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文中的表述是“到唐时凤凰绝少用于君王”,与选项的表述有出入,说法绝对,且后一分句对凤凰文化的唯
美化没有表述清楚。)
2.D(A项,“见证了执政者的权威”于文无据。B项,根据材料一“在绘画中借助鸟类表达自然之趣的作品屡见
不鲜,在日常生活中“百鸟朝凤”“凤舞九天”…也成为人们集体性的美好愿景”,可知画作反映出的是屋主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是显示其富庶。C项,“美化了指代对象,同时也满足了指代对象的虚荣心”错误,用
凤凰指代自己或他人是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
3.B(A项,以“凤”表现“至尊”的高贵。C项,以“凤”表现大自然的伟力,带有神话崇拜色彩。D项,将“鸾凤”与
“神仙”对举赞美别人。只有B项的“凤”指的是平民女子衣裙上的装饰,祥瑞观念的弱化程度最严重。)
4.同:都从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凤鸟形象切入:(1分)都是为了引入正题,为文章的主题服务。(1分)
异:材料一突出凤鸟形象作为图腾的精神意义:(1分)材料二突出凤鸟形象的变异。(1分)
5.凤凰形体被儒家赋予了德、义、礼、仁、信的思想内涵,表明凤凰扮演着道德载体的角色,“见则天下安宁”,凤
凰降临,意味着天下安宁,把凤凰和君王的功业相联系,彰显君王的功劳。(每点3分)
6.A(“表现了宁静、祥和的时代气象”错,小说描写的环境虽然表面上宁静,祥和,但是在战争的环境中,危机
潜伏。)
7,B(“他的小说以正面描写刀光剑影的战争场景见长”错,他的小说一般不写正面描写战争场景。)
8.①“我”是小说的线索,将四个不同时空的故事片段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叙事灵活自由,节奏明快流畅,故事结
构严谨。(2分)②“我”是小说的叙事者,叙述了“我”与因伤残而从事卖肉工作的战士们的交往,以及“我”听
说的他们的事迹,凸显了战士的不屈服于命运,勇于斗争的精神。(2分)
9.赞同。①战士》叙述了伤残战士卖肉以及带领民兵打伏击的故事,若意表现战士积极乐观,坚强不屈,英勇
抗敌的精神品质。(2分)②战士》通过战士们交谈来交代他们在战场上负伤的事迹,以及通过村干部之口
交代了伙计带领民兵伏击敌军的情节,避免了对战斗场面的直接描写。(2分)③《战士》的时代背景是抗战
期间,战争的“残酷”自不待言,但小说写掌柜虽然伤残,不丧失生活的希望,伙计虽然伤残,但敢于与敌人战
斗,他们用乐观、坚韧、无私和美好来战胜“残酷”。(2分)
10.C(“陆口”应该是陆逊所到的地点,不是后面“为书”的主语,因为上下文没有提到“陆口”这个人,所以其后应
新开,排除AD两项;“稍”意思是渐渐地,做后文“撒兵”的状语,“嫌”意思是檬疑、怀疑,因此,“嫌”不能和
“稍”相连,排除B项。故选C。)
11.D(“存君兴国”的“存”意思是思念,不是慰问。)
12.C(A项“吕蒙假称有病退回建业”错误,根据原文“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可知吕蒙的确
身体有病,以此为理由也是事实;B项“关羽智勇双全”错误,原是“羽素勇猛,既难为敌…”,只说关羽向来
勇猛,并没有体现其有智谋;D项“让城内关羽的将士没有了斗志”错误,原文有“关羽闻南郡破,即走南还
…故羽吏士无斗心”,可见“关羽的将士没有了斗志”是在关羽“南还”时的事情。)
13.(1)关羽自负骁勇,欺压他人,一心致力于向北进攻,对我军未加怀疑。(得分点:“矜“陵轹”“务”“嫌”)
(2)使者返回,关羽部属私下向他询问家中情况,尽知家中平安,所受待遇超过以前。(得分点:“相”“参讯”
“无恙”“见待”)
14.①关羽:喜欢恭维,粗心大意;目中无人,对人严苛。②吕蒙:为人谲诈,善惑人心。(“足智多谋,善抚人心”
亦可)(关羽性格2点,每点1分:吕蒙性格1点,每点1分)
15.C(新生的桑叶像眼睛一样迷离,诗人揣测应该是需要雨水了,麦芒在摇动,仿佛禁受不住风吹。诗人观察乡
间景物如此仔细,是出于他对乡村生活的喜爱。C项对额联句意理解不当,同时对诗人感情分析不准确,颔
联虽流露出对农事的担优,但是更主要表现诗人对乡村的喜爱。)
【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3081B20222023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凤鸟”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由图腾信仰的载体,逐渐发展为祥瑞符号,成为
吉祥和幸福的象征。从现有的考古发现来看,早在距今T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凤鸟形象就已
经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湖南西部洪江市高庙遗址出土的陶器中,戳印有明显的凤风鸟纹图
案,且有的风鸟翅膀还承载着太阳形象。在稍晚于高庙遗址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也发现了
类似的图案,这些形象无疑与原始先民的精神信仰有关。上古圣王在建国、治理的过程中往往
会有凤鸟相伴,《吕氏春秋》载黄帝曾令伶伦听“凤凰之鸣”来制作音律,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尚
书》中载有舜帝时表演《箫韶》乐舞,使得“凤凰来仪”,并以此来彰显舜帝的功劳。这些记载中关
于凤鸟翔舞的表达,折射出凤鸟作为文化原型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古人独特的信仰体系中,“酵、凤、龟、龙”谓之“四灵”,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往往是作为“鳞
虫之精者”的龙和作为“羽虫之精者”的风。随着巫性时代的退场,龙崇拜将麟麟与神龟纳入自
己的体系之中,并逐渐衍生出龙兽崇拜模式,同时凤崇拜则将现实性的孔雀、白鹤、雄鹰、燕子等
瑞鸟纳入其中,逐渐构成了凤乌崇拜摸式。相比较而言,龙兽崇拜因固有的神圣性,使其作用空
间主要集中在社会信仰和族缘信仰领域,而凤鸟崇拜则在神圣性基础上多了一分世俗性,这为
其对艺术领域发生影响提供了可能。
音乐是凤鸟模式发生作用的重要领域。由于音乐与诗歌、舞蹈之间的密切联系,凤鸟模式
发挥效能的领域实际上是“乐舞”和“音乐文学”。就乐舞而言,“凤凰来仪”或“鸟兽率舞”成了基
本的叙事逻辑,这最大限度地建构了乐舞的神圣性。就音乐文学而言,风凰及以之为首的各种
瑞鸟不仅是文学作品反复吟咏的基本母题,而且它们也逐渐演化为各种原型意象,丰富了文学
作品的语料库。先秦时期音乐文学的典型代表是《诗经》和《楚辞》,据考证,《诗经》中的鸟类有
41种,涉及的诗篇多达79篇;在屈原、宋玉的赋中“凤”字出现了56次,并且经常变名为鸾鸟、
朱雀、玄乌等。
【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第1页(共8页)】
2308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