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人民版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试题(四)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2014学年人民版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试题(四)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6-20 21:0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民版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试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2.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工场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 … 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而赢。”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 B.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
C.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D.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1915年,在巴拿马泛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张裕公司生产的白兰地、红葡萄酒、雷司令等产品荣获金质奖章。当时以张裕公司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下列有关“短暂的春天”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的结果  B.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酿酒业
C.受到当时政治革命的推动    D.使中国民族工业逐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4.某部电视剧以唐代的历史为背景,其间很多故事情节发生于长安“市”上,以下是电视剧中 “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市”门在白天定时开闭
C.“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D.“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5.20世纪60年代在天上(太阳),70年代在墙上(挂钟),80年代在手上(手表),90年代在腰上(手机),这是对20世纪我国老百姓看时间方式的生动写照。这反映了
A.不同年代的人看时间有不同的偏好 B.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提高了生活质量
C.中国老百姓一直有很强的时间观念 D.我国的科学水平已处于世界前列
6.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饮食文化时认为:20世纪“60年代讨饭吃,70年代有饭吃,80年代选饭吃,90年代好饭吃”。其中与“选饭吃”有关的是①“大跃进”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改革开放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③④
7.“(苏俄)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A.借助市场的自由调节 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实行粮食税制度
8.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用于采购商品和支付劳务费用的总金额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5;政府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这表明美国
A.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B.开始走上计划经济的道路
C.黄金储备减少,美元贬值加剧 D.经济进入“滞胀”阶段
9.《北京晚报》1958年创刊,后来一度停刊,1980年复刊。下列各组口号与上述“创刊”“复刊”时间相符的是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和平统一”
B.“反贪污、反浪费”      “改革开放”
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拨乱反正”
D.“向雷锋同志学习”      “实现四个现代化”
10.“长鞭呀,那个一呀摔呀,拍拍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过去的一首老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时 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 D.人民公社化运动中
11.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12.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新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子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雅长 D.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13.不久前,美国《福布斯》杂志评出中国10个变化最大的城市,其中,深圳排名第一,北京排名第五。如果说北京的变化得益于北京奥运会,那么深圳的变化则得益于
A.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 B.地理位置优越
C.历史文化悠久 D.改革开放的政策
14.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花”主要是指
A.维护清朝统治 B.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力量
C.抑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15.在当今上海,“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这主要是由于
A.长江三角洲的开放 B.上海完成住房制度改革
C.90年代以来浦东的开发 D.上海城市交通的改善
16.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深
17.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最集中体现这一点的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新航路的开辟   D.大企业的出现
18.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19.《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曾这样唱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歌词中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指的是( )
A.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B.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C.促进深圳与香港经贸关系的发展 D.设立香港和澳门为特别行政区
20、唐朝时,波斯和大食商人把珠宝玉石等奢侈品带到(长安)西市来卖,然后购买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运回转卖,西市的繁荣超过了东市。下列诗句的描写符合右图所反映的西市场景的是
A.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C.五陵少年进市东……笑入胡姬酒肆中 D.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21西安,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③早市、夜市昼夜相接;④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当时,这种“融合”和“统一”得以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A.东方的借鉴学习 B.西方的殖民掠夺
C.正常的文化交流 D.封建主阶级衰落
23、 关于下面经济结构图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A. A图这种结构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后形成的
B. B图这种经济结构是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C. C图这种经济结构当今世界正在形成
D. 经济结构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4、1840年一位英国人说:“关于我们对印度贸易的整个问题是他们是否能用他们的土地产物来偿付我们准备输出的工业品。”由此可以看出英国 A.要把印度变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B.要转移贸易对象 C.认为印度经济水平低,商品输出受影响?? D.对印度的贸易出现入超
25、 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顶尖的图景。这主要说明英国工业革命
A.比古代神话还神奇 B.沉重打击了宗教势力
C.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D.带来了严重环境污染
26、 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英国的一艘豪华巨轮与冰山相撞而沉没的一次重大海难。当海难发生时,船上曾通过无线电发出求救信号。关于轮船及其设备说法最确切的的是
A.它是18世纪以前的轮船
B. 它们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 它们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结合的成果
D. 它们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27.清朝雍正皇帝曾经设立农官,奖励务农有成的老农,并从江南请来经验丰富的老农到北方传授农业技术,重视并扶植农业。其原因不包括( ) A.农民是国家赋税、兵役、徭役的主要来源
B.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国家外贸的收入 C.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政权的稳定 D.小农经济的稳定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
28.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艺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商周——铁器 唐宋——陶器 明清——瓷器
B.商周——漆器 唐宋——青铜器 明清——瓷器
C.商周——青铜器 唐宋——瓷器 明清——棉布
D.商周——玉器 唐宋——漆器 明清——玻璃
29.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
A.进化史观 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 D.现代化史观
30“松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改革的代名词,反映了当时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是 ( )
A.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B.对民族资本进行和平赎买
C.实行全面公私合营          D.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3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八十年》中说“尽管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原意,并非为了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而且这类企业经营不善,管理腐败,并不是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但是这些企业终究意味着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出现了新兴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在这里,他所要阐述的核心观点是( )
A.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一场“自救”运动
B.洋务派的阶级属性决定了这场运动的失败命运
C.洋务运动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
D.民族资本主义在猛烈地冲击着古老的生产方式
32.《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
A.清朝政府法律制度不太完备 B.封建势力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C.封建势力反对一切外来事物 D.受到了外国侵略势力的严重阻碍
33.决定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历史命运的根本因素是(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B.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C.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与剥削 D.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34.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下面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洋务运动中诞生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B.张謇倡导“实业救国”,创办了大生纱厂
C.“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实现了工业化
D.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创新水平不断提高
35.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一变革的完成的标志是( )
A.解放战争的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36.下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 它说明当时
的社会( )
A. 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37.下列图片中符合“清末民(国)初西方文明对我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影响”这一主题的是( )
 
A.②④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38、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的美景。此诗体现了
A.魏晋时期社会祥和安定 B.当时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C.山水诗朴实恬淡的特点 D.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
39.成都某校历史科研小组参观了一遗址,下列是他们列出的有关宋代地层遗迹的记录,其中有误的是
A.遗址中有残缺的纸币“交子”
B.一个冶铁作坊遗址内有用煤的痕迹
C.一个陶瓷作坊遗址中有许多粉彩瓷器
D.街道遗址中住宅区与商业区交错
40.王慎之在《清代海外竹枝词》写道“堪笑今人爱出洋,出洋最易变心肠。未知防海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导致词中“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媚外心理的使然 B.工业文明的影响
C.攀比世风的结果 D.交通运输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由于英国煤的蕴藏量非常丰富,建立工厂十分方便。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1)依据材料一分析英国经济“跨进了一个新时代”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跨进新时代”所具备的条件。(8分)
(2)“跨进了新时代”的英国,向世界展示了它的荣耀与自豪。1851年,第一届万国博览会在英国伦敦的“水晶宫”举行。下列展品中你认为可能出现在本届博览会上的有 。(2分,填写序号即可)
(3)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也不例外。下列表格左侧是史实陈述,请你依据史实写出你认为合理的推论填写在右侧表格内。(4分)
史 实
推 论
工业革命的推进,……英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8世纪的70%下降到1841年的20%。

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42.《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面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出现的民间办厂热潮,他也跃跃欲试,他的理想是要建“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后来,他不惜变卖家产,创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举办的这些企业最为红火。但20年代初他的企业迅速衰落了。
(1)你认为秦二爷会投资哪些行业?如果排除家乡因素,秦二爷最可能在哪些地区投资办厂?为什么?(8分)
(2)简要分析1916年前后为什么秦二爷的企业最为红火?(6分)
(3)正如老舍所说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请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秦二爷的理想迅速破灭的原因。(4分)
43.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王朝的政策相关,而政策的变化又与农业经济相辅相成。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汉画像砖市井图
材料二 燕、赵、秦、晋、齐、粱、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明]李鼎《李长卿集》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四
《耕织图·耕图》[清]焦秉贞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市”的发展状况。(3分)
(2)据材料二,分析古代商业发展呈现什么特点?联系所学,举两例最具代表性的地域商人群体。(4分)
(3)材料三作者如何看待工商地位?作者的理由是什么?(4分)
(4)材料四中的农业生产工具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从材料三的观点出发,说一说你对古代农商关系的认识。(4分)
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1)小农经济自战国以后,一直在中国古代经济中占统治地位。根据材料一分析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有哪些?(4分)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分)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农业总产值
461
510
535
575
610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经济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3分)
材料四: 下图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十六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

(4)从材料四看安徽省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有58%的人认为:总体来看是好的。结合你的理解,说明这一评价的理由。(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C
C
B
D
A
A
C
C
D
C
D
A
C
C
B
C
A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D
B
A
A
C
C
B
C
C
A
C
D
A
C
D
B
A
D
C
B
二、非选择题:
41.(1)蒸汽时代;(2分) 政治前提: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资金: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大量资金。劳动力:圈地运动和贩卖黑奴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市场:殖民扩张拥有广阔的殖民地。(仍答三点、6分)
(2) ②⑤ (2分)
(3)①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②导致环境的污染。 (4分)
42.(1)纺织、面粉等轻工业;(2分)沿海、沿(长)江地区。(2分)
原因:较早开埠,劳动力、市场条件好;交通便利;外资企业,洋务企业较多(4分)
( 2)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6分)
(3)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侵略加剧;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4分)
43.
(1)汉代有集中贸易的市;(1分)市设立官署,政府严格管理“市”。(2分)
(2)区域性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快。(2分)晋商和徽商。(2分)
(3)工商皆本。(2分)理由:工商都是统治者的利益需求。(2分)
(4)唐朝(或隋唐)。(2分)关系:相辅相成(即农业经济是商业繁荣的基础;商业活跃也有利于农业发展)。(2分)
44(1)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②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封建化改革;④生产力的进步。(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2)特点:小农经济逐渐解体;近代工业出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3分)
(3)农业不断发展;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分)
(4)理由: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提高了生活水平;解放发展了农村生产国。(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