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_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_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6-21 08:5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课程标准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认识科学技术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理解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中国发射地空导弹中国发射洲际导弹思考:我国科技发展经过怎样的历程?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
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科技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的大力扶持;
1956年,制订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确定以发展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为重点。
1963年,制订第二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部署导弹、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试验,人造卫星的研制。“863”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从世界高技术发展趋势和中国的需要与实际可能出发,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领域15个主题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点、组织一部分精干的科技力量,希望通过15年的努力,力争达到目标。 星火计划:星火计划是经中国政府批准实施的第一个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 火炬计划:1988年8月经政府批准,是一项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其宗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发挥我国科技力量的优势和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1978年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两弹”:原子弹、导弹“一星”: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为什么要发展核武器?当时面临着怎样的国际环境?为什么要集中力量首先在一些尖端领域取得突破? 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一)“两弹一星”1.作出研制“两弹一星”决策的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 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国家面临战争威胁;
②为冲破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以巩固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环境,需要发展先进科技(目的)2.两弹一星计划成果:核技术、火箭导弹技术、卫星技术
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打破美苏核垄断;
② 1960年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
③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新华社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中国发展和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和战争的威胁。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美国研制原子弹用了近18年的时间;中国仅用10年时间。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研制成功,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中国只用了两年多时间!你知道为“两弹一星”的成功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吗?“两弹一星”元勋:
1999年9月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授予或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第一次将这段鲜为人知的国防机密公诸于众。
这23位元勋是: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1950年(26岁)在美国普渡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成为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核试验在技术上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长期奋战在核基地,结婚30年,与真正妻子在一起不到3年。
◆一次,航投试验失败后自己受到致命的辐射伤害,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但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得知患癌症,倒在病床上他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临终前他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邓稼先(1924—1986)◆“导弹之父”钱学森(1911-2007)
◆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萌发起一个强烈的愿望:早日回归祖国,用自己的专长为国家建设服务。
◆美国海军部次长说:“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为此他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五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表现了高度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气节。 1960年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1964年独立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揭开导弹、火箭发展史新一页。3.“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历史意义 ①打破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开辟了中国的航天时代。
②加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营造了安定环境,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的意义。
③为和平利用核能打下基础
④促进了其他领域(如航天技术)的发展(二)和平利用核能: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利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重量173公斤,比苏联(83.6公斤)、美国(8.2公斤)、法国(38公斤)、日本(9.4公斤)等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重量总和还要重。卫星的跟踪手段、信号传递方式、星上温控系统也都超过了其它国家第一颗卫星的水平。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79年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
1982年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从潜艇水下发射战略导弹技术的国家;
到2001年,研制并发射15种类型、50余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率达90%以上。
从首枚探空火箭升空到2001年,成功研制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把70多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三)“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2.中国首次载人航天的实现 2003年10月15日 “神舟”5号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21小时后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国家。 2005年神舟6号载人飞船2008年神舟7号载人飞船1.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3.载人航天工程实施的历史意义①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②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③推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的发展;更好地开发太空资源为人类造福;太空青椒太空西红柿太空佛手茄子 “载人航天工程”的相关领域有:计算机行业,航天制造业,钢铁业,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通讯技术,空间技术,能源技术等。凯文·卡特《饥饿的女孩》,获1994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粮食问题对中国及其世界的影响: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2004年8日发表的《2004年全球粮食安全状况报告》中指出,全球有8.52亿人处在经常性的饥饿中,饥饿和营养不良每年使500多万儿童死亡,饥饿直接和间接给各国国民生产力和国家经济造成上百亿美元的巨额经济损失。 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不仅利于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也有助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战略思路。1.背景:
(1)中国是人口大国,粮食产量关乎国计民生。
(2)1964年袁隆平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
(3)袁隆平多年努力
2.主要成果:1973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的出现二、享誉国际的农业技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3.杂交水稻对人类的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杂交水稻之父” 之称。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中国农民为什么要这么说? 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隆平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能,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 邓小平:在全国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袁隆平:成功选育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发展经济,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赶超时代的信息技术——“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 1983年,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达1亿次以上的计算机——“银河Ⅰ号”在长沙研制成功。
 1992年,“银河—Ⅱ”10亿次巨型计算机在长沙通过国家鉴定。
1997年,“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在北京通过国家鉴定。该机运算峰值性能为130亿次
促进了国家信息化的发展。1946年世界上首台电子计算机问世1983年研制成功的银河系巨型计算机 我国政府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在政治、军事、卫生、科技、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 ,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1.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四、领先世界的生物技术1965年我国(世界)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开辟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2. 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研究 20世纪三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工程:“曼哈顿计划”(原子弹)、“阿波罗计划”(登月)、“人类基因组计划”。1999年9月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也就是3号染色体上的3 000万个碱基对。中国成为继美、英、日、德、法之后第六个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参与国,也是参与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促进生产力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明确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
新中国科技有了较全面发展。
表现:建立科研机构,建立科学研究体系;制定科技发展规划,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奠定基础。
(2)第二个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
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遭受严重破坏,但取得突破性进展。
表现为:第一颗导弹核武器、氢弹爆炸成功、南京长江大桥落成、“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杂交水稻育成等。(3)第三个阶段:1978年“文革”以后
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新时期。
A.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制定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纲要,迎来了我国科技事业的新春天。
B.1985年,在科学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指导下,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新阶段。 [美]经济学家 唐·帕尔伯格: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美国、欧洲的一些航天专家纷纷对“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发表评论。“这表明中国已成为21世纪世界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中国已成为第三个将航天员送上天的国家,这令世界出现太空新秩序。它向世界宣示,中国有技术和财力将航天员送上天。”
西班牙《世界报》评论说:“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结论:
1.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促进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2.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
3.激发民族自豪感,振奋了民族精神;
4.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近代以来长期落后世界的中国科技,为什么在建国后短短的60周年里能够取得如此重大成就?①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前提)
②政策决策: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正确决策(科技发展计划和战略的保证)
③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开拓精神与无私奉献)
④人才基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完善
⑤经济建设: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
⑥国际环境: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吸收国际相关科研成果)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国防科技:两弹一星航天科技:载人航天技术农业技术:杂交水稻信息技术:银河巨型计算机生物技术:结晶牛胰岛素影响:
1.促进经济发展
2.增强综合国力
提高国际地位
3.振奋民族精神
4.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 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又如何将现代科学引入中国,结果怎样?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结果是促进了近代科技发展,但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也没有改变中国“弱国无外交”的社会地位。
启示: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除了向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外,最根本的是要获得民族的独立,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一、科技发展与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密切相关;
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三、科教兴国。
四、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的灾难。
五、科学是把双刃剑,要正确对待合理把握,为人类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