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与元朝的统一
第三单元
第 10 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程标准
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
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目录
第一部分
辽与西夏
第二部分
金朝入主中原
第三部分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第四部分
元朝的民族关系
1125年金灭辽
1127年金灭北宋
1227年蒙古灭西夏
1234年蒙古灭金
1276年元灭南宋
时空定位
政权 类别 辽 西夏 金 蒙古-元
时间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会宁府-中都
完颜阿骨打
女真族
1115-1234年
1038-1227年
党项族
兴庆府
元昊
蒙古汗国
耶律阿保机
916-1125年
金
上京
契丹族
蒙古汗国
1206年、1271年
蒙古族
忽必烈
大都
明朝
灭亡于
一、辽和西夏
(一) . 辽(916-1125)
辽朝的建立者契丹族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它在历史上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唐朝时,契丹逐步发展起来。
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
契丹帐 [北宋]苏颂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促进辽朝社会封建化进程。
1 . 南北面官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 以 汉制 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 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 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 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宋】余靖《武溪集》 卷17《契丹官仪》
各民族间的差异(生产生活方式、文化水平、风俗习惯等)
特点
作用
原因
因俗而治、蕃汉分治
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
春捺钵 长春州 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钩鱼
夏捺钵 永安山 炭山 四月上旬—七月中旬 避暑、议政、放鹰
秋捺钵 庆州伏虎林 七月中旬 入山 射鹿
冬捺钵 永州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议政、
猎虎
特点:因地制宜、民族特色
作用:进行军事训练, 笼络归属民族酋长。
特点:因地制宜、民族特色
作用:进行军事训练, 笼络归属 民族酋长
2 . 四时捺钵
“秋冬春夏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
——《辽史》
(二). 西夏(916-1125)
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已下,皆分命蕃汉人为之。
——《宋史·夏国传》
特点:仿北宋建制,一套制度,两种称谓
蕃号 汉号
乌珠 皇帝
乌尼 太后
宁令 大王
领乌 枢密
西夏陵
西夏文字
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中书司
枢密司
三司
御史台
行政
财政
监察
军事
皇帝
女真族是靺鞨人后裔,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及长白山一带,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上京);制度基本沿袭唐宋,又保留猛安谋克。
1125年,金灭辽
1127年,金灭北宋
1153年,迁都燕京,改为中都(今北京)
二、金朝入主中原
金世宗:
【大定之治】世称“小尧舜”
完颜阿骨打
金之初年……行兵则称猛安谋克,以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
——《金史·兵制》
(金世宗)谓宰臣曰:“猛安谋克人户……与汉人错居,每四百五十户结为保聚,农作时令相助济。”
——《金史·食货一》
1 . 猛安谋克制度
性质
职能
特点
作用
节约财政开支,保证较强战斗力
基层行政、农业生产和军事合一
平时耕作,战时选拔壮丁作战
女真族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
金初,猛安谋克骁勇善战,为金朝征辽灭宋和维护统治具有重大作用,同时促进了女真的封建化。由于猛安谋克本身世代承袭和阶级特权的特点,在金朝中后期,逐渐发展成为不事生产,寄生蚕食周边民族的大地主、大封建主,彻底腐化堕落,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病国害民,加速了金朝的灭亡。
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增强了实力,形成局部统一;为后世提供借鉴。
辽夏金的这种特别的版图结构,推动它们去创制一种不同于纯中原式的国家建构模式……提供了比中原汉制更有弹性、更能容纳多样化、可能性因而也更能持久的一种制度框架。
——姚大力《一段与“唐宋变革”相并行的故事》
(宋神宗)二虏(辽、西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 ·上》
(辽兴宗给宋仁宗的信)“封圻殊两国之名,方册纪一家之美。”“两朝事同一家。”“虽境分二国……而义若一家。”
——《全辽文·卷2》
思考:概括辽、西夏、金在管理制度上的相同点、原因和意义。
因俗而治。都学习了中原制度;都不同程度保留了自己民族的特性。
相同点
原因
意义
各民族间的差异(农耕区和游牧区)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206年,蒙古部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随后灭辽、西夏和金朝;西征。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即为元世祖,定都大都(今北京)。
1276年,崖山海战后灭南宋,完成统一。
元世祖忽必烈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封建王朝。
1206年
统一蒙古
1218年
灭西辽
1227年
灭西夏
1234年
灭金朝
收复吐蕃
兼并云南大理政权
远征亚欧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
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宋濂《元史》
成吉思汗
1 . 中央官制与行省制
行省制度:
中央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到地方处理地方事务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除今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设10个行省。
思考:结合教材P57地图,元朝的行省制度的特点及意义?
行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以省官(中书省官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双重性:即是中央派出,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权力大而不专;
区划犬牙交错,以北治南。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南,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中国历史上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特点
意义
元代急递铺令牌
驿道: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
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
急递铺:传递文书
有利于保障政令畅通,加强中央集权;
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
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保障充分
2 . 驿传制度
内容
特点
意义
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吐蕃:宣政院(直属中央)管理宗教和西藏事务
台湾: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3 . 边疆管理
成就:
西藏和台湾正式纳入行政管理;出现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实现比较稳定的统治;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
等级 名称 民族 目的 实质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 是民族形式划分下的阶级压迫
第二等 色目人 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 第三等 汉人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契丹和女真族等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其他各族等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元朝依据归附时间、功劳大小、地域经济差异等划分民族等级,实行民族分化政策,被称为“四等人制度”。
回族:
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波斯、阿拉伯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民族间的交往和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民族矛盾更加尖锐,加速的元朝的灭亡。
积极
消极
“中国” 地域意义 文化意义 人民意义 政权意义
小中国
大中国
中原(九州)
十一行省
汉文化(农耕文化)
农耕、草原文化
汉人
汉蒙女真等各族人民
汉族政权
不论民族
从“小中国”到“大中国”
辽、金自视为中国,是中国正统的合法继承者……金朝统治者从历史上继承了统一多民族的一统思想,反对“贵中华,贱夷狄”,认为统一天下者皆可正统……一个包括各地区在内的中国,一个包括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即将出现。
——张博泉:《“中华一体”论》
分裂与统一,在中国历史上是经常出现的……一次一次统一,一次一次扩大,到清朝的统一,版图最大……这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几千年来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政治各方面密切关系所形成的……而经济文化的密切关系,还需要政治统一来加以巩固……形成这么大的一个中国,少数民族特别是蒙古族、满族对我们的贡献太大了。
——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1.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
2.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推动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4.开创了管理、治理国家的新模式,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5.……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敌对势力瓦解、分化、阻扰、破坏国家主权完整的阴谋从未放弃,民族因素、宗教因素、边疆因素往往成为他们遏制中国发展的工具。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多民族国家保驾护航,恰恰正是在大变局时代下维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必要之举。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大会上的讲话
课堂小结
辽夏金元的统治
辽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起源——契丹族
建立:916年,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府
统治政策:南北面官、四时捺钵
民族崛起: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
建立与扩张:1271年,忽必烈,大都 1279年统一
统治政策:驿道驿站、行省制度、对边疆的管理等
民族政策(四等人制)与民族融合(蒙古族、回族形成)
元朝的灭亡
起源——女真族
建立:1115年,完颜阿骨打,上京会宁府
统治政策:猛安谋克制
从大定之治到走向衰落
起源——党项族
建立:1038年,元昊,兴庆府
统治政策:基本模仿北宋制度
崖山海战是1279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此役标志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蒙元最终统一中国。如今在网络上和部分学者认为“崖山之后再无中华”,标志着华夏文明的衰败与陨落
你赞同此观点吗?辽夏金元到底属不属于中国的朝代?
不断交融的各民族共同建设“中国”,体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
金、元、明北京城址变迁
金朝迁都燕京,是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后来元朝在金中都东北兴建大都。明朝前期建都北京,位置比元大都略微南移。明朝嘉靖年间,又在北京城南面加修外城。今天北京的中心区域由此形成。
金、元、明北京城址变迁图
中都
(金)
大都
(元)
北京
(明)
五朝帝都
辽朝,陪都,名燕京
金朝,迁都燕京,改名中都
元朝,忽必烈兴建大都
明成祖时,迁都京师
清朝,定都京师
元代急递铺令牌
(3)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管理西域地区
元朝巩固统治的措施
(1)修筑驿道,沿途设立驿站和急递铺
(运输官府物资,传递官府公文)
(5)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2)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吐蕃各部
(4)设澎湖巡检司,对台湾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西藏正式归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