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统编版中考复习之文学文化常识(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统编版中考复习之文学文化常识(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9 20:2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统编版中考复习之文学文化常识
一.试题(共20小题)
1.(2023 章丘区一模)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左传》《史记》《战国策》分别采用的是编年体、纪传体和国别体的编写体例。
B.“晴川历历汉阳树”中的“汉阳”位于汉水北面,“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衡阳”位于衡山南面。
C.钟是古代的一种酒器,古人常用“万钟”形容优厚的俸禄。
D.发表自己的见解时用“拙见”,请教他人时用“赐教”,询问对方年龄时用“贵庚”。
2.(2023 平阴县一模)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面称呼按年龄从小到大的排序为:垂髫、豆蔻、加冠、而立、耄耋。
B.“烈士暮年”中“烈士”指为国捐躯的人,“大丈去”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C.“亭台轩榭”中的“轩”指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指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D.《与朱元思书》“书”即书信,古代又称信札、尺书、尺素、书札等。
3.(2023春 济阳区期中)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事。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一句中的“经”指《易》《诗》《书》《礼》《论语》等书。
C.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D.《折杨柳》,汉代乐府名曲,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4.(2023春 济阳区期中)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B.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把秦故地分封给秦王朝的三名降将,故称“三秦”。
C.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用来指小孩。垂髫,用来指老人。
D.甫,男子美称,多附于字后面。
5.(2023春 槐荫区期中)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史称“燕然勒功”。
B.“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C.《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迁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D.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6.(2023春 平阴县期中)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然勒功”与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至燕然山刻石记功有关。
B.“五经”指《易》《书》《礼》《论语》《春秋》等书。
C.“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D.福橘因其名带“福”字,为取吉利,旧时江浙民间有在正月初一早晨吃福橘的习俗。
7.(2023春 平阴县期中)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旦、净、丑都是戏剧行当,其中“小旦”扮演的是年轻男子。
B.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C.风、雅、颂、赋、比、兴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合称“六义”。
D.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把秦故地分封给秦王朝的三名降将,故称“三秦”。
8.(2023春 苏州期中)请阅读《经典常谈》相关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小相想收集关于“苏秦”“张仪”的故事,他应该阅读(  )
A.《史记》 B.《诗经》 C.《战国策》 D.《尚书》
9.(2023 湖北一模)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庄子》是儒家经典著作,《礼记》《左传》是道家经典著作。
B.古代常用官职或出生之地来称呼一个人,如“杜工部”指杜甫,“柳河东”指柳宗元。
C.杨绛,翻译家、作家,代表作有《干校六记》等。叶圣陶,原名叶绍钧,代表作有童话集《稻草人》等。
D.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选入多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文章,如印度泰戈尔的《金色花》,英国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
10.(2023 哈尔滨模拟)下列相关信息对应关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 斯诺——美国
B.《使至塞上》——王勃——唐代
C.《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边塞诗人
D.《爱莲说》——周敦颐——南宋
11.(2023 大东区一模)下列各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B.《简 爱》中简 爱回到桑菲尔德庄园,那座宅子已成废墟,疯女人放火后坠楼身亡,罗切斯特也受伤致残。
C.《西游记》中孙悟空奔赴瑶池,大吃大喝一顿,酒醉走错了路,将太上老君炼成的五葫芦神丹给吃光了。
D.《艾青诗选》中《向太阳》《我爱这土地》《鱼化石》《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抗战时期的作品。
12.(2023 永吉县一模)【常识研判】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讲究韵律,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
B.汉字经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经历了由繁到简的过程。
C.“剧本主要由剧中人物对话、独白、旁白和舞台提示等要素组成。
D.《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 告子上》,《孟子》与《大学》《中庸》《礼记》合称为“四书”。
13.(2023 山亭区一模)下面有关文学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雪芹写的《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刘姥姥进大观园》选自该书的第四十回。
B.《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属于国别体史书。
C.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代指国家,用“庙堂”代指朝廷,用“桑梓”代指乡野,用“汗青”代指史册。
D.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都是现代诗;郭沫若的《屈原》是话剧剧本。
14.(2023春 张店区校级月考)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迁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B.千百年来,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使用了许多敬辞,如称呼对方叫“足下”“阁下”;称对方的家叫“府上”;称对方家里的人要冠以“令”字表示敬重,如“令尊”“令堂”“令兄”“令郎”。
C.本文通过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这是全文的精彩之处。
D.《邓稼先》一文作者杨振宁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
15.(2023春 曹县校级月考)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B.《社戏》的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这篇文章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我们还学过出自这本散文集的文章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16.(2023春 铁西区月考)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宋代著名爱国诗人。我们学过他的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B.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C.《西游记》中的唐僧在五行山揭去观音菩萨的压帖,救出孙悟空,赐号“行者”。
D.《狗 猫 鼠》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文中提到仇猫的原因之一是隐鼠之死。
17.(2023春 滨海县校级月考)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作,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B.《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C.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舍、小”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D.“不亦乐乎”“三省吾身”“温故知新”“择善而从”等成语均出自于儒家经典著作《论语》。
18.(2023 无锡一模)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发展到唐朝到达巅峰,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诗人,如“初唐四杰”,合称“李杜”的“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合称“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B.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乡试中举,第一名称状元。
C.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D.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临川先生文集》是以籍贯命名的。
19.(2023春 石林县校级月考)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是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北宋郭茂情所编《乐府诗集》,这首民歌既展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概,也表现了她的女儿情怀。
B.《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一生,反映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不满与批判。
C.《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轶事,其中《河中石兽》一文告诉我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不能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作出判断。
D.在《爱莲说》一文中,作者周敦颐之所以喜欢莲花,是因为莲花是花中的隐士。
20.(2022秋 嵊州市期末)阅读,在于积累与沉淀。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寓言一般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杞人忧天》和《女娲造人》都属于这一类文体。
B.《金色花》一文借助奇妙的对比,文中的“我”变成一朵金色花,和母亲玩起了捉迷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一个慈祥、疼爱孩子的母亲,展现了泰戈尔作品“爱、欢乐、光明”这个永恒的主题。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拙作”与“大作”,前者尊称对方的著作,后者谦称自己的作品。
D.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代表作有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是郭沫若对蒲松龄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
2023年统编版中考复习之文学文化常识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20小题)
1.(2023 章丘区一模)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左传》《史记》《战国策》分别采用的是编年体、纪传体和国别体的编写体例。
B.“晴川历历汉阳树”中的“汉阳”位于汉水北面,“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衡阳”位于衡山南面。
C.钟是古代的一种酒器,古人常用“万钟”形容优厚的俸禄。
D.发表自己的见解时用“拙见”,请教他人时用“赐教”,询问对方年龄时用“贵庚”。
【考点】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掌握。解答此题,要有一定的文化常识积累。
【解答】ABD.正确;
C.有误,钟是古代的一种量器。
故选:C。
【点评】在日常学习中,要掌握学过的文化常识,并注意复习和归纳。
2.(2023 平阴县一模)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面称呼按年龄从小到大的排序为:垂髫、豆蔻、加冠、而立、耄耋。
B.“烈士暮年”中“烈士”指为国捐躯的人,“大丈去”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C.“亭台轩榭”中的“轩”指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指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D.《与朱元思书》“书”即书信,古代又称信札、尺书、尺素、书札等。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与文化常识表述正误的辨析能力。根据平时的积累作答。
【解答】ACD.正确;
B.有误,“烈士暮年”中的“烈士”指的是有雄心壮志的人。
故选:B。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传统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3.(2023春 济阳区期中)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事。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一句中的“经”指《易》《诗》《书》《礼》《论语》等书。
C.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D.《折杨柳》,汉代乐府名曲,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考点】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解答此类问题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课本学习中做好积累,准确记忆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答题时要注意仔细审题,认真辨析。
【解答】ACD.正确。
B.有误,“经”不包含《论语》。
故选:B。
【点评】文学文化常识是基础部分常考题型之一,答题时要灵活运用日常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仔细辨析。
4.(2023春 济阳区期中)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B.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把秦故地分封给秦王朝的三名降将,故称“三秦”。
C.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用来指小孩。垂髫,用来指老人。
D.甫,男子美称,多附于字后面。
【考点】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解答此类问题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课本学习中做好积累,准确记忆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答题时要注意仔细审题,认真辨析。
【解答】ABD.正确。
C.有误,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
故选:C。
【点评】文学文化常识是基础部分常考题型之一,答题时要灵活运用日常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仔细辨析。
5.(2023春 槐荫区期中)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史称“燕然勒功”。
B.“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C.《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迁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D.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考点】其它文化常识;文学常识;文化典籍.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掌握。解答此题,要有一定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积累。
【解答】ABD.正确;
C.有误,《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故选:C。
【点评】在日常学习中,要掌握学过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并注意复习和归纳。
6.(2023春 平阴县期中)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然勒功”与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至燕然山刻石记功有关。
B.“五经”指《易》《书》《礼》《论语》《春秋》等书。
C.“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D.福橘因其名带“福”字,为取吉利,旧时江浙民间有在正月初一早晨吃福橘的习俗。
【考点】文化典籍;风俗礼仪;其它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与文化常识表述正误的辨析能力。根据平时的积累作答。
【解答】ACD.正确;
B.有误,“五经”指的是《易》《书》《诗》《礼》《春秋》,没有《论语》。
故选:B。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传统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7.(2023春 平阴县期中)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旦、净、丑都是戏剧行当,其中“小旦”扮演的是年轻男子。
B.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C.风、雅、颂、赋、比、兴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合称“六义”。
D.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把秦故地分封给秦王朝的三名降将,故称“三秦”。
【考点】其它文化常识;文学常识;山川地理;姓名称谓.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与文化常识表述正误的辨析能力。根据平时的积累作答。
【解答】A.有误,“小旦”扮演的是年轻女子,扮演年轻男子的是小生。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传统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8.(2023春 苏州期中)请阅读《经典常谈》相关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小相想收集关于“苏秦”“张仪”的故事,他应该阅读(  )
A.《史记》 B.《诗经》 C.《战国策》 D.《尚书》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掌握。根据平时的阅读积累作答。
【解答】《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根据原著的阅读记忆,可知在《<战国策>第八》中介绍了战国七雄中的游说之士,“这时候的游说之士,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抗秦,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前一派叫‘合纵’,是联合南北各国的意思,后一派叫‘连横’,是联合东西各国的意思——只有秦是西方的国家。合纵派的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是张仪……”接着后面介绍了苏秦、张仪的一些小故事。据此可知,小相应阅读的是《战国策》一书。
故选:C。
【点评】解答名著题,一定要注意学习中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知识的积累,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9.(2023 湖北一模)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庄子》是儒家经典著作,《礼记》《左传》是道家经典著作。
B.古代常用官职或出生之地来称呼一个人,如“杜工部”指杜甫,“柳河东”指柳宗元。
C.杨绛,翻译家、作家,代表作有《干校六记》等。叶圣陶,原名叶绍钧,代表作有童话集《稻草人》等。
D.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选入多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文章,如印度泰戈尔的《金色花》,英国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积累。
【解答】A.有误,《孟子》《礼记》《左传》是儒家经典著作,《庄子》是道家经典著作。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文学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以及传统节日、敬辞、谦辞等。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10.(2023 哈尔滨模拟)下列相关信息对应关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 斯诺——美国
B.《使至塞上》——王勃——唐代
C.《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边塞诗人
D.《爱莲说》——周敦颐——南宋
【考点】外国作家作品;中国古代作家作品.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作家、朝代、作品、国籍等知识做好积累。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周敦颐为北宋人。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必须对重要的文学常识进行重点记忆。
11.(2023 大东区一模)下列各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B.《简 爱》中简 爱回到桑菲尔德庄园,那座宅子已成废墟,疯女人放火后坠楼身亡,罗切斯特也受伤致残。
C.《西游记》中孙悟空奔赴瑶池,大吃大喝一顿,酒醉走错了路,将太上老君炼成的五葫芦神丹给吃光了。
D.《艾青诗选》中《向太阳》《我爱这土地》《鱼化石》《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抗战时期的作品。
【考点】文学常识;《西游记》;《艾青诗选》;《简·爱》;名著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文学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等,结合选项内容来分析作答即可。
【解答】ABC.正确;
D.有误,《鱼化石》写于1978年,不是抗战时期的作品。
故选:D。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12.(2023 永吉县一模)【常识研判】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讲究韵律,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
B.汉字经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经历了由繁到简的过程。
C.“剧本主要由剧中人物对话、独白、旁白和舞台提示等要素组成。
D.《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 告子上》,《孟子》与《大学》《中庸》《礼记》合称为“四书”。
【考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文学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等,结合选项内容来分析作答即可。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礼记》是“五经”之一。
故选:D。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13.(2023 山亭区一模)下面有关文学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雪芹写的《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刘姥姥进大观园》选自该书的第四十回。
B.《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属于国别体史书。
C.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代指国家,用“庙堂”代指朝廷,用“桑梓”代指乡野,用“汗青”代指史册。
D.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都是现代诗;郭沫若的《屈原》是话剧剧本。
【考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文学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等,结合选项内容来分析作答即可。
【解答】ABD.正确;
C.有误,“桑梓”代指家乡。不是“乡野”。
故选:C。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14.(2023春 张店区校级月考)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迁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B.千百年来,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使用了许多敬辞,如称呼对方叫“足下”“阁下”;称对方的家叫“府上”;称对方家里的人要冠以“令”字表示敬重,如“令尊”“令堂”“令兄”“令郎”。
C.本文通过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这是全文的精彩之处。
D.《邓稼先》一文作者杨振宁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
【考点】中国古代作家作品;姓名称谓;课文内容分析;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解答此类问题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课本学习中做好积累,准确记忆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答题时要注意仔细审题,认真辨析。
【解答】A.有误,《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文学文化常识是基础部分常考题型之一,答题时要灵活运用日常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仔细辨析。
15.(2023春 曹县校级月考)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B.《社戏》的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这篇文章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我们还学过出自这本散文集的文章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考点】中国古代作家作品;文化典籍;文体知识;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解答此类问题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课本学习中做好积累,准确记忆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答题时要注意仔细审题,认真辨析。
【解答】ACD.正确。
B.有误,《社戏》选自小说集《呐喊》。
故选:B。
【点评】文学文化常识是基础部分常考题型之一,答题时要灵活运用日常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仔细辨析。
16.(2023春 铁西区月考)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宋代著名爱国诗人。我们学过他的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B.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C.《西游记》中的唐僧在五行山揭去观音菩萨的压帖,救出孙悟空,赐号“行者”。
D.《狗 猫 鼠》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文中提到仇猫的原因之一是隐鼠之死。
【考点】中国古代作家作品;《朝花夕拾》;《西游记》;名著情节.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解答此类问题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课本学习中做好积累,准确记忆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答题时要注意仔细审题,认真辨析。
【解答】ABD.正确。
C.有误,揭去的是如来佛祖的压帖。
故选:C。
【点评】文学文化常识是基础部分常考题型之一,答题时要灵活运用日常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仔细辨析。
17.(2023春 滨海县校级月考)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作,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B.《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C.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舍、小”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D.“不亦乐乎”“三省吾身”“温故知新”“择善而从”等成语均出自于儒家经典著作《论语》。
【考点】中国古代作家作品;姓名称谓;成语和熟语.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解答此类问题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课本学习中做好积累,准确记忆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答题时要注意仔细审题,认真辨析。
【解答】ACD.正确。
B.有误,《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
故选:B。
【点评】文学文化常识是基础部分常考题型之一,答题时要灵活运用日常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仔细辨析。
18.(2023 无锡一模)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发展到唐朝到达巅峰,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诗人,如“初唐四杰”,合称“李杜”的“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合称“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B.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乡试中举,第一名称状元。
C.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D.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临川先生文集》是以籍贯命名的。
【考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文学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等,结合选项内容来分析作答即可。
【解答】ACD.正确;
B.有误,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元;殿试第一名称状元。
故选:B。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19.(2023春 石林县校级月考)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是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北宋郭茂情所编《乐府诗集》,这首民歌既展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概,也表现了她的女儿情怀。
B.《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一生,反映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不满与批判。
C.《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轶事,其中《河中石兽》一文告诉我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不能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作出判断。
D.在《爱莲说》一文中,作者周敦颐之所以喜欢莲花,是因为莲花是花中的隐士。
【考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A.有误,“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错误。《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B.有误,“反映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不满与批判”错误。《骆驼祥子》反映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同情;
C.正确;
D.有误,“周敦颐之所以喜欢莲花,是因为莲花是花中的隐士”错误。由“菊,花之隐逸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可知,周敦颐之所以喜欢莲花,是因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故选:C。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20.(2022秋 嵊州市期末)阅读,在于积累与沉淀。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寓言一般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杞人忧天》和《女娲造人》都属于这一类文体。
B.《金色花》一文借助奇妙的对比,文中的“我”变成一朵金色花,和母亲玩起了捉迷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一个慈祥、疼爱孩子的母亲,展现了泰戈尔作品“爱、欢乐、光明”这个永恒的主题。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拙作”与“大作”,前者尊称对方的著作,后者谦称自己的作品。
D.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代表作有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是郭沫若对蒲松龄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
【考点】文体知识;中国古代作家作品;姓名称谓;课文内容分析.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要认真分析句子中的语言。答题时,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作出判断,可用排除法。平时多积累。
【解答】A.有误,《女娲造人》属于神话而不是“寓言”;
B.有误,“借助奇妙的对比”的说法错误,应该是借助奇妙的想象;
C.有误,原句的表述弄反了关系。正确的说法是“拙作”是自己的作品,“大作”是对别人作品的敬称;
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文学常识题的技巧:
积累法。所谓积累法就是要平时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这需要学生平时学习时多用心,也需要老师多提醒多总结,更主要的是需要学生平时读书时要多留心。平时学习时多刷题,形成大量知识积累。到考试时,调动平时积累的大量文化常识,对试题中涉及的文化常识初步作出正误判断。
联想法。当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自己平时没有见过时,可以采用联想法。回忆课本中学过的相关内容,回忆自己读过的相关书中是怎样说的。回忆看过的电影,旅游参观时导游的相关讲解,以及古代的风俗习惯等进行联想从而作出相应的正误判断。
语境法。有些文化常识生疏,但既然出自这篇文章中,与文章的语境应该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把所给文化常识重新放到语境中,根据文章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所给的是否符合语境即是否前后文意思贯通,与全文所讲的意思有无互相矛盾的地方。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