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秋)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实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2017秋)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实验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5-02 19:2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实验教案
一、实验介绍
(一)实验简介
在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中,书中涉及到了如下实验:
用小鼓,纸屏和泡沫塑料小球进行制作,示意图如下:
通过用纸屏来模拟耳膜,用泡沫塑料小球来把纸屏的振动放大,来让学生明白声音是怎么传播到人耳,人耳又是通过何种方式传播到大脑中。
(二)实验弊端
在课本中出示的实验中有以下弊端:
1、所需实验的操作空间较大。
2、做准备实验时,纸屏的中的纸质的选用也决定了实验现象的明显程度。
3、用绳子悬挂泡沫塑料小球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4、泡沫塑料小球在实验室中不易找到,需自己用泡沫塑料进行制作。
5、敲击鼓的力度也有要求,力量太小,实验现象不明显,力量太大,导致课堂中大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中太过吵闹。
二、第一次实验改进
在进行第二次实验时,泡沫塑料小球的悬挂方式有了改变,通过用烧红的铁丝将绳子固定在小球内部,这样会减少绳子对小球运动的影响;泡沫塑料小球也有一定的重量,需要用力敲击才能让小球弹起。
实验创新点:该实验中规避了因为空间因素以及学生因素影响到的实验结果的可能,让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实验效果评价:
1、此次实验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前准备,需要用烧红的铁丝对乒乓球进行处理。
2、在固定绳子的时候也要将细绳固定在乒乓球的内部才行,不然在后续实验中对实验的现象有一定的影响。
三、第二次实验改进
后来通过生活中的现象:人带着口罩讲话时,口罩会振动,虽然也有可能时说话时产生的气体使口罩在振动,但抱着科学探究的心态做了以下实验:
用口罩蒙住杯子,再在上面撒满细纸屑,用正在振动的音叉靠近实验装置,结果不太理想。







实验创新点:此次实验改进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所需材料更加简单,操作方式较第一、二两次也简便了不少。
实验效果评价:
1、想要让口罩布振动,需要靠的很近才可以。
2、纸屑容易被风吹走,导致实验中存在了误差
四、第三次实验改进
后来在网络上看到了一段视频,从中获取了一些启发。
口罩布换成气球,纸屑换成细沙,发声装置由小鼓换成音叉。气球和细沙在之前的课程中都有剩余,所以收集制作材料也很简单,小鼓换成音叉的话,实验现象变化不大,但是在课堂中音叉的使用会减少噪音的产生,从而让学生能够听到老师发出的指令。
实验现象:当用敲击的音叉靠近模拟鼓膜的气球薄膜时,沙粒会在薄膜上跳动,说明说明音叉的振动通过空气引起了气球薄膜的振动。后来做这个实验时把玻璃杯杯换成了集气瓶,在实验时不仅看到了沙粒在薄膜上跳动,而且还听到了像吹瓶子似的“呜、呜”的响声, 生动地说明音叉的振动对周围的物体产生了影响。
实验效果评价:
1、此次实验效果明显。
2、通过使用不同力敲击音叉后,砂砾跳动的程度也不同,从而解释了用力越大,砂砾跳得越高,表示振动的幅度越大。
3、此次试验所需材料获取简单,制作教具步骤不是很复杂。
五、实验创新
后来对此实验又进行了创新的设计,直观展示了声音能让周围的物体发生振动,装置结构如下:








改进的部分:
1、用一面小镜子代替砂砾将振动放大
2、用激光笔照射小镜子反射照射到墙壁上,将振动进一步放大并且可视化。
实验现象:
音叉导致周围空气振动,空气振动促使气球薄膜的振动,最后带动镜子的振动,让照射在墙壁上的光点发生大幅度的抖动。
实验效果评价:
该创新改进不仅将声音的振动放大了,也将振动进行了可视化的操作,比较新颖,唯一的缺点就是制作比较麻烦,但制作一次就可以使用多次,后期也方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