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季小学六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学校: 班级: 姓名: 总分:
一、积累与运用。(42☆)
1.结合语境,读拼音,写词语。(9☆)
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魏格纳从qiū yǐn( )的地区分布中,推论出陆地与海洋的形成。他们在科学lǐng yù( )里都有所jiàn shù( ),赢得了荣誉。有些现象sī kōng jiàn guàn( ),但只要我们jiàn wēi zhī zhù( ),不断探索,不断提出yí wèn( ),就有可能会发现zhēn lǐ( )。
2.选择题(14☆)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齿轮(cǐ) 钟楼(zhōng) B.鸿鹄(gào) 石蕊(ruì)
C.射箭(shè) 盘盂(yú) D.憎恶(è) 孰为汝多知乎(shóu)
(2)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学弈(弈:指围棋) B.见两小儿辩斗(辩斗:辩论,争论)
C.孔子不能决也(决:判断) D.虽与之俱学(俱:一起)
(3)“思援弓缴而射之”正确的朗读停顿应为( )
A.思援弓/缴而射之 B.思/援弓缴/而射之
C.思援/弓缴/而射之 D.思援弓/缴/而射之
A.自愧弗如 弗若之矣 B.不以为然 非然也
C.赴汤蹈火 及其日中如探汤 D.骁勇善战 通国之善弈者也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1915年,魏格纳系统整理了他的《大陆漂移学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
B.“这大概是一场梦,一种幻觉吧!”他想,“过一会儿我肯定还会再变成一个人。”
C.一个好的开头,可以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一个好的结尾,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D.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6)下列句子中哪一句的表述,旨在告诫人们如果有一天能获得新的进步,就要一天一天都有新的进步,还要再继续天天有新的进步 ( )
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3.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7☆)
(1)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改为陈述句)(2☆)
(2)如果要表达“勤能补拙”这一观点,你会引用谁的名言呢 请写一写。(2☆)
(3)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下面的三句话合并成一句话。(3☆)
①科学家找到了真理。 ②科学家善于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
③科学家能不断发问,追根求源。
4.课文回顾。:(8☆)
《学弈》告诉我们,做事要 ,不能 ;《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要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让我们懂得了真理的诞生源于敏锐地 ,坚持不懈地 ,深入地 ;《表里的生物》让我们看到了一个 的孩子形象;《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让我们感受到了 小说的魅力。
5.口语交际。(4☆)
成长是一片天空,有阳光明媚也会有乌云密布。学完第五单元,同学们围绕“顺/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举行了一场辩论会。正方认为: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反方认为: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我支持 的观点,理由是:
二、阅读与鉴赏。(28☆)
(一)小古文阅读(6☆)
学者有四失①,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②,或失则寡③,或失则易④,或失则止⑥。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⑥善⑥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①失:过失,失误。②多:贪多求全。③寡:孤陋寡闻。④易:简单。⑤止:故步自封。⑥长:发扬、培养。⑦善:长处,优点。
1.下面各项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2☆)
A.教者必知之 B.人之学也,或失则多 C.学而时习之 D.虽与之俱学
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 。(2☆)
3.下列词语与本文观点一致的是( )(2☆)
A.教学相长 B.学无止境 C.因材施教 D.学贵有疑
(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9☆)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 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 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1.选段中加点的“这一特点”指的是( )(2☆)
A.实验中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
B.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遇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
C.助手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上,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变红了。
D.助手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上,紫罗兰花瓣会冒烟。
2.根据选段的内容填表。(4☆)
人物 “ ” 从“?”到“!”的过程 “!”
3.读了选段,谈谈你对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理解。(3☆)
(三)要善于“折叠”自己(13☆)
①把51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好比白纸一般,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
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红军长征途中的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红军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这次行动,被称为走“之”字路线。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佳路径。像河流一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挡在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③“折叠”是生动的重复。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作了不同形态的处理。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④ 。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63%。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把简单做成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
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辉煌,成长多为浴火重生。想要前进,最快的脚步是负重,因为挑担子的比散步的走得快。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倒退的开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与自我的较量,与自己较劲才能有长进。吃得苦中苦,方能有所成。
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1.第②、③、⑤段围绕观点讲了 、 和 这三方面的内容。最适合填在第④段横线上的内容是( )(填序号)(5☆)
A.“折叠”是速度的叠加 B.“折叠”是简单的累积
C.“折叠”是耐心的坚持 D.“折叠”是平凡的重复
2.引用名人名言是写作表达的好方法。下面这段话最适合放在第 段。(2☆)
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3.对于本文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A.第②段通过四渡赤水的例子来说明要想成功就必须走“之”字路线。
B.第③段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和列举事例的方法来说明观点。
C.第③段罗曼·罗兰话语中“死”的意思是没有创新,缺乏新的生命活力。
D.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要表达的意思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致的。
4.题目“要善于‘折叠’自己”指的是什么 联系短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4☆)
三、表达与交流。(30☆)
题目:未来的 (学校、我、一天……)
要求:①畅想未来,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大胆想象,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写一个有趣的科幻故事;③字数不少于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