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一、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课件+随堂练

文档属性

名称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一、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课件+随堂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1 14:50:41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真理
第二课时
1
2
3
4
5
6
7
提出观点
论证观点
总结观点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竞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 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提出一连串问题
制成石蕊试纸
发现溅上盐酸的花瓣变红
进行实验探究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发现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发现真理
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事例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发现真理
第一个
第二个
第三个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事例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发现真理
第一个 溅上盐酸的花瓣变红 一连串的问题 进行了许多实验 制成了石蕊试纸
第二个
第三个
归纳方法
世界地图上海岸线吻合
不会是巧合吧
认真研究
阅读大量文献
搜集证据
提出大陆漂移说
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
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
一连串的疑问
进行反复的观察实验
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事例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发现真理
第一个
第二个
第三个
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事例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发现真理
第一个 溅上盐酸的花瓣变红 一连串的问题 进行了许多实验 制成了石蕊试纸
第二个
第三个
归纳方法
世界地图上海岸线吻合
不会是巧合吧
阅读大量文献
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
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
一连串的疑问
进行反复的观察实验
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
这样的事情不止一例。20世纪初的一天……
课文在介绍三个事例时是怎样过渡的?
3
4
5
承上启下
这样的过渡句也突出了三个事例的相似性,使三个事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说明作者紧扣课文的观点选择事例,能够更好地证明观点,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
善于思考 锲而不舍
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詹天佑》这篇文章,思考:本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列举了哪些具体事例来证明观点?
观点
事例
勘测路线
开凿隧道
设计“人”
字形路线
领悟写法,迁移运用
选自“课中导学单”活动四
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仿写提纲
提出观点
论证观点
总结观点
玩也能玩出名堂
莱特兄弟因为玩会飞的蝴蝶玩具而激发出对飞行的兴趣,进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你只要能在玩中善于发现,并不断探索,玩也能玩出名堂来
圣诞节这天,爸爸从外地赶回来,给小莱特兄弟带回来一个会飞的蝴蝶玩具。当看着这只玩具蝴蝶飞上天的一刹那,莱特兄弟又震惊又开心,同时这也激起了他们对飞行的强烈兴趣:如果人也能飞上天,那就太好了!后来,经过无数次的观察和实验、数千次的失败,不断地摸索,终于,他们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为世界的航空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示例:莱特兄弟是20世纪美国的发明家,但你知道吗?他们发明飞机的想法,也是在玩乐间产生的。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共15张PPT)
爱因斯坦
爱迪生
牛顿
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伟大成就吗?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真理
第一课时
叶永烈(1940—)著名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著有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还著有《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和蒋介石》《星条旗下的中国人》《胡乔木传》《马思聪传》等传记。
作者介绍
叶永烈:著名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
波义耳 魏格纳 米歇尔逊 阿瑟林斯基 华罗庚
纵观
敏锐
机械
领域
花圃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俄裔 建树
锲而不舍
百思不得其解
打破砂锅问到底
诞生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多用于贬义)。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根据意思写词语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1
2
3
4
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5
追根求源
根据意思选成语
面对困难我们只有( ) 地找寻战胜它的方法,才能获得成功。
渤海的环境破坏十分严重,( ),黄河也遭到了环境的破坏。
夏日里的故乡,偶尔烈日当空也能下着绵绵细雨,对于我们却是( )的事情。
从一些我们常常熟视无睹的小事入手,以小见大,( ),让读者自己去悟出道理。
锲而不舍
无独有偶
见微知著
司空见惯
guàn

yán
jiàn





ruǐ







sōu
qiū
yǐn
jiē


bǎn
学写字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sōu
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中心观点
1
2
3
4
5
6
7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本文围绕中心观点安排了哪几部分内容?
1
2
3
4
5
6
7
提出观点
总结观点
论证观点
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这是一篇典型的“汉堡包”文章。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科学探索的魅力。
语言运用: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思维能力:能概况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么用事例在说明观点的;能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
审美创造: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自己受到的启发。
【教学目标】
1.会写“域、惯”等12个字,会写“真理、领域”等19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自己受到的启发。
3.能概况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么用事例在说明观点的;能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
4.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重点】
1.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2.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能仿照课本的写法写一篇短文,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能仿照课本的写法写一篇短文,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域、惯”等12个字,会写“真理、领域”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的行文思路。
3.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这几位科学家你认识吗》你知道他们有哪些伟大的成就吗?
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有人这样说: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板书: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学生齐读课题。
二、了解作者
叶永烈(1940-2020)浙江温州人。著名小说家、历史学家、报告文学作家 。他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编著者之一,著有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等。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出示词语,这是文中出现的几个人名,读一读吧!(学生读)老师来读一遍。最后一个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华”作为姓氏的时候要读第四声,“庚”读后鼻音。这几个人名,你都读准了吗?
指名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 “花圃 ”“不慎”“领域”“俄裔”等词语。
引导理解词语意思。“建树”的意思就是建立的功绩。我们刚刚读到的波义尔是化学家,魏格纳是气象学家,米歇尔逊是生物学家,阿瑟林斯基是睡眠研究专家,华罗庚是数学家,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作出了很大的成就,文中人物,我们就可以说,他们是有所建树的人。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重难点词语。根据意思选成语,加深理解。
重点指导“域、搜”等容易写错的字。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过课文之后,同学们知道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吗?对,课文的题目就是作者的观点。
课文在第一个自然段就提出了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那这个观点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画出能解释说明这个观点的句子。
有答案了吗?我相信很多同学都找到了第二自然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这里的“?”“!”分别指什么?是的,“?”表示发现的问题,“!”表示找到了真理。真理的诞生就是把“?”拉直变成“!”的过程。(板书:?——!)
那作者为什么用这两个标点符号来表达呢?同学们,标点本身就是有内涵有感情的,有时候一个标点胜过千言万语。作者用“?”表示发现的问题,用“!”表示找到了真理,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而且,你看,把“?”拉直可不就是“!”吗?真是太生动、太形象了!让我们一下子就记住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的意思。当然,这里的“一百个”不是真的一百个,而是虚指,表示很多个。让我们再读读课题。
3.其实,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解释了课题的意思,你找到了吗?对了,是第6自然段。我们与第2段对照着读读。第2自然段说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就是“见微知著”吗?再看,“不断发问”对应“善于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意思不就是“不断探索”吗?而“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和第6段的“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意思也是一致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把观点阐释得很清楚。他认为,发现真理的过程就是从“见微知著”到“善于发问”,通过“不断探索”,最后“发现真理”。两段话表达的都是这个意思。
4.不过,这两段话表达的意思虽然相似,但在表达方式上却不同。第2自然段表达得更具体形象,特别是把“?”拉直变成“!”这句话,特别生动形象。第6自然段的表达就更简洁、概括了。都是阐述观点,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不同的表达方式呢?如果你暂时没有答案,那老师提醒大家关注一下这两段话在文中所处的位置。
细心的同学还会发现,文章的第7自然段再次出现了“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这几个词语。作者对自己的论述作了进一步地强调和补充。整篇文章就更加严密、完整了。
小结:一目了然,文章在开头部分提出了观点,结尾部分又总结了观点,那文章的中间部分就是在论证观点。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文章的结构十分严整。
5.那么,在中间论证观点的部分,作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列举了哪几个事例呢?同学们能够快速概括出来吗?老师给打击几个小提示,你们只要抓住谁取得了什么成果,就能很快概括出了。试一试吧!
是不是很快就有答案了?每个事例分别是谁取得了什么成果呢?我们来看第一个事例,是谁取得了什么成果?波义尔制成了石蕊试纸。第二个事例呢,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第三个事例,阿瑟林斯基发现了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作者就是通过这三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这样概括是不是又简洁又快呢?
文章的结构、脉络都清楚了,是不是很像一个汉堡包?下节课,我们将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三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学习过的四字词语。请你根据意思写出四字词语,开始吧!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以课题为中心论点,首先提出观点,并加以阐述,然后通过三个具体事例论证观点,最后总结观点,并加以强调。
二、研读事例,学习论证方法
1.全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那么,文章是怎样运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事例说明)
2.上节课,我们已经概括了三个事例的内容,那么每个事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我们先来看第一个事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可以圈画关键词,或者作批注,开始吧!
3.作者先写波义尔在偶然中发现溅上盐酸的紫罗兰变红了,接着他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然后写他进行了许多实验,最后写他制成了石蕊试纸。这就是这个事例的叙述顺序。
波义尔能注意到紫罗兰花瓣变红这样细微的现象,这就是“见微知著”;他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一环扣一环,说明他“善于发问”;而后他进行了许多实验,说明他追根求源,“不断探索”;最后,他制成了石蕊试纸,“发现了真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发现真理,还记得吗?这个顺序正是作者在解释观点的时候提出的发现真理的过程,我们来回顾一下。作者在第2段中,这样说明观点,我们一起读一读。
4.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发现真理,还记得吗?这个顺序正是作者在解释观点的时候提出的发现真理的过程,我们来回顾一下。
5.作者在第2段中,这样说明观点,我们一起读一读。
6.在第6自然段,作者再次强调,齐读。
7.很明显,作者记叙事例的顺序和说明观点的顺序是一样的。让我们把这些信息用表格来加以整理,就更清楚明了了。
作者按“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发现真理”的顺序阐述了观点,然后用三个事例来说明观点。
8.我们刚刚研读了第一个事例,波义尔发现溅上盐酸的花瓣变红,他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制成了石蕊试纸。这个顺序与观点的顺序是一致的。
接下来请同学们按我们刚才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第二个和第三个事例,完成表格。
9.填好了吗?我们来交流一下。第二个事例我们按刚才的方法,先来理清顺序。气象学家魏格纳在看世界地图时,发现海岸线非常吻合。他发出疑问:这不会是巧合吧?然后,他阅读了大量文献,收集了许多古生物学方面证据;最后,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
10.第三个事例,同学们也能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整理,填好表格。
睡眠专家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他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进行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的结论。同样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介绍的。
11.接下来,我们来研究这张表格,看看文章是怎样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
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三个事例来说明观点呢?有同学会说,这三个事例都是科学家从细小的现象的中发现问题后,不断发问,不断探索,最终发现真理的过程,三个事例都说明了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说得非常好,这告诉我们,在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时候,选择的每一个事例,都要紧扣观点。(板书:紧扣观点)
12.既然这三个事例说的都是一回事,那为什么还要写三个事例呢?如果只选择一个两个事例,或许别人会认为那是碰巧的呢!对不对?选三个事例,理由就比较充分了。嗯,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选三个事例更有说服力。
13.那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让我们回想一下这三个事例的主要人物。
发现什么了?“17世纪”“20世纪初”这是不同的时间;英国、德国、美国,这是不同的国家;化学家、气象学家、睡眠研究专家,这是不同的领域;这说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哪一个领域,人们发现真理的过程都是一样的。这再一次论证了观点。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选取了三个事例来说明观点,告诉我们在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时候,事例的选择要典型并且充分。(板书:典型充分)
14.事例的选择很重要,事例的叙述也很重要。刚才我们在理清三个事例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三个事例的写作顺序和作者阐述观点的顺序是完全一致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就是为了更好地印证观点。这告诉我们在用事例说明观点的时候,事例的叙述顺序要十分严谨,不能有漏洞,要能完完全全地印证观点。(板书:叙述严谨)
15.课文在介绍三个事例时采用怎样的过渡句,这些词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样的过渡句也突出了三个事例的相似性,使三个事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说明作者紧扣课文的观点选择事例,能够更好地证明观点,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
小结:通过三个事例的学习,我们知道,用事例说明观点,事例的选择要紧扣观点;要典型充分;事例的叙述要十分严谨,这样才能很好地印证观点。
三、体会科学精神、拓展延伸
1.同学们,生活中这样司空见惯的现象很多,为什么别人就没有从中发现真理呢?这些科学家的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看表格,再联系课文,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相信很多同学一定关注到了这几个关键词。对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这些科学家能够敏锐地捕捉,并能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一连串的疑问,说明他们有见微知著的能力,善于独立思考。(板书:善于思考)而且,他们会抓住这些问号,进行许多实验,阅读大量文献,进行反复观察,说明他们具有不断探索的能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板书:锲而不舍)
正像课文最后所说,科学并不遥远,真理也并不神秘,但是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2.像这样善于思考、锲而不舍的科学家还有很多,请大家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想一想,文章詹天佑对国家的一片赤诚之心,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对待困难毫不退缩的勇气,以及在巨大的难题面前显现出来的卓越才能,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自豪的!他不愧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哪些内容让你记忆深刻呢?开始阅读吧!
如果你也能像文中的科学家,像詹天佑那样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相信你也能把“?”拉直变成“!”。
总结:这篇课文作者按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这样的结构,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充分地论述,整篇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密。通过学习我们还知道,在用事例说明观点的时候,选择事例要紧扣观点、要典型充分,事例的叙述也要十分得严谨,这样才能充分地印证观点。
【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事例说明
善于思考 紧扣观点 锲而不舍
典型充分
叙述严谨
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课时
1.看拼音,写词语。楷书书写,力求美观。
dàn shēng shòu yǔ wěi dù pàn nì huà luó gēng
( ) ( ) ( ) ( ) ( )
shā guō dì yù jī xiè qiè ěr bù shě
( ) ( ) ( ) ( )
2.把词语补充完整,然后选择词语填空。
司空( )( ) 见( )知( ) ( )( )不舍
无( )有( ) 追( )求( ) ( )( )不得其解 打破砂锅( )( )( )
“绿叶是怎么帮助植物获得营养的?”我 。 ,我查阅了很多科普读物,终于明白了,原来石绿叶进行了光合作用。妈妈夸我这种
的学习态度很好。
3.按照要求写句子。
(1)用“ ”画出句中引用的部分,体会引用的好处,并仿写句子。
例: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2)仿照例句,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例: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第二课时
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gēng)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qiè)而不舍精神的人。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都是什么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现真理的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诞生 授予 唯独 叛逆 华罗庚 砂锅 抵御 机械 锲而不舍
2.见惯 微 著 恋恋 独 偶 根 源 百思 问到底 百思不得其解 追根求源 锲而不舍
3.(1)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这样写更让人信服,增加了说服力。高尔基这样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2)只要你勇敢地去做,那么,真理一定会被你掌握的。
第二课时
1.善于观察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探索真理的人。
2.因为那些找到真理的人都是从身边平常的事情中发现的。
3.要有准备,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意思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