金属块浸没在水中(不接触容器),指针静止时的位置标为B并记为1.0;将金属块浸没于密度为0.8 g/cm3的酒精中(不接触容器),在指针静止时的位置标为C并记为0.8。
(1)C处应在B处的   (填“上方”或“下方”)。
(2)B与C的中点处标记的值   (填“>”“=”或“<”)0.9。
(3)A处应标记的值为   。
【答案】(1)下方
(2)=
(3)0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比较受到浮力的大小关系,再根据F=G-F浮比较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小;测力计的示数越大,指针静止时所对的位置越靠下;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和二力平衡的知识得到测力计的示数与液体密度的数学关系式,然后判断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确定B与C中点处的刻度值;
(3)弹簧下端挂上金属块后,指针静止时的位置标为A,此时F=G,由此可知浮力发大小,据此分析A处应标记的值。【解答】(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金属块完全浸没时受到的浮力与液体密度成正比;
因为0.8g/cm3<1g/cm3,所以标记为0.8时的浮力小于标记为1时的浮力;
根据F=G-F浮可知,标记为0.8时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于标记为1时的示数,因此C处应在B处的下方;
(2)当金属块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G-F浮=G-ρ液gV排=-ρ液gV排+G;
其中G、g和V排都是常量,因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液体密度ρ液为一次函数关系;
所以标注的刻度值是均匀的,则因为B与C之间的示数F肯定等于这两个示数和的一半,
所以标注的刻度值应该为1和0.8的一半,即中点处的标注值等于;
(3)弹簧下端挂上金属块后,指针静止时的位置标为A,此时F=G,即此时F浮=ρ液gV排=0,即ρ液=0,所以A处应标记的值是0。
25.(2023·宁波模拟)已知碳酸亚铁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受热易分解生成氧化亚铁和二氧化碳。某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模拟炼铁过程(该装置气密性良好,B中氢氧化钠溶液足量)。
实验过程中,先打开K通入一氧化碳再加热;装置A中固体质量不再减·少后,停止加热,待装置A冷却到室温后关闭K。实验测得装置A中固体质量减少了a g,装置B中液体质量增加了bg。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装置A中发生的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若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装置B吸收,不考虑水的蒸发且该样品中所含杂质不参加反应,则a   b(填“>”“=”“<”);
(3)D处为收集尾气的装置,应选择装置   (填“甲”“乙”或“丙”)。
【答案】(1)FeCO3FeCO+CO2↑(或FeO+COFe+ CO2)
(2)<
(3)乙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根据碳酸亚铁的分解性和碳的还原性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包括碳酸亚铁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和碳与氧化亚铁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分析;
(3)根据CO的密度小于水和空气分析。
【解答】(1)A中发生的是碳酸亚铁高温分解或一氧化碳与氧化亚铁的反应,方程式为 FeCO3FeO+CO2↑或FeO+COFe+ CO2 。
(2)A中减少质量为碳酸亚铁高温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氧化亚铁中氧元素质量,装置B中增重质量为氧化亚铁中氧元素质量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碳酸亚铁高温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所以a(3)尾气中含有CO会污染空气,D处收集尾气,CO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和水都小,所以可用乙收集。
26.(2023·宁波模拟)在做“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实验中,所用学生电源有1.5V、3v、4.5V、6V、7.5V、9V六档,滑动变阻器“15欧 2A”,待测小灯泡(标有2.5V字样)。
(1)连接电路如图甲所示,小宁检查发现电路连接有误,但只要改动一根导线即可。请在要改动的这根导线上打上“×”,并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连接正确。
(2)正确连接电路后,当观察到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实验中,小宁可能选择的电源电压档位有哪几档   。
【答案】(1)
(2)3 V、4.5 V 、6V
【知识点】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解析】【分析】(1)根据测量目的确定电器元件的串并联关系,以及电表量程和接线柱的选择,注意变阻器接线“一上一下”。
(2)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全部接入时,变阻器的阻值最大,它分担的电压也最大。根据图片读出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然后根据U变=I变R变计算出它两端的最大电压,最后根据U总=UL+U变计算出电源电压的最大值即可。
【解答】(1)在测量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中,电压表应该与灯泡并联。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只需将电压表与变阻器相连的导线,从变阻器上拆下来,然后改接在灯泡左端即可,如下图所示:
(2)根据图片可知,电流表选择量程0~0.6A,分度值为0.02A,那么示数为0.28A;
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15Ω,则它两端的最大电压:U变=I变R变=0.28A×15Ω=4.2V;
那么电源电压最大为:U总=UL+U变=2.5V+4.2V=6.7V;
因此电源的电压最大为6.7V,最小应该大于灯泡额定电压2.5V;
则小宁选择的电源电压为:3V、4.5V和6V。
四、解答题(本题共7小题,第27,32小题各8分,第28、31、33小题各6分,第29小题7分,第30小题4分,共45分)
27.(2023·宁波模拟)中国科学家研究表明:“清肺排毒汤”可有效降低新冠肺炎死亡风险,麻黄是其重要成分之一,麻黄的有效成分是麻黄碱(C10H15NO),根据其化学式计算:
(1)麻黄碱由   种元素组成。
(2)麻黄碱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3)麻黄碱中碳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最简比)
(4)质量为3.3g的麻黄碱中含氨元素的质量为   g。
【答案】(1)四
(2)165
(3)15:2
(4)0.28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由化学式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分析;
(2)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分析;
(3)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4)根据元素质量为物质质量×元素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 麻黄碱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
(2) 麻黄碱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10+15+14+16=165;
(3) 麻黄碱中碳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0:16=15:2;
(4) 质量为3.3g的麻黄碱中含氨元素的质量为 3.3g×=0.28g;
故答案为:(1)四;(2)165;(3)15:2;(4)0.28.
28.(2023·宁波模拟)某校每周2次全体师生核酸检测,采集咽拭子时,有的人会恶心干呕(如图甲)。图乙表示作出该反应的过程。
(1)图甲发生的干呕反应属于非条件反射,因感受器位于咽部受到刺激导致干呕。图乙中表示反射弧的是   (填“A”或“B")。
(2)核酸检测是检测病毒结构组成中的   ,核酸检测准确率高,被多国公认为新冠病毒检测的“金标准”。
(3)在过去的三年里,新冠病毒一次次变异,德尔塔、拉姆达、奥密克戎……狡猾的新冠病毒一次次“升级装备”向人类发起进攻,从进化角度看,这是   的结果。
【答案】(1)A
(2)遗传物质
(3)自然选择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生物进化的理论;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
【解析】【分析】一条完整的反射弧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病毒的结构是蛋白质内包含着RNA等遗传物质;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
【解答】(1)①是感受器,②是神经中枢,③是效应器,A是反射弧,它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2)病毒的结构是蛋白质内包含着RNA等遗传物质,核酸检测是检测病毒结构组成中的遗传物质,核酸检测准确率高,被多国公认为新冠病毒检测的“金标准”。
(3)病毒适应环境的过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过去的三年里,新冠病毒一次次变异,德尔塔、拉姆达、奥密克戎……狡猾的新冠病毒一次次“升级装备”向人类发起进攻,从进化角度看,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1)A(2) 遗传物质 (3) 自然选择
29.(2023·宁波模拟)小科设计了三种提升重物的方式,均将10N的重物匀速提升了1m,如图所示。不计杠杆、滑轮的重力,以及绳与滑轮间的摩擦,AO=2BO。
(1)上述三个方式提升10N的重物时,人施加的力的大小关系为   。
(2)请在图乙中画出作用在杠杆A端的动力F2的力臂。
(3)如图丙,每个滑轮重均为2N,则在将10 N的重物提升1 m的过程中,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多少
【答案】(1)F1>F2>F3
(2)
(3) s=3h=3米
W总=F3s=4牛×3米=12焦
W有用=G物h=10牛×1米=10焦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力臂的画法;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机械效率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简单机械的知识分别计算出三个拉力大小,最后进行比较即可;
(2)力臂是从杠杆的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3)首先根据 计算出自由端的拉力,再根据s=nh计算出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接下来根据W=Fs计算出拉力做的总功,根据W有=Gh计算出有用功,最后根据 计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滑轮受到向上的拉力F1,向下的拉力两个,都等于物体的重力。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可知,F1=2G;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得到:G×OB=F2×OA,解得:F2=;
滑轮组中承担重力的绳子段数为n=3,则拉力。
比较可知, F1>F2>F3 。
30.(2023·宁波模拟)虫黄藻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产者,近年来由于海水温度上升杀死了很多虫黄藻,从而使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也有部分虫黄藻进化出了对高温的耐性,从而使其所在生态系统形成新的稳定状态。请解释以上现象。
【答案】答:由于虫黄藻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产者,所以主要靠它为珊瑚礁生态系统提供了有机物,由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随着海水温度上升,虫黄藻由于不适应高温而大量死亡。所以珊瑚礁生态系统稳定性被打破而遭到严重被坏,虫黄藻种群中存在遗传变异,部分变异的虫黄藻由于适应高温环境存活下来,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物进化的理论;遗传和变异现象
【解析】【分析】 虫黄藻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产者,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虫黄藻中本来就存在着变异基因,有些有抗高温基因,有些没有抗高温基因,有抗高温基因的虫黄藻与到高温的环境就生存了下来,没有该基因的虫黄藻就被淘汰了;生物能够适应高温而活下来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变异是不定向的而选择是定向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随着物种数量,种类等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超过了他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可能会被破,很难恢复;
31.(2023·宁波模拟)如图甲所示的地面清洁机器人,质量为3 kg。机器人在水平地面运动时,所受推力F与速度v关系如图乙所示。求:
(1)该机器人受到的重力为多大
(2)该机器人所提供的水平推力为300 N时,匀速直线运动3 m,水平推力做了多少功
(3)该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以0.5 m/s速度匀速直线运动时,水平推力的功率是多大
【答案】(1)解:该机器人受到的重力:G=mg=3 kg×10 N/kg-30 N
答:该机器人受到的重力为30 N
(2)解:该机器人所提供的水平推力为300 N时,匀速直线运动3 m,水平推力做的功:
w=Fs =300 N×3 m=900 J
答:水平推力做的功为900 J
(3)解;该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以0.5 m/s速度匀
速直线运动时,由图乙可知此时的推方F’= 150N,则水平推力的功率: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G=mg计算机器人受到的重力;
(2)根据W=Fs计算水平推力对机器人做的功。
(3)根据图乙确定速度为0.5m/s时推力的大小,再根据P=Fv计算推力的功率。
32.(2023·宁波模拟)小科同学将木炭与氧化铜的粉末均匀混合,放入试管中高温加热至质量不再变化,冷却后粉末质量为16.8克。把该粉末全部倒入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搅拌,得到蓝色溶液和红色不溶物,经过滤、洗涤、干燥,所得红色不溶物的质量为12.8克。固体物质与所加稀硫酸之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则:
(1)反应生成铜的质量是   克。
(2)所加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大
(3)加热前氧化铜的质量是多少克
【答案】(1)12.8
(2)剩余氧化铜质量为16.8g-12.8g=4g,由图像可知,4克氧化铜完全反应消耗稀硫酸质量为50g,设所加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CuO+H2SO4=CuSO4+H2O
80 98
4g 50gx
x=9.8%
(3)加热前氧化铜的质量为4g+12.8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铜不与硫酸反应,由反应的氧化铜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硫酸质量及质量分数,由铜元素守恒计算原氧化铜质量分析。
【解答】(1)加入足量稀硫酸后最终剩余固体为铜,则生成铜的质量为12.8g;
(2)剩余氧化铜质量为16.8g-12.8g=4g,由图像可知,4克氧化铜完全反应消耗稀硫酸质量为50g,设所加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CuO+H2SO4=CuSO4+H2O
80 98
4g 50gx
x=9.8%
(3)加热前氧化铜的质量为4g+12.8g;
故答案为:(1)12.8;(2)9.8%;(3)20g。
33.(2023·宁波模拟)小乐家的电饭锅铭牌数据如表所示,其中的额定功率均是指电饭锅电路总功率;电路原理如图所示,S1是电源开关,S2是加热、保温转换开关。小乐在一次煮饭的过程中,同时闭合S1和S2,通电15 min后,S2弹起断开,电饭锅进入保温焖饭的工作状态,再经过10 min后,锅内米饭完全煮熟,S1断开。则:
电饭锅铭牌数据
额定 功率 加热 1100W
保温 220W
电源 220V 50 Hz  
(1)保温时,有电流通过的电阻是   .
(2)在这次煮饭的全过程中,电饭锅消耗了多少电能
(3)R1和R2的阻值分别是多大
【答案】(1)R1和R2
(2)电饭锅消耗的电能:
W=W加热+W保温=P加热×t加热+P保温×t保温=1100 W×15×60 s+220 w×10×60 s=1.122×106J
(3)加热时只有R1工作
保温时R1和R2串联,此时电路中总电阻为:
R2=R总- R1=220Ω-44Ω=176Ω
【知识点】电功计算公式的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比较开关在不同状态下电功率的大小,从而确定对应的状态即可。
(2)根据W=Pt分别计算出加热和保温时消耗的电能,再将它们相加即可。
(3)加热时只有R1工作,可根据公式 计算出R1的阻值。保温时R1和R2串联,根据公式计算出此时的总电阻,最后根据 R2=R总- R1= 计算出R2的阻值。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当开关S2断开时,两个电阻串联,总电阻为R串联;
当开关S2闭合时,只有R1工作,总电阻为R1;
则R串联>R1;
根据公式可知,总功率P串联<P1;
则前者为保温状态,后者为加热状态;
因此保温时,有电流通过的电阻为: R1和R2 。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