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选择题
BBDAD CBBAD DACCC DABAA BBAAC
简答题
26.(1)原因:欧洲技术领先、印第安部落组织松散、疫病传播。(3分)
致命疾病:天花。(1分)
直接影响: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答出印第安人数量锐减亦可,1分)
(2)路径:玉蜀黍原产于美洲,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1分),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1分)。(共2分)
影响: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促使了世界人口激增;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推动了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任答3点,共3分)
27.(1) 表现:白银大量输入中国;粤海关税收发展极快;英国东印度公司已逐渐将其在亚洲的贸易中心转向中国;中国在海外贸易中保持着顺差;政府控制下的私人贸易发展很快(5分)
措施: 1757年,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限制;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与、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规定。(4分)
(2)概况: 19 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19 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新格局。(每点2分,共4分)
(3)①论点:世界市场扩展商业贸易的空间(2 分)结构(3 分)
论据:从空间看,世界市场将亚非拉三大洲都纳入其中,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为欧关工业化国家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2分)
②论点:世界市场的扩展使商业贸易有了新的发展。(2分)
论据:商品种类日益丰富、数量剧增: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2分)
③论点:商业贸易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展。(2分)
论据:从时间看,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市场基本形成。(2分)宁波赫威斯肯特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1-5题每题2分,6-25题每题3分,共70分)
1.下图是河姆渡遗址的住屋复原图,据图可知该住屋( )
①为定居生活提供场所 ②由原始巢居演变而来
③建筑形制是砖木结构 ④由多层楼板叠加而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北魏隋唐时期,大量的镇都设在要冲之区,设险防守。这说明这些镇的主要功能是( )
A.经济功能 B.军事功能 C.文化功能 D.政治功能
3.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图中①②③反映反映城市化进程的国家分别是( )
A.英国、德国、法国 B.美国、英国、日本
C.德国、日本、中国 D.英国、美国、中国
4.西晋陈寿《三国志》记载:“时有扶风马钧,巧思绝世。……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该发明主要用于( )
A.灌溉 B.纺织 C.冶炼 D.制坯
5.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浙江出现了如下图所示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及产业链。这主要得益于( )
A.环境治理和气候变化 B.河流疏浚和交通便利
C.改革开放和士地流转 D.互联网和农业的结合
6.以下表格中,古代文明地区和民居建造方式相对应正确的是( )
①古代两河流城 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上面搭屋梁,铺上椰子叶
②古埃及 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房屋
③古代中国 先秦以来最普遍是木构抬梁;明朝时,砖木结构开始普及
④古罗马 木、石、砖为主要原料,后来钢筋混凝土得到普及
A.① B.② C.③ D.④
7.农业给世界带来的改变比之前任何的变革都大。农业的出现( )
①促使人类从食物釆集者变为生产者 ②促进了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的产生
③大大提升女子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④推动了天文、数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下表是中国古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载。该表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
时间 出处 记载内容
南北朝 《齐民要术》 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南宋 《农书》 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
明代 《沈氏农书》 宁可少而精密,不可多而草率。
A.精耕细作 B.耕地充足 C.男耕女织 D.集体劳作
9.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表中,史料与史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料 史论
A 《管子·海王》有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 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主要耕作方式
B 唐《水轮赋》记载:“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 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灌溉
C 《史记·商君列传》有载:“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秦国打击贵族家庭的重要措施
D 古罗马的《自然史》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非常繁荣
10.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已广泛运用到了智能搜索、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生活预测、人机交互等,影响到生活多方面。这反映出( )
A.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B.社会服务体系日渐完善
C.科技全球化趋势加强 D.科技进步改变社会生活
11.伊丽莎白塔俗称“大本钟”,是伦敦的标志性建筑,是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表现。下列关于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促进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B.增强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C.给产业工人的健康带来危害 D.形成了多中心贸易格局
12.《周礼·地官·遗人》中说:“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厄;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这体现我国古代的人们( )
A.重视食物储备 B.推行重农抑商 C.提倡生活节俭 D.懂得食品安全
13.关于水稻起源地的争论,印度、中国曾各执一词。纯靠考古证据,中国成为水稻起源争论的胜利者。2011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通过更严密的DNA研究,得出结论:栽培稻起源时间很可能在8500年前,而粳稻和籼稻的分化则要晚至3900年前,这两个数字和考古证据吻合得很好——野生稻最早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驯化为粳稻,之后传到印度,杂交转变为籼稻,再传回中国南方。换句话说,水稻起源于中国。这就是目前我们所知的最可靠的水稻起源图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若离开现代科技手段,对于历史事实的探究将永无定论
B.历史研究必须借助考古实物,才能弄清历史本来的真相
C.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历史事实的考证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D.对于历史事实的考辨,考古学的作用不及现代科技手段
14.固定汇率制相对抑制了主要国家货币汇率的大幅波动,使其相对稳定和可控。从1950—1973年的23年中,国际贸易从600亿美元增长到5740亿美元,年均增长十分迅速,速度为10.3%。这一时期国际贸易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浮动汇率制的推动
B.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促进
D.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的实行
15.兴隆洼遗址,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该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据此可知,该地区人们的居住方式是( )
A.穴居 B.巢居 C.半穴居 D.杆栏式建筑
16.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人类社会演进的强大动力。下表所列工具及技术,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时期 生产工具及技术
① 筒车、支钉
② 翻车、水排
③ 铁犁铧、双镰铁范
④ 匣钵、灌钢法
A.④③①② B.③④②① C.④③②① D.③②④①
17.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观察下列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发展 B.城市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C.英国工业化水平居世界首位 D.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
18.近代以来,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下列对全球贸易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按时序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②世界贸易主要在各州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进行
③形成两个既进行激烈竞争也进行一定程度合作的平行世界市场
④形成西欧、北美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它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③④①②
19.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下图是世界各地的不同民居图,导致它们形成不同特点的因素有( )
①自然环境 ②经济发展水平 ③文化习俗 ④洲际文明的交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请想象一下,假如你站在金字塔的顶点,又恰好有一双如同鹰一般的眼睛。你极目远望,在遥远东方那片苍茫的黄沙之外发现了一片被两条大河夹持着的绿色河谷”。下列成就中不属于这片河谷的是( )
A.最早的太阳历 B.最早的史诗 C.最早的村落 D.最早的文字
21.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农业将精深加工做到极致,例如稻谷除加工成稻米外也开发成大米面膜、洁面乳液、肥皂等产品。我国台湾地区的“农业+N”模式,如农业+休闲+观光+养生+教育培训等,“高端、小众”特色农业发达。由此可知,这些地区( )
A.着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B.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
C.食品供应得到有效保障 D.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
22.下图为18世纪的《武昌汉口鸟瞰图》,此图可直接用于研究( )
A.城市坊市分离制度的瓦解 B.长江流域商业巨镇的繁盛
C.“苏湖熟,天下足”的盛况 D.大运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23.元初王桢《农书》所载100多种农具,其中绝大多数宋代均已有之,并且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系列。这个农具家族中的多数成员,一直使用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这表明宋代( )
A.基本完成了传统农具的定型化 B.南北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没有差异
C.小农经济处于持续不断衰退中 D.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24.下图是 18 世纪初的国际贸易状况示意图。主要推动因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工业革命的推动
C.殖民体系形成 D.冷战格局的结束
25.电梯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人发明了电梯并在楼房中日益普及应用,这表明( )
A.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B.城市的发展使得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C.科学技术的新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D.楼房建筑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26.((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什么欧洲人能够如此轻而易举就征服了美洲?有许多解释:钢铁优于石头,大炮火药打败了弓箭投石;印第安部族间缺乏统一,甚至在印第安人建立的大帝国内亦如是……这些人类杀手,随同探险者与征服者来到新世界。于是旧世界的致命疾病在新土地大展身手,格杀更为有力,即使在旧世界原属较为“慈悲”的小病痛,到了新大陆也摇身一变晋升杀手级。因此某位传教士的记载可谓不无夸大:“印第安人这么轻易就会死去,似乎只消见到、嗅到一名西班牙人,就足以令他们失魂丧命。”
——摘编自【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材料二
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克罗斯比将其称为“哥伦布大交换”。……我们的飞机正在飞越欧洲上空,当下降得足够低时,足以让乘客观察到“哥伦布大交换”的痕迹:在意大利,一块块玉蜀黍田鳞次栉比;在西班牙,美洲大豆像地毯一样铺展开来;在法国,田野里挤满了灿烂的、向上盛开的美洲向日葵。大片的烟叶在荷兰农场里沐浴阳光。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人能够轻而易举征服美洲”的原因。结合所学,试举一例从旧世界来到新世界的“致命疾病”并简述其直接影响。(5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玉蜀黍”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路径,并分析以“玉蜀黍”为代表的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5分)
27.有学者认为,贸易造就世界。(17分)
材料一
在明清海外通商基础上,18世纪清王朝海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欧洲市场对中国商品需求激增。……在整个18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的归宿”。为扩大对中国商品的进口,西欧各国的东印度公司在18世纪前期继续向中国输入大量白银;尤其是清朝“弛海禁”后的一个时期中,到达粤海关的东印度公司船只所载货中,9/10是银货。乾隆年间,关税收入已占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10,特别是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自1783年以来,跃居户部税关之首,至嘉庆年间已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1/4。同样,自18世纪中叶始,英国东印度公司已逐渐将其在亚洲的贸易中心转向中国,英国对华贸易在整个中西贸易中占绝对优势地位,而中国在海外贸易中保持着顺差。与此同时,私人贸易在政府主导控制贸易的情境下发展很快,贸易规模大大超出了清王朝的控制范围。
——客卿《从朝贡体系到条约通商: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形态变迁》
材料二
“中心——边缘”论是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的核心观点和立论基础。在世界体系理论中,所谓“中心地区”,是指利用边缘地区提供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生产加工制品以销售牟利,并控制世界经济体中贸易和金融市场运转的地区。……在生产力大发展的基础上,由少数金融寡头垄断的统一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最终形成,并形成“中心——边缘”的世界经济格局。
——据舒建中《沃勒斯坦“中心——边缘”论述评》等整理
材料三
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清王朝海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政府严格控制对外贸易的举措。(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贸易“中心地区”的演变概况。(4分)
(3)根据材料三,围绕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的关系,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