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宋词体现了宋代文人真实而全面的文化追求,其中既包含了为传统诗文所忽略的私人化情感内容,又蕴含着他们深邃的人生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人生的审美化、理性化追求。宋代文人并不排斥和拒绝世俗生活,但是宋词中所表现的生活享受却并非毫无节制地纸醉金迷,其中熔铸着词人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和理想追求。相比于宫体诗的暖昧,宋词显得真挚而深刻;相比于西蜀词的狂乱,宋词显得含蓄而高雅。
②首先,是对生活的艺术化追求。词的文人化同时也是雅化的过程,而这不仅是指结构的精致化、措辞的典雅化等艺术形式的改变,更是指文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化。甚至可以说宋人对生活的艺术化追求从本质上改变了词从市井民间带来的粗俗之气,从而使宋词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珍品。
③其次,是对人生本质的深刻把握。享乐生活并非所有文人词的终极表现对象,歌吹动天、富贵盈目的生活并没有使词人沉迷,其可贵之处正在于他们往往能透过人生的表象,进入到对人生的深层思索之中。
④男女之情是人类最本能也是最美好的情感,但终敌不过时间,也敌不过难以预测的人生命运,而实际上人生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如此。恋情生活中的聚散离合在一定程度上象征了人生的悲欢得失。因此宋词虽然在整体上仍不出风云月露、郎情妾意的范围, 但是却渗透了越来越多的理性色彩,其中熔铸的不仅是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悲,更是对聚少离多的人生无奈的深刻体味。晏殊词中的那一缕闲愁,逐渐汇聚成浓厚的悲剧意识。 再如晏几道的《小山词》描写的虽然都是他与鸿、云、莲、萍等歌女的情感交往,但是“考其篇中所记悲欢合离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怃然,感光阴之易逝,叹境缘之无实也”(《小山词·自序》)。词人充满苍凉无奈的人生体味在一定程度上消释了词由风花雪月、音乐、美女织就的快乐佻达,只要看看宋词中无所不在的忧伤情绪,就可以窥见他们以痛苦酿就的心灵渊薮。
⑤第三,对生活的理性化态度。词人们以敏锐深邃之心穿透五光十色的生活表象, 直探人生本质。他们体味着聚散离合的无奈伤痛,同时又在努力地摆脱这样的困境,以理性来克制情感,超脱现实。范仲淹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苏辙所谓“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黄州快哉亭记》)的人生态度代表了宋代士大夫文人对超越美、理性美的追求。宋词虽以情胜,但这种理性化态度同样影响了词人。随着宋词文人化进程的深入,理趣逐渐成为一些词人新的美学追求。比如同是“七夕”词,便逐渐从“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柳永《二郎神》)的溺于情发展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的深于情乃至“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呆女”(苏轼《鹊桥仙》)的超然于情。
⑥对生活的审美化追求、对人生真谛的不倦探索和对现实生活的理性超越,使宋代文人词获得了思想的深化和精神的升华,宋词在这些方面与宋诗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但是两者终究不同,词是以情感化的独特方式表现着词人们深邃的哲理思索。如果从文化层面而言,宋诗体现的是宋人自觉担当文化使命的群体意识,宋词体现的则是他们出自内心、出自人生需求的个人文化选择。这两者或分道并驰、或水乳交融,成为宋代文学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甚至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兼有诗的品格和词的气质,宋代文化才显得刚直而不生硬,妩媚而不卑俗。
(摘编自王晓骊《情感化·理性化·审美化——宋词和宋人的文化追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词所表现的生活享受并非是毫无节制的,这是因为宋词熔铸着词人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和理想追求。
B.词的文人化同时也是雅化的过程,它既是指结构的精致化,又包含措辞的典雅化等艺术形式的改变。
C.宋词渗透着理性色彩,其中不仅有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悲,更有对聚少离多的人生无奈的深刻体味。
D.获得了思想深化和精神升华的宋代文人词同宋诗以同样的方式表现着宋代文人们深邃的哲理思索。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纵向三个角度详细地分析了宋词蕴含着词人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和理想追求的具体表现。
B.“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可用来论证词人对生活的理性化态度使宋词富有理趣。
C.第5段通过列举不同的作品正面论证了宋代词人对生活的理性化态度,对超越美、理性美的追求。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行文,使得文章论证具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通过宋词与宫体诗、西蜀词的比较,突出了宋词真挚而深刻,含蓄而高雅的特点。
B.宋代词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往往能够透过人生的表象,进入到对人生本质的深层思索中。
C.宋代词人充满苍凉无奈的人生体味消释了宋词由风花雪月、音乐、美女织就的快乐佻达。
D.宋代文化能够形成刚直而不生硬,妩媚而不卑俗的特点是因为受到了诗和词的共同影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碳达峰碳中和”在孕育新技术、催生新业态、创造新供给、形成新需求方面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碳达峰碳中和”能够激励技术进步、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双碳”目标的提出,向投资市场发出了强烈信号,促使更多资金投入零碳资产、零碳项目和零碳技术领域,各类市场主体迎来巨大投资机遇。国家发改委研究表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将带动超过140万亿元人民币投资。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研究显示,中国在2060年能源系统累计投资将达到122万亿元,带动整体投资规模超过410万亿元, 对中国GDP贡献率超过2%。碳中和、零排放正在激活中国投资市场新蓝海。“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百万亿级的投资规模需要大量的低碳技术人才及碳核查、碳交易、碳咨询、碳管理、碳金融、碳保险等服务领域的人才,低碳发展带来广阔的就业前景。有关专家预测到2030年碳达峰时,中国双碳人才缺口将达到6300万,这些就业缺口可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摘编自王林霞《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解码中国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材料二:
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估结果表明,全球森林约40.6亿公顷,森林碳贮量高达6620亿吨。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储库,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植树造林成为抵消温室气体的有效路径。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全球增绿面积的1/4来自中国。
未来10年,我国需要通过造林和改善森林管理的方式增加森林蓄积量。然而,我国目前50%的可造林土地是在降雨量400毫米以下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造林难度较大。为实现2030年森林蓄积量目标,林业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攻关,提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技术水平,提高森林质量和增汇潜力的森林可持续的经营能力。
(摘编自梁谦刚《森林对实现碳中和目标有重要作用》)
材料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政府工作报告将“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列为2022年工作重点。
“‘双碳’目标清晰指引着我们减污降碳的步伐。”湖州太平微特电机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施文美代表说,这几年,她所在的研发团队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实施节能改造,推动原有传统电机产品向高效节能电机转变,加快实现绿色节能技术的升级及应用。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委员表示,绿色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要大力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
“推动实现工业绿色转型,低碳技术创新是关键。”施文美代表建议,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大力推进工业节能减碳,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建立绿色低碳改造企业“白名单”,引导金融机构对列入“白名单”的企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生活方式绿色升级。郭兴田代表建议,用绿色低碳发展牵引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对优质资源的精采细采、保护性开采。张兴赢委员建议,多形式打造绿色社区、绿色景区等低碳惠民场景,积极倡导绿色生活理念,通过技术赋能,促进服务变革,不断丰富和优化人民群众绿色生产生活体验。
(摘编自《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双碳”
新生态
就业机会
“双碳”目标
投资信号
资金投入
)A. 催生 提供
B. 发出 促进
(
植树造林
温室气体
“双碳”目标
)C. 抵消 达成
(
技术创新
传统电机向高效
节能电机转变
绿色节能技术的
升级及应用
)
D. 推动 实现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组组精准数据充分表明,“碳达峰碳中和”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B.造林和改善森林管理的方式可以增加我国森林蓄积量,从而能够实现2030年森林蓄积量目标。
C.大力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
D.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工业绿色转型需要来自企业和政府多层次、多方面的支持和推动。
6.作为当代中学生,请你结合材料,为我国2060年达成碳中和目标提出几条可行性建议。(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一九八六年,周秉昆的父亲周志刚六十六岁了。他四年前退休,落叶归根,终于又回到光字片了。四年里,他这位从“大三线”退休的老建筑工人,似乎把光字片当成了“小三线”,把自己家所在那条被违章建筑搞成了锯齿状的小街当成了主要工程。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理所当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点工程——他似乎要独自承担起改良的神圣使命。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他抹墙似乎有瘾,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有一年,街道选举先进居民,他毫无争议地当选了,区委副书记亲自奖给他一把系着红绸的抹板。他舍不得用,钉了个钉挂在墙上。
他的工具不仅是抹板,还有铁锨。人们也常见他修路,铲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低,填填某处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门前的地方。见到他那么做的人有过意不去的,也有心疼他那么大年纪的,常常劝他:“拉倒吧!一条小破街,弄不弄有什么意思呢?下场雨又稀里哗啦踏烂了。”他却说:“弄弄总归好点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或说:“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不会那么泥泞不堪了。”
四年一晃过去,周志刚更老了。汉字的微妙之处是别国文字没法比的,只有中国才有“一字师”的说法。一晃多少年的“晃”字虽属民间口头语,但把那种如变脸般快的无奈感传达得淋漓尽致。周志刚完全秃了,脑壳左右稀疏的头发全白了。他的腿脚已不灵活,有点儿步履蹒跚,浑身经常这里痛那里酸的。不论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街坊家临街墙面的义务抹平,他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黄泥也稀缺了,可挖到黄泥的地方越来越少,那种地方往往很快便出现了就地取材建起的土坯或干打垒的黄泥小屋。当那些小屋住进了人家,如果谁还去周边挖取黄泥,常常引发严重冲突。那些人家会形成一种占山为王的领地意识,攻守同盟,态度凶悍,让企图分享公共资源者望黄泥而却步。
周志刚是洁身自爱的人,当然避免自取其辱。缺少了黄泥,不论他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他们那条脏街所进行的面子工程,都只好停顿下来。对街坊们而言,维修自家房屋是分内之事,至于那条脏街已经那样了,可以怎样改良一下不在自己考虑范围。墙皮掉得太不成样子了,才趁夜到这里那里去偷黄泥。倘谁家的男人或大男孩天黑后挑着水桶走往与水站相反的方向,那么准是到什么地方偷黄泥去了,用水桶往回挑是为了掩人耳目,街坊们对此心照不宣。偷黄泥往往引发人身伤害事件,但由于是刚性需求,也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周志刚断不会做那种勾当。他连自家墙上掉下的墙皮也宝贵地留存起来,积少成多, 以备用时。他不敢放在门外,怕被偷,专门放在家中一角。
星期日或年节假日,儿女们回来看望他和老伴时,他嘴里常常会忽然蹦出一句话: “你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
儿女们便都装聋作哑。
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第二次的,总用自言自语缓解自己的担忧:“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
(有删改)
文本二:
《人世间》以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为线索,本着“纯朴”“真实”“岁月感”的原则,创作出既有时间的厚重感、史诗感,又有对当下社会精神的深度关注。……现实主义作品的意义在于以史为据,将价值观念指向现代人的精神状态,达到用“过去”警示“现在”的效果。梁晓声的现实主义总是秉持着社会的良知和道义,给社会传达着正的能量,希望人性能向上、向善,社会能向美、向好。……
别林斯基认为,“典型性是创造的基本法则之一,没有它就没有创造……必须使人物一方面成为一个特殊世界人们的代表,同时还是一个完整的、个别的人”。换言之,现实主义强调的是,既要客观展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又要塑造立体的个人形象。……
(节选自赵晓萌、李占胜《现实主义的多重审美表达》)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周志刚在春夏秋三季,主动为街坊们抹墙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政府的奖赏。
B.儿女们“装聋作哑”,可能是因为他们虽理解父亲但并不想帮助父亲治理那条脏街。
C.选文对周志刚的刻画除了采用了语言、动作等直接描写,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D.“四年一晃过去”的“晃”字表现了作者对周志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与感伤。
8.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周志刚的人物形象。(6分)
9.学者李师东认为,《人世间》代表了梁晓声的现实主义高度。请结合文本二谈谈文本一中体现的现实主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美长。郡察孝廉,州举茂才,行奉义校尉。建安四年,从策进讨黄祖于沙羡。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
十三年春,荆州牧刘表死,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仪,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
十六年,权徙治秣陵。明年,城石头,改秣陵为建业。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庱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二十四年闰月,权征羽,先遣吕蒙袭公安,获将军士仁。关羽还当阳,西保麦城。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于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余骑。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等于章乡,遂定荆州。
黄武五年春,陆逊以所在少谷,表令诸将增广农亩。权报曰:“甚善。今孤父子亲自受田,车中八牛以为四耦,虽未及古人,亦欲与众均等其劳也。”冬十月,陆逊陈便宜,劝以施德缓刑,宽赋息调。权报曰:“夫法令之设欲以遏恶防邪儆戒未然也焉得不有刑罚以威小人乎此为先令后诛不欲使有犯者耳今承来意,当重咨谋,务从其可。”于是令有司尽写科条,使郎中褚逢赍以就逊及诸葛瑾,意所不安,令损益之。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夫法令之设/欲以遏恶防邪/儆戒未然也/焉得不有刑罚以威小人乎/此为先令后诛/不欲使有犯者耳/
B.夫法令之设/欲以遏恶防邪儆戒/未然也/焉得不有刑罚以威小人乎此/为先令后诛/不欲使有犯者耳/
C.夫法令之设/欲以遏恶防邪儆戒/未然也/焉得不有刑罚以威小人乎/此为先令后诛/不欲使有犯者耳/
D.夫法令之设/欲以遏恶防邪/儆戒未然也/焉得不有刑罚以威小人乎此/为先令后诛/不欲使有犯者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易的意思是改变,与《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中的“易”含义不同。
B.徙的意思是迁移,与《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的“徙”含义不同。
C.却的意思是后退,与《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中的“却”含义相同。
D.益的意思是增加,与《苏武传》“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中的“益”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孙权临危受命,可堪大任。孙策去世后,孙权接过兄长的事业。他招揽人才,调配将领,讨伐不服从命令的势力。
B.孙权不畏强敌,力排众议。赤壁之战前,多数人畏惧曹操的实力,劝说孙权投降。但孙权坚持抵抗曹操,亲率大军,取得了胜利。
C.孙权治军严明,纪律整肃。曹操前来进犯濡须坞,双方均不能获胜,看到孙权的军队阵容齐整,曹操只好撤兵。
D.孙权重视农作,能够身体力行。陆逊上表请求广开农田,孙权准许并表示将亲自耕种农田,和将士们一样参加农业生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
(2)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于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余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双声子 柳永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①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②暮霭初收。夫差旧国③,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④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⑤扁舟。验前经旧史,嗟漫哉、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注】①兰棹:木兰木所做的船。②牢落:即寥落,稀疏零落貌。③夫差旧国:指吴王夫差的国都苏州。④图王取霸:指吴越为建立雄图霸业而纷争图谋。⑤范蠡:春秋末政治家,曾协助越王勾践复国灭吴,功成后乘扁舟泛游于太湖中,避免了杀身之祸。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词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历史与现实、繁华与荒凉之间错综的对比,极具艺术感染力。
B.三吴风景、姑苏亭台都笼罩在沉沉暮色之中,气氛黯淡。但鹿群自由自在呼朋唤友的画面,让人仍感繁华。
C.下片由“想当年”引出历史,将“空”字冠于“运筹决战”之前,如一把利刃穿透时空,深化了词作主题。
D.结句写斜日里衰草连天,历史的长河中涌动着不尽的千古遗愁。写景与抒情相结合,余韵不尽。
15.这首词一反柳永很多词作细腻委婉的风格,偏向于豪放。请结合词作内容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出金人统治的地区呈现出一派祥和景象,意在指出人们早已忘却亡国的耻辱。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在与周瑜作了一番比较后,对人生有了深沉的思索,发出了“______,______”的感慨。
(3)《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借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重用他,给他机会为国杀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篆刻,这一门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在数千年悠悠历史长河中,既彰于庙堂,亦显于民间,是镌刻在中华艺术文脉上的古老印记。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和制章人在印章上谱写着诗情画意,让每一枚印章都 ① 。
篆刻是从实用印章的应用中发展而来的。唐宋以后,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印章不再局限于用来昭示身份与权力,而是通过镌刻人名字号、斋馆名称、成语警句等来表达情趣志向。印章也就超越実用功能,成为文人表达自己市美追求的独特方式。中国印章木由此実現了一次完美的升华——演变为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
传统的篆刻艺术实践重视“技道”“源流”,将篆刻技能与文化素养、人品修为相统一。强调在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传统、渊源和创造的观念,在追求艺道合一、技道双进中感悟人生与万物之道。其文化和社会价值对于今天这样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而言就显得 ② ,值得我们重视与弘扬。
“印虽小技而非小道。”高水平的篆刻艺术创作取决于篆刻技术的 ③ 。形、势、神、韵在刀法笔意的熟练驾驭、和谐相生中得到实现。印技锤炼的背后是印人对印道的感悟。此道是篆刻艺术发展的历史规律,更是世界万物生成、发展的客观规律。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B.他人就不会再是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
C.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严于律已,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D.儿童发展到这一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因素——一种新的感情,那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必发愁。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 ① ,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现在我们所称为“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 ② 。
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比写那部书的人的话少,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 ③ 。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但有些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仅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2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少则得,多则惑。——老子
②极简主义是一种通过减少消费行为,将所拥有的物品控制在最低限度的消费实践,从而帮助人们转向关注更重要的人与物,专注于自我的生活叙事。
③生活的智慧在于逐渐澄清滤除那些不重要的杂质,而保留最重要的部分。——林语堂
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明确,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蓉城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C
2.A
3.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C
5.B
6.(6分)
①加大对双碳人才的培养。
②加大科技攻关,提升造林技术水平。
③改善森林管理方式,增加森林蓄积量,提升森林可持续的经营能力。
④加大对企业的政策和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⑤加快绿色节能技术的升级运用。
⑥多形式打造低碳惠民场景,积极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引导民众生活方式绿色升级。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A
8.(6分)
①有大爱,无私善良。周志刚退休后主动改良小街环境,为大家抹墙补路,不计个人得失。
②重视精神荣誉。周志刚把区上奖励的抹板挂在墙上,舍不得用。
③有原则,洁身自爱。当黄泥“有主”,周志刚便不再去挖泥,不争不抢。
9.(6分)
①内容:观照社会现实问题,真实地反映了特定时代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困境。
②人物塑造:塑造了周志刚这个善良、执拗又充满自尊心的老工人形象,呈现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和个性化的人物特点。
③主题:秉持对现实社会的良知道义,挖掘人物身上善良、勤劳、有担当、有责任感等美好品质,给社会传递着正能量。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A
11.D
12.B
13.(10分)
(1)(何况)现在犯法作乱的奸人竞相争逐,豺狼一般的坏人充满道路,(您)竟然还想要哀痛兄长,顾念丧制礼仪,这就好像是打开家门迎请盗贼。
(乃:竟然。亲戚:内外亲属,这里指兄长。顾:顾念。)
(2)孙权派人诱降他。关羽假装投降,在城墙上竖起旗帜、立了假人,趁机逃跑,军队瓦解逃散,只剩下十多名骑兵。
(伪:假装。因:趁机。遁走:逃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B
15.(6分)
①题材宏大。选取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旧事,咏史怀古,抒发深沉的历史兴亡慨叹。
②意象大气。“三吴风景,姑苏台榭”“江山如画,云涛烟浪”,开合自如,大气磅礴。
③意境苍凉、深沉。“晚天萧索”“牢落暮霭初收”“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等视野开阔,营造了苍凉的意境。
④情感率直慷慨,直抒胸臆。“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翻输范蠡扁舟”慷慨陈词,直白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嗟漫哉、当日风流”“尽成万古遗愁”直接抒发兴衰之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1)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2)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3)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17.(3分)
①独具匠心 ②弥足珍贵 ③熟能生巧(或得心应手)
18.(4分)
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传承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
(原句有两处错误:第一处“由于……使……”,介词误用造成主语缺失,删去“由于”,2分。删去“使”,不给分;第二处“承揽”,搭配不当,将“承揽”改为“传承”,2分)
19.D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20.(6分)
①这位评选家就是时间
②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
③也未必“知其意”(或:也未必能知道作书的人的意思;也未必能读懂书中的意思)
21.(4分)
画波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语言文字”比作“帮助了解的意思的拐根”,“最好扔了拐棍”是指虽然语言文字十分重要,但不能只抓住不放。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知其意”后要正确使用语言文字,以达到“得意忘言”的境界。
四、写作(60分)
22.(60分)
参考立意:①极简物质,丰富精神;②清除“杂质”,专注自我。
解析:
1.C A项,“这是因为宋词熔铸着词人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和理想追求”错误,根据第1段中“宋代文人并不排斥和拒绝世俗生活,但是宋词中所表现的生活享受却并非毫无节制地纸醉金迷,其中熔铸着词人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和理想追求”可以看出,选项强加因果。B项,“它既是指结构的精致化,又包含措辞的典雅化等艺术形式的改变”错误,根据第2段可以看出词的文人化过程不仅指结构的精致化、措辞的典雅化,还有文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化。D项,“同宋诗以同样的方式表现着宋代文人们深邃的哲理思索”错误,根据第6段“但是两者终究不同,词是以情感化的独特方式表现着词人们深邃的哲理思索”可知,宋词与宋诗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故选C。
2.A 文章是从横向三个角度详细地分析了宋词蕴含着词人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和理想追求的具体表现。
3.C 表述不准确,第4段中说“在一定程度上”消释了词的快乐佻达,故选C。
4.C 根据材料二第1段中“植树造林成为抵消温室气体的有效路径”可知,植树造林只是抵消温室气体的有效途径,但要达成“双碳”目标,不能只靠植树造林。
5.B 根据材料二“为实现2030年森林蓄积量目标,林业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攻关……”可知, 实现2030年森林蓄积量目标还需要加大科技攻关。
7.A 周志刚主动为街坊们抹墙是因为其善良、热心的性格,并不是为了得到尊重和奖励。
8.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从“似乎把光字片当成了‘小三线’,把自己家所在那条被违章建筑搞成了锯齿状的小街当成了主要工程”“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人们也常见他修路,铲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低,填填某处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门前的地方”可知,周志刚是一个有大爱,无私善良的人。从“有一年,街道选举先进居民,他毫无争议地当选了,区委副书记亲自奖给他一把系着红绸的抹板。他舍不得用,钉了个钉挂在墙上”可知,周志刚是一个非常重视精神荣誉的人。从“周志刚是洁身自爱的人”“周志刚断不会做那种勾当。他连自家墙上掉下的墙皮也宝贵地留存起来,积少成多,以备用时”可知,周志刚是一个有原则,洁身自爱的人。
10.A “儆戒未然”指“尚未形成的错误”,与“遏恶防邪”需断开。“乎”句末语气词,需断开。该句译文:制定法令,是想用它来遏制并防止邪恶的事情发生,警醒戒备尚未形成的错误,国家怎么能够不设置刑罚来威慑小人呢?这样做是先以法令制约,后依法律制裁,目的在于不想让人违法犯纪。
11.D “令损益之”中的“益”是指增加,而“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中的“益”是指渐渐。
12.B 孙权“亲率大军”错误,原文是说“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
14.B “但鹿群自由自在呼朋唤友的画面,让人仍感繁华”错误。结句“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译为:繁荣的景色已经难以寻见,只听见麋鹿呦呦地叫嚷。该句表现的是昔日的繁华景象早已灰飞烟灭的荒凉景象。
18.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错误:第一处“由于……使……”,介词误用造成主语缺失,删去“由于”或“使”。但若删去“使”,则该句为“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而技艺本身并不能增加意味,删去“使”后, 该句依旧为病句。因此,第一处只能删去“由于”;第二处“承揽”搭配不当,将“承揽”改为“传承”。“承揽”指当事人一方为他方完成一定的工作,“传承”侧重于传授和继承,而句中更强调印章艺术是工匠代代相传的,所以使用“传承”更合适一些。
19.D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作用。作答时,注意前后句子的关系,了解破折号常见的作用。破折号常见的作用有:解释原因,对内容进行补充说明,表示声音延长,转移话题,表示转折、递进、总结等。句中破折号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内容“完美的升华”的进一步解释说明。A项,语意的跳跃。B项,表示语意的递进。C项,总结上文。D项,对前面内容“新的因素”的进一步解释说明。
22.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此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首先要抓三则材料间的关键词和关键句来确定立意。①“少则得,多则惑”的意思是少取便会获得,贪多反而会变得迷惑。②“极简”,并非仅仅是减少物质生活消费,更是心灵的极简,即认清自己的方向,关注更重要的自我和人等。③人生要关注最重要的那一部分,不重要的一部分应逐渐澄清并清除掉。接着,找到三则材料的共同点,即选择人生中的“少”,清除人生中的“多”。写作需明确人生中“多”与“少”分別是指什么,哪些“多”是“那些不重要的杂质”,会让人感到“惑”。哪些“少”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在当下最应当关注的。立意时化实为虚,不能仅仅针对物质上的“极简”“少”进行讨论,更应该从思想精神角度对人生、社会、文化等进行深刻地阐述。参考立意:①极简物质,丰富精神;②清除“杂质”,专注自我。
参考译文:
孙权,字仲谋。他的兄长孙策已经平定江东各郡,孙权当时才十五岁,被孙策任命为阳羡县长。郡守察举他为孝廉,州牧推荐他为茂才,代理奉义校尉一职。建安四年,孙权跟随孙策进军到沙美讨伐黄祖。建安五年,孙策去世,把军政大事交给孙权,孙权悲哭不停。孙策的长史张昭对孙权说:“孝廉,这难道是痛哭的时候吗?(何况)现在犯法作乱的奸人竞相争逐,豺狼一般的坏人充满道路,(您)竟然还想要哀痛兄长,顾念丧制礼仪,这就好像是打开家门迎请盗贼,这不能算是仁德。”于是就改换了孙权的丧服,扶着让他上马,让他出外巡阅军队。张昭、周瑜等人认为孙权可以同他们一起成就伟业,所以倾心辅助他。孙权招揽才能杰出的人,礼聘名士,分派部署各将领,镇守安抚山越部族,讨伐不服从命令的。
建安十三年春,荆州牧刘表死了,曹操刚刚得到了刘表的部众,军容气势很强盛。孙权的众位谋议之士看到曹操的军威声势全都感到害怕,多数人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只有周瑜、鲁肃坚持抵抗曹操的意见,想法和孙权相同。周瑜、程普任左右都督,各自率领一万人,和刘备一起进军,(与曹操)在赤壁相遇,大败曹操的部队。
建安十六年,孙权把官署迁到秣陵。第二年,修筑石头城,改秣陵为建业。听说曹操将要来侵犯,修建了濡须坞。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进攻濡须坞,孙权同他对峙一个多月。曹操远望孙权的军队,赞叹他们整齐严明,就撤军了。
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孙权将前往吴郡,亲自骑马在庱亭射虎。他的马被虎咬伤,他掷出双戟刺虎,虎受伤后退却,常从张世上前用戈击虎,捕获了这只虎。建安二十四年闰月,孙权征讨关羽,先派吕蒙袭击公安,俘获将军士仁。关羽返回当阳,向西退守麦城。孙权派人诱降他。关羽假装投降,在城墙上竖起旗帜、立了假人,趁机逃跑,军队瓦解逃散,只剩下十多名骑兵。孙权先派朱然、潘璋截断关羽必经的捷路。十二月,潘璋的司马马忠在章乡俘获了关羽和他的儿子等人,于是就平定了荆州。
黄武五年春,陆逊因驻守的地方缺粮,上表请求允许诸将广开农田。孙权答复说:“好主意!现在起我们父子亲自领受一份农田,用驾车的八头牛分拉四张犁来耕种,尽管比不上先贤,我们也可以和大家同样从事劳动。”冬十月,陆逊上表向孙权分析陈述了眼下应当办理的事,劝孙权广施仁德,减刑罚,宽田赋,免户税。孙权回复说:“制定法令,是想用它来遏制并防止邪恶的事情发生,警醒戒备尚未形成的错误,国家怎么能够不设置刑罚来威慑小人呢?这样做是先以法令制约,后依法律制裁,目的在于不想让人违法犯纪。如今根据你的建议,我会和群臣重新商酌一下,务必使法令切合适度。”于是命令有关主管官员将法令条款全部写好,派遣郎中褚逢送给陆逊及诸葛瑾过目,他们认为不妥当的地方,让他们增删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