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辉南县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辉南县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9 09:1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辉南县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
语文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国际传播是指由大众传播媒介所进行的具有特定经济、政治、文化目的的跨越国境的传播活动。“中国内容国际表达”是当前中国国际传播的主要特点。所谓“中国内容”,是指中国国际传播积极向世界介绍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教、军事、体育以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不断增加中外交流以及与中国有关的国际事务的内容。在具体报道中更加注重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国内外事务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所谓“国际表达”,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指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方式、接受习惯、信息需求等,有针对性地设计传播形式;二是尽可能地通过国际人士、传播对象、国家人士的视角表达和解读中国内容;三是借用国际惯例和规则等对中国事务和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媒体在向世界介绍中国、展示中国良好形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和展会上,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突发事件等一系列重大国际事务的报道中,中国媒体也能很好地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的立场和观点,发出中国声音。
当然也要看到,目前中国国际传播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比如,在内容上仍是着重向世界介绍中国事务与立场、在表达上有时难免陷入以西方为主的思维范式。为了获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正确认识、消除偏见和误解,一些媒体在向世界介绍中国的过程中过分迁就和迎合西方价值标准,过于强调国际惯例、与国际接轨等,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中国国际传播的主体地位。在国际舆论格局仍然是“西强我弱”的背景下,中国国际传播需要更好地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努力改变国际传播中存在的碎片化、浅表化、边缘化现象,在突出中国立场和观点的基础上推动国际传播向更层次发展。
当前,国际传播的主战场已由国内转移到海外。如何在传播中国事务之外,在对全球各类事务的传播中体现中国价值,就成为中国国际传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目前,中国国际传播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国际舆论话语权严重缺失,而争夺国际舆论话语权的关键因素是核心价值。中国国际传播要在国际舆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突出中国价值。
在新形势下,中国国际传播的内容不应限于中国事务,而应强调“全球内容、中国价值”,进一步放眼全球,用中国价值来审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通过对全球事务的报道传递中国价值。传播理念既体现中国立场,又体现世界眼光,强调全球利益共享与合作,更好地让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传播视野强调开放与包容,通过更高层面的议程设置与角度选择,将中国立场寓于客观报道之中,润物无声地传递中国价值,体现中国影响。
一个国家走向强盛,既取决于强大的硬实力,也取决于强大的软实力。中国要走向强盛,不仅体现在世界各地的人们愿意接受来自中国的产品,更体现在世界各地的人们愿意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认同并推崇中国价值。
(摘编自《人民日报》王庚年《中国国际传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材料二:
讲好中国故事的最大挑战就在于,在多数国家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并可能对社会主义存在较深误解的世界上,怎样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故事,让其听得进听得懂,可接受能认同。
一是在落实“真实立体全面”上创新理念实践。党的十九大对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一项具休要求是,“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真实立体全面”作为一个辩证的概念隐含着新的时代内涵。在“自塑”与“他塑”的关系层面,这首先是针对西方舆论场中“镜像中国”与立于东方大地上的“真实中国”之间的偏差和反差。更充分地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就是把中华民族昂扬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崭新姿态完整地呈现在世界面前。同时,相对于“没有发展起来”的过去,在“做好了中国事情”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更具坚持实事求是的底气。“真实立体全面”的多维空间里包含着中国发展独有的高度复杂性。这个“复杂性”正是“中国故事”的“戏剧性”所在。
二是在讲好“制度故事”上下功夫见实效。“中国故事”是一个快速发展、迅速崛起,有着最悠久的历史文明传统而走在一条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上的国家和民族的故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中国奇迹”概括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是中国故事的主体,而对世界来说,关注点在于“奇迹是怎样发生的”。几十年的历史经验显示,直到最近,西方关于中国的舆论轨迹基本表现为“垮台论”与“威胁论”的交替循环。但过去他们讲“垮台”很大程度是当真的,就是真认为中国会垮台;讲“威胁”比较牵强,心里未必真有多害怕。现在不同了,讲“垮台”讲不起来的,但讲“威胁”很焦虑。这可以理解为是对中国制度、中国道路的优越性和有效性的一种默认。这样的背景,为我们讲好中国制度故事提供了一种新的机遇。我们既要讲清楚中国制度与中国奇迹的关系,就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源于政治制度的成功,中国的发展优势和竞争力集中地体现在制度优势和制度竞争力上;又要讲清楚中国制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也就是“中国特色”与“世界价值”的关系。
(摘编自《对外传播》周树春《自觉把握新时代国际传播的特征规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内容、国际表达”是以国外受众易接受的传播形式,用受众视角、国际惯例和规则表达和解读中国内容。
B. 中国国际传播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强,主要原因是缺乏核心价值和主体地位,且西方国家掌控着国际舆论话语权。
C. 中国国际传播强调“全球内容、中国价值”就是要以更加开放与包容的态度,在报道全球事务中传递中国价值。
D. 西方对中国的舆论由之前“垮台论”转为如今“威胁论”,是对中国制度优越性、道路有效性的一种无奈默认。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当今国际舆论场“西强我弱”的格局,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中国自身在国际传播中重“自塑”、轻“他塑”的原因。
B. 中国媒体正通过对重大的国内国际事件报道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中国立场和观点,传递中国价值、重塑大国形象。
C. 中国国际传播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强导致国际舆论话语权严重缺失,要抢占有利的国际舆论地位,就必须突出中国价值。
D. 西方舆论场“镜像中国”与“真实中国”存在较大偏差和反差的原因,是所有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偏见,立场不公正、不客观。
3. 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2012年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B. 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
C. 记录中国乡村生活的视频博主李子柒,收获全球亿万粉丝。
D. 中国在2021年2月25日宣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上的联系。(4分)
5. 作为一名青年学生,你对“中国内容、国际表达”是如何理解的?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年会邀请你作交流发言,请结合材料,列出发言纲要。(6分)
附: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成立于2004年,致力于增进中外青年之间的相互了解,推动国际青年领域的务实合作,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环保、创新等领域,努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青年动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云中记(节选)
阿 来
地震发生的日子是5月12日。之前,阿巴已经和村里各家各户商量好这一年祭祖先的日子——5月15日。那时,地里的小麦已经锄过了二遍草,又施了一道帮助小麦抽穗扬花的化肥。玉米出苗后,也锄过了头遍草。果园里近年引种的叫车厘子的樱桃已经泛红。男人们坐在村前的石碉前,讨论要不要把村里在外面打工的人、在外面上学的人都召回村来。
没等日子到来,地震爆发了。道路断了,电线断了,建在山前的手机通信塔也歪着身子,余震每来一次,就摇晃着发出瘆人的吱嘎声。
震后第一天,从乡政府冲上山来一个副乡长。他居然没有被满山滚石砸死,也算是个奇迹。当天夜里,又从县政府来了一个干部。他的头上包扎着绷带,那是一个胡乱缠上的急救包。有人扑上去抓住县里来的干部拼命摇晃:怎么就只来了你一个人?!干部说:县城也一样遭灾了啊,县里要优先恢复通信,抢通道路啊!
县里来的干部就是仁钦。他脑袋上缠着绷带,浮肿的脸上满是泥土。他的两只鞋都破了,乌黑的脚趾头露在外面,走路一瘸一拐。云中村惊魂未定的乡亲没有人认出他来。他的亲舅舅阿巴也没有认出他来。
到底是县里来的干部,他把一窝蜂扑在废墟上的人员分了组,身体壮的挖掘,其他人传递那些挖掘出来的石头和木料。三个小组在有人呼救的废墟上同时展开。速度果真加快了一些。先他到达却六神无主的副乡长也镇定下来。几年后,这些事会变成玩笑话。当年的副乡长洛伍对仁钦说:妈的,你一个县里的毛头副科员,刚参加工作,就敢指挥我堂堂副乡长!
仁钦确实毫不客气地指挥了他。当时副乡长真是乱了方寸。仁钦让他休息一下。他瞪着血红的眼睛喊:这种情况,我怎么能休息?!
那我请你去把挖出来的粮食和肉集中起来,组织人做饭!让大家吃顿热的!
那是震后第三天,全云中村幸存的人才集中起来吃了一顿热腾腾的饱饭。大家的情绪稍稍稳定下来。县里来的干部,还从背包里拿出酒精、消炎药粉、绷带,好歹把伤员们的伤简单处理一下。这对大家也是一种安抚。
那天,大家吃了一顿饱饭。即便是废墟下还有人,还有活着的人,但两天没有合眼的人们,端着饭碗就睡着了。他们的脸松弛了,露出近乎幸福的表情。几乎就是幸福的表情。
他们的头顶上,阴云正在急急地散开,天空现出了明亮的蓝色。阳光重新照亮大地。云中村的人都睡着了,太阳照亮的这个伤痕累累的世界寂静无声。没有人看见重现的蓝天,没有人看见阳光把整个世界重新照亮。
是直升机声把云中村的人惊醒的。直升机引擎发出巨大的轰鸣,有人惊呼:余震来了!直升机声那么响,人的惊叫声那么撕心裂肺。
直升机降落了。云中村人脸容悲戚,衣衫破碎,向着直升机奔跑而去。两个干部流着泪水,奔向从飞机上下来的解放军:云中村有救了!乡亲们,云中村得救了!
直升机运来了解放军,运走了伤势最重的伤员。直升机运来了药品、罐头、方便面、瓶装水,运来了衣服和毯子,运来了帐篷。那么多东西,用都用不完。直升机运来了装殓口袋和消毒液,运来了医生,运来了拿着喷雾器到处喷洒药水的防疫人员。
云中村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子热闹,从来没有让人这样子心潮澎湃,这样子极度悲伤又极度欣喜。悲伤夹着欣喜,欣喜中夹缠着悲伤。
直到直升机来时,阿巴才认出,那个县里来的干部是自己外甥仁钦。解放军到来,仁钦又带解放军寻找一个个被废墟掩埋的人,直到晕倒。因为疲惫,因为悲伤,因为在从县城奔赴云中村的路上被飞石击伤头部,伤口发炎化脓而在废墟上昏倒,他才被人抬进了帐篷医院。在那里处理了伤口,在那里被清洗干净了脸上的血污与尘土。这时,云中村的人才认出他来:是我们的仁钦!
阿巴抓住外甥的手,只会重复三个字:好小子!好小子……
仁钦这才开口问阿巴:妈妈呢?妈妈她去哪里了?
阿巴有埋怨仁钦的意思:你想起来了。
仁钦哭了:死的人太多了。
阿巴觉得自己不应该对外甥这样说话。阿巴说:她去打扫磨坊,准备新麦下来的时候,好去磨面。
两个人和几个解放军去村子西边那条沟里的磨坊。那是一条横斜着往西穿过树林的道路。到了沟里,磨坊不见了。他们见到的是一块把整座磨坊砸进地里的巨石。巨石是从山上滚下来的,一路上砸倒了那么多树,留下了令人心惊的痕迹。
仁钦浑身颤抖,站在那里没有说话。就这样站了很久,仁钦一句话也没有说,一滴泪也没流。后来,他嘶哑着嗓子说:舅舅,我们回吧。
统计伤亡的表格是仁钦亲手制作填写的。表格就画在一本从废墟里挖出来的笔记本上。他亲手把妈妈填在了失踪人员那一栏里:云中村三百三十七口人,死亡七十余人,伤一百余人,还有二十多名失踪人员。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仁钦到达云中村时,亲舅舅阿巴和乡亲都没认出他,这是因为灾情严重,混乱惊慌的情形之下没人注意到他。
B. 一顿热腾腾的饱饭给灾民带来“幸福”,“近乎”呈现暂得放松的状态,“几乎就是”更强调作者的主观感受。
C. 灾民睡着后,阴云“急急散开”,蓝天、阳光“重现”等,都预示着新的希望,为下文直升机的到来做铺垫。
D. 作为儿子的仁钦沉默、克制,与作为干部的表现迥然不同。浑身颤抖、填写表格等细节传达了他无声的哀痛。
7. 关于文中与直升机到灾区救援相关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直升机声被误认为是余震到来,引发村人撕心裂肺的惊呼,真实反映出震灾给村人带来的巨大伤害。
B. 铺排式的“运来”,直观展现直升机救援的物资之全、力度之大,也体现小说叙述语言的诗化特点。
C. 连用两个“从来没有”意在表现云中村的偏僻落后,连用两个“极度”则写出村人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
D. 画线句照应前文,补充仁钦赴村途中的遭遇,丰富其形象。后文“我们的仁钦”表达村人的惊喜与自豪。
8. 第一段如果只保留“地震发生的日子是5月12日”并不影响后文情节发展,你认为能否删去该段其它内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4分)
9. 小说中副乡长形象着墨不多,但不可或缺。结合全文分析这一形象的意义。(6分)
二、古诗文文阅读(本大题共8小题,共39.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节选自苏轼《范增论》)
世谓范增为人杰,予以为不然。夷考平生,盖出战国纵横之余,见利而不知义者也。始劝项氏立怀王及羽夺王之地迁王于郴已而弑之增不能引君臣大谊争之以死。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王之,沛公既先定关中,则当如约,增乃劝羽杀之,又徙之蜀汉。羽之伐赵,杀上将宋义,增为末将,坐而视之。坑秦降卒,杀秦降王,烧秦宫室,增皆亲见之,未尝闻一言也。至于荥阳之役,身遭反间,然后发怒而去。呜呼,疏矣哉!东坡公论此事伟甚,犹未尽也。
(宋洪迈《容斋随笔范增非人杰》)
六国亡久矣,起兵诛暴秦,不患无名,何必立楚后,制人者变为制于人。而怀王者公然主约。既约先入关者王之,而不使项羽入关,是明明不欲羽成功也。独不思己本牧羊儿,谁所立乎。既不能杀羽,而显与为难。且不但不使羽入关而已,并救赵亦仅使为次将。所使上将则妄人宋义也。羽即帐中斩其头如探囊取物。迨羽屠咸阳杀子婴后怀王犹曰如约,如约者,欲令沛公王关中也。兵在其颈,犹为大言,牧羊儿愚至此。范增谬计,既误项氏,亦误怀王。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10. 下面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3分)
A. 始劝项氏立怀王及羽/夺王之地/迁王于郴已而/弑之/增不能引君臣大谊争之/以死
B. 始劝项氏立怀王/及羽夺王之地/迁王于郴/已而弑之/增不能引君臣大谊/争之以死
C. 始劝项氏立怀王及羽/夺王之地/迁王于郴/己而弑之/增不能引君臣大谊/争之以死
D. 始劝项氏立怀王/及羽夺王之地/迁王于郴/已而弑之/增不能引君臣大谊争之/以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中“所”是代词,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词组,与“纵一苇之所如”的“所”字用法相同。
B. “去就”可以解释为“担任或不担任职务”或“离去或留下”,文中解释为后一种意思。
C. “纵横”是“合纵连横”的缩略语,在文章中特指纵横家,纵横家是“九流十家”之一。
D. 文中的“徙”和“余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迁”均解释为“调动官职”,左迁指降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苏轼看来,项羽怀疑范增始于项梁中道杀义帝,范增应于项羽杀宋义时毅然离去,但他能辅助项羽建功,也算是人杰。
B. 宋朝洪迈认为,范增对项羽谋杀上将军宋义、坑杀秦投降的士卒和秦王、焚烧宫殿的暴行,不应该熟视无睹,不加劝阻。
C. 清朝王鸣盛对范增很不认可,他认为范增劝立牧羊儿为楚怀王,打楚王旗号,是一个谬计,不仅误了项氏,还误了怀王。
D. 苏轼认为范增既是人杰,也有粗陋的地方,洪迈却完全不同意苏轼的看法,王鸣盛也从立怀王这件事对范增进行了否定。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
(2)迨羽屠咸阳杀子婴后怀王犹曰如约,如约者,欲令沛公王关中也。
14. 洪迈认为范增不是“人杰”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西湖泛舟呈运使学士张掞
欧阳修
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桥画舸通。
更远更佳唯恐尽,渐深渐密似无穷。
绮罗香里留佳客,弦管声来扬晚风。
半醉回舟迷向背,楼台高下夕阳中。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借助“波光”“柳色”“斜桥”“画舸”等优美意象,营造了江南水乡清丽又显迷蒙的意境。
B. “更”“渐”两字叠用,既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也凸显出西湖美景深远无穷的特点。
C. “唯恐尽”与“似无穷”呼应,展现了诗人从害怕美景有限到发现美景无穷的心理转变过程。
D. 尾联前一句写诗人借酒消愁,迷茫伤感;后一句以景结情,写夕阳景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16. 本诗和柳永的《望海潮》都是写北宋时期的杭州,请分析两者在内容和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6分)
17、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说明他的父亲观察衡量他降生时的情况,给他取名字的句子是“ ”。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两句“ , ”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
(3)《蜀相》一诗中,作者用“ , ”,高度概括了蜀相诸葛亮一生的主要事迹。
(4)杜甫《客至》“ , ”两句,着意描画,使人仿佛看到作者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
(5)《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物在城非的深沉感慨寄托在了具体的物象之中。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5小题,共16.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荜茇是一种 ① ,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无论是山间密林下、河谷沟壑旁,还是道旁荒地里,都能看到它们青翠碧绿的身影。荜茇 ② ,既不用施肥,也不用浇水,一年四季都能旺盛生长,保持常绿。特别可贵的是,这种四季常青的香草植物既能用作烹饪调味,又可直接拿来做菜。
除了蛋白质、维生素等基本营养物质外,荜茇的茎叶、果实和种子还富含胡椒碱、十六烷酸、荜茇明碱、双异桉脂素等特殊物质,营养极为丰富,是一种很有特色的野生蔬菜。荜茇含有非常丰富的挥发性物质,因此具有特殊的辛辣和芳香气息,是在南方普遍使用的一种调味香料。
把荜茇 ③ ,可取其叶片或果穗,直接用于烧、烤、烩、炸、涮等烹制过程,有矫味、增香的神奇功效。特别是在制作各种肉食时,荜茇都是首选的调料。
荜茇的干燥果穗更是制作调味香料粉的天然材料,在粤莱卤味、川莱火锅、兰州拉面等地方特色美食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广东卤水和重庆火锅的汤料中,荜茇都是秘密调料里的重要角色。
18. 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与文中“特别”用法和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这座佛塔与别处不同,是一种特别的样式。
B. 她长得普普通通,没什么特别的。
C. 散会之后,厂长特别把他留下来研究问题。
D. 他十分喜欢郊游,特别是骑自行车去郊游。
19. 请在文中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个字。(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脱离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我国传统绘画大都用笔、墨绘在纸或绢上,笔与墨是表现手法中的主体,因之评画必然涉及笔墨。但是渐渐地,人们往往舍本逐末忽略具体画面而单纯评论笔墨。笔墨反倒成了作品优劣的标准,无异于喧宾夺主。
构成画面,其道多矣。点、线、块、面都是造形手段;黑、白、五彩,渲染无穷气氛。为求表现独特视觉美感及贴切表达感受进而彰显内心独特情思,作者寻找任何手段、不择手段、择一切手段,成就杰作。其画面所使用的任何手段,或曰线、面,或曰笔、墨……便都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与价值。价值源于手法运用中之整体效益。就绘画中的色彩而言,孤立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无所谓优劣,往往一块孤立的色看来是脏的,但在特定的画面中它却起了孤注一掷的效果。孤立的色无所谓优劣,则品评孤立的笔墨同样是没有意义的。
笔墨只是奴才,它绝对奴役于作者思想情绪的表达;情思在发展,作为奴才的笔墨手法永远跟着变换形态。
20.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舍本逐末 B. 喧宾夺主 C. 点石成金 D. 孤注一掷
21. 下面选项对划线句子进行分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划线句子既有长句,也有短句,长短句变换使用让整个句子节奏分明且错落有致。
B. “成就杰作”承接前文省略主语“手段”,这样句子读起来重点突出,简洁流畅。
C. 句子中的两处顿号连接了较长的谓语结构,较长谓语结构之间的停顿宜使用逗号。
D. 手段为创作目的服务,句子意在突出“彰显内心独特情思才是杰出作品”的观点。
22. 原文中“孤立”一词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4分)
四、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史料记载,魏文侯曾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谁是最好的医生?扁鹊答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镜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和解析
1~3.(每题3分)【答案】B、B、D
4(4分)【参考答案】①论题一致。两则材料都是阐述“中国国际传播”的相关问题,论题相同。②内容互补。材料一侧重论证中国国际传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材料二侧重阐述中国如何在新时代做好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二者内容互补。
5(6分)【参考答案】①坚持道路自信,突出中国立场和观点,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坚持理论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落实“真实立体全面”理念。
③坚持制度自信,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3分)A选项
(3分)C选项,
8(4分)【参考答案】不能删。这部分内容叙述了地震发生前云中村人规划祭祖和忙于农事的情形,渲染了云中村的宁静祥和、富有生机和井然有序,与下文天崩地裂、死伤无数的毁灭性灾难形成强烈反差;这部分内容叙事节奏和缓,场面具体而细微,与下文叙事节奏的紧张、场面的宏大混乱形成对比,在张弛有度中体现艺术的感染力。
9(6分)【解析】副乡长在第一时间冒死冲到抢险一线,坚决不肯休息,这些都体现了他的心系灾民,他和仁钦作为干部代表,共同树立了政府干部不怕牺牲、一心为民的良好形象;副乡长初到灾区“六神无主”的表现,侧面写出云中村灾情的严重,同时他的“乱了方寸”和甘愿受仁钦指挥,与仁钦的冷静、果断、稳定大局的能力形成对比,起到衬托主人公形象的作用。、
10~12(每题3分)【答案】B、D、B、
13(8分)【参考答案】(1)当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君臣的身份还没有确定。
(2)等到项羽屠咸阳杀子婴后,怀王还说按约定,按约定就是想让沛公在关中称王。、
14.(3分)【参考答案】①范增贪恋权力,见利忘义;②范增没有劝阻项羽弑君,违背君臣大谊;③范增无视约定,背信弃义;④不能驾驭自己的愤怒,中离间计而愤然离开。
15(3分)【答案】D、
16.(6分)【参考答案】 ①从内容上看:本诗通过对“波光”“柳色”“斜桥”等景物的描写,侧重于展现景色秀丽、空濛的西湖自然美景;而《望海潮》不仅展现了西湖自然景色,更侧重于展现杭州的繁华富庶景象和生活美。②从表达情感上看:本诗侧重表达游人对西湖美景的沉醉迷恋之情;而《望海潮》则是干谒词,赞颂杭州繁华的同时,更表达了对治理者的称颂。
17.(10分)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18(3分)【答案】D、
19(3分)答案①十分常见的乡野植物②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③作为调味品使用时
20~21. (每题3分)【答案】D、D
22.(4分)【参考答案】文中多处使用“孤立”一词,意在表达这些“笔墨”“颜色”“色”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必须同其它事物发生联系,才能起更好的作用。“孤立”反复出现,有强调突出的作用。
23(60)
参考立意1.居安思危,有备无患2.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才能长久。 3.妙手回春固然高明,未雨绸缪才是真正高手。
同课章节目录