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深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4-28 20:30:41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必修第二册第一章至第三章第二节。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世界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是不均衡性,形
成了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目前全世
界大约3/4的人口分布在5%的陆地上。右图为
世界人口纬度分布示意图,阴影表示各纬度人口
3U
3U-N
数量多少。据此完成1一3题。
1.据图可知,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
A.热带
B.南温带
C.北温带
D.寒带
2.下列地区中,属于人口分布稠密区的是
人T数兼

A.撒哈拉地区
B.东亚地区
C.西亚地区
D.南极地区
3.在世界上,人口稀疏区往往
A.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B.深居内陆、气候湿润
C.气候恶劣、远离海洋
D.靠近沿海、土壤肥沃
我国黑河至腾冲一线形象地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分布宏观格局,被地理学界称为
“胡焕庸线”。下图示意我国人口的分布。据此完成4一5题。
人口流度
2÷700
m400-700
100-100
Z 1-11
10
【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地理第1页(共8页)】
23081A
4.与“胡焕庸线”西北部相比,东南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的主要原因有
①自然条件较优越②经济较发达③占国土面积比重大④太阳能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①
5.下列国家中,“胡焕庸线”现象较为明显的是
A.英国
B.俄罗斯
C法国
D.新加坡
下图为美国本土人口迁移情况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注:①亚洲人口迁往美国:②美国人口迁往亚洲:③人口由东北部迁往南部“阳光地带”:④人口由其他地
区迁往东北部。
6.影响图中①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就业、收入
.就医、美容
C.政治、宗教
D.投资、旅游
7.图中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的是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目前我国每年流动人口规模近4亿,其中有近2亿为跨省迁徙,人口首位流是流动规模占
首位的网络路径,可以清晰地识别基于人口流动网络中的主导关系。下图示意我国各省人口省
际迁出的首位流和次位流。据此完成8一9题。
·肖位流
+次位流
之西
8.决定跨省人口首位流和次位流的主导因素是
A.资源丰富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省区地域大小
D.自然环境质量
9.上海、广东等东部省份的省际迁移人口主要以邻近省份为主,体现了人口迁移遵循
A.类型多样性
B.规模均衡性
C.地域邻近性
D.迁移灵活性
下表示意2000一2020年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包括东部、中部、西部)跨省流入人口规模及其
占全国比重。据此完成1011题。
跨省流入人口规模(万人)
跨省流入人口占全国比重(%)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全国
4241.85
8675.74
12483.72
100.00
100.00
100.00
东部
3315.96
7008.97
9465.97
78.17
80.79
75.83
中部
328.06
554.27
1138.15
7.73
6.39
9.12
西部
597.83
1112.52
1879.60
14.10
12.82
15.05
【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地理第2页(共8页)】
23081A2022~2023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地理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从世界人口纬度分布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地区位于30N附近,向南北两侧大致减
少,因此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温带地区。
2.B东亚地区气候适宜,地形比较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人口分布稠密:非
洲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密度较小:西亚地区热带沙漠广布,山丘多,平原少,气温
高,温差大,大部分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人口稀疏:南极地区终年酷寒,自然环境恶劣,没有常住人口分布。
3.C世界上人口稀疏区往往分布在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恶劣的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区,靠近沿
海、土壤肥沃的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交通便利,人口往往比较稠密。
4.A“胡焕庸线”西北部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4%,大于东南部地区;西北部地区气候干早,光照条件好,太阳
能资源更丰富。
5.B俄罗斯纬度高,欧洲部分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亚洲部分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故
俄罗斯“胡焕庸线”现象较为明显。英国、法国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和湿润,开发历史悠久,区域经济发展
较平衡,人口分布较均匀,“胡焕庸线”现象不明显;新加坡国土狭小,“胡焕庸线”现象不明显。
6.A美国为经济发达国家,亚洲人口迁往美国受经济因素影响较大,迁移者主要是为了追求更多就业机会、
更高的收人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7.D③示意人口由美国东北部迁往南部“阳光地带”,④示意人口由美国其他地区迁往东北部,都属于国内人
口迁移。
8.B省会城市一般都是省内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省内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但是各省会(或直辖市)之间经济
水平差异较大,所以经济水平是影响首位流和次位流的主要因素:资源丰富程度、自然环境质量对人口迁移
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决定跨省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索:省区地域大小与人口流动关系不大。
9.C上海、广东等东部省份的省际迁移人口主要以邻近省份为主,体现了地域空间的邻近性
10.B根据三个时期全国跨省流人人口规模数值递增可以判断其规模呈扩大趋势。
11,A2000年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路的实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逐
渐缩小,中西部地区人口出现回流,导致三大地带跨省流入人口占全国比重区域差异在缩小。三大地带社
会经济水平差异逐渐减小,东部地区拉力因素影响在减弱:三大地带自然环境差异变化不大:中、西部地带
资源环境承载力扩大,与三大地带人口迁移相关性不大。
12.C北京市常住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发达的经济吸大量外来人口迁人
13.D根据表格信息可知,2011一2020年北京市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9%,并不能表明2011一2020年北
京市人口增长率为0.29%,人口增长率既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包括人口机械增长率:2011~2020年北
京市常住人口增加量为228.1万人,并不能等同于其流人人口增加数:根据表格信息可知,通过充分利用北
京的各种资源,北京市最多可容纳3000万人,该人口数量是北京市环境资源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表
明其资源环境承载力为3000万人: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为自然资源。
14.B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与资源状况,科技发达程度、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与地区消费水平呈负相
关;人口流动,不能提高环境承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生产规模会使建筑用地增加,绿地诚少,不利
于提高环境承载力。
15.D读图可知甲位于城市中心附近,人流量大,交通便利,对民宿的市场需求应该很大,但该处民宿的密度
却较低,说明可能是由于地租较高,闲置房屋少。
16.B读图可知乙位于域市外围,交通和人流量条件相比市中心都要差,但民宿的密度大,说明此处对民宿的
需求量大,故最可能是大型主题公园或旅游景区,该地游客较多,但由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酒店宾馆数量
不多,但闲置房屋较多,故催生了大量民宿。
17.B城市中心的地价高,主要为商业活动,最有可能为豪华酒店。
18.C高级住宅区应位于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丙地位于湖泊附近,且有地铁线,条件最适合。
19.B由图可知,1850年后外伦敦人口增长率超过了内伦敦,出现郯区城市化现象,此时中心城区和乡村地
区人口向城市郊区迁移,对应乙图中的b图;1950年开始,外伦敦人口进入负增长,而同期内伦敦人口增长
率也为负值,伦敦都市区进人逆城市化,此时人口流向乡村或小城镇,对应乙图中的图。
【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3081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